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最新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1+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在边疆的孤独和寂寞。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表达情感的手法。
2、难点(1)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的妙处。
(2)领悟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边塞的壮丽景色。
(2)提问学生对边塞诗的了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使至塞上》。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重点突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出使边塞的原因和心情。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语气和情感。
4、诗歌解读(1)逐句解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所展现的景象。
5、重点赏析(1)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让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分析“直”和“圆”这两个字的妙处,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准。
探讨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2)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变化,从孤独寂寞到豁达开阔。
6、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边疆的所见所感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7、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二、作者及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擂台比赛教师范读自由读男女pk读全班pk 教师读四、赏析诗句: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悲伤忧伤昂扬积极乐观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显失意情绪忧愁苦闷过居延:目的地之远特殊的地域欲问边:出使目的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精选8篇)

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精选8篇)九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读一读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
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不一样。
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
使至塞上教案范文

使至塞上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使至塞上》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分析并欣赏《使至塞上》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使至塞上》的诗意、意象和表达技巧。
探讨诗歌中的自然描写与人文情感的结合。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王维及其诗歌创作。
阅读:学生自读《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欣赏和解读。
总结:教师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点。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和诗歌背景。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使至塞上》文本。
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诗歌鉴赏指导等。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PPT等。
3.2 教学材料课文打印稿:提供给学生阅读和分析。
参考资料打印稿:提供给学生参考和补充学习。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阅读理解:通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来评估。
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反馈课堂提问: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解答疑问。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推荐其他王维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组织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5.2 教学拓展探讨《使至塞上》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研究其他诗人对塞上风光的描写,进行比较研究。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人际互动6.1 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方式。
设计课堂活动和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6.2 人际互动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意见。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鼓励讨论和分享。
第七章:课堂管理与发展7.1 课堂管理制定课堂规则和期望,维持秩序和专注。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
(3)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唐代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边疆风光的壮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情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字词的内涵。
(2)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情景教学: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诗歌的解析、作者简介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展示边疆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唐代诗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2)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详细解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诗歌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感悟文章。
8. 板书设计《使至塞上》王维边疆风光壮美诗人情感爱国情怀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层次各异,有的学生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好课前预习,理解能力较强,自主意识也强,能与教师密切配合。
部分学生的学习欠缺主动性,存在依赖性,学习的动力来自督促。
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不重视不关注,不愿意深度思考,不愿意自己探究。
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显然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重要。
问题设计的时候应该有难有易,面向全体学生,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
课堂内容要层层深入,有层次感,易于学生接受。
教学工具
多媒体一体机
教学资源
吟唱视频、撒贝宁朗诵《使至塞上》视频、介绍写作背景动画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诗歌的深刻内涵,感受本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教学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学生先用笔描画,再欣赏、评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3、合作共研,相互交流体会。
4、播放音像视频,借助联想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不断与周边国家发生战争,以开拓疆土。
有很多诗人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来到边塞,用他们的诗记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情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新知探究
(一)自学自研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观看动画)
2、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属.()国汉塞.()逢候骑.()都.护()燕.()然(2)解释下列词语
属国:
问边:
征蓬:
长河:
候骑:
燕然:
3、朗读感知
(1)听撒贝宁范读《使至塞上》。
(2)指名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齐读。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表层意思)
(二) 合作共研
1、请同学们从首联、颔联中找出意象,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的体会。
明确:意象:单车、征蓬、归雁。
“单车”,是说随从少,礼节的规格不高。
暗含诗人被朝廷排挤,单车简从,来到遥远的边疆。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
在一派春光中,一行行大雁从南方飞回来,准备筑巢养育下一代。
诗人用“征蓬”“归雁”自比:诗人迎着烈烈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而大雁可以回家,自己却有家不能回。
心中那种因朝廷排挤而产生孤独、寂寞、惆怅、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2、(1)苏轼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把颈联中的内容画出来。
说说这幅“画”美在哪里?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与“沙漠狼烟起,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好在哪里?为什么?
明确:(1)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明确(2)“大漠”视觉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
这是平面图。
“孤烟”显出人烟的稀少。
体现景物之单调、醒目。
“直”狼烟轻直不易被风吹散。
表现出诗人对边塞景物的惊异。
写出了沙漠中,狼烟的劲拔、坚毅之感。
“长河”在画面上,把画面分成两段,增添了活泼感。
“落日”把整个画面涂上了统一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圆”凸显沙漠一望无际,没有遮挡的地理特征。
圆圆的太阳落在天边,苍茫中又显亲切温暖。
在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等多种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形成一
种和谐美。
而“沙漠狼烟起,黄河落日红”没有这样的效果。
3、结合尾联,谈谈整首诗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集中表现了诗人前期的心情。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大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表现了诗人后期的心境。
茫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亘在眼前。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烽火台上的烽烟格外醒目,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黄河看不到尽头,“长河”上的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诗人悲伤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色中得到熏陶、净化、升华。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在萧关遇到骑马的侦察兵,告知他:将士们正在前方杀敌。
这一消息激发了诗人的满腔报国热情,他快马加鞭向目标进发。
三、经典传唱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诗词是经典。
有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古人喜欢把诗词谱成歌曲吟唱,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也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把这首《使至塞上》配上乐曲吟唱。
(欣赏吟唱视频)
四、课堂总结
《使至塞上》:作者通过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抒发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激愤、忧郁、孤独、寂寞之情。
心灵因边塞奇景净化变得豁达,同时也表现了对戍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五、达标测试
1.文学常识填空。
《使至塞上》是律诗。
作者是,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___________;观摩诘之画,_____________。
”
2.补充完整下面的诗句。
(1)征蓬出汉塞,。
(2)大漠孤烟直,。
(3)点出出使任务和路线的句子是:,。
(4)以景设喻,曲折表现出诗人孤独、抑郁和激愤的诗句是:,。
(5)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的诗句是:,。
(6)委婉写出边关战事吃紧的诗句是:,。
六、学后反思
本堂课你有何收获?还存在哪些疑惑呢?
七、课后达标
1.有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收集有关边塞的诗句。
八、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