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抗菌药题库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十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习题及答案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十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人工合成抗菌药一、A1、目前不良反应最小的喹诺酮类药物是A、诺氟沙星B、环丙沙星C、氧氟沙星D、左氧氟沙星E、依诺沙星2、属非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是A、培氟沙星B、诺氟沙星C、环丙沙星D、依诺沙星E、吡哌酸3、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药物是A、环丙沙星B、氧氟沙星C、诺氟沙星D、洛美沙星E、氟罗沙星4、不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共同特点的是A、口服吸收好B、细菌对其不产生耐药性C、抗菌谱广D、抗菌作用强E、不良反应少5、喹诺酮类药物不宜应用于A、溃疡病患者B、肝病患者C、婴幼儿D、老年人E、妇女6、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是A、抑制细菌转肽酶B、抑制细菌DNA回旋酶C、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D、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E、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酶7、对氟喹诺酮类最敏感的是A、革兰阳性球菌B、革兰阳性杆菌C、厌氧菌D、革兰阴性球菌E、革兰阴性杆菌8、不属于第三代氟喹诺酮的是A、环丙沙星B、吡哌酸C、依诺沙星D、洛美沙星E、氧氟沙星9、不符合氟喹诺酮类的叙述是A、多口服吸收良好B、口服吸收受多价阳离子影响C、血浆蛋白结合率高D、可进入骨、关节等组织E、大多主要以原形经肾排出10、甲氧苄啶与磺胺甲噁唑合用的原因是A、促进分布B、促进吸收C、抗菌谱相似D、双重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E、双重阻断细菌的叶酸代谢11、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是A、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B、抑制DNA螺旋酶C、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D、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E、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12、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A、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B、抑制四氢叶酸还原酶C、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D、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E、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13、对甲氧苄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有较强的抗菌作用B、能增强磺胺药的作用C、能增强某些抗生素的作用D、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酶E、常与SMZ合用14、服用磺胺时,同服碳酸氢钠是为了A、减少不良反应B、增强抗菌活性C、扩大抗菌谱D、促进磺胺药的吸收E、延缓磺胺药的排泄15、可对抗磺胺药抗菌作用的物质是A、TMPB、叶酸C、PABAD、GABAE、单胺氧化酶16、磺胺类药物不具有的特点是A、可供口服B、性质稳定C、价格低廉D、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脑膜炎、鼠疫)有特效E、过敏反应少17、不符合磺胺类药物的叙述是A、进入体内的磺胺多在肝中乙酰化B、抗菌谱较广,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等C、可用于衣原体感染D、可用于立克次体感染E、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合成二、B1、A.甲氧苄啶B.环丙沙星C.磺胺嘧啶D.呋喃唑酮E.萘啶酸<1> 、抗菌增效剂<2> 、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的喹诺酮类<3> 、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良好的药物2、A.环丙沙星B.左氧沙星C.司帕沙星D.磺胺嘧啶银E.磺胺异噁唑<1> 、可用于耐异烟肼、耐利福平的结核病患者<2> 、生物利用度极好,组织穿透力强,以原形经尿排泄<3> 、常与抗菌增效剂合用3、A.磺胺嘧啶B.磺胺米隆C.柳氮磺吡啶D.磺胺甲噁唑E.磺胺醋酰钠<1> 、可用于烧伤及伤后感染<3> 、用于眼部感染如沙眼、结膜炎和角膜炎<4> 、口服难吸收,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4、A.环丙沙星B.磺胺嘧啶银C.甲氧苄啶D.诺氟沙星E.磺胺异噁唑<1> 、体外抗菌作用强,适用于预防烧伤感染的是<2> 、在尿中不易析出结晶,适用于泌尿道感染的磺胺药是<3> 、抗菌谱与磺胺药相似,可增强磺胺药疗效的是三、X1、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是A、体内分布广B、不良反应较轻C、半衰期相对较长D、抗菌谱广E、对厌氧菌有效2、喹诺酮类不良反应包括A、神经系统反应B、胃肠道反应C、肝损害D、变态反应和光毒性反应E、肌肉骨骼系统反应3、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如下特点A、抗菌谱广,抗菌力强B、口服吸收好 C组织浓度高 D与其他抗菌药物有交叉耐药性 E不良反应较少4、磺胺类药物的抗菌谱包括A、溶血性链球菌B、脑膜炎球菌C、立克次体D、疟原虫E、沙眼衣原体5、关于磺胺类药物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使用磺胺类药物可致溶血性贫血B、与甲氧苄啶合用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C、细菌对磺胺类药有交叉耐药性D、对人体细胞叶酸代谢物无不良影响E、中效磺胺易致泌尿系统损害6、甲氧苄啶的特点是A、单用易引起细菌耐药性B、与磺胺药合用,使细菌叶酸代谢遭双重阻断C、常与SMZ或SD合用D、毒性较小可以引起叶酸缺乏症E、抗菌谱和磺胺类药相似7、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为A、肝脏损害B、溶血性贫血C、过敏反应D、泌尿系统损害E、消化道反应答案部分一、A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远低于氧氟沙星,是目前已上市氟喹诺酮类中最小者,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

