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

【word】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
【word】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

张宝秀胡楠ZhangBaoxiuHuNan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

——

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AnalysisofPresentSituationofUrbanizationin theOuterSuburbsofBeijing(part1)

张宝秀(左)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

科学系主任.

胡楠(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

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这个地区

社会经济总体实力的表现,它不仅需要这个

地区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更需要

围绕着城市中心区的郊区的发展.北京在新

世纪初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o8年以前

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既包

括城区的现代化,也包括郊区的现代化发展

郊区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最根本的途径就是

要实现郊区的城市化

目前.北京城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

建设.正在积极朝着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迈进.在这种背景下.分析郊区的城市化现状.加快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建设重心向远郊区转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适应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需要.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北京的城市化问题实质上是远郊区农村的城市化问题远郊区是首都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屏障,其城市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重要意义.北京远郊区县除密云和延庆仍称县”以外,其他都已陆续改称区”.而且从去年开始北京远郊农村也一律改称郊区,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大力推

进城市化的宏大胆略和决心.

表l北京远郊各区县城市化水平(20o1年)

北京远郊区的城市化现状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衡量城市化的主要

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2001年.北京市的整体城市化水平是69.5%.2002年已超过70%.远远高于全国39.1%的平均水

平2001年.北京市近郊区的城市化率已达

89.4%.城市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而远

郊区的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平

谷区门头沟区,大兴区,房山区,密云县和

延庆县.这十个区县的土地总面积为15440平

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2001年常住人

口为443,7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39..其

城市化率只有33,4%.是城市化相对滞后的地区.

北京远郊区各区县的城市化水平发展也

不平衡,差别较大.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门头沟区,2oo1年达到66.2%其次是昌平区.

城市化水平为43.6%;房山通州怀柔和大

兴四区的城市化水平在308%至375%之间

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顺义区.这四个区

县城市化水平均在26.5%以下.

目前.北京远郊区的总体城市化水平还

比较低.仍处于集中型的城市化阶段,城区的

面积仍在不断扩大.人口仍在向城市集中.同

区县常住总人1:3(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城市化水平C%)门头沟区23.4蠢弩鬻5…≯.66.2

昌平区蚺蠡|,_1I9.9.0,0j蠡.|

房山区,|…--”-÷2≥擘.,3砖《:

通州区60.3:-i033.7,一

怀柔区26.5:0囊ll33

大兴区尊r一0j敝誓≯’3皇

平谷区31L9|一l_l_0ll_lo.蠢,衢.蒜

密云县4I0;j07lJ囊:?25.I露

延庆县锄...6_l24.4;

顺义区54.0l2.823

总计443.7148..I≯簿~j’33鼻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一20o2> BEUINGCITYPLANNING&CoNSTRUCTIoNREvIEW砘膏地剐慧覆4,200319

表2北京远郊区城市化水平的变化

年份远郊区常住总远郊区非农业远郊区城市全市城市

人口(万人)人n(35A,)化水平(%)化水平(%)

l978388.571.6l8-455.0

l980387.277.219.957.6

l9854O4.984.420.859.8

l990433.5101.123I362.0

l995438.5l18.227.065.1

2I,0o44O.1l4o.631.968.7

200l443.7148.133.469.5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7)};《北京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一1991};《北京统计年鉴一2001};《北京统计年鉴一2002}

表3北京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比较

年份A: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B:农民人均纯收入(元)BfA(%) l978365-4224.861.5

l9859(玎.7775.185.4

l990l787.11297.172.6

l9955868.43208.554.7

2aDOl0349.74687.045.3

2IDOll1577.85O98.844.0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一2002}

时.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引导下.郊区农村

人口及产业就地城市化已出现萌芽,但尚未形

成主流.北京郊区城市化现状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与自身过去相比北京远郊区城市化

进步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远郊区的城市化突

破了过去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有了很大的

发展.自l978年至2001年.城市化水平由

l8.4%提高到了33.4%(表2).经济结构不断

优化升级.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形成了以非农

产业为主的格局.在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第一产业占l5%.第二产业和第

三产业占到了85%(图1);在从业劳动力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30%.第二产业和第三

产业劳动力比重达到了7O%c图2)2001年,

远郊区的GDP达到578.6亿元.人均GDP达到l3040元(约相当于1570美元).2001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23倍.北京市农业人口中的86.4%在远郊区.只有13.6%在近郊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能够

说明远郊区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在第一产业内部.虽然传统的种植业在整

个农村经济中仍占有主要地位.但一些非农经济和附加值较高的林牧渔业的比重在增加.农民就业正朝经济效益高的非农产业方向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也在大幅度提高.正在从自给自足式的农业向商品化农业转变.

(二)与全国城市化平均状况相比北京远

郊区城市化并不落后

2001年.北京远郊区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为3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而且.北

京郊区有相当一部分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仍持

有农业户口.实际农业人口比户籍农业人1:3数量要少.所以.实际城市化水平还要高一些.

