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使至塞上》知识点整理
专题03《使至塞上》知识梳理(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使至塞上》知识梳理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作者作品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二、写作背景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三、重点字词:属(shǔ)蓬(péng)萧关(xiāo)侯骑(jì)燕然(yān)四、词语解释:(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3)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4)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5)长河:即黄河。
(6)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7)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8)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敌统帅。
(9)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这里代指前线。
五、译文:(我)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浩瀚沙漠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到萧关时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六、作品鉴赏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使至塞上知识点整理

使至塞上(王维,唐代诗人,诗歌讲究“诗中有画”。
写此诗时已被排挤出朝廷,前往边塞慰问,并留在边塞任职)一解释使:出使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行随从不多)欲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问:慰问。
边:边关守军),属国(典属国的简称,一种官员名称。
借指诗人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过(经过)居延(地名,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北方的天空。
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大漠(无边的沙漠)孤烟(指烽烟直,长河(黄河)落日圆。
萧关(关名)逢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都护(官名。
这里指前线统帅)在燕然(边塞地名)。
二体裁五言律诗(格律角度)边塞诗(内容角度)。
押韵:an 韵脚:延天圆然三赏析(一)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1)作用:点题,交代地点(边塞)、事由(慰问将士),路途遥远。
表达孤寂感。
(2)赏析“单车”:也许不真是单人单车,目的表现形单影只,表达内心的孤寂感。
(3)赏析“属国过居延”----“属国”诗人自你。
“居延”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并不经过居延。
表现边塞迢迢,路途遥远,烘托孤寂感。
(二)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1)作用:承接首联,既言事,又写景,更抒情(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表达漂泊不定的感受。
(2)从修辞角度赏析:比喻,诗人觉得自己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像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表达漂泊不定的感受。
(3)写作手法:借景生情。
看到征蓬归雁,诗人觉得自己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像归雁一般进入胡天,表达漂泊不定的感受。
(4)从颔联看,这次出使是什么季节:春季,从归雁可以看出。
(三)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内容概括: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此联:在纯然一色、广漠无边的边塞背景上,烽火台上燃起一缕烽直上云霄,十分醒目。
苍茫的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
《使至塞上》笔记

使至塞上一、文学常识:1、解题:使,出使。
至,达。
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2、体裁:五言律诗。
3、作者: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他的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
一、内容分析:1、首联:单车……居延①首联叙事,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轻车简从出使边塞。
②“单车”写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内心的孤寂。
③“问边”交代出行目的:慰问边关守军。
④“属国”指诗人自己,诗人并不需要经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2、颔联:征蓬……胡天①颔联抒情,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
②既言事又写景,传递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③运用借喻,以“征蓬”“孤雁”自比(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抒情),内心抑郁、激愤,幽微难言。
3、颈联:大漠……日圆①颈联写景,运用对偶,对仗工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描绘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②“大”写出了边境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写出景物单调,人烟稀少;“长”写出了黄河横贯沙漠、杳无尽头;“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③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4、尾联:萧关……燕然①尾联叙事,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是实写。
②“萧关”是地名,“燕然”这里指前线统帅。
③诗人情绪高涨,有个人失意转为慷慨悲壮,体现出达观之情。
④表现边塞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的频繁。
二、主旨归纳: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艰苦凄凉的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抑郁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三、名句赏析:1、赏析“征蓬……胡天”运用对偶和借喻,诗人以“征蓬”“孤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传递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大雁北归是归家,自己北去却是离家,借归雁表达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和激愤。
2、赏析“大漠……日圆”一个“直”字写出了沙漠里渺无人烟的广袤意境;一个“圆”字写出了落日的浑圆柔和,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及“诗中有画”的特色。
《使至塞上》知识点

《使至塞上》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
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故事背景唐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
三、理解诗意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单车:单车独行。
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疆去察看。
属国:汉代时称那些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居延:古县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的旅人。
泛指远行的人。
归雁:向北飞的大雁。
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官名。
都护是都护府的最高长官,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这里代指前线。
译文:我轻车简从到边疆去察看,经过了属国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地的天空。
茫茫沙漠中远处独起的炊烟直上云霄,滔滔黄河边落日又大又圆。
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
四、问题归纳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这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八年级古诗使至塞上知识点

八年级古诗使至塞上知识点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年级的学生将接触到古代诗歌的学习。
在中华文化史上,唐代诗歌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唐代古诗,其中一首著名作品便是《古诗十九首》之一的《使至塞上》。
学生们在学习该诗的时候,可以注重掌握以下三个知识点。
1.了解唐代反映社会现象的诗歌特点《使至塞上》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唐代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风貌。
《使至塞上》是刘禹锡在唐代时期创作的一首描写边疆风景的诗歌。
它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塞上的荒凉和边疆士兵的虔诚之情,抒发了对边疆的思念和对家园的眷恋。
学生们在阅读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唐代反映社会现象的诗歌特点。
2.学习古诗中的词语和语言运用学生们在学习《使至塞上》这首古诗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古诗中的词语,更要了解古诗中的语言运用。
例如,这首古诗中运用了“天河共育孟蕙芳”的诗句,用来形容塞上的荒凉,表现了一种淡然、恬静的意境。
这需要学生们了解古代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并加以理解和领会。
3.把握古诗的韵律特点《使至塞上》是一首七言绝句。
在学习这首古诗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古诗的韵律特点。
七言绝句一般采用“aabb”的韵脚。
而《使至塞上》用于顺口溜中的“家,河,多,罗”,则采用了“abab”的韵脚,这种用法独具匠心,使整首古诗更具韵律美感。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古诗的韵律特点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
总的来说,《使至塞上》是一首著名的古诗,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反映社会现象的特点,更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中的词语和语言运用,把握古诗的韵律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中华文化。
《使至塞上》知识点总结

