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

合集下载

管理学基础选择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选择题及答案

《中小企业管理》选择题1、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及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管理所下定义也各异,西蒙认为( C )。

A、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B、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C、管理就是决策D、管理就是由其他人去完成一定的工作1、管理的本质是( C)。

A、指挥B、领导C、协调D、控制1、管理系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是(B )。

A、管理目标B、管理主体C、管理对象D、管理环境1、下列哪项管理职能是管理者的首要职能(A )。

A、计划B、组织C、领导D、控制1、下列关于管理者的说法,错误的是(B ).A、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贡献责任的人。

B、管理者的现代观点强调的是组织中正式的职位和职权。

C、按管理层次划分,管理者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D、按职权关系的性质划分,管理者可以分为直线管理人员和参谋人员。

1、一个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 C )。

A、领导技能B、组织技能C、概念技能D、人事技能1、现代管理者素质的核心是(B )。

A、技能B、创新C、情商D、智商1、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保健品市场的兴起是由于人们观念变化引起的,这一因素属于外部环境因素中的( C )。

A、政治因素B、技术因素C、经济因素D、社会因素1、国家制定和颁布《产品质量法》来约束企业行为和保护消费者利益,这对企业而言构成(B)A、经济环境B、政治和法律环境C、技术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1、管理的任务环境不包括下列的哪一因素( A )A、法律B、顾客C、工会D、政府部门1、管理机制的特征有(A )。

①内在性②系统性③客观性④自动性⑤可调性⑥稳定性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1、“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体现的是管理机制的哪一种基本类型( C )。

A、动力机制B、运行机制C、约束机制D、控制机制1、按( A)进行划分,可以将管理方法分为管理的软方法和硬方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考试题库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考试题库

目录1.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2)2.论述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4.辩证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2)5.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2)6.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3)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3)8.现代生态学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3)9.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4)10.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他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4)11.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互统一的过程? (4)12.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5)13.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之。

(5)14.不同的科学理论累积发展模式各是如何看待理论的归并的? (5)15.技术评估方法主要有哪些? (5)4,技术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P213) (6)16.什么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6)17.怎样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看待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 (6)18.怎样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7)19.如何理解自然进化的有序和无序? (7)20.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怎样规范我们的个人行为? (7)21.科学假说的定义?特点及其作用? (8)22.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的特点及其作用? (8)23.谈一谈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发展观和逻辑实证主义的累计发展观? (8)24.请解释范式与共同体的作用? (9)25.创造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0)26.你认为如何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才能更好的推动科技创新? (10)自然辩证法1.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答:(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

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

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复杂性理论和创造性思维是两个看似没有直接关联的领域,但二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依存的。

复杂性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含有多个相互作用因素的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性质。

而创造性思维则是指一种超越传统思考框架的能力,能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时想出新颖的方法或创造出独特的思路。

本文从复杂性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二者的联系以及在实践中如何相互促进。

一、复杂性理论复杂性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工具,它主要研究那些由多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所组成的系统的行为和性质。

这些系统的行为通常不是单一可预测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非线性特征,且其整体行为大于各个组成部分之和。

复杂性理论适用于各种自然和社会系统,例如生态系统、大气环境、脑神经系统、经济市场等。

复杂性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系统分析、网络分析、非线性动力学、统计物理学等学科领域。

因此,复杂性理论往往要求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能够在统计、物理、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发挥协作作用,以为相关领域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一种超越常规思考模式的能力,同时涉及有创意性、创新性、独创性和想象力等多个方面。

创造性思维可以提高人们的预见性和意识水平,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并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在各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艺术、科学、商业和教育等。

在实践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激发,例如发掘潜在想法、创新颠覆性的方案、发掘多源信息、挑战惯性思维等,这些创新和偏离常规的行为往往引发了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成为了各行业的标志性作品和代表性做法。

三、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的联系复杂性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看似没有直接关系,但在实践中二者却是相互关联的。

这种关联在以下三个领域可以体现。

1.思维方式复杂性理论和创造性思维在思维方式上有相似之处。

在复杂性理论中,研究者也需要超越传统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多元因素互动的系统,需要思考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来理解这个系统的本质。