北京远郊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城镇建设

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从设施条件看.京郊乡

村的电话机拥有量人均用电量相当于全国

城市地区的平均水平:建制镇和集镇的道路,

绿化建设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北

京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99元.相当于

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

20世纪9o年代以来,北京远郊区的卫星

城建设水平迅速提高.建制镇数量迅速增加. 2001年.北京远郊区共有l37个建制镇.只有

l6个乡.从l995年开始.北京市就启动了试

点小城镇建设工程,2000年市政府又确定了

郊区33个条件较好的镇作为中心镇.进行重

点建设.其中31个镇在远郊区.北京市对试

点小城镇和中心镇的发展制定了户籍,资金,

土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刺

激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与城区和近郊区及先进地区相比北

京远郊区城市化相对滞后

与城区和近郊区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现代

化建设力度相比.北京远郊区的现代化进度

和经济水平都相对滞后,这与北京作为现代

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而且城

乡之间的差距还在加大.2001年.北京远郊区

人均GDP为1.3O万元.只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2.55万元的1/2.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在2O世纪8O年代曾经大大缩小.1984年差距达到最小.二者分别是693.7元和664.2元.后者是前者的95..但是.自2O世纪90年代以后差

距又在不断扩大.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只有44.O%(表3.图3-a.图3-b).

目前.北京城市化水平在我国大陆各省

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二.低于上海市(表4). 2001年底.北京远郊区的城市化水平是33.4%.而上海远郊区已达47%.城市化率居全国之首.从表4可以看出.北京市第一产业从业人

员数量少于上海和天津两市.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高于其他两市.然而.农民人均纯收入

和农民人均生活费介于天津市与上海市之间.略高于天津.远远低于上海.这说明北京市第

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位于三城市之首.

但并没有使北京郊区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较

大提高.上海市提出到2007年要实现人均

GDP7500美元和城市化率80%的目标.而北京

~tj2oo8年要实现的目标是人均GDP6000美元.

看来北京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赶上上海.

(四)与自身工业化水平相比北京远郊区

城市化相对落后

从世界城市化规律来看.城市化与工业化

是同步推进的.甚至超过了工业化的发展速

度.而我国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北

412003,~rjIl’~tm|E霞BEDIHGCITYPLANNING&CONSTRUCTIONREVIEW

表4北京,上海,天津部分社会经济指标~(2oot年)

项目北京上海天津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l6807.8634lll919.7

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490,l550424.06

户籍人口(万人)ll22.3l327.149l3,98

城市化水平(%)69.575.358.2

社会从业人员(万人)628.9752-26488.34

第一产业(万人)71.187.1882.7

第二产业(万人)2l5.9309.9l2l2.65

第三产业(万人)341.9355.17l92.99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2845.74950.84l840.10

第一产业(亿元)93.185.5078.55

第二产业(亿元)l030.62355.53904.64

弟=严业【1已兀)l722.02509.8l856.9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255233738220l54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ll577.8l28838959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元)8922.793366987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098.858504825

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元)3871.5475326l8

资料来源:《天津市统计年鉴一2oo2);《北京统计年鉴一2002~;《上海统计年鉴一2oo2)

京也不例外.2001年.北京从事第二产业和第

三产业的人员占到全体从业人员的l1.3%;第

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到GDP总值的

96.7%,而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30.5%.

2001年,远郊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已占到总数的7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

占到GDP总值的85%.但农业人口仍占66.6%.

二,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相对滞后的具体衰现

(一)人口城市化率偏低

与国外许多大城市郊区以及上海郊区相比,北京郊区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过高,农业人口过多,人口的城市化程度偏低.不少镇区非农业人口数量也很少,几乎除了几十名镇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以外,其他居民都是农民.

(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目前,北京市城乡之间存在着基础设施,

服务设施和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差距.不同地区之间差距还很明显.远郊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收入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还在加大.

(三)产业结构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还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充分就业的需要.致使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困难

因此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偏高.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2000年.北京远近郊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仅相当于上海的37.4%.北京远郊区经济总量更是不足,综合实力相对较弱.

(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落后

远郊区的道路,供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

建设投入不足,管理落后,与城区的差距较大.试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还是不够,城镇建设水平不高,功能分区不完善,有些基础设施使用率不高,城镇建设没有特色.

(五)人口素质较低

远郊区人口素质整体偏低,干部水平不

高,这无疑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建设以及城市化的进程.而且,远郊区教育和培训工作落后,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缓慢.远郊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落后,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不到20%,文盲.半文盲占有一定的比重.据2000年的调查.在l5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北京远郊区文盲率为7.9%,而近郊区为3.1%,城区为3.8%.文盲率最高的是密云县,平谷区和延庆县,均达到了l1.6%.

三.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相对滞后的曩因分析(一)自然条件不利

北京远郊区的区域地理条件远不如上海

和天津,北京远郊区环境多以山区,半山区和

丘陵地貌为主,与平原城区,近郊区相比,生

态环境脆弱,可利用的建设土地有限.又远离

中心城区,造成一些远郊区乡镇相对封闭,交

通运输不便.广大农民仍保持原有的生活和

农作习惯.思想保守,进而导致中心城区对远

郊区的影响较小,远郊区城市化水平不高.远BEIJINGCITYPLANNING&CONSTRUCTIoNREV匝WIb育托捌毫设4/2003

郊区居民的经济状况与城区居民差距明显

(二)建设规划不力

由于对郊区功能定位认识不足,北京缺

乏城乡深度统一规划.虽然《北京城市总体规

划》对郊区的发展有原则上的考虑,但深度和

具体措施不够.虽然北京郊区各区县都制订

了建设规划,但是规划的科学性,综合性,整

体协调性普遍较差,不同区县的规划各自为

政,缺乏统一和联系,同一区县不同专项规划

之间相互脱节,互不衔接.导致规划的指导和

规范作用无法发挥.很多乡镇缺乏长远区域

发展规划,有些镇区的规划建设又脱离了区

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劳民伤财的政绩工

程和短期行为多,过度超前.城镇建设成本提

高,造成浪费.