2024年人工合成抗菌药物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年人工合成抗菌药物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年人工合成抗菌药物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A1型题】1、新生儿使用磺胺类药物易出现胆红素脑病,是因为药物A.减少胆红素排泄B.竞争血浆白蛋白而置换出胆红素C.降低血-脑脊液屏障的功能D.溶解红细胞E.抑制肝药酶2、竞争性抑制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的是A.PABAB.6-APAC.TMPD.7-ACAE.GABA3、下述磺胺药中,蛋白结合率最低,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是A.磺胺二甲基嘧啶B.磺胺甲噁唑C.磺胺嘧啶D.磺胺间甲氧嘧啶E.以上都不是4、TMP的抗菌作用机制是抑制A.二氧叶酸还原酶B.过氧化物酶C.二氢蝶酸合酶D.DNA回旋酶E.β-内酰胺酶5、下述喹诺酮类药物中,对多数革兰阴性菌条灭作用最强的是A.氧氟沙星B.环丙沙星C.洛美沙星D.诺氟沙星E.左氧氟沙星6、TMP与SMZ联合用药的机制是A.增加SMZ吸收B.增加TMP吸收C.减慢SMZ的消除D.发挥协同抗菌作用E.减慢TMP的消除7、哇诺酮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机制为A.抑制β-内酰胺酶B.抑制DNA回旋酶C.抑制二氢蝶酸合酶D.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E.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8、下述药物中,对链球菌、肠球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是A.诺氟沙星B.环丙沙星C.萘啶酸D.吡哌酸E.左氧氟沙星9、可首选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药物是A.甲氧苄啶B.司帕沙星C.氧氟沙星D.磺胺嘧啶银E.磺胺嘧啶10、抗菌谱广,单独应用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一般无法单独应用的是A.甲氧苄啶B.氧氟沙星C.环丙沙星D.磺胺嘧啶E.甲硝唑11、新生儿使用磺胺类药物易出现核黄疸,是因为药物A.减少胆红素排泄B.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C.降低血脑屏障功能D.促进溶解红细胞E.抑制肝药酶12、服用磺胺时,同服小苏打的目的是A.增强抗菌活性B.扩大抗菌谱C.促进磺胺的吸收D.延缓碳胺药的排泄E.减少不良反应13、适用于烧伤创面绿脓杆菌感染的药物是A.碳胺醋酰(SA)B.磺胺嘧啶银C.氯霉素D.林可霉素E.利福平14、影响碳按药效果的物质是A.苹果酸B.四氢叶酸C.对氨苯甲酸(PABA)D.尿中酸碱度E.血浆蛋白含量二、填空题1.磺胺药的基本化学结构与()相似,能与()竞争(),抑制()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菌核酸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药理精品题库 第四十四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药理精品题库 第四十四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四十四章人工合成抗菌药[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一、喹诺酮类作用机制:抑制DNA螺旋酶,阻碍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细菌耐药机制:细菌DNA螺旋酶的改变,与高浓度耐药有关;细菌细胞膜孔蛋白通道的改变或缺失与低浓度耐药有关;耐药菌株DNA螺旋酶的活性改变主要由于基因突变所致。

(一)氟喹诺酮类药理学共同特性:1、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金葡菌及产酶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2细菌对本类药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3口服吸收良好,部分品种可静脉给药;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多数经尿排泄,尿中浓度高;4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及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各种感染,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5不良反应少,大多轻微,常见的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头痛、眩晕。

偶有抽搐精神症状,停药可消退。

(二)各种喹诺酮类药特点吡哌酸: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萘啶酸强,对革兰阳性和部分绿脓杆菌有一定作用,尿中浓度高,主要用于治疗尿路和肠道感染。

诺氟沙星: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均有良好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吡哌酸,主要用于尿路及肠道感染。

氧氟沙星:抗菌活性强,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药金葡菌),革兰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均有较强作用;对肺炎支原体,奈瑟菌病,厌氧菌及结核杆菌也有一定活性。

依诺沙星: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诺氟沙星相似,对厌氧菌作用较差,口服吸收好,不受食物影响,副作用以消化道反应为主,偶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培氟沙星:抗菌谱广与诺氟沙星相似,抗菌活性略逊于诺氟沙星,对军团菌及MRSA有效,对绿脓杆菌的作用不及环丙沙星。

口服吸收好,尚可通过炎症脑膜进入脑脊液。

环丙沙星:抗菌谱广,体外抗菌活性为目前在临床应用喹诺酮类中最强,对耐药绿脓杆菌,MRSA,产青霉素酶淋球菌、产酶流感杆菌等均有良效,对肺炎军团菌及弯曲菌亦有效,一些对氨基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耐药的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对本品仍然敏感。

药理学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药理学第三十五章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第三十五章人工合成的抗菌药一、单选题1.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喹诺酮类药是( )A.依诺沙星B.氧氟沙星C.环丙沙星D.吡哌酸E.洛美沙星2.甲氧苄啶常与磺胺甲恶唑合用的原因是( )A.促进吸收B.促进分布C.减慢排泄D.能互相升高血浓E.两药药代动力学相似,发挥协同抗菌作用3.新生儿使用磺胺类药物易出现脑核黄疸,是因药物( )A.减少胆红素的排泄B.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C.降低血脑屏障功能D.促进新生儿红细胞溶解E.抑制肝药酶4.细菌对磺胺类药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 )A.产生水解酶B.产生钝化酶C.改变代谢途径D.改变胞膜通透性E.改变核糖体结构5.不宜与制酸药合用的药物是( )A.磺胺甲恶唑B.氧氟沙星C.呋喃唑酮D.甲氧苄啶E.呋喃妥因6.TMP与SMZ合用的理由之一是()A.促进SMZ的吸收B.促进SMZ的分布C.减慢SMZ的消除D.互相升高血药浓度E.两药药动学相似,有利于血浓度高峰一致7.SD的主要特性之一是()A.抗菌作用很强B.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C.乙酰化率高,易在尿中结晶D.可增强其他抗菌药的抗菌作用E.以上都不是8.既能抗阿米巴原虫,又有抗厌氧菌作用的药A.环丙杀星B.甲硝唑C.呋喃妥因D.氨苄西林E.头孢拉定9.氟喹诺酮类药物中口服吸收最好的是()A. 诺氟沙星B.氧氟沙星C. 环丙沙星D.依诺沙星E.洛美沙星10.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脑脊液中浓度较高的是()A.磺胺嘧啶 B. 磺胺异恶唑 C. 磺胺甲恶唑 D.磺胺米隆 E.磺胺醋酰钠二、填空题1.磺胺类药根据临床应用可分为________类、________类和________类。

