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54总学分:3开课学期:第3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了解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
了解历史行政区划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关系,历史上的人文活动于今天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从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上气候变迁、森林植被的变迁、河流水文的变迁沙漠变迁等等诸多方面,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历史上疆域变迁、行政区划的变迁,深刻理解当今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中国当代行政区的由来等等;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了解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等等。
2、能力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史上人类活动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
3、素质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人类在历史上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等。
三教学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导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历史地理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理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点: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
【教学主要内容】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近一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的边境地区和地理环境教案

中国的边境地区和地理环境教案教案:中国的边境地区和地理环境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边境地区及其地理环境;2.认识边境地区的重要性和影响;3.探索边境地区的生态和资源特点;4.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的边境地区及其分类;2.边境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3.边境地区的生态和资源特点;4.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的边境地区,并了解其重要性。
2.知识讲解(30分钟)(1)中国的边境地区及其分类a.列举中国的主要边境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等。
b.分析边境地区的类型:陆地边境和海上边境。
(2)边境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a.陆地边境地区的地理特点包括地貌、气候、植被等。
b.海上边境地区的地理特点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岛屿资源等。
(3)边境地区的生态和资源特点a.介绍边境地区的生态环境,如动植物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完整度等。
b.探究边境地区的资源特点,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4)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a.解析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如边境贸易、旅游业等。
b.探讨边境地区的政治影响,如边界争端、民族交流等。
3.案例分析(4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予每个小组一个具体的边境地区案例,例如西藏边境地区。
要求小组通过信息搜集、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探究该边境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生态和资源特点,以及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互动和讨论。
4.归纳总结(20分钟)整合学生们的研究成果,总结不同边境地区的共性和差异,并对边境地区的重要性进行回顾。
引导学生思考边境地区在促进国际交流、保护生态环境和利用资源方面的作用。
5.拓展延伸(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模拟不同国家边境地区的角色扮演。
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体验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和机遇,并加深对边境地区的理解和关注。
四、教学资源:1.中国地图2.边境地区案例资料3.小组讨论和展示的素材4.跨文化交流活动材料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2.通过学生的互动和反馈,评估对于边境地区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刊文样稿范文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刊文样稿范文标题:探寻中国边疆史地:一份刊文样稿范文导言在中国庞大的领土范围内,边疆地区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边疆的丰富历史和地理,一直都是学术界和历史爱好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为主题,深入探究边疆地区的历史渊源和地理特点,并围绕这一主题撰写一份刊文样稿范文。
一、中国边疆史地的概述中国边疆地区涵盖了广袤的疆域,包括西部的新疆、内蒙古、西藏,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这些地区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而且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性中国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历史渊源和地理特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地理格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边疆地区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中国历史的内涵,而且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地理环境多样性的认识。
三、中国边疆史地的研究方法在进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时,可以采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结合实地考察和史料考证,全面探求边疆地区的历史与地理变迁。
也可以借助地图、卫星影像等现代技术手段,深入了解边疆地区的地形地貌,从而全面把握其地理特点。
四、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新视角在进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时,可以突破传统的视角,注重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审视边疆地区的历史和地理。
可以结合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深入挖掘边疆地区的文化遗产和人文特色,从而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五、中国边疆史地的未来展望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边疆地区的地理、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国边疆史地与国际接轨,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探讨边疆地区的历史与地理问题,为推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总结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涉及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不仅可以拓展中国历史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通过深入探究中国边疆史地,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边疆史教案