(三)管理体制不顾

目前.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农村户籍.

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不尽合理.不利于农村人口的快速转移..离土不离乡的制度和观念,使得相当多的农村人口难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

过去,北京郊区建设完全靠政府投资.郊

区土地和企业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划分不明晰.经营不足.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对郊区特别是远郊区建设支持不够.短期信贷资金不足,城市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造成郊区城市化相对滞后.

(四)政策支持不够

长期【;涞.北京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主

21

—~

22

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对郊区特别是远郊区关注相对较少.无论是规划建设.资金投入,还

是管理上都有一些欠缺.如,2002年北京市

60项重点建设项目中只有ll项与远郊区有关.另外,保护首都环境的政策对郊区经

济发展形式.产业结构有诸多限制.可是,又

没有规模较大的无污染绿色.新型产业的

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远郊区经济自然就更加

落后于城区和近郊区.

(五)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起着重要作用.工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与集聚经济效益推动城市迅速发展.而北京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关系不很密切,由于北京工业基础薄弱和管理上的问题,城市化与工业化处于各自发展的内循环中,工业更多的是自我发展和自我膨胀.工业化对郊区人口城市化带动作用较小.

目前,远郊区大部分乡镇都缺乏非第一产

业的主导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有的镇区连常设集市都没有,小城镇就业吸引力不足,大多数农民不愿搬到镇区居住,所以,小城镇发展缓慢,城市化率低. (六)农民观念落后

北京远郊区与中心城区长期处于隔绝或半

隔绝状态,不仅存在着自然上的隔绝,而且也

存在着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和技术信息上的闭塞.

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比较封闭.落后,叶落

归根.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小富即安等传统

观念根深蒂固,对于一些新的思想观念.新技

术等难以接受,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4/2003乇烹圮期毫噩BELLINGCITYPLANN~G&CONSTRUCTION砌扣BW ————函盈豳雌圜■■_一_

同时,由于缺乏吸引力,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

的当地青年,也不愿意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从

而使远郊区的人才资源更加匮乏.田

参考文献

l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一2002.北京

会讯

中国统计出皈七2002

2北京市统计蜀北京市人口统计资料汇编

(1949—198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北

京市统计局.北京缝计年鉴一2002.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2002

3上海币政府网”中国上海:综合新闻”2002年

4月2日

4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签一2001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麻其勇

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

2003年7月9日下午,新改选的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召开了第一次常务理事会.2O余位常务理事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内容主要有五项:一是研究北京城科会今年的工作安排?二是研究审定北京城科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人选l三是研究交纳会费的

有关问题?四是根据姚莹理事长的建议确定常务副理事长的人选.五是建议各位常务理事积极参与和承担有关的科技讲座项目.

与会的常务理事们同意城科会今年的工作安排和各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的提名.部分同志建议,今后应逐步把研究的范围从城市规期,建设领

域逐步扩大到整个城市科学范畴,应增加信息科技,人文科学和新经济.金融投资等方面内容的研究.大家同意收取会费.有些同志建议,除收

取部分会费外,还可以采取挂靠单位投入一部分,组织会员接受委托课题.咨询创收一部分的办法,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姚莹理事长在发言中指出:交纳会费的主要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解决经费问题,还在于把大家更紧密地联络在一起,至于到底交多少,怎么

可以再研究一下.他还指出:城科会的活动要有别于其他专业学会开展的活动,内容应当更宏观,更丰富一些,尤其要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

活动,积极协助市领导做好科学决策.

各位常务理事们一致同意姚莹理事长提出的,由钱连和同志担任北京城科会常务剐理事长的建议,并表示一定积极参与,承担有关的科技讲

座和调研活动,共同努力把北京城科会的各项工作搞得更好.田

“北京主题公园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召开

2003年6月6日,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和

北京市园林学会共同主办的”北京主题公园建

设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举行.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赵知敬理事长,北京市园林

学会张树林理事长,北京城科会孙春龙秘书长,

北京土木学会张维德秘书长出席了会议.

“主题公园的建设与发展”这一研讨议

题,是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发

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

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

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

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精神提出的.这次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促进北京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不断满足首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把北京真正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出现于

2O世纪8O年代后期.十余年来,北京陆续兴建了一些民营的不同类型的主题公园,但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仍然比较繁荣,并能健康,持续发展的并不多.从这一角度看,北京的主题公园建设与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北京还将兴建一些新的主题公园.这些主题公园的建设与发展能否成功,既与其自身的定位,性质,选址和经营有关,也与政府制定的建设方针,管理政策,财政支持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和北京市园林学会举办这次研讨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经营管理者研究探讨主题公园今后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推动北京的主题公园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主要针对以

下问题展开了研究讨论:

1.目曹各粪主一公■的定位

目前北京的主题公园大多是由民营企业投

资兴办的,政府投资—般都比较少.因此这些

主题公园的定位普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它必

须作为一种产业,而不是社会公益事业而存

在,必须有经济效益;二是它的经营方式具有

不确定的特点,即不能固守某种模式,经营形

式必须不断变化翻新.三是它具有商业性的特

点,各种服务项目必须主要考虑市场需求.

