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画境。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
2. 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讨论其主题和风格。
2. 提问:《使至塞上》是谁的作品,其主题和风格有何特点?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
2. 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 每组选出一代表进行分享。
Step 4:诗歌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以《使至塞上》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
三、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小论文,分析其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背诵情况、小论文质量等。
3. 创作展示:诗歌创作创意、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拓展Step 1:对比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2. 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异同。
Step 2:欣赏影视作品(15分钟)1. 播放与边塞诗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2. 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边塞风光和情感表达。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 理解古诗《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作者情感和诗意表达。
3. 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2. 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2. 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使至塞上》的全文、创作背景、意象分析等内容。
2. 学生准备古诗《使至塞上》的文本。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古诗《使至塞上》的全文,引导学生朗读并注意字的正确发音和停顿。
二、作者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三、诗意解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和作者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四、意象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使至塞上》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五、韵律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使至塞上》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作者情感、意象和韵律特点。
二、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使至塞上》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创作练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使至塞上》的意境、作者情感、意象和韵律特点等关键点。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精选6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1+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次联作者开始描写所见之景。“征蓬”是被风吹起远飞的蓬草,“归雁”是回归北方的大雁。 枯草随风飘飏,天暖鸿雁北归,说明这是初春时节。两句一天上、一地下,以汉塞胡天相对,展 现了一个辽阔的空间,诗人的旅程放置到这样一个背景下显得愈加辽远。这里请注意,两句从字 面上看是写景,而实际上寓有象征意义。在古诗中,“蓬” 和“雁”是和行旅密切联系的两个意 象,蓬转常象征人的行踪飘泊不定,雁归则常暗示着季节并反衬人的不归。它们在这首诗里同样 含有上述意味,不仅描绘出一个空阔苍茫的背景,也映衬出 “单车”的孤独和寂寞。
使至塞上
shizhisaishang
目
壹 品读诗歌
录
贰 知人论世
叁
壹 品读诗歌 表现了诗人孤寂情绪与深切感受
品读诗歌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守护在边关的战士,路经的属国已经过了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又像那北归的大雁一样,正在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看见有孤烟直上,黄河边上的落日浑圆。 行程迢迢,到达萧关的时候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说文解字
使 【释义】 出使
至 【释义】 到
单 车 【释义】 一辆车
问 边 征 蓬 【释义】 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
【释义】 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兵。
归雁
【释义】
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 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 天 【释义】 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 方地方。
说文解字
大漠
【释义】
孤 烟 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诗歌进行赏析;(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和平繁荣的美好愿景;(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3)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的把握;(3)如何将这些哲理和情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句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3)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题目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指导讲解。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诗歌进行赏析;(2)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进行互动交流;(3)教师总结诗歌的审美特点和价值意义。
5. 情感体验:(1)学生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2)学生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和平繁荣的美好愿景;(3)教师引导学生将诗歌所传达的思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关于语文《使至塞上》教案范文

关于语文《使至塞上》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文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使至塞上》,提问学生对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对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
(2)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和节奏。
5. 练习与反馈:(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使至塞上》。
2. 结合诗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边塞风光的短文。
3. 深入了解王维的诗歌创作特点,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关注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对壮丽边塞风光和边疆将士的赞美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古文翻译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老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古文翻译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古文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学习课文《使至塞上》,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第二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3 第三周:进行古文翻译练习,背诵课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4 第四周: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测试。
5.5 第五周:总结学习成果,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使至塞上》全文。
6.2 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古文翻译参考书籍、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播放音乐,引起学生对边塞的兴趣,引入课文《使至塞上》。
7.2 学习课文:按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人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
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解诗题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
题目告诉作者此诗写于去往边塞的途中,是一首记行诗。
交代了诗人去了哪里,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在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景色。
二、出示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三、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
四、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五、感诗意
1.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
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2.我来问
师:在诗中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帮你来解决?
(生质疑、对答)
(附:每联的讲解和翻译)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
飞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
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幻灯片出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结合以上四个问题出示板书,板书另附)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六、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合作探究)
明确: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七、主旨归纳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
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八、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5.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6.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