中国边疆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边疆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边疆地理位置及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2. 掌握中国边疆历史的概貌和关键事件。
3. 培养学生对中国边疆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4. 发展学生的思辨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边疆地理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知道中国边疆历史的发展及其重要事件。
3. 学会运用多种资源和信息来源获取和分析中国边疆史资料。
4. 培养学生对中国边疆史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教学难点:1. 整合各类资源和信息,全面了解中国边疆史。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边疆史的独立研究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中国地图,询问学生关于边疆地区的了解和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边疆地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PPT或多媒体展示,介绍中国边疆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历史发展。
2.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边疆史的分期和重要事件。
三、小组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边疆地区进行研究。
2. 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有关所选地区的历史资料和事件。
3. 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享,形成小组报告。
四、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小组学生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跨组合作小组。
2. 每个跨组合作小组选择一个跨地区的边疆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3.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并形成小组报告。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对边疆地区的认识和感悟。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中国边疆史的重要性和对中国的影响。
3. 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方向。
教学资源:1. 中国地图及相关PPT或多媒体素材。
2. 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事件资讯。
3. 提前准备小组分工表和报告模板,帮助学生整理和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探究和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章永俊【提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在鸦片战争前后形成研究热潮并发展成专门的学问.其在鸦片战争前后的风气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层次的总结;二是研究中开掘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因素;三是在社会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史学发展方向的思考.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学研究在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环节.客观上为近代史学的萌发提供了新的契机.【关键词】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风气变化鸦片战争前后形成的边疆史地研究热潮肇始于19世纪初祁韵士,徐松等人的西北史地研究.面对时局的重大变化,一批有识之士,如魏源,姚莹,夏燮,何秋涛,张穆,徐继畲等人,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积极展开边疆史地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着共同学术旨趣和治学风格的新型学术群体.这批史地研究学者以其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写出了一系列边疆史地着作.这些经世作品有力地改变了乾嘉以来传统史学的沉闷局面,也为谋求学术的生存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以其适应时代形势的鲜活生机而活跃史坛,并于鸦片战争前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而受到时人和后来学者的重视.梁启超曾总结这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说:"一时风会所趋,士大夫人人乐谈","兹学遂成道光间显学".①鸦片战争前后的边疆史地学研究,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的学术成就,不仅在于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层次的总结;而且其研究中开掘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思想,新观点,并由此引发了史学研究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因素.它在诸多方面推进了古代边疆史地研究的进展,拓展了史学研究的领域.边疆史地学研究还是在社会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史学发展方向的思考,反映了民族思维的新特征和学术研究的新趋向.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学研究在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演变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环节,客观上为近代史学的萌发提供了新的契机.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90,388页.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就史学总结而言,鸦片战争前后的边疆史地学研究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扬弃和发展.明末清初以来,尤其是乾嘉时期,史学发展呈现出总结与嬗变的特征.①史学总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章学诚对史学理论,史书编纂诸方面的反思和总结;二是乾嘉学者对考证史学的总结.其中,章学诚着重从理论上说明史学变革的必然与必要,反映了史学发展的新动向.遗憾的是,章学诚要求史学变革的呐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曲高和寡的迥响.直至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兴起,史地学者才将章学诚的史学更革主张真正付诸实践.边疆史地学研究在考证学总结方面也有丰硕成就,这是求真致用的时代精神与乾嘉考据学结合的又一重要贡献.其一,章学诚的史学更革主张反映了史学求新的趋向.章学诚明确指出史学之宗旨是经世而非空言着述:"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着述相提并论乎?日: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着述也.且如六经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着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④既反对琐碎的考证,也反对空疏无用的理学.章学诚"在复古学的旗帜下,力求史学创新,求史学变革之道."③章学诚承浙东史学之余绪,力倡经世致用,反对专务考索的学风,在史学理论上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以史书编纂为例,章学诚对纪传体史书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他说:"纪传行之干有余年,学者相承,殆如夏葛冬裘,渴饮饥食,无更易矣.然无别识心裁,可以传世行远之具,而斤斤如守科举之程式,不敢稍变,如治胥吏之簿书,繁不可删.……纪传实为三代以后之良法,而演习既久,先王之大经大法,转为末世拘守之纪传所蒙,曷可不思所以变通之道欤?"④在章学诚看来,由于史学失却创新精神,史书编纂已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式.