BEIJn’qGCITYPLANNING&CONSTRUCTIONREVIEW膏曩捌蠢韫4/2003

本刊编辑整理

2.今后t府应对主●公■■t采—挑

的t簟

主题公园不是一般的公园,既要讲社会

效益,环境效益,也要讲市场效益.所以,政

府对主题公园的建筑总量,容积率的I’ltOl,应

与普通公益性公固有所区别,可以适当的有

些特殊政策,以引导为主.

3.加■对主●公■■t的规囊与■一

目前,城市规划中对普通公益性公日,尤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那些问题,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目录 一、相关的概念 1.城市化 2.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支持观点总结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城镇化发展模式具体分析 四、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一、相关的概念 1.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即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由此使城市人口规模增大和比重提高的过程。其中,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迁移城市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就地城市化。一般情况下,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迁移城市化为人口城市化的主流,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就地城市化通常是人口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城区扩大或新设城市带来的人口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的广义概念,除包括人口城市化以外,还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地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等。应该说,人口城市化是基础,城市化的这些丰富内涵都是从人口城市化衍生出来的。 2.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不同支持观点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经过笔者的总结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观点展开。 观点1:小城镇发展论。认为我国原有的城市无力接纳众多的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乡村人口,而中国的国情国力又难于再建那么多新城市。福利补贴、粮食补贴等国家已负担不起,城市住房、交通、供水、就业等问题已相当紧张。因此,只能在原有乡村集镇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这样就可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将大量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 观点2:中小城市战略论。认为农村城市化有远见的选择是,依托现有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再辅之以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造和建设一部分重点小城镇。这既符合我国实际,又可避免发达国家“城市病”在我国重演。 观点3:大中小城市并举论。认为应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即:挖掘大城市潜力,扩大和建设中等城市,择优和适当发展小城市。理由是:(1)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病”,可以通过社会自身发展而得到治理。由城市化滞后的“农村病”是一种“停滞病”,它不仅难治,而且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城市病”。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因害怕“城市病”而不敢发展特大、大中城市。(2)全面发展大中小城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浅析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析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必然过程,城镇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是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它是一个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客观上是有利于社会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毋庸置疑需要面对城镇化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土地问题。 1.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2.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农民对所使用的土地不具有资产性质。到目前为止,法律所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虽是“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但事实上这一权利具有一系列非常严格的限定。一是农民手中的这块土地仅限于农业用地使用,这种硬性规定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产权被限制在农产品种植权和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权上;二是尽管允许农民对承包的土地进行“自愿、有偿、依法转让”,但转让范围也仅限于农业用途;三是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不拥有出让权和抵押权。以上种种限制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只具有为他们提供生计的功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无法从土地价值上受益;也无法出让或变现土地,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时一无所有;土地不抵押权的缺失使农民丧失了利用土地作为抵押品获得金融资本。 总之,农民尽管被赋予了对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但是,这种有限的权利还是约束了土地对于农民的资产功能的实现,从而迫使农民在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长期

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生产力要素不断重新配置和合理组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因此,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把农民有效地从土地经营上解放出来,降低土地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奔小康的根本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是否能实现跨跃式发展,是否有一个稳定社会形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是一个关键,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非农产业发展的过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减少的过程,是城市化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多途径地向外转移在我国建设全面小康,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三农”问题深为各级领导所重视,新一届青岛市委、市政府也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桥梁则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城乡人口与农村劳动力。青岛市目前有720万人人口,非农人口24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34.3%;农村人口480万人,占65.7%。农村劳动力254.08万人(男/女劳动力比例为 63.7:46.3),约占全部劳动力的61%。 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生活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进程。 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与就业结构:据抽样调查,2002年我市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119.98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2%。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99.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2%。第二产业从业劳动力80.18万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孔德余 并不认同所谓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已经基本饱和,未来将转向改善性需求的观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还不到50%,也就是说,中国与美国大致面积相等的国土面积,还养育着相当于美国20倍左右的农民,说明中国农民的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积可能达不到美国农民的1/20,那么中国要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还很漫长。 未来持续漫长的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那么,未来城市化的路径到底是让现在的大城市无限扩大,还是发展中小城市?如果说让大城市无限扩大,依据中国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未来上3000万、5000万甚至更多人口的城市在中国会有很多。而就现状来看,大城市最大的优势是商业设施、商务设施、就业条件、政府服务、教育、医疗的优势集中;但超大的、在全世界没有先例的城市规模,也会面临全世界的城市都未出现过的严峻问题,比如交通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等。一个超级大的城市,仅仅一个超级大的交通压力完全可以让整个城市瘫痪,而交通压力的出现,同时就导致一个大城的整体效率大大降低。如果继续放纵各种优势向大城市集中,让人口也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很显然,终究有一天那些超级大城市的问题将无法解决,到那时,再来发展中小城市恐怕将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也可以说,中国的城

