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典型例题 物理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试题

高三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试题

高三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试题1.(13分)如图所示,M是水平放置的半径足够大的圆盘,可绕过其圆心的竖直轴OO’匀速转动,在圆心O正上方h处有一个正在间断滴水的容器,每当一滴水落在盘面时恰好下一滴水离开滴口。

某次一滴水离开滴口时,容器恰好开始水平向右做速度为v的匀速直线运动,将此滴水记作第一滴水。

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1)相邻两滴水下落的时间间隔;(2)要使每一滴水在盘面上的落点都在一条直线上,求圆盘转动的角速度。

(3)第二滴和第三滴水在盘面上落点之间的距离最大可为多少?【答案】(1)(2),k=1,2 (3)【解析】(1)相邻两滴水离开滴口的时间间隔就是一滴水下落的时间由h=gΔt2,可得·(2)每一滴水在盘面上的落点都在一条直线上,Δt时间内圆盘转过的弧度为kπ,k=1,2 ,3…(3)第二滴和第三滴水的落点恰能在一条直径上且位于O点两侧时,距离最大s1=v·2Δt·,s2=v·3Δt· ·所以s= s1+ s2="v·2Δt+" v·3Δt·【考点】圆周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

2.(18分)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有无限长、不计电阻的两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宽度均为L=0.5m,上方连接一个阻值R=1Ω的定值电阻,虚线下方的区域内存在磁感应强度B=2T的匀强磁场.完全相同的两根金属杆1和2靠在导轨上,金属杆与导轨等宽且与导轨接触良好,电阻均为r=0.5Ω.将金属杆1固定在磁场的上边缘(仍在此磁场内),金属杆2从磁场边界上方h=0.8m处由静止释放,进入磁场后恰作匀速运动.(g取10m/s2)求:(1)金属杆的质量m为多大?(2)若金属杆2从磁场边界上方h1=0.2m处由静止释放,进入磁场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匀速运动.在此过程中整个回路产生了1.4J的电热,则此过程中流过电阻R的电量q为多少?(3)金属杆2仍然从离开磁场边界h1=0.2m处由静止释放,在金属杆2进入磁场的同时由静止释放金属杆1,两金属杆运动了一段时间后均达到稳定状态,试求两根金属杆各自的最大速度.(已知两个电动势分别为E1、E2不同的电源串联时,电路中总的电动势E=E1+E2.)【答案】0.2kg 0.65c v1=1m/s,v2=3m/s【解析】(1)金属杆2进入磁场前做自由落体运动,vm==m/s=4m/s (1分)金属杆2进入磁场后受两个力平衡:mg=BIL,(1分)且 E=BLvm(1分)(1分)解得m===0.2kg (2分)金属杆2从下落到再次匀速运动的过程中,能量守恒(设金属杆2在磁场内下降h2):mg(h1+h2)=+Q(2分)(2分)解得h2=1=……=1.3m(1分)金属杆2进入磁场到匀速运动的过程中,,,q=(3分)解得q=c=0.65c (1分)(3)金属杆2刚进入磁场时的速度v==m/s=2m/s释放金属杆1后,两杆受力情况相同,且都向下加速,合力等于零时速度即最大。

高三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试题

高三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试题

高三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试题1.竖直上抛一个小球,并在抛出点接住该小球。

在小球飞行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设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图中描述该小球运动的图像正确的是【答案】B【解析】因为不计空气阻力,所以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重力作用,先是做竖直上抛运动,后做自由落体运动,做竖直上抛运动时,速度方向向上,为正,做减速运动,即速度大小越来越小,当达到最高点时,速度为零,之后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方向向下,为负,做加速运动,即速度大小越来越大,所以B正确。