2.磺胺类药的不良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3.磺胺药的基本化学结构与________相似,能与________竞争________酶,妨碍________的合成,从而影响核酸生成,细菌生长受到抑制。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四十三章人工合成抗菌药一、多选题1、喹诺酮类抗菌药抑制:A.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B.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C.细菌DNA聚合酶D.细菌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E.细菌DNA螺旋酶2、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喹诺酮类药是:A.依诺沙星B.氧氟沙星C.环丙沙星D.洛美沙星E.氟罗沙星3、体内抗菌活性最强的喹诺酮类药是:A.依诺沙星B.洛美沙星C.氧氟沙星D.环丙沙星E.氟罗沙星4、口服吸收易受食物影响,宜空腹服用的喹诺酮类药物是:A.诺氟沙星B.氟罗沙星C.培氟沙星D.依诺沙星E.氧氟沙星5、可通过炎症脑膜进入脑脊液的药物是:A.洛美沙星B.氧氟沙星C.依诺沙星D.培氟沙星E.氟罗沙星6、口服生物利用度最低的药物是:A.培氟沙星B.诺氟沙星C.氧氟沙星D.依诺沙星E.氟罗沙星7、原形从肾脏排泄率最高的喹诺酮类药物是:A.诺氟沙星B.氧氟沙星C.培氟沙星D.氟罗沙星E.环丙沙星8、痰中分布浓度高,对结核杆菌有效的喹诺酮类药物是:A.氟哌酸B.氟啶酸C.氟嗪酸D.甲氟哌酸E.环丙氟哌酸9、磺胺药抗菌机制是:A.抑制细胞壁合成B.抑制DNA螺旋酶C.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D.抑制分枝菌酸合成E.改变膜通透性10、SMZ口服用于全身感染时需加服碳酸氢钠的原因:A.增强抗菌作用B.减少口服时的刺激C.减少尿中磺胺结晶析出D.减少磺胺药代谢E.双重阻断细菌叶酸代谢11、能降低磺胺药抗菌作用的物质:A.PABA.B.GABA.C.叶酸D.TMPE.四环素12、外用抗绿脓杆菌的药物:A.磺胺噻唑B.磺胺嘧啶C.磺胺米隆D.磺胺醋酰E.柳氮磺吡啶13、在尿中易析出结晶的药物是:A.磺胺异恶唑B.磺胺嘧啶C.磺胺甲恶唑D.磺胺甲氧嘧啶E.柳氮磺吡啶14、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物是:A.磺胺异恶唑B.磺胺嘧啶C.磺胺甲恶唑D.磺胺甲氧嘧啶E.柳氮磺吡啶15、尿路感染最宜选用:A.磺胺异恶唑B.磺胺嘧啶C.磺胺甲恶唑D.磺胺甲氧嘧啶E.柳氮磺吡啶16、治疗非特异性结肠炎宜选用:A.磺胺异恶唑B.磺胺嘧啶C.磺胺多辛D.柳氮磺吡啶E.磺胺嘧啶银17、局部应用无刺激性、穿透力强,适用于眼科疾病的药物是:A.磺胺嘧啶银B.磺胺醋酰C.磺胺米隆D.柳氮磺吡啶E.以上都不是18、短效磺胺的常见不良反应是:A.肝脏损害B.肾脏损害C.叶酸缺乏D.变态反应E.胃肠道反应19、中效磺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肾脏损害B.肝脏损害C.叶酸缺乏D.变态反应E.胃肠道反应20、长效磺胺的主要不良反应是:A.肾脏损害B.肝脏损害C.叶酸缺乏D.变态反应E.胃肠道反应21、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是:A.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B.抑制四氢叶酸合成酶C.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D.抑制DNA螺旋酶E.抑制四氢叶酸还原酶22、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合用易引起下列哪种不良反应?A.肾脏损害B.肝脏损害C.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D.变态反应E.胃肠道反应23、不宜与抗酸药合用的药:A.磺胺嘧啶B.甲氧苄啶C.氧氟沙星D.呋喃唑酮E.呋喃妥因24、抗菌作用强、对结核杆菌无效,细菌不易耐药,而易引起周围神经炎的药物:A.环丙沙星B.异烟肼C.磺胺异恶唑D.呋喃妥因E.万古霉素25、呋喃唑酮的主要用途是:A.肠炎和菌痢B.尿路感染C.伤寒和副伤寒D.霍乱E.消化性溃疡26、用呋喃妥因治疗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肾孟肾炎时,为提高疗效应使尿液:A.碱化B.酸化C.中性D.无关E.以上都不是27、女性,26岁,因尿频、尿急、尿痛、发热求诊,用青霉素G治疗三天,疗效不好,可改用的药物是:A.林可霉素B.红霉素C.万古霉素D.磺胺醋酰E.氧氟沙星28、上题中患者不能用的药物是:A.磺胺异恶唑B.呋喃妥因C.吡哌酸D.磺胺嘧啶银E.TMPB型题问题 29~32A.SD+链霉素B.SMZ+TMPC.周效磺胺+乙胺嘧啶D.SD+青霉素GE.周效磺胺+TMP29、治疗耐氯喹的恶性疟: C30、治疗鼠疫: A31、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32、治疗呼吸道、泌尿道感染: B问题 33~35A.氟嗪酸B.氟哌酸C.氟啶酸D.吡哌酸E.萘啶酸33、最早用于临床的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 E34、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 D35、最早合成的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物: BC型题问题 36~38A.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B.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C.两者均可D.两者均否36、磺胺嘧啶: A37、甲氧苄啶: B38、呋喃妥因: D问题 39~41A.对耐药金葡菌有抗菌作用B.对绿脓杆菌有抗菌作用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39、喹诺酮类: C40、磺胺嘧啶银:B41、四环素: DX型题42、磺胺异恶唑适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是因为:A.作用时间短B.肝脏乙酰化率低C.尿中原形药物浓度高D.在尿中不易析出结晶E.抗菌活性强4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共性有:A.抗菌谱广B.与其他抗菌药间无交叉耐药性C.口服吸收好D.不良反应少E.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尿路感染44、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谱是:A.绿脓杆菌B.耐药金葡菌C.大肠杆菌D.厌氧菌E.支原体45、下列哪些情况下不宜使用喹诺酮类药物?A.妊娠妇女B.未发育完全的儿童C.