市化绝不应该把超级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小城市,最大的优势就是交通优势和空气质量的优势;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大城市的优势,却恰恰成了中小城市的劣势,因此,中小城市目前因为政府服务水平、商业商务配套、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落后于大城市,而失去竞争力。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出现大城市的人口聚集能力持续增强,中小城市的聚集能力还在不断减弱的态势。如果中小城市从抓政府服务的提升开始入手,并将商业、商务功能,医疗、教育水平都提升到与大城市的水平基本一致,再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匹配相适应的产业规模来解决好就业问题,中国中小城市还会继续像现在一样不能与大城市竞争?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方向还会是大城市? 中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无法回避对中小城市的依赖,尽早解决好中小城市发展中的服务水平,提升商业、商务、教育、医疗等功能,促进中小城市的就业能力,才是出路。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中小城市的发展,也会成为商业、医疗、教育、以及与城市规模和满足就业相匹配的产业经济将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 2015年9月11日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表现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习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说明】仔细阅读课本正文和阅读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 【自主预习案】(10分钟)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逐渐转移; (3)______________ 不断扩大 3.意义 (1)缩小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作探究案】(30分钟) 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阅读P37~P38活动, (1)找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找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练习案】(5分钟)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② 【课后探究】 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区别。

国外研究综述: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双重困境

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的双重困境 一、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困境 2008年2月,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发布报告,指出2008年底,全球半数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与工业化一直被视为驱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轮。在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村,标志着全球城市时代的来临。在此背景下,探讨城市问题更具意义。如今,城市问题日趋复杂化、多样化、普遍化,如何长效的持续发展成为全球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土地资源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从旧城改造到新城扩建,这一切与土地密不可分。早在300多年前,政治经济学之父的威廉〃配第就曾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如今,土地不仅是城市地域扩张的载体,更是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备受关注。 在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比较严重。在“招、拍、挂”机制推行后,土地变相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随之引发的土地闲臵浪费、动拆迁等问题,日趋严重,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目前,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主要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失地问题。据预测,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2000年~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超过7800万人,甚至超过1亿人,将有一半以上的农民既失地又失业1。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2。二是,土地资源的配臵利用问题。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据最近国家土地管理局对部分城市用地情况调查表明,城市土地4%一5%处于闲臵状态,40%左右被低效利用。若按低效利用相当于1/4闲臵土地推算,空闲地将占城市用地15%3。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将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是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文研究综述,聚焦这两大问题,国外不同学者对相关问题从失地群体的生计、政策机制、产权交易、可持续利用等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为解决城市化进 1宋斌文,樊小钢,周慧文:《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调研世界》,2004(1)。 2赵锡斌,温兴琦,龙长会:《城市化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8期。 3周刚华,贾生华:《城市土地利用要追求最佳效益-论城市化加速阶段土地资源的配置》,《中国土地》,2001(12):18一2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 下空间的利用率不断提升,地下空间建设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在很多建筑工程设计中都设置了地下室,地下室属于隐蔽工程,如果在建成之后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漏现象,不仅会影响它的使用功能,事后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也费时费力费钱,且效果还不理想,因此地下室的防水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1地下室防水设计的目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实施地下室防水设计的目的是:隔离地下水和滞留水不渗入室内,营造一个正常的室内生产、生活及储存环境;同时利用防水层保护地下建筑结构,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及安全。 地下室防水设计的内容可分为概念设计和构 造设计。 概念设计是根本性的基础原则,正所谓“磨刀 不误砍柴工”、概念正确则“事半功倍”; 构造设计包括主体防水和节点防水,主体防水又分为结构自防水和附加防水。主体防水是必须的,附加防水则可选,也称“其他防水层”,以柔性外防水为主;节点防水包括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穿墙管线、柱顶防水等,也被称作“细部构造防水”。 地下室防水设计的基本要求: 遵循以防为主,以排为辅的基本原则,因地制 宜,设计先进,防水可靠,经济合理; 一般地下室防水工程设计,外墙主要抗水压或 自防水作用,再做卷材外防水(即迎水面处理),卷材防水做法,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施工; 地下工程比较复杂时,设计时必须了解地下土 质、水质及地下水位情况,设计时采取有效设防,保证防水质量; 地下室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时,地下室设 计应该考虑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防水效果;地下室设防标高的确定,根据勘测资料提供的 最高水位标高,再加上500mm为设防标高,上部可以做防潮处理,有地表水按安全防水地下室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柔性防水或刚性防水, 必要时可以采用刚柔结合防水方案。在特殊要求下,可以采用架空、夹壁墙等多道设防方案; 地下室外防水工作面时,可采用外防内贴法, 有条件转为外防外贴法施工; 对于特殊部位,如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埋 件等薄弱环节要精心设计,按要求作细部处理。 2地下室防水的施工及技术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主讲人:李津逵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方面人们尽情的享受着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与舒适,另一方面人们也感到了城市发展过快所带来的切肤之痛。作为世界人口最大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学者把中国城市化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发展进程的两大因素之一。那么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中国人民的福音呢还是全世界的祸水?确实有学者提出了这么严肃的问题。那么面对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引发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怎样才能使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先生。李先生您好! 李津逵:您好! 王鲁湘:欢迎您作客《世纪大讲堂》! 李津逵:谢谢。 王鲁湘:我看了一下李先生的简历,突然发现我们两个之间惊人的相似。我们两个人年龄相仿,李先生比我略微大几个月。我们都是从城市里头在那个时候下乡做知青,然后在知青里面过着一种很艰难生活。所以的话我们这一代人又后来由于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两个同时在那一年参加了那一次决定历史命运决定个人命运的那一次高考,我们都成了大学生,这样的话我们又回到了城市,并且最后在城市里面工作,在城市里面生活,在城市里面安家成了一个城里人。所以对于城市化我们是有双重理解的,因为我们曾经在农村里面干过。那么您的经历使您对城市有一个什么样的向往? 李津逵:那个时候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代表大会是在东城区的一个招待所里面开,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常常在干活的时候,我要能在那个招待所里当一个服务员该多好? 王鲁湘:对。 李津逵:就想这个事。 王鲁湘:对,当时我们知青所有的梦就是回城,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不择手段就是要回城。为什么要回城?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社会里面,城市比农村具有太多太多的优越性了。所以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变成一个城里人,然后到城里面生活。那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突然以我们预料不到这样一种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发展起了,那么您也见证了这样一个过程。您觉得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在这30年中间有阶段性的区分吗?比如说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是一个阶段。 李津逵:我感觉是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大量的这种三来一补的工业在沿海地区落户之后,创造了城市中间巨大的就业岗位,这个时候农村中间大量的青年走向城市,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飞跃。 王鲁湘:我们产生了城市化要求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对。 王鲁湘:社会的一个推动力。 李津逵:就是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一直是向往城市生活,但是他走不进城市。 王鲁湘:走不进。 李津逵:比如说明清的时候有那个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城市里面没有就业岗位,农村又没有余粮供养城市,农村的这个耕织结构又非常的顽固,这种情况下一直就没有突破。但是当我们中国加入了全球的经济分工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一天到来了。 王鲁湘:对,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您是学工科的。