《使至塞上》知识点总结
1.诗歌背景:《使至塞上》描绘了一位官员奉命前往边塞考察,并在边塞地区获得了勇士们的热烈欢迎的情景。
2.诗歌体裁:《使至塞上》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每句七个字,共有四句,形式规整,朗朗上口。
3.描写手法:《使至塞上》运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通过描写塞外的景物和官兵的生活状态,展示了边塞的艰苦与边疆官兵的忠诚和壮烈。
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明了。
4.赋予边塞景物人性化的手法:《使至塞上》将边塞景物如沙漠、关山、戈壁、黄河赋予了人类的属性,比如“黄河在天上流”、“披麻向天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边疆的峻险和荒凉。
5.赞美边塞官兵的忠诚和勇猛:《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官兵们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祖国的忠诚,赞美了他们的勇猛和坚贞,表达了对这些边塞守卫者的敬仰和崇高情感。
9.探讨世间的善恶与美好境界:《使至塞上》通过对边疆壮丽景色及边塞官兵忠勇事迹的描绘,表现了人类追求美好境界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批判了虚伪和浮华。
10.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诗中描绘了边塞守卫者艰苦而顽强的生活状态,通过表现他们对赤县和家乡的无尽忠诚,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使至塞上总结

使至塞上总结引言《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作。
本诗以朴实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塞上守望时的无尽思念和壮志凌云的情怀。
通过探讨诗人的情感、意象和艺术手法,本文将对《使至塞上》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
正文诗歌内容《使至塞上》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作为题句,描述是一个旅人在雨夜中从吴地送客出发,到了平明时分,看见孤立的楚山。
第二部分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为题句,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以及坚定的心志。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旅人在雨夜中离别的情景。
诗中的“雨连江”的景象令人感受到寒冷与孤独,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念。
在平明时分,诗人看见孤立的楚山,暗示了与远方的亲友分离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亲友的思念和相思之情。
洛阳是诗人的故乡,而亲友们的询问让诗人更加想念家乡和亲人。
诗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象非常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坚定不移的志向和抱负。
感情表达《使至塞上》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亲友的思念。
诗人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雨夜、孤山等形成了对比的意象,使读者能够深情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诗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句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艺术手法《使至塞上》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突出了诗人的情感和思绪。
首先,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述雨夜与平明,孤山与亲友的对比,加强了诗中情感的强烈对比。
其次,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通过“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坚定和执着。
此外,诗中运用了直接表达手法,诗人直接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总结《使至塞上》以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追求卓越的志向。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亲友的询问,诗人抒发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渴望和决心。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都非常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使至塞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使至塞上》易错知识点《使至塞上》 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奉命出使边塞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飘飞的蓬草出了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在胡人的领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察骑兵,告诉我都护已在前线。
重点字词注释1.使:出使。
2.单车:一辆车,表示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的将士3.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比喻远行之人。
自喻。
4.归雁: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5.孤烟:烽烟。
6.长河:黄河。
7.都护:前线统帅。
8.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不能直译为骑兵。
9.燕然:引典,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勒功:刻记胜利的功绩。
燕然:燕然山,在蒙古,诗人是去西北慰问,不一个地方。
诗词多用“燕然”代指前线,代指胜利。
背景: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慰边,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不被重用。
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关键点:排挤,不被重用。
易错知识点1.长河:黄河,不是很长的河。
归雁,指春天,不是秋天!秋天是大雁南飞。
候骑是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不是等候的骑兵燕然:是引典,意思是前线,战斗取得了胜利,不是要去的地方!2.情感:孤独、寂寞、悲伤、豁达 。
不是喜悦、激动和兴奋之情!不是轻松愉快!有失落但不消沉。
注意:还有豁达的一面。
3.首句交待了地点和目的,没有时间!4.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是比喻句,以“征蓬”“归雁”自喻,不是拟人!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实写,不是虚写!是壮美的景象,不是秀丽、秀美的景象!6.“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叙事,不是写景!不是议论!肃关是地点,不是人名!候骑是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不是等候的骑兵都护是指统帅、将军,不是地名!燕然:引典,指前线,不是地名!7.“征蓬”是飘飞的蓬草,不是车的帐篷!8.景象是震撼,雄奇壮美,不是明媚秀丽!9.这首诗体现的是豪放、雄浑苍劲,不是哀婉消沉!10.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叙事,修辞手法是引典,不是对偶!11.尾联“燕然”: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使至塞上》知识点整理
【诗歌】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文学常识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
著有《王右丞集》。
二、问题探究
1.赏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点题,交代地点(边塞)、事由(慰问将士),路途遥远。
表达孤寂感。
2.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
这两个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4.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在广袤无边的边塞,烽火台上燃起一缕烽烟直上云霄。
苍茫的大漠无边无际,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天边一轮红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上。
5.最后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都护和戍边将士的敬佩、赞美,以及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三、诗歌主旨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