有癫痫病史者D.服用抗酸药E.对青霉素过敏者46、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A.肾脏损害B.肝脏损害C.溶血性贫血和粒C减少D.变态反应E.胃肠道反应47、甲氧苄啶与磺胺类合用可使:A.抗菌活性增强B.耐药菌株减少C.抗菌谱扩大D.作用时间延长E.不良反应减少48、甲氧苄啶可增加哪些药物的抗菌作用?A.红霉素B.庆大霉素C.四环素D.磺胺类E.氯霉素二、问答题1、氟喹诺酮类的共同特性及应用注意事项。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 2. A1型题 3. B1型题 4. B1型题1.男性患者,67岁,有冠心病史,服双香豆素预防血栓形成,近日因上呼吸道感染服用某种抗感染药,5天后皮下有多处出血点,这种抗感染药可能是A.磺胺嘧啶B.依诺沙星C.TMPD.麦迪霉素E.氨苄西林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2.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其抑制了细菌的A.蛋白质合成B.细胞壁合成C.DNA回旋酶D.二氢叶酸还原酶E.二氢叶酸合成酶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3.影响胎儿和婴儿软骨发育,孕妇及哺乳妇女不宜用A.四环素类B.喹诺酮类C.磺胺类D.硝基呋喃类E.TMP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4.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是A.诺氟沙星B.环丙沙星C.依诺沙星D.氧氟沙星E.氟罗沙星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5.磺胺药抗菌机制是A.抑制DNA螺旋酶B.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C.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D.改变膜通透性E.抑制分枝菌酸合成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6.哪种喹诺酮类药比较适用于肺部感染A.诺氟沙星B.氧氟沙星C.依诺沙星D.培氟沙星E.吡哌酸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7.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A.抑制细菌DNA回旋酶B.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C.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D.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E.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8.甲氧苄啶与磺胺甲嗯唑组成复方新诺明的理论基础是A.促进吸收B.促进分布C.减慢排泄D.升高血药浓度E.两药的药代动力学相似,发挥协同抗菌作用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9.喹诺酮类抗菌药抑制A.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B.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C.细菌RNA多聚酶D.细胞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E.细菌DNA螺旋酶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10.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谱不包括A.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B.立克次体和螺旋体C.结核杆菌和厌氧杆菌D.支原体和衣原体E.金葡菌和产酶金葡菌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11.体内抗菌活性最强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是A.诺氟沙星B.环丙沙星C.依诺沙星D.氧氟沙星E.氟罗沙星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12.属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物之一的是A.磺胺甲恶唑B.磺胺嘧啶C.磺胺甲恶唑D.甲氧苄啶E.磺胺米隆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13.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A.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B.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C.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D.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E.抑制细菌DNA螺旋酶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14.TMP与磺胺药合用增强抗菌作用的原因是A.增加磺胺药的吸收B.减少磺胺药的排泄C.减少磺胺药代谢D.减少尿中磺胺结晶析出E.双重阻断细菌叶酸代谢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15.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是A.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B.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C.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D.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E.抑制细菌DNA螺旋酶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A.呋喃唑酮B.甲氧苄啶C.氧氟沙星D.磺胺嘧啶E.甲硝唑16.能引起儿童软骨发育不良的药物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17.服药后应多喝开水,防止尿内结晶形成的药物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18.