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精选11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方法与过程: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教学说明]: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

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

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二.新课讲授(一).天气及其影响什么是天气?①天气的概念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天气与人类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同学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学问,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同学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同学不断探求新学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每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在听天气预报,今日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同学阅读,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阔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争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假如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行能形成气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教案_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区别和联系。

2.掌握气象站的各种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学习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气象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教学重难点:2.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一、师生互动(1)问候导入(2)引发思考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今天是什么气候?它们有什么区别?二、知识传授(1)讲解1. 天气与气候是指动态的和静态的大气状态。

其中天气是指大气的短时变化,如晴朗、多云、雨、雪、冰雹和龙卷风等,它通常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的;而气候则是指某个地区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时间里,大气状态的长期统计值和规律,其中包括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湿度等指标。

2. 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沙漠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它们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

(2)提问互动2. 气候有哪些分类?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三、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天气预报,加深学生对气象测量和资料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主要有以下方法:(1)天气预报员通过气象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和多年预报经验,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把握,预测未来天气状况。

(2)数值模式预报是指计算机模拟复杂的大气过程,根据各种数据变化,得出一定时期内的天气情况。

(3)统计预报通过对历史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天气变化的趋势预测。

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和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所在地的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

收集的资料可以包括天气预报和气象台发布的各种数据指标,如温度、降水量、风力等等。

四、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1、气温计从气象站观察气温计的读数,并理解气温计的读数原理。

2、雨量计观察雨量计的读数,了解雨量计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

五、练习巩固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认识、气象仪器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等知识点。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

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

天气和气候教案天气和气候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气和气候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气和气候教案篇1学习指导语: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为了在各种气候下生存,初步学会了一点看天知识,到了奴隶社会,人类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发展了,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雨、雪、风、云、虹、晕等天气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二十四个节气开始产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气季节变化的总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气象科学已进入高科技现代化时代,但24节气知识在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预测天气方面仍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特有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天时,敬畏自然,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24节气产生在哪个地区吗?学习重、难点:绘制、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熟练运用地图分析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运用综合比较的复习方法,归纳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实现知能、知情的迁移。

学习过程:一、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1.甲地最热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最冷月是月,月平均气温大约为。

甲、乙、丙三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地,位于寒带的是地。

甲、乙两地中,地在北半球,地在南半球。

2.连线:正确描述各地气温年变化特征甲终年严寒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丙全年高温或终年炎热3.24节气产生在哪个温度带?二、填图观察,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1.五地均位于半球(南、北)。

2.连线:正确描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北京全年多雨区伦敦夏季多雨区罗马全年湿润区开罗冬季多雨区3.24节气产生在哪种降水类型分布区?三、读图分析,24节气产生在谁的家乡?1.根据表格资料填绘牛牛家乡的气温降水柱状图。

月份56789气温1825262519降水5392200210702.完成表格:牛牛红红亮亮甜甜1月(℃)-12-17月(℃)2625气温年较差(℃)2617年降水量(毫米)将以下年降水量数值,填入相应的四个地区中:45、450、700、10003.观察气候差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需用地图: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

天气与气候教案教案:天气与气候一、知识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掌握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3. 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提问:“你们觉得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2. 让学生简单阐述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展示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2. 请学生一一回答:“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是什么?”步骤三:因素分析(15分钟)1. 带领学生讨论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大气运动、水汽等。

2. 指导学生详细解释每个因素是如何影响天气和气候的。

步骤四:实例探究(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取一个城市,调查该城市的天气、气候和影响因素。

2.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调查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步骤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定义以及区别;2. 归纳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

五、巩固练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1. 试解释为什么云南的气候比较湿润?2. 哪些因素会导致某个地方天气的变化?3. 为什么同一天,不同地区的天气会有所不同?六、拓展延伸: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气象学中常用的天气现象,如台风、冰雹等,并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到的内容,再次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区别以及影响因素。

八、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并对所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

《天气和气候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天气和气候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天气和气候》导学案导语:天气和气候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通过进修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做好生活和工作的准备。

本次导学将指挥同砚们深入探讨天气和气候的观点、特点以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一、导入1. 你知道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吗?请简单描述一下它们之间的干系。

2. 你认为天气和气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举例说明。

二、观点诠释1. 什么是天气?它是如何形成的?请简要说明。

2. 什么是气候?它和天气有什么区别?请进行比较分析。

三、天气特点分析1. 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有何不同?请列举出春、夏、秋、冬各自的特点。