摘 要 本文通过论述和分析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耕地保护所面临的困难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和分析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耕地保护所面临的困难,从而提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大力加强的耕地保护的四项对策。关键词城市化进程耕地保护中图分类号: D922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征地范围宽泛,导致大量耕地被无端占用。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可以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征为国有。然而,公共利益的界定过于宽泛,导致大量的耕地被占用的现象。另外,对于农民是否拥有土地的归属权、继承权、支配权等问题,仍没有给出明确解释和说明,并且有些地区种粮的经济效益偏低,农民淡化对土地的依赖。当政府要将耕地作为城市扩展的建设,且答应给予他们相当的补偿和“农转非” 等待遇的条件时,耕地被征收所带来的暂时好处被扩大化。政府答应的补偿也没有完全得到落实,至于“农转非”的优惠条件,在社会保障和医疗系统并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中,也没有完全体现,农民的根本利益更是没有得到维护。 (二)城市土地利用中耕地闲置情况浪费严重。城市土地利用受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政策引导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 土地资源粗放浪费的现象很突出: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标, 为了在短期内提高政绩, 不惜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 盲目招商引资投入项目、扩大城市规模,违规设立各类开发区、

经济园区和大学城,大量的无序占地造成大量的耕地闲置浪费。目前,这种低效粗放扩张现象在各个地区都十分普遍。《南方周末》在2006年10月报道: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严肃处理河南郑州龙子湖高校非法占地案。这是国土资源部成立8年来,就土地违法问题,处理官员级别最高的一起案件。 (三)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合理。由于各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滞后和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在结构上不合理,土地利用的效率低,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得不到体现,以致城市土地产出率低。另外,我国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工业用地比重偏大,城市绿地和交通用地比重偏小的现象。由于城市工业用地比重大,许多工业企业占据了市区重要地段,造成土地资产的严重浪费:城市交通用地偏挤、绿化用地偏紧,造成我国城市存在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差等现象。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关系到土地的集约利用的效果。 二、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所面临的困境(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不管是城市化发展的任何时期,城市的扩张都以占用大量的耕地扩大土地面积的外延方式为发展途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耕地总量的锐减。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占用耕地的比例较大。城市化进程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是城市的基本,城市化建设必然要有一定的土地做保障,为此而占用土地,甚至包括耕地,是无法避免的。由于我国耕地少,人口多的

最新城市化练习题

城市化 一、单项选择题 1 .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A. 城市的人口规模 B. 城市的用地规模 C.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D. 特大城市的数量 2 . 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 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3 . 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展水平?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B?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的速度慢 C. 城市人口的比重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 D. 农村人口比重超过城市人口 4 .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④⑤ 5 .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人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6 . 下列关于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城市化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 B.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C. 城市化速度越快越好 D.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7 .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A?城市化进程逐步变缓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C. 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已转到发展中国家 D. 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逆城市化 8 . 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①城市规模无限扩大②城市人口迅猛增长③城市管理水平落后④城市设施很不完善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9 . 下列措施中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最有效办法的是 A.在市中心区建立大量停车场 B. 学校、工厂和机关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C. 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D. 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1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⑤水旱灾害频繁⑥水土流失加重⑦社会秩序混乱⑧人口老龄化加快 A.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⑦C. ①③④⑤⑧D?①②③④⑦ 读“某国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 11?1 4 问题。