【考点】考查了运动图像,竖直上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2.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时候,为了排除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v随着下落高度h(位移大小)是均匀变化(即v=kh,k是个常数)的可能性,设计了如下的理想实验: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因为①=(式中表示平均速度),而②h=·t,如果③v=kh成立的话,那么,必有h=kht,即t=为常数.t竟然是与h无关的常数,这显然与常识相矛盾!于是,可以排除速度v是随着下落高度h均匀变化的可能性.关于伽利略这个理想实验中的逻辑及逻辑用语,你做出的评述是()A.全部正确B.①式错误C.②式错误D.③式以后的逻辑错误【答案】B【解析】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就是为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而①式中,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把它当做已知条件,就等于已经承认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把待证明的结论当做已知用,那么就没有证明的必要了,故①错误;B正确.【考点】本题考查自由落体运动.3.以下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是(g取10m/s2)【答案】BD【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是一条曲线,A错误;根据公式可得,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斜率为10,B正确;C错误;根据公式可得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斜率,D正确【考点】考查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运动图像4.(10分)如图所示木杆长5m,上端固定在某一点,由静止放开后让它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木杆通过悬点正下方20 m处圆筒AB,圆筒AB长为5m,求:(1)木杆经过圆筒的上端A所用的时间t是多少?1是多少?(取g="10" m/s2)(2)木杆通过圆筒AB所用的时间t2【答案】(1)(2)【解析】(1)木杆由静止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木杆的下端到达圆筒上端A用时木杆的上端到达圆筒上端A用时则通过圆筒上端A所用的时间(2)木杆的下端到达圆筒上端A用时木杆的上端离开圆筒下端B用时则木杆通过圆筒所用的时间【考点】自由落体运动5.如图所示,直棒AB长5m,上端为A,下端为B. 在B的正下方10m处有一长度为5m、内径比直棒大得多的固定空心竖直管手持直棒由静止释放,让棒做自由落体运动(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取).求:(1)直棒从开始下落至上端A离开空心管所用的时间;(2)直棒上端A离开空心管时的速度;(3)直棒在空心管中运动的时间(结果可用根式表示).【答案】(1)2s (2)20m/s (3)【解析】(1)由自由落体运动:及h=10+5+5=20m解得:(2)由(或)得:(3)由解得:【考点】本题考查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试题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试题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试题1.一跳绳运动员质量m=50kg,一分钟跳跃次数为N=180次,假设每次跳跃中,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占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2/5,则该运动员在上升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该运动员在跳绳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

取g=10m/s2.【答案】250W 75W【解析】据题意,可以求出每次跳的的时间为:,跳起的时间为:,跳起后上升的时间为:,上升的高度为:,上升过程做的功为:,上升过程克服重力做功功率为:。

运动员跳绳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平均功率为:。

【考点】本题考查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做功和功率。

2.下列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物体质量越大,下落越快B.自由落体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C.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D.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度不断变化的加速运动【答案】C【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等于0,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恒等于重力加速度,不是匀速运动选项B错。

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无关选项A错。

既然加速度恒等于重力加速度,选项D错。

是初速度等于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选项C对。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匀速圆周运动就是速度不变的圆周运动B.子弹能射入木块是因为子弹对木块的作用力大于木块对子弹的作用力C.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D.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两物体从同一高度由静止下落,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答案】C【解析】匀速圆周运动是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变化,故A错误;由牛的第三定律,子弹对木块的作用力与木块对子弹的作用力大小相同,故B错误;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故C正确;伽利略的观点才是两物体从同一高度由静止下落,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于此正好相反,故D错误【考点】匀速圆周运动牛顿第三定律曲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4.一矿井深125 m,在井口每隔一定时间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当第11个小球刚从井口开始下落时,第1个小球恰好到达井底.则相邻两小球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 s,这时第3个小球和第5个小球相距________ m.【答案】0.5 35【解析】第一只小球运动的总时间满足:,根据题意,每个小球时间间隔为0.5s;从最上面到刚落地小球之间的距离之比为1:3:5:7:9:…19,则第3个小球和第5个小球相距是整个高度的,则这时第3个小球和第5个小球相距m.【考点】本题考查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初速度为零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之比。

高中物理精品试题:自由落体运动2

高中物理精品试题:自由落体运动2

必修I 第2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 2班级: 学号: 姓名:1. 小球从高处静止落向地面后又反向弹起,下列图像中能反映其运动过程的是( )2. 两个小球分别拴在一根轻绳两端,当一人用手拿住一球将它们从三楼阳台上由静止释放,两球先后落地的时间差为t 1;若将它们从四楼阳台上由静止释放时,它们落地的时间差为t 2(不计空气阻力),则t 1、t 2,满( ) A .t 1= t 2 B .t 1< t 2 C .t 1> t 2 D .都有可能3. 某物体以30 m/s 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 取10m/s 2。

5 s 内物体的( ) A. 路程为65 m B .位移大小为25 m ,方向向上C. 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 m/sD. 平均速度大小为13 m/s ,方向向上4. 如图所示,四个小球在离地面不同高度处,同时由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从某一时刻起,每隔相等的时间间隔小球依次碰到地面。