2. 不同地区的天气也各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些不同地区的典型天气特点吗?四、气候特点分析1. 不同地区的气候有何不同?请列举出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的特点。

2. 气候对植物和动物有着重要影响,你能说出一个气候条件下适应生存的植物或动物吗?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 近些年来,气候变化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话题,你认为气候变化对人类有哪些影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2. 请以自己的理解简要描述一下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六、综合应用1. 请根据你所在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特点,讨论一下对当地农业、生活和旅游的影响。

2. 如果你是一名气象学家,你会如何利用气象数据来预计未来的天气和气候变化?七、拓展延伸1. 你知道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的吗?请简要描述一下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 请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气象现象,进行深入钻研并向同砚们分享。

八、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你对天气和气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你认为进修天气和气候的知识对你有何帮助?请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本次《天气和气候》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祝大家进修愉快!。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天气与气候》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天气与气候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

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4.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天气预报信息判断天气变化。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有什么区别。

2.呈现新知:教师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各地的气候特点。

3.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并设计一个小型天气预报活动。

4.展示成果:每个小组从中选取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呈现他们设计的天气预报节目。

5.讲评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并强调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依然存在困惑,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巩固。

七、教学延展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气候信息,编写气候日记,让学生实际去观察、记录和预测天气,巩固和扩展本单元知识。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气象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总之,《天气与气候》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掌握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天气与气候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地理教案

天气与气候地理教案第一章:天气与气候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掌握影响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天气与气候的定义。

2.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3. 影响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2.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影响天气与气候的主要因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因素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5. 总结讲解内容。

第二章:天气预报教学目标:1. 学会阅读天气预报。

2. 理解天气预报中的常用术语。

教学内容:1. 天气预报的构成。

2. 常用天气预报术语(如晴、多云、阴、雨、风速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天气预报的了解。

2. 讲解天气预报的构成。

3. 讲解常用天气预报术语及其含义。

4. 小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解读天气预报。

5. 总结讲解内容。

第三章:气候类型与气候区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2. 学会根据气候特征划分气候区。

教学内容:1. 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2. 气候区的划分依据及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气候类型的了解。

2. 讲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3. 讲解气候区的划分依据及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5. 总结讲解内容。

第四章: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2. 认识全球变暖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候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

2. 全球变暖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了解。

2. 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3. 讲解全球变暖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5. 总结讲解内容。

第五章:天气与气候灾害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天气与气候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天气与气候教案
授课教师:李诗伟授课班级:116班授课时间:2014/11/04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法指导】
1、“学习有用的地理”。

从生活实际入手,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

天气预报的符号多且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我采用比一比、试一试,进行看图识天气抢答比赛和模仿秀等游戏,帮助学生记忆。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生:天气、气候)我们常说的天气与
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天气与气候。

讲授新课:
一、天气的概念及特点
1、课件展示:今天晚上到明天,郑州,晴转多云,偏北风五级,最高气温16ºC,最低气温8ºC,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学生小组交流,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
2、师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雨等的大气状况。

是指一个地方近地表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的特点:(学生回答)短时间、具体状况、多变性。

3、让学生说一些描述天气的词语或谚语。

师:“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即“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下边老师交给你们简单的观察、记录天气情况的方法。

二、天气预报与常用天气符号
1、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

2、识别天气符号:打开课本58页主要天气符号图,请用语言叙述这些符号的特征。

3、讲解风力风向符号:风杆、风尾、风旗、风级、风向。

4、记忆天气符号:
(活动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活动二)挑战主持人:熟记了“天气符号”屏幕展示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

5、讲解:卫星云图的判读。


引导学生分析卫星云图作为一种航天照片,各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事物。

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愈浓,下雨的可能性就越大。

6、学以致用:(1)请同学们判断出课本第58页的“卫星云图”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2)完成课本第59页活动第2题。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三、气候
1、概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列表总结: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3、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①风和日丽②暴风骤雨③四季如春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4、大气环境监测: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四、天气和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举行一个小小辩论会,学生自由谈论教师做好指导)通过师生辩论,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天气和气候对身边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教育学生看问题要从事物的两面性去分析。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一、天气和气候
1、概念
2、区别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白色----云雨区
绿色-----陆地
篮色----海洋
2、常用的天气符号
3、简单的天气预报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