复杂性思维的特征

复杂性思维的特征

根据我的理解,传统思维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性:连续性或无断裂性,自然界无跳跃;确定性,导致多种形式的决定论;可分性,还原论和构成论由此导致否定事物间的关联性和系统的整体性;可严格预见性、否定随机性和偶然性,否定事物的突现与生成。

复杂思维在以上四个方面有相反的、否定的表述。

我们用“四不”来表达复杂性思维与机械性思维的方式之间的差别。

复杂性思维的特征如下:不连续性1900年普朗克提出“作用量子”就给自然界的不连续性观念奠定了基础。

玻尔把它引入原子结构的研究中,使核外电子处于稳定状态。

爱因斯坦引用来解释光电效应,等等。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理论把不连续性作为其不言而喻的前提。

“不连续性”思想包含以下内容:(1)系统由多主体组成。

(2)主体间相互作用,其中没有哪一个主体是独立存在的。

“在复杂适应系统中(CAS)中。

任何特定的适应性主体所处环境的主要部分,都由其它适应性主体组成,所以任何主体在适应上所作的努力就是要去识别别的适应性主体。

这个特征是CAS生成的复杂动态模式的主要根源。

”(3)主体间通过聚集相互作用而生成具有高度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有机整体。

(4)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

简单主体的聚集相互作用,会产生突现现象从而生成“复杂的大尺度行为”。

“对于突现现象而言,生长出来的复杂性是一个基本的思想。

”不确定性用著名的科学家普里高津的话说:“腐朽”的确定性,即确定性已腐朽了、终结了,而必须代之“不确定性”。

当然这样说,可能有点绝对化,事实上,如成思危教授所指出的,“系统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也可以稳定(自组织),确定性的系统有其内在的随机性(混沌),而随机性的系统却又有其内在的确定性(突现)。

”但不确定性是基本的,确定性是它的特例,这是因为世界的万物变化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由此决定了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

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曾这样说:“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是唯一可确定的因素。

”所以普里高津强调:“我坚信,我们正处在科学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

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思维的结构mooc答案

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思维的结构mooc答案
D.
计算机工程,是对现代计算系统和由计算机控制的有关设备上的软件与硬件的设计、构造、 实施和维护进行研究的学科。 1.00/4.00 答案 ABCD
5
多选 (4 分)
学科知识体由哪 3 个层次组成( ) 得分/总分 A. 核心课程
B. 知识点 4.00
C. 分支领域 4.00
D. 知识单元 4.00
正确答案:A 你选对了
6
通常验证一个问题的解是否正确远比找到一个问题的解要容易的多,这就是所谓的“证比 求易”(Algorithm of verifying is easier than finding solutions)。比如,对于求 48 770 428 433 377 171 的一个真因子的问题,最坏情况下需要计算次数的数量级约为 ;而验证
一 绪论
1 下图源自以下哪份文件的封面( )
A. Jeannette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49(3). B. Denning P J, et al. 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 1989, 32( 1) C. Presi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 Computational Science: Ensuring America’s Competitiveness[EB/OL]. https:///pitac/reports/20050609_computational/computational.pdf, June 2005. D.

继续教培训_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专业课)题库和答案

继续教培训_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专业课)题库和答案

单选题----------------------------------------------------------------------------------------------------1.“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此话出自()。

正确答案:C.庄子2.“美是一切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本质特征,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出自()。

正确答案:A.卡尔·马克思3.“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出自()。

正确答案:B.洪堡6.“美应当包括…美的本质、审美性质与审美对象‟三个层面内容。

”出自()。

正确答案:E.当代美学家7.“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此话出自()正确答案:D.苏霍姆林斯基8.()是奥地利科学院地理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知名的GIS研究与教育专家。

正确答案:C.Josef Strobl多选题----------------------------------------------------------------------------------------------------1.下面属于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正确答案:A.教学课件制作艺术 B.课堂教学的板书艺术 C.课堂教学教态艺术 D.课堂教学节奏艺术2.GIS的美包括()。