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1 陶炎武 一 城市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出现了,但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城市作为一种社会聚落形式,只是到了工业社会才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在工业革命前,城市虽然存在了四千多年,其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集中的现代化大规模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的小商品生产,城市从数量、规模、布局、形态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城市是以工业革命引起的城市的数量和性质的根本变化为开端的。工业化对城市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业化促使人类的居住形式由分散走向集中,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体系不断完善。第二,工业化使城市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广泛渗透到农村,冲击破坏农村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城市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口流通方面的城市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集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长;(2)地域景观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状态在地域方面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3)经济领域的城市化现象,即第二三产业在空间上向城市集中、集聚的过程;(4)社会文化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普及。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同时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国,列强迫使清政府开放大批通商口岸,损害中国主权,掠夺大量侵略特权,他们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领事馆、建租界、开银行、办工厂,建教堂、办学校、医院等,残酷地剥削奴役中国人民,与此同时外国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对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品抵挡不住廉价的洋货进攻,销路日渐狭小,城市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作为农民家庭副业的手工纺织业也走向衰退,农村经济开始向为城市服务的单一种植、饲养经济转变,通商口岸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水般涌入城市谋生,这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机器生产的威力及其带来的丰厚利润,刺激中国社会一批有钱者如官僚、商人、买办、华侨投资办厂,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为巩固其统治,也兴办了一批军事工厂,如民用企业,到甲午战争前夕,外国资本家在中国设厂103家,资本总额2600余万元,民族资本工厂100家,资本200万元,1洋务企业44个,资本2000万元左右,所有这些工厂绝大多数分布在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在中国投资办厂、开矿山、修铁路等特权,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经济侵略,中国封建经济瓦解加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列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增长较快,1912年) 1920年间新登记的工矿数是418家,新增资本额达15858万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重视实业建设, 1931年废除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厘金制度,统一货币,提高进口关税率,到1939年,全国核准登记的工厂达3849家(不包括日占东北),o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突破了通商口岸范围,随着铁道的修筑,航运的扩大,矿山的开掘,一些交通枢纽、矿藏丰富的地区也成为新产业的聚集地,并逐渐发展为城市。 二 新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第一,工业化促进了旧城面积的扩大和一批新城市的出现。开埠前的上海城区面积不足千亩,开埠后列强纷纷在上海抢战租借地,1914年,租界区占地近5万亩,昔日芦苇丛生的外滩一变而成繁华的十里洋场了,?与此同时,中国商人大力开发闸北,修路建桥、开办工厂,原先/荒辟冷落、人迹罕至0的闸北成为上海又一新的繁华区,开埠前的汉口镇基本附着在汉水入江口上,因此古汉口的土码头、街道多集中在汉水之傍, 第17卷第4期(总第55期)咸宁师专学报1997年11月1收稿日期:1997)09)15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作者:————————————————————————————————日期: 2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二〇一三 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洪晨同济大学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 【摘要】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我国各城市的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起源于西周的蓟国,初建于隋唐,兴盛于辽金元,大兴于明清,民国变得衰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经由最初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起步阶段,到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缓慢发展阶段,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郊区开始进入城市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和功能开始向郊区扩散,并逐渐使郊区的城镇化进程与北京的大城市郊区化进程合流,深刻地影响着郊区的现代化进程,也使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很多不同于一般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规律。只有把握好这些特征和特殊规律,才能为最终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好准备。 一.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统计

以下是节选的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调查统计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从图中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看到近十年来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逐年递增,并且常住外来人口的数量同样呈上升趋势。 北京市常住人口(2003-2012年) 年份常住 按性别分按城乡分 常住常住 人口 常住外来人口 人口人口 (万人) 男女城镇人口乡村人口 出生率死亡率 (‰)(‰) 2003 1456.4 307.6 761.2 695.2 1151.3 305.1 5.06 5.15 2004 1492.7 329.8 779.9 712.8 1187.2 305.5 6.13 5.39 2005 1538.0 357.3 778.7 759.3 1286.1 251.9 6.29 5.20 2006 1601.0 403.4 817.6 783.4 1350.2 250.8 6.22 4.94 2007 1676.0 462.7 850.8 825.2 1416.2 259.8 8.16 4.83 2008 1771.0 541.1 900.2 870.8 1503.6 267.4 7.89 4.59 2009 1860.0 614.2 949.8 910.2 1581.1 278.9 7.66 4.33 2010 1961.9 704.7 1013.0 948.9 1686.4 275.5 7.27 4.29 2011 2018.6 742.2 1040.7 977.9 1740.7 277.9 8.29 4.27 2012 2069.3 773.8 1068.1 1001.2 1783.7 285.6 9.05 4.31 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第一张图是对比北京市常住总人口与外来常住人口的折线图(人口单位:万) 从图中不难发现,外来人口与总人口不断增多,并且增长的速度基本保持平行。北京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森林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改善城市生态中作用明显。对于保障让城镇居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建设和谐城市,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大力推动下,城市森林建设在各地蓬勃兴起。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率先介绍国外城市森林的发展状况,并于1994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门的城市森林研究机构,中国林学会也成立了城市森林分会。1995年,原国家林业部充分考虑我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基础,国家林业局提出以城市为“点”,以河流、海岸及交通干线为“线”,以我国林业区划的东北区、西北区等八大林区为“面”,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林业局又在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中设立专门课题,支持中国三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2002年,在国务院直接指导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中,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林业建设理念被吸纳为国家林业战略的重要内容。2003年,中国林科院创办了中国城市林业研究的第一份全国性学术性刊物《中国城市林业》,同年召开了全国性的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经验交流大会。2004年11月,在苏州和北京两地召开了“首届亚欧城市林业国际研讨会”。2006年6月,中国林科院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参加了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届亚欧城市林业国际研讨会”。2004年11月,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经济日报社等在贵阳市召开了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论坛作出重要批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有40多个城市的市长和其他政府官员参加会议。到了2005年8月,在沈阳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参加会议的城市达到了76个,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作为提高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二)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东部已经初步形成京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多个城镇密集地区,中西部省会的中心城市作用也日益增强。城市森林作为一种与城市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森林类型,处在人口高度密集、人工景观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地带。我国城市森林分布不均匀,且呈现这样几个特点:第一,许多林地因为城市居民从事体育锻炼、野餐等活动而受到人为干扰,产生了生活垃圾增多、林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其次,人工雕琢的痕迹多,比如林下草本、灌丛被割除、植物的枯枝落叶被清除等,特别是市区林地,植物组成简单,纯林、纯草类型比重大。再次,人工植被比重大,由于城市周围的土地基本上是农业生产用地,保留的林业用地十分有限,人工造林成为城市森林建设最主要的方式。第四,引进的外来物种比较多,由于城市生态环境和对城市森林功能需求的多样性,仅靠乡土树种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因而城市森林的许多树种必须满足景观效果、净化污染等特殊需求。 城市森林的内涵丰富。从国内外对城市森林概念的界定来看,它已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树林。狭义上讲,城市地域内以林木为主的各种片林、林带、散生树木等绿地构成了城市森林主体;而广义上看,城市森林作为一种生态系统,是以各种林地为主体,同时也包括城市水域、果园、草地、苗圃等多种成分,与城市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息息相关。因此,城市森林的建设既要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具有一定面积的树木群体的森林涵义,又不能忽视单株树木的作用。 (三) 我国城市林业的发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十分注重与中国国情、城市市情和历