能增强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的药物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A.甲氧苄啶B.磺胺多辛C.呋喃唑酮D.磺胺嘧啶E.环丙沙星19.抗菌增效剂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20.口服难吸收,用于肠道感染的药物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21.治疗流脑首选药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22.对绿脓杆菌有良好抗菌活性的药物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23.半衰期长150~200h,抗菌作用弱,但对疟疾有效的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十章人工合成抗菌药习题及答案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十章人工合成抗菌药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人工合成抗菌药一、A1、目前不良反应最小的喹诺酮类药物是A、诺氟沙星B、环丙沙星C、氧氟沙星D、左氧氟沙星E、依诺沙星2、属非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是A、培氟沙星B、诺氟沙星C、环丙沙星D、依诺沙星E、吡哌酸3、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药物是A、环丙沙星B、氧氟沙星C、诺氟沙星D、洛美沙星E、氟罗沙星4、不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共同特点的是A、口服吸收好B、细菌对其不产生耐药性C、抗菌谱广D、抗菌作用强E、不良反应少5、喹诺酮类药物不宜应用于A、溃疡病患者B、肝病患者C、婴幼儿D、老年人E、妇女6、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是A、抑制细菌转肽酶B、抑制细菌DNA回旋酶C、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D、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E、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酶7、对氟喹诺酮类最敏感的是A、革兰阳性球菌B、革兰阳性杆菌C、厌氧菌D、革兰阴性球菌E、革兰阴性杆菌8、不属于第三代氟喹诺酮的是A、环丙沙星B、吡哌酸C、依诺沙星D、洛美沙星E、氧氟沙星9、不符合氟喹诺酮类的叙述是A、多口服吸收良好B、口服吸收受多价阳离子影响C、血浆蛋白结合率高D、可进入骨、关节等组织E、大多主要以原形经肾排出10、甲氧苄啶与磺胺甲噁唑合用的原因是A、促进分布B、促进吸收C、抗菌谱相似D、双重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E、双重阻断细菌的叶酸代谢11、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是A、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B、抑制DNA螺旋酶C、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D、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E、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12、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A、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B、抑制四氢叶酸还原酶C、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D、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E、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13、对甲氧苄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有较强的抗菌作用B、能增强磺胺药的作用C、能增强某些抗生素的作用D、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酶E、常与SMZ合用14、服用磺胺时,同服碳酸氢钠是为了A、减少不良反应B、增强抗菌活性C、扩大抗菌谱D、促进磺胺药的吸收E、延缓磺胺药的排泄15、可对抗磺胺药抗菌作用的物质是A、TMPB、叶酸C、PABAD、GABAE、单胺氧化酶16、磺胺类药物不具有的特点是A、可供口服B、性质稳定C、价格低廉D、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脑膜炎、鼠疫)有特效E、过敏反应少17、不符合磺胺类药物的叙述是A、进入体内的磺胺多在肝中乙酰化B、抗菌谱较广,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等C、可用于衣原体感染D、可用于立克次体感染E、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合成二、B1、A.甲氧苄啶B.环丙沙星C.磺胺嘧啶D.呋喃唑酮E.萘啶酸<1> 、抗菌增效剂<2> 、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的喹诺酮类<3> 、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良好的药物2、A.环丙沙星B.左氧沙星C.司帕沙星D.磺胺嘧啶银E.磺胺异噁唑<1> 、可用于耐异烟肼、耐利福平的结核病患者<2> 、生物利用度极好,组织穿透力强,以原形经尿排泄<3> 、常与抗菌增效剂合用3、A.磺胺嘧啶B.磺胺米隆C.柳氮磺吡啶D.磺胺甲噁唑E.磺胺醋酰钠<1> 、可用于烧伤及伤后感染<3> 、用于眼部感染如沙眼、结膜炎和角膜炎<4> 、口服难吸收,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4、A.环丙沙星B.磺胺嘧啶银C.甲氧苄啶D.诺氟沙星E.