则刚开始运动时各小球相对地面的位置可能是 ( )5.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 ,每块砖的厚度为d .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B .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 .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d T 2D .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7d2T6.为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由静止释放一个石子,让其自由落下,拍摄到石子下落过程中的一张照片如图所示.由于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已知每层砖的平均厚度为6.0 cm ,这个照相机的曝光时间为2.4×10-2 s ,则拍摄到的石子位置A 距石子下落的起始位置的距离约为( )A .1.25 mB .3.5 mC .5.0 mD .6.5 m7.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过程是这样的:让水龙头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在其正下方的盘子里,调整水龙头,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而听到声音时,后一滴水恰好离开水龙头.从第1次听到水击盘声时开始计时,测出n 次听到水击盘声的总时间为t ,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为h ,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测试题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测试题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测试题1.秋日,树叶纷纷落下,其中有一片梧桐叶从高为5 m的枝头自静止落至地面,所用时间可能是()A.0.1 sB.0.5 sC.1 sD.3 s2.某同学在井口静止释放一石块,经过2 s听到石块落水的声音,由此可估算出井口距水面的距离约为()A.20 mB.40 mC.45 mD.60 m3.一物体自距地面高h处自由下落,经时间t落地,此时速度为v,则()A.t2时物体距地面高度为ℎ2B.t2时物体距地面高度为34hC.物体下落ℎ2时速度为v2D.物体下落ℎ2时速度为√32v4.在某高处A点,以大小为v0的速度同时竖直向上和向下抛出a、b两球,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球落地的时间差为v0gB.两球落地的时间差为2v0gC.两球落地的时间差为3v0gD.两球落地的时间差与高度有关5.(多选题)甲物体的重力比乙物体的重力大5倍,甲从20 m高处自由落下,乙从40 m 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两物体下落过程中,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等B.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间甲的速度比乙大C.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D.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等6.(多选题)一石块从30 m高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g取10 m/s2),则石块下落后()A.第1 s内的位移为5 mB.第3 s末的速度为30 m/sC.第2 s内的平均速度为10 m/sD.3 s内的平均速度为10 m/s7.(多选题)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由落体运动是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竖直方向的位移只要满足x1∶x2∶x3∶…=1∶4∶9∶…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C.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的三个2 s内的路程之比为1∶3∶5D.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末的速度之比为1∶3∶58.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重力加速度。

(1)所需器材有: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带铁夹的铁架台和带夹子的重物,此外还需(填字母代号)中的器材。

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典型例题1】从60 m 高处自由下落一个物体,如果把这60 m 分为三段,(1)若要通过每一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各段的高度,(2)若要每段的高度相等,求通过各段的时间。

解答:(1)若要通过每一段的时间相等,则各段高度之比为h 1:h 2:h 3=1:3:5,所以每段的高度分别为:h 1=H 9 =623 m ,h 2=3H 9 =20 m ,h 3=5H 9 =3313m 。

(2)若要每段的高度相等,每段高度均为20 m ,则通过第一段所需时间为: t 1=2h 1g =2⨯2010s =2 s , 而通过各段所需时间之比为t 1:t 2:t 3=1:( 2 -1):( 3 - 2 ),所以通过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时间分别为:t 2=( 2 -1)t 1=2( 2 -1)s ,t 3=( 3 - 2 )t 1=2( 3 - 2 )s 。

分析:自由落体运动因为初速为零,所以常用比例法求解,比例法要比常规解法简便些。

【典型例题2】某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过程中先后经过A 、B 两点,相隔时间为t =0.2 s ,已知AB 间高度差为h =1.2 m ,求物体的起落点离A 点的高度。

解答:设物体经过A 点时的速度为v A ,起落点离A 点的高度为h 1,则:h =v A t +12gt 2, 所以v A =h t -12 gt =(1.20.2 -12⨯10⨯0.2)m/s =5 m/s , h 1=v A 22g =522⨯10m =1.25 m 。

分析:本题也可由方程组:h 1=12 gt 12,h 1+h =12g (t 1+t )2。

消去t 1解得h 1。

也可以由A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就等于AB 段的平均速度,可知A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为v t ’=h 2t 2 =1.20.2m/s =6 m/s , 于是,从开始下落到该时刻的时间为t ’=v t 'g=0.6 s ,可见从开始下落到A 点历时为t 1=0.5 s ,同样可求得h 1=12gt 12=1.25 m 。

高中力学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有哪些典型例题

高中力学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有哪些典型例题

高中力学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有哪些典型例题在高中力学的学习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在解决物理问题时经常用到,也是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键。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些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典型例题。