正确答案:A.融合之美 B.结构之美 C.辩证之美 D.层次之美 E.变幻之美 F.展示之美4.下面()属于谨防课堂语言病。

正确答案:A.言不达意 B.喃喃自语 C.脏话 D.打摆子病5.下面属于不良的教姿教态的有()。

正确答案:A.站桩式:死板,缺乏激情 B.自话式:自说自话,目中无人 C.盯人式:目光过于集中与某人 D.骚动式:神情紧张,肢体骚动 E.陋习式:习惯性陋习1.“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出自()。

正确答案:B.洪堡2.“美是一切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本质特征,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社会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的解释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之一,它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一系列表征、启示和整合,推动创新项或概念的创造。

这种思维不仅源于内部机制,也受到外界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可以为我们揭示一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认知复杂性认知复杂性是指人们思维中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流动性。

例如,当一个人思考问题时,如果其思维方式是复杂度高的,那么他们会倾向于将一个问题分成更小的部分,试图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并且将各种不同的信息整合到一起,构建一个复杂精密的系统,以此解决问题。

而这种复杂的思考过程往往是一个人独自完成的,而不是依靠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尺寸化思维尺寸化思维是指人们缩小问题,特别是在时限较多的情况下,将问题简化并且把大问题拆成小问题,从而让思考和解决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在人们思路困难时,采用尺寸化思维可以更好地聚焦于问题解决和创造的目标上,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快地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利用解决类似问题的先验知识或者信息,并根据这些知识和信息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创新思维创新性思维是指一种主动的思维方式,即尽力提出新的思路和创意。

创新性思维凭借人类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力等能力来交流和解决问题。

在创新性思维中,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平静、放松和愉快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心态可以促进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并在解决特定问题时给予本土状态良好且积极的反馈。

开放性体验在开放体验中,人们参与到不同的经历和人际互动中,以获得新的创意,在解决问题和建立解决方案时因此受益。

开放体验有助于人们接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从而促进更好的创意和方案的产生。

开放体验中包括旅游、艺术、音乐、文学等方面的活动,这些领域的活动更可能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组织和文化富有创意和创新思维的组织和文化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如星巴克、苹果、亚马逊等公司以创新和先进的设计而闻名,它们的产品设计和品牌传播均体现一种现代和文化的象征。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六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六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六作者:何克抗赵文涛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12期[摘要] 文章从―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三层工具箱‘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范式‖、―关于复杂性理论‖、―关于‗技术如何有效整合于教育‘的认识‖和―关于‗世界观有无优劣之分‘‖等五个方面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以便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关键词]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多媒体教学设计范式;复杂性理论;技术如何有效整合于教育;哲学世界观[中图分类号] G40-57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何克抗(1937—),男,广东大埔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研究。

一、引言通过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以下简称《手册》)这部鸿篇巨制[1][2]的认真学习,并结合我们自身多年来从事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行深入思考,使我们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有了更为科学、系统,也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因而,通过对《手册》第三版的学习,应该说,不光是对个人、甚至对我国整个教育技术学界而言,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获益良多。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参加《手册》第三版撰写的人员众多,良莠不齐,学术观点难免有分歧、有偏颇,因而对某些问题的论述带有明显的片面性,甚至有较严重的错误。

为了避免误导,特别是为了避免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应有的伤害,我也想大胆地对这部集当代国际上诸多名家之大成的巨著的不足之处,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与看法。

我认为,这些不足之处涉及以下五个方面:(1)关于―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2)基于―三层工具箱‖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范式;(3)关于―复杂性理论‖;(4)关于―技术应如何有效整合于教育‖的认识;(5)关于―世界观有无优劣之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复杂性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研究
2018-02-10
【摘要】伴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非线性思维方式成为了认识复杂性世界的基本模式。

复杂性科学中的涌现理论,揭示了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涌现现象。

涌现理论完全适用于对创造性思维这一高级心理活动的探究。

【关键词】复杂性涌现创造性思维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探索以世界的复杂性为基础,并阐释一种生长于复杂性的和以其自己的方式展示复杂性的秩序。

在众多流派的复杂性研究中,美国圣菲研究所的工作最引人注目,以约翰・霍兰为代表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即在复杂的适应性系统的网络中,其成员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性(即系统的各个成员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学习并积累经验,以改变自身的结构与行为)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产生了自组织的、整体集成的特征,并对初始条件产生了特别的敏感性。