磺胺异噁唑<1> 、体外抗菌作用强,适用于预防烧伤感染的是<2> 、在尿中不易析出结晶,适用于泌尿道感染的磺胺药是<3> 、抗菌谱与磺胺药相似,可增强磺胺药疗效的是三、X1、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是A、体内分布广B、不良反应较轻C、半衰期相对较长D、抗菌谱广E、对厌氧菌有效2、喹诺酮类不良反应包括A、神经系统反应B、胃肠道反应C、肝损害D、变态反应和光毒性反应E、肌肉骨骼系统反应3、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如下特点A、抗菌谱广,抗菌力强B、口服吸收好C组织浓度高D与其他抗菌药物有交叉耐药性E不良反应较少4、磺胺类药物的抗菌谱包括A、溶血性链球菌B、脑膜炎球菌C、立克次体D、疟原虫E、沙眼衣原体5、关于磺胺类药物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使用磺胺类药物可致溶血性贫血B、与甲氧苄啶合用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C、细菌对磺胺类药有交叉耐药性D、对人体细胞叶酸代谢物无不良影响E、中效磺胺易致泌尿系统损害6、甲氧苄啶的特点是A、单用易引起细菌耐药性B、与磺胺药合用,使细菌叶酸代谢遭双重阻断C、常与SMZ或SD合用D、毒性较小可以引起叶酸缺乏症E、抗菌谱和磺胺类药相似7、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为A、肝脏损害B、溶血性贫血C、过敏反应D、泌尿系统损害E、消化道反应答案部分一、A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远低于氧氟沙星,是目前已上市氟喹诺酮类中最小者,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十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习题及答案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十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人工合成抗菌藥一、A1、目前不良反應最小的喹諾酮類藥物是A、諾氟沙星B、環丙沙星C、氧氟沙星D、左氧氟沙星E、依諾沙星2、屬非氟喹諾酮類藥物的是A、培氟沙星B、諾氟沙星C、環丙沙星D、依諾沙星E、吡哌酸3、體外抗菌活性最強的藥物是A、環丙沙星B、氧氟沙星C、諾氟沙星D、洛美沙星E、氟羅沙星4、不屬于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共同特點的是A、口服吸收好B、細菌對其不產生耐藥性C、抗菌譜廣D、抗菌作用強E、不良反應少5、喹諾酮類藥物不宜應用于A、潰瘍病患者B、肝病患者C、嬰幼兒D、老年人E、婦女6、喹諾酮類藥物抗菌作用機制是A、抑制細菌轉肽酶B、抑制細菌DNA回旋酶C、抑制細菌二氫葉酸還原酶D、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E、抑制細菌二氫葉酸合酶7、對氟喹諾酮類最敏感的是A、革蘭陽性球菌B、革蘭陽性桿菌C、厭氧菌D、革蘭陰性球菌E、革蘭陰性桿菌8、不屬于第三代氟喹諾酮的是A、環丙沙星B、吡哌酸C、依諾沙星D、洛美沙星E、氧氟沙星9、不符合氟喹諾酮類的敘述是A、多口服吸收良好B、口服吸收受多價陽離子影響C、血漿蛋白結合率高D、可進入骨、關節等組織E、大多主要以原形經腎排出10、甲氧芐啶與磺胺甲噁唑合用的原因是A、促進分布B、促進吸收C、抗菌譜相似D、雙重阻斷細菌蛋白質合成E、雙重阻斷細菌的葉酸代謝11、甲氧芐啶的抗菌機制是A、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B、抑制DNA螺旋酶C、改變細菌細胞膜通透性D、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E、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12、磺胺類藥物的抗菌機制是A、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B、抑制四氫葉酸還原酶C、改變細菌細胞膜通透性D、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E、改變細菌胞漿膜通透性13、對甲氧芐啶的敘述中,錯誤的是A、有較強的抗菌作用B、能增強磺胺藥的作用C、能增強某些抗生素的作用D、抑制細菌二氫葉酸合酶E、常與SMZ合用14、服用磺胺時,同服碳酸氫鈉是為了A、減少不良反應B、增強抗菌活性C、擴大抗菌譜D、促進磺胺藥的吸收E、延緩磺胺藥的排泄15、可對抗磺胺藥抗菌作用的物質是A、TMPB、葉酸C、PABAD、GABAE、單胺氧化酶16、磺胺類藥物不具有的特點是A、可供口服B、性質穩定C、價格低廉D、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脑膜炎、鼠疫)有特效E、過敏反應少17、不符合磺胺類藥物的敘述是A、進入體內的磺胺多在肝中乙酰化B、抗菌譜較廣,包括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等C、可用于衣原體感染D、可用于立克次體感染E、抑制細菌二氫葉酸合成酶,妨礙二氫葉酸合成二、B1、A.甲氧芐啶B.環丙沙星C.磺胺嘧啶D.呋喃唑酮E.萘啶酸<1> 、抗菌增效劑<2> 、對銅綠假單胞菌無效的喹諾酮類<3> 、對銅綠假單胞菌活性良好的藥物2、A.環丙沙星B.左氧沙星C.司帕沙星D.磺胺嘧啶銀E.磺胺異噁唑<1> 、可用于耐異煙肼、耐利福平的結核病患者<2> 、生物利用度極好,組織穿透力強,以原形經尿排泄<3> 、常與抗菌增效劑合用3、A.磺胺嘧啶B.磺胺米隆C.柳氮磺吡啶D.磺胺甲噁唑E.磺胺醋酰鈉<1> 、可用于燒傷及傷后感染<3> 、用于眼部感染如沙眼、結膜炎和角膜炎<4> 、口服難吸收,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4、A.環丙沙星B.磺胺嘧啶銀C.甲氧芐啶D.諾氟沙星E.磺胺異噁唑<1> 、體外抗菌作用強,適用于預防燒傷感染的是<2> 、在尿中不易析出結晶,適用于泌尿道感染的磺胺藥是<3> 、抗菌譜與磺胺藥相似,可增強磺胺藥療效的是三、X1、第四代喹諾酮類藥物的特點是A、體內分布廣B、不良反應較輕C、半衰期相對較長D、抗菌譜廣E、對厭氧菌有效2、喹諾酮類不良反應包括A、神經系統反應B、胃腸道反應C、肝損害D、變態反應和光毒性反應E、肌肉骨骼系統反應3、喹諾酮類藥物具有如下特點A、抗菌譜廣,抗菌力強B、口服吸收好C組織濃度高D與其他抗菌藥物有交叉耐藥性E不良反應較少4、磺胺類藥物的抗菌譜包括A、溶血性鏈球菌B、腦膜炎球菌C、立克次體D、瘧原蟲E、沙眼衣原體5、關于磺胺類藥物的敘述,下列哪些是正確的A、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者使用磺胺類藥物可致溶血性貧血B、與甲氧芐啶合用可延緩耐藥性的產生C、細菌對磺胺類藥有交叉耐藥性D、對人體細胞葉酸代謝物無不良影響E、中效磺胺易致泌尿系統損害6、甲氧芐啶的特點是A、單用易引起細菌耐藥性B、與磺胺藥合用,使細菌葉酸代謝遭雙重阻斷C、常與SMZ或SD合用D、毒性較小可以引起葉酸缺乏癥E、抗菌譜和磺胺類藥相似7、磺胺類藥物的不良反應為A、肝臟損害B、溶血性貧血C、過敏反應D、泌尿系統損害E、消化道反應答案部分一、A1、【正確答案】D【答案解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應遠低于氧氟沙星,是目前已上市氟喹諾酮類中最小者,主要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反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合成抗菌药重点:喹诺酮类抗菌作用机制、临床应用、TMP与SMZ的协同抗菌机制及临床应用。