中国城市化进程word版

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 ,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 ,发展中国家在38% 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1% ——中国要不要比学赶超? 今年,各方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纷纷出笼:国家统计局说,未来5 年将达到3 3%—35% ,新世纪前10年将达到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说,20 年内将提高到60% ;最新的说法是,在未来30~40年内达到70% 。 9 月,“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从上海一直开到广州,以 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 将在2015年进入亚洲最大的三大国际城市群之列,专家们为中国的城市圈欢欣鼓舞。 且慢!几年前“珠三角迷乱都市化”的警告言犹在耳,都市里的村庄还赶不上现代化的快舞,撤县改市的换牌运动和城市圈的圈城运动是否另一场“大跃进”? 在2001年8 月之前,珠海斗门县还是广东珠三角庞大的城镇群中的最后一个盲点。8 月1 日斗门县撤县成为珠海市的一个区,中国港—澳—珠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落。

作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50% ,规划中2020年将达到70% ——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内地,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才刚刚开始。 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尽管中国城市化历程曾经教训惨痛,但在中国,起码是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仍然富裕程度最高。绝大多数人都因此坚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成正比。有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 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 增长1.5 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即达到50% 以上,每年可望增加上万亿元的消费需求! ”类似的乐观论调充斥了媒体,似乎城市化是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唯一途径。中国城市化的常用方法是“摊大饼”,围绕中心城市,像摊饼一样布局,乡改镇,县改区,县改市,每一级改制升格都有相应的经济与人口指标为依据,客观上也形成一种错觉:高速城市化不仅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彰显经济发展的“业绩”。但真实情况远非于此:珠海本地的报纸上,扑面而来的是斗门改制给当地政府百姓带来的欣喜与“振奋”云云。学者杨云彦1994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湖北省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中,60% 是由政区扩展而增加的。有些甚至占到80% 左右。结果不仅农村没有变富,城市反而变穷了,有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乡村化”。也难怪普通人有这样的看法:城市化嘛,不就是换块牌牌吗?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依靠传统的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 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 张宝秀胡楠ZhangBaoxiuHuNan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 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AnalysisofPresentSituationofUrbanizationin theOuterSuburbsofBeijing(part1)张宝秀(左)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主任. 胡楠(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 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这个地区社会经济总体实力的表现,它不仅需要这个地区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围绕着城市中心区的郊区的发展.北京在新世纪初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o8 年以前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既包括城区的现代化,也包括郊区的现代化发展郊区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最根本的途径就是 要实现郊区的城市化目前.北京城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正在积极朝着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迈进.在这种背景下.分析郊区的城市化现状.加快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建设重心向远郊区转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以适应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需要.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北京的城市化问题实质上是远郊区农村的城市化问题远郊区是首都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屏障,其城市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重要意义.北京远郊区县除密云和延庆仍称县”以外,其他都已陆续改称区”而.且从去年开始北京远郊农村也一律改称郊区,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宏大胆略和决心. 表I北京远郊各区县城市化水平(20o1年) 北京远郊区的城市化现状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衡量城市化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2001 年. 北京市的整体城市化水平是69.5%.2002年 已超过70%.远远高于全国39.1%的平均水 平2001 年.北京市近郊区的城市化率已达 89.4%.城市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而远郊区的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大兴区,房山区,密云县和延庆县.这十个区县的土地总面积为15440平 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2001年常住人口为443,7 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39..其城市化率只有33,4%.是城市化相对滞后的地区. 北京远郊区各区县的城市化水平发展也不平衡,差别较大.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门头沟区,2oo1 年达到66.2%其次是昌平区. 城市化水平为43.6%;房山通州怀柔和大兴四区的城市化水平在308%至375%之间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顺义区.这四个区县城市化水平均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