例题一:自由落体运动一个质量为 m 的物体从高度为 h 的地方自由下落,忽略空气阻力,求物体下落至地面时的速度 v。

解析: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初始时刻,物体的机械能为重力势能 mgh,下落至地面时,物体的机械能为动能 1/2mv²。

因为机械能守恒,所以有 mgh =1/2mv²,解得 v =√2gh 。

这个例题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最基本应用之一,它清晰地展示了重力势能如何转化为动能。

例题二:竖直上抛运动一个质量为 m 的物体以初速度 v₀竖直上抛,忽略空气阻力,求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 h。

解析:物体竖直上抛时,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在初始时刻,物体的机械能为动能 1/2mv₀²,当物体上升到最大高度时,速度为 0,机械能为重力势能 mgh。

由于机械能守恒,所以 1/2mv₀²= mgh,解得 h = v₀²/ 2g 。

这个例题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反,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过程。

例题三:光滑斜面运动一个质量为 m 的物体从光滑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斜面的高度为 h,斜面的长度为 L,求物体滑到底端时的速度 v。

解析: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初始时刻,物体的机械能为重力势能 mgh,滑到底端时,物体的机械能为动能1/2mv²。

因为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力做功,机械能守恒。

根据几何关系,物体下落的高度 h 与斜面长度 L 和斜面倾角θ 有关,h =Lsinθ。

所以mgh = 1/2mv²,解得 v =√2gh =√2gLsinθ 。

这个例题展示了在斜面这种常见的情境中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自由落体运动 典型习题及答案

自由落体运动  典型习题及答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 自由落体运动【基础知识】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2、运动性质:初速度为 加速度为 的 运动.3、运动规律:由于其初速度为零,公式可简化为v t = h = v t 2 =2gh二、竖直上抛运动:1、定义:2、运动性质: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 -g 的 运动.3、处理方法:⑴ 将竖直上抛运动全过程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来处理。

上升阶段为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 -g 的 运动,下降阶段为 。

要注意两个阶段运动的对称性。

⑵ 将竖直上抛运动全过程视为 的运动4、两个推论: ①上升的最大高度gv h m 220= ②上升最大高度所需的时间gv t m 0= 5、特殊规律:由于下落过程是上升过程的逆过程,所以物体在通过同一段高度位置时,上升速度与下落速度大小 ,物体在通过同一段高度过程中,上升时间与下落时间 。

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重的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大B 、同一地点,轻、重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一样大C 、这个加速度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大D 、这个加速度在地球赤道比在地球北极大2。

自由落体运动在任何两个相邻的1s 内,位移的增量为 [ ]A 。

1mB 。

5m C.10m D 。

不能确定3.甲物体的重量比乙物体大5倍,甲从H 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 高处与甲物体同时自由落下,在它们落地之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在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B 。

下落1s 末,它们的速度相同C 。

各自下落1m 时,它们的速度相同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4.甲、乙两物体分别从10m和20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下面描述正确的是[]A。

落地时甲的速度是乙的1/2B。

落地的时间甲是乙的2倍C。

下落1s时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相同D。

甲、乙两物体在最后1s内下落的高度相等5.长为5m的竖直杆下端距离一竖直隧道口为5m,若这个隧道长也为5m,让这根杆自由下落,它通过隧道的时间为[]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落体运动典型例题物理
自由落体运动典型例题[例1]从离地500m 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 10m/s ,求:(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 内的位移、最后1s 内的位移;(3)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 [分析]由h=500m 和运动时间,根据位移公式可直接算出落地时间、第1s 内位移和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最后1s 内的位移是下落总位移和前(n—1)s 下落位移之差.2(2)第1s 内的位移:因为从开始运动起前9s 内的位移为:所以最后1s 内的位移为:h10=h-h9=500m-405m=95m
(3)落下一半时间即t’=5s,其位移为[说明]根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位移的特点,由第1s 内的位移h1=5m,可直接用比例关系求出最后1s 内的位移,即h1∶h10=1∶19 ∴h10=19h1=19×5m=95m 同理,若把下落全程的时间分成相等的两段,则每一段内通过的位移之比:ht/2∶ht=1 ∶2 =1∶42 2[例2] 一个物体从H 高处自由落下,经过最后196m 所用的时间是4s,求物体下落 2 H 高所用的总时间T 和高度H 是多少?取g=9.8m/s ,空气阻力不计. [分析] 根据题意画出小球的运动示意图(图1)其中t=4s,h=196m. [解]方法 1 根据自由落体公式式(1)减去式(2),得
方法 2 利用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的性质由题意得最后4s 内的平均速度为因为在匀变速运动中,某段时间中的平均速度等于中点时刻的速度,所以下落至最后2s 时的瞬时速度为由速度公式得下落至最后2s 的时间方法 3 利用v-t 图象画出这个物体自由下落的v-t 图,如图2 所示.开始下落后经时间(T—t)和T 后的速度分别为g(T-t)、gT. 图线的AB 段与t 轴间的面积表示在时间t 内下落的高度h.。