一、喹诺酮类药物第一代:萘啶酸第二代:吡哌酸。

仅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第三代:氟喹诺酮类主流药第四代:新氟喹诺酮类—“呼吸道喹诺酮类药物”【药理作用】1.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对G+、G-、铜绿假单胞菌、结核、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军团菌等各种菌均有作用。

2.药动学特性好:吸收迅速完全,分布广,浓度高,可杀菌,t1/2长。

3.细菌对本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性。

4.临床应用广:呼吸道、尿路、骨关节及皮肤软组织。

5.不良反应少、轻微:恶心、光敏性皮炎和骨关节病。

【抗菌作用机制】1.抑制DNA回旋酶:这是该类药物抗革兰阴性菌的主要机制。

通过形成DNA回旋酶-DNA-喹诺酮三元复合物,抑制回旋酶切口和封口功能,从而阻止DNA复制。

此类药物对人体内的拓扑异构酶II影响较小。

2.抑制拓扑异构酶IV(解链酶) :这是该类药物抗革兰阳性菌的主要机制。

喹诺酮通过抑制其解旋活性,干扰DNA复制。

3.其他:诱导DNA错误复制及抗生素后效应等。

【耐药机制】交叉耐药,故两种喹诺酮药不能交替使用。

与其他类别药无交叉耐药。

1.酶与药物亲和力下降;2.细菌细胞膜孔蛋白通道改变或缺失,使细菌对药物的通透性降低,进入菌体的药物减少;3.药物外排增加。

【临床应用】1.泌尿生殖道感染:首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β-内酰胺;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2.呼吸道: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与万古霉素联用;代替大环内酯类治疗支原体、衣原体肺炎、军团病。

3.肠道与伤寒:志贺菌痢疾、胃肠炎、伤寒、副伤寒4.旅行性腹泻【不良反应】胃肠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CNS兴奋表现、皮肤反应及光敏反应、幼年动物软骨组织损害、肝、肾功能损害、跟腱炎、心脏毒性常用药物:诺氟沙星(norfloxacin):用于泌尿系和肠道感染。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应用广,是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药物,用于革兰阴性菌、耐药菌株感染。

氧氟沙星(ofloxacin)和左氧氟沙星(左旋体):用于全身感染左氧氟沙星活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小。

二、磺胺类药物(对氨基苯磺酰胺衍生物)广谱抑菌药。

曾广泛应用于临床,不良反应使应用受限。

1.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类(易吸收):磺胺嘧啶(SD)、磺胺甲恶唑(SMZ)。

2.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类(难吸收):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SP) 治疗非特异性结肠。

3.外用磺胺药:磺胺嘧啶银(SD-Ag)用于烧伤、创伤伴铜绿感染。

磺胺醋酰(SA-Na) 用于眼部感染。

【抗菌作用机制】磺胺类药物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相似,与PABA竞争菌体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合成,影响核酸合成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抗菌谱】广谱、抑菌对G+、G-及衣原体、原虫,放线菌、铜绿假单胞菌有效,对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病毒无效。

【临床应用】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首选SD2.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感染:SMZ+TMP3.溃疡性结肠炎:SASP4.烧伤或大面积创伤后的创面感染:SD-Ag5.眼部感染:磺胺醋酰【不良反应】1.肾损害:易在尿中沉积(尤其是中性或酸性环境下)引起结晶尿、尿痛、血尿、无尿导致肾脏损害。

防治措施:①服等量NaHCO3,以碱化尿;②多饮水,加速排泄2.过敏反应:交叉过敏。

3.血液系统反应: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4.其它:CNS反应、肝损害。

甲氧嘧啶(trimethoprim, TMP)磺胺增效剂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四氢叶酸合成,阻止细菌核酸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易耐药,不单用TMP不良反应:TMP毒性低,但长期用可致四氢叶酸缺乏,可同服叶酸对抗。

磺胺类药物与甲氧嘧啶合用:协同作用,双重阻断细菌叶酸的合成代谢。

①增强抗菌作用;②扩大抗菌谱;③延缓耐药性。

TMP不良反应:TMP毒性低,但长期用可致四氢叶酸缺乏,可同服叶酸对抗。

三、其他合成类抗菌药呋喃妥因(呋喃坦叮,nitrofurantoin):治疗泌尿道感染,酸性环境中作用增强呋喃唑酮(痢特灵,furazolidone):口服不吸收,治疗肠炎和痢疾甲硝唑:对厌氧菌,阿米巴、阴道滴虫、都有效。

SD —流脑首选SD +TMP(10:1)—双嘧啶片SMZ—泌尿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与甲氧苄啶合用SMZ+TMP(5:1)—复方新诺明片TMP与SMZ的协同抗菌机制及临床应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重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抗菌谱、适应症、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抗菌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酶(青霉素结合蛋白)2.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耐药机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1.酶与药物牢固结合,“牵制机制”2.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3.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4.增强药物外排5.缺乏自溶酶一、青霉素类抗生素(一)、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penicillin G)有机酸,易被酸、碱、醇、金属离子破坏,不耐热,干燥粉末稳定,可放数年,溶于水后极不稳定,易降解失效,故应临用现配。