复杂的适应性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正是因为它与外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作用机制,系统才有可能达到混沌的边缘,涌现系统的进化。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自组织理论从物理化学领域推广到生物、生态、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领域,反映了生物、社会等高级系统的能动的自组织机制。

在复杂性视野下,非线性的或然性和似真性取代了确定性,宇宙万物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

非线性思维关注的焦点是许多相互关联的、类似的要素的集体行为,这些要素并不因其本身而具有(原子论的)意义,而是通过网络中的非线性、不对称关系的复杂集合而获得了意义。

这些网络的重要特点,包括分布性、自组织和无中心控制的局域信息运行。

非线性思维的特征表现在:一是不连续性。

系统由多个主体组成,主体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二是不确定性。

宇宙万物充满着随机性和偶然性,不对称的因果关系导致了自然界随处可见的涌现现象。

三是不可分离性。

表现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客观世界在本质上成为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四是不可预测性。

因果之间的联系是模糊和不对称的,往往充满了随机的互涉和互动。

未来不是完全可以预测的,它是一系列的不连续事件。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其特点在于“创造”。

创造在狭义上即是无中生有,从无到有,具有原创、首创和新颖的涵义。

发展到以后,创造一词得到了更多的演绎和扩充。

从广义上讲,只要是对某个范围的人,或者某个个体来说是新颖的,有价值的,或感到满意的东西,都可以说是一种创造,例如一道美味的菜肴、一篇优秀的作文、一个奇巧的方法或一丝透悟的灵感等等。

创造性思维具有非线性的特征,根据何克抗在《创造性思维理论: 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所建构的创造性思维
“ DC(Double Circulation Model)模型”,即内外双循环模型,将“显意识激励”、“潜意识探索”、“显意识检验”这三个步骤构成了内外的双循环中,内循环指的是前两者之间操作的循环,外循环则是上述三者之间操作的循环。

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很明显地体现了非线性的特征。

创造作为一种“无中生有”的形式,当然适用于涌现论。

霍兰论述的涌现的产生条件主要包括:主体、非线性作用、自组织、受限生成和环境策略等五个方面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系统的一项高级心理活动,就思维的物质器官大脑来看,大脑是创造性思维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大脑由左右半球所构成,大脑半球的表面是大脑皮层。

大脑中大约有一万亿脑细胞,大脑皮层大约有一百亿到一百五十亿的神经细胞。

脑细胞能够接受、传递和分析信息,每个脑细胞都带有无数的触须并与神经细胞发生联系,形成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

大脑每分钟接受外部信息 40GB。

正是依靠如此复杂和庞大的网络系统,大脑不断的接收、加工、处理和输出信息,进而完成大脑内部,以及大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

因此基于复杂性理论的视角,思维系统的结构不是一种静态结构,而是一种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适应性系统,即复杂适应系统。

根据霍兰的涌现普适理论,适应性主体、非线性作用、自组织、受限生成和环境策略这五个方面是有可能导致一个涌现发生的必要条件,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涌现而言,也是一样。

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涌现是思维系统内部显意识与潜意识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非线性交互作用的整合而涌现产生思维新质的过程。

这种非线性交互作用满足连续恒动、有序转换、互渗互补和矛盾平衡的运行机制,具体而言,当面对一项创造性任务,显意识和潜意识的探索和分析始终处于连续的思维活动状态,二者在一张一弛、一消一长、一开一闭的连续活动和有序转换中,进行显意识的自觉探索和潜意识的不自觉提取。

在整个过程之中,显意识与潜意识在内容或成分上相互渗透,在信息资源上相互为用,在心理功能上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和实现意识系统的整体功能,并在与外部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平衡的动态运动中,思维系统各组分相协调、相一致,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产生新的结构和行为模式,即创造性思维的涌现。

特别要强调的是,创造性思维符合涌现论的特征,是受限生成的过程,涌现只能发生在带约束条件的相互作用着的机制产生的可能性空间中。

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创造性思维的涌现是一个生成过程,所以应该秉持生成观的视角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涌现;第二,创造性思维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受限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涌现只能发生在带约束条件的相互作用着的机制:显意识、潜意识与环境交互作用产生的可能性空间中。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经费资助”成果。

作者简介:李琳(1980-),女,甘肃天水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