[例3] 气球下挂一重物,以v0=10m/s 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h=175m 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少时间落到地面?落地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 2 计,取g=10m/s . [分析]这里的研究对象是重物,原来它随气球以速度v0 匀速上升.绳子突然断裂后,重物不会立即下降,将保持原来的速度做竖直上抛运动,直至最高点后再自由下落. [解] 方法 1 分成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两过程考虑绳子断裂后重物可继续上升的时间和上升的高度分别为故重物离地面的最大高度为H=h+h1=175m+5m=180m. 重物从最高处自由下落,落地时间和落地速度分别为
vt=gt2=10×6m/s=60m/s. 所以从绳子突然断裂到重物落地共需时间t=t1+t2=1s+6s=7s. 方法 2 从统一的匀减速运动考虑从绳子断裂开始计时,经时间t 最后物体落至抛出点下方,规定初速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在时间t 内的位移h= -175m.由位移公式或t -2t-35=0,取合理解,得t=7s. 所以重物的落地速度为vt=v0-gt=10m/s-10×7m/s= -60m/s. 其负号表示方向向下,与初速方向相反. [说明]从统一的匀减速运动考虑,比分段计算方便得多,只是在应用时,需注意位移、速度等物理量的方向,这个物体从绳子断裂到落地过程中的v-t 图如图所示.2[例4] 如图所示,A、B 两棒长均为L=1m,A 的下端和 B 的上端相距s=20m.若A、 B 同时运动,A 做自由落体、 B 做竖直上抛,初速度v0=40m/s,求:(1)A、B 两棒何时相遇;
(2)从相遇开始到分离所需的时间.[分析]这里有两个研究对象:棒和 B 棒, A 同时分别做不同的运动.相遇时两棒位移大小之和等于s.从相遇到分离两棒位移大小之和等于2L. [解](1)设经时间t 两棒相遇,由得(2)从相遇开始到两棒分离的过程中,A 棒做初速不等于零的匀加速运动,B 棒做匀减速运动.设这个”擦肩而过”的时间为△t,由式中vA=gt,vB=v0-gt. 代入后得[说明]上面是从地面参考系所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列式计算的,比较麻烦. 在第(2)小题中,还常容易误认为从相遇开始 A 棒仍做自由落体运动而造成错误.
由于竖直上抛运动可以看成一个向上的匀速运动和一个自由落体的合运动,因此,如果以 A 棒为参照物,即从 A 棒上去观察 B 棒,B 棒向上做着速度为v0 的匀速运动,于是立即可得(1)两棒相遇时间(2)两棒从相遇到分离的时间[例6] A、B 两球,A 从距地面高度为h 处自由下落,同时将 B 球从地面以初速v0 竖直上抛,两球沿同一竖直线运动.试求以下两种情况下,B 球初速度v0 的取值范围:①B 球在上升过程中与A 球相遇;②B 球在下落过程中与 A 球相遇. [分析]本题考察两个物体两种运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解答时对特殊状态——临界点的分析是关键的.解决本题时,画出运动示意图,找准关系,运用规律求解即得. [解]B 球做竖直上抛运动(全过程中):由于AB 相遇时时间相等t1=t2=t,且h1+h2=ht
∴t=h/v0 设 B 球上升到最大高度时,与球 A 相遇,如图1,B 球上升到最大高度时间为v0/g.由此可知,要使AB 在 B 球上升过程中与 A 相遇,只要v0/g≥t 即可.B 球就会在上升时与 A 球相遇,,如图2是AB 还能相遇的最小速度,所以要满足在下落中相遇,需满足[说明](1)本题要建立时间和位移关系,同时,根据题设条件.寻找临界点,本题的临界点在 B 球上,即 B 球达最大高度和B 球落地时,建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值得说明的是,复杂的运动很难在分析时建立物理图景,办法是对每个物体运动过程仔细分析以后,据各自运动特点建立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