常用其钠盐或钾盐。

剂量用国际单位U表示,其他青霉素均以mg为剂量单位。

【体内过程】不宜口服。

通常作肌内注射,吸收迅速且完全。

能广泛分布于全身各部位。

剂型:水溶液、混悬剂和油剂。

【抗菌作用】抗菌作用很强,在细菌繁殖期有高度抗菌活性:①球菌G+: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球菌G-: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②杆菌G+:如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杆菌、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乳酸杆菌;少数G-:百日咳杆菌;③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④放线菌。

【临床应用】1.G+球菌和杆菌:①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蜂窝织炎、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心内膜炎等;②肺炎球菌所致的大叶肺炎、支气管肺炎、脓胸等;③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④敏感金葡萄球菌引起的疥、痈、败血症;⑤白喉、破伤风、急性坏疽和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的菌血症。

2.G-球菌:①淋球菌引起的淋病;②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放线菌及螺旋体: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等的治疗。

【不良反应】1.变态反应:皮肤过敏及过敏性休克防治措施:①严格掌握适应证;②详细询问过敏史;③给药前做皮试;④现用现配;⑤每次注射后严密观察30分钟;⑥初次使用、间隔3天以上及换批号重新皮试⑦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材。

⑧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0mg,同时采用其他急救措施。

2.赫氏反应(Herxheimer reaction):梅毒、钩体病时用青霉素治疗可能出现症状加剧现象。

表现: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心动过速、休克等治疗:氢化可的松静滴或地塞米松静注3.其他:局部刺激(肌肉注射局部可发生周围神经炎),高血钾,高血钠(二)、耐酸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V 特点:耐酸,不耐酶,抗菌谱≈PG,较PG弱。

易被青霉素酶水解,故对大多金葡萄球菌无效。

(三)、耐酶青霉素类通过改变侧链空间位置障碍作用使β-内酰胺环不被水解。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等【抗菌特点】耐酸、耐酶,可口服。

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有一定作用。

(四)、广谱青霉素类药物: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羟氨苄西林)、匹氨西林共同特点:(1)广谱(2)耐酸但不耐酶,可口服。

(3)对G-杆菌有较强作用(对铜绿假单孢菌无效。

)氨苄西林(ampicilin)【临床应用】:敏感菌所致的伤寒和副伤寒、泌尿道、呼吸道感染等。

【不良反应】: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

阿莫西林(amoxycillin)特点:对肺炎球菌、变形杆菌作用比氨苄强。

更耐酸。

相同剂量下,血药浓度比氨苄高。

【临床应用】:下呼吸道感染、伤寒和幽门弯曲菌感染。

(五)、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药物:羧苄西林、磺苄西林、替卡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

特点:不耐酸,不耐酶,仅注射给药。

抗菌谱广,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的作用,G-菌有效。

羧苄西林特点:广谱,对G-杆菌有较强作用(特别是铜绿假单孢菌),不耐酸不耐酶【临床应用】:铜绿假单孢菌感染、严重G-菌感染(六)、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类药物: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

特点:主要作用于G-菌(铜绿假单胞菌除外);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G+菌作用差。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分为四代)共同特性:(与青霉素类相比)1.作用机制相同;2.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不易产生耐药;3.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4.毒性低,过敏反应少,与青霉素类有部分交叉过敏反应(20%) ;5.t½长,分布广,穿透力强,前列腺、脑脊液、房水的浓度能达到有效浓度;6.临床用途广泛。

【体内过程】1.多数药物要im、iv,少数药物可po(头孢氨苄,头孢克罗等)2.im,分布广泛3.第三代药物在前列腺、脑脊液、房水的浓度能达到有效浓度4.t1/2短:0.5~2 h,但头孢曲松t1/2为8h【不良反应】1.过敏:偶见过敏性休克,5~10%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2.肾毒性:依次降低。

头孢噻啶、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在大剂量时可能损害近曲小管;3.口服:胃肠道反应;静注:静脉炎;4.三、四代可能有二重感染。

特点及应用:第1代:对G+菌作用强,不耐酶。

用于尿路、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第2代:对G+菌作用比第一代稍差,对G-作用增强。

用于G-杆菌感染,败血症等。

第3代:对G-作用强。

新生儿脑膜炎,肠杆菌所致脑膜炎,用于G+或G-菌所致败血症,脑膜炎,骨髓炎、肺炎、尿路感染等。

第4代:治疗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

各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比较药物抗菌谱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肾毒性临床用途第一代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拉啶G+菌部分稳定较大尿路、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第二代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克洛G+菌、G-菌厌氧菌稳定低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第三代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G+菌、G-菌厌氧菌、绿脓杆菌较高稳定无尿路感染、严重感染第四代头孢吡肟、头孢匹罗G-杆菌较高稳定无对第三代耐药的细菌感染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属“特殊使用”类别)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等【抗菌谱】广且强。

G+菌、G-菌、厌氧菌均极有效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极高【临床应用】G+菌、G-菌、厌氧菌所致的各种严重感染【不良反应】少,超剂量使用CNS毒性:头疼、耳鸣等四、头霉素类(主要有头孢西丁)特点: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类似第二代头孢菌素,对G+菌作用显著低于第1代头孢菌素。

对G-作用较强。

应用:盆腔、妇科、腹腔等厌氧/需氧菌混合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