他呼吁史书体裁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为了恢复史学着作精神,章学诚强调史书编纂当"因事命篇,不为常例所拘",贯穿""方以智"⑤的精神,要以变通的思想思考史学的更革.章学诚的史学见解在当时因不合时宜而空谷回音,然而,他以变通的思想,思考中国古代史学的出路,提出了史学变革的主张.其"'变更史学之道',在古代史学的晚期,显现出史学求新的一线曙光"⑥.我们认为,鸦片战争前后的边疆史地学研究正是循着章学诚"变更史学之道"的路径走过来的.从史学经世来看,两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嘉道时期,清代康乾盛世余辉已尽,代之而来的是内忧外患,国事日非.时局危艰的社会现实唤起了一些士人的经世观念和忧患意识.尤其是鸦片战争中,"赫赫天朝"竟然大挫于"区区岛夷",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衰朽腐①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70页.②《章氏遗书》卷29,《与朱少白书》,1922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③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4页.④《文史通义》卷1,《书教下》,道光13年(1833)章氏遗书本.⑤《文史通义》卷1,《书教下》.⑥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第307页.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93败,这使人们深感奇耻大辱,同时也激发了一些人对外部世界的求知欲.面对"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①,边疆史地学者重新揭橥史学经世的大旗,强调历史研究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章学诚时代不同的是,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研究真正从实践上继承和发展了章学诚史学更革主张的理论精神,经世之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反对西方殖民略成为史地学者关注的焦点.为此,史地学者苦苦思索学术发展的出路,他们根据社会形势急剧变动的需要而研究边疆史地,并与外国史地,蒙元史,明史以及当代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们通过积极了解夷情,介绍边疆地区和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等情况,以增进人们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抵御外侮.他们还提出了一系列安边固防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史地着作也大都能够根据时代变动的客观需要灵活地安排史书体裁,体例,从而容纳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史地撰述不仅体现了章学诚"圆而神","方以智"的史书编纂要求,而且糅合了新的时代内容.无论是研究的缘由,宗旨,内容,还是研究的方法,学者的撰述皆显示出浓郁的经世特色和变通精神.就此而言,鸦片战争前后的边疆史地学研究是对章学诚史学更革主张的继承和发展.其二,具有时代色彩和经世特征的考证学总结.乾嘉时期,赵翼,钱大昕,王鸣盛等人在考史,评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是乾嘉时期中国历史考证学的代表性着作.梁玉绳,洪亮吉,杭世骏,汪辉祖等人对历史考证学也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梁玉绳撰有《史记质疑》,《汉书人表考》,洪亮吉撰有《三国疆域志》,《东晋疆域志》,《十六国疆域志》,杭世骏撰有《两汉蒙拾》,《三国志补注》,《诸史然疑》,汪辉祖着有《元史本证》.此外,有些学者的文集,笔记中也不乏精湛的考史作品.这一时期的考史着作和考订的古籍可谓汗牛充栋.对于乾嘉学者在考证学上的总结之功,梁启超曾评论说:"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所以稍为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的内行话.……乾,嘉间的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体,合全国人的力量所构成."②有学者指出,乾嘉历史考证学派的史家采用治经学的方法治史,其宗旨在于实事求是,以求真精神考证史书和史实,反对宋明一派史家脱离历史事实而驰骋议论,对历史作主观褒贬,主张史家应当不虚美,不隐恶,据事直书,不失历史的真相.他们的治史范围相当广泛,主要精力用于校注古籍,辑佚古书,改补旧史,考证史籍等方面.③从治学方法,宗旨,范围等评说了乾嘉考证学取得的成就.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研究在考证学方面的成就,不仅在于它继承了乾嘉考证求实的科学精神及其研究方法,史地学者在撰述中普遍表达了向世人提供精确可信书籍的要求.尤为重要的是,史地学者考证的目的是为了致用,他们将史地考证与筹边谋防紧密联系在一①<李鸿章全集?奏稿》卷19,《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676页.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9页.③罗炳良:(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起,显示了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如张穆为"稽史籍,明边防"①而撰《蒙古游牧记》,何秋涛为辨明中俄边界诸问题而致力于撰写《朔方备乘》,等等,他们研究的问题皆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敏感点.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地学者对边界,山川形势,民族关系等事关国家领土,主权以及国内安定团结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考订,其考证成果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经世特征.史地学者的考证体现了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主体自觉精神的结合,求真致用的统一成为鸦片战争前后考证学总结的显着特色,也是史地学者对乾嘉考证学总结的重要发展,乾嘉之"学精"到道咸之"学新"在此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研究发展成--fq"显学",它在研究范围,内容,重心,旨趣,方法等方面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不仅推进了古代边疆史地研究的进展,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而且为近代史学的萌发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学术界一般以"新史学"的出现作为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折的标志.所谓的"新史学","是指它和传统中世纪的史学相联系但又有不同特点的史学,它反映近代社会的现实".其内涵主要包括"一是以新的历史哲学认识传统的史学,重新解释历史的过程和历史现象,扩大历史的反映面,同时对旧史学展开批判.二是采用新的史书编纂形式写出各种通史,文化史及各种专史,断代史;出版各种近代的学术期刊等,以传播学术研究的成果,促进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三是借鉴西方的学术研究方法,结合中国传统的史法,推进历史研究的发展,这里包括引进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用于历史的研究.传统的考据学发展为近代的考据学."②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研究蓬勃兴起,演为当时的一门"显学".边疆史地研究发展成专门之学乃以下述变化为特征和标志:(1)研究内容和范围的拓展:由单调贫乏到丰富多彩;(2)研究重心的变动:从内向性到外向性;(3)研究旨趣的转移:由资鉴到御侮图存;(4)研究方法的转变:由相对孤立,片面到系统,贯通;由专心考古到思考历史,关注现实.这些变化为"新史学"的萌发提供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因素.中国古代的边疆史地研究主要表现在对舆地学的沿革考证上.鸦片战争前后,由于英,俄等国的侵略活动逐渐加剧,着眼于筹边谋防的边疆史地研究成为史学研究的新趋向,其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遂发生重大变化,外国史地研究,蒙元史(地),明史,当代史研究与边疆史地研究交相汇融,蔚然成风,逐渐成为"道咸时学"③.值得注意的是,鸦片战争后,史地学者在其研究中,普遍表达出渴求了解海事,认识海外的热望,他们将中国边疆史地与外国史地等领域有意识地结合并进行中西比较研究是以前所没有的,而且也较之古代的边疆史地研究要系统,深入得多.传统舆地学专注地理沿革考证,古代史学也主要是围绕有关王朝盛衰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及对外交往史;而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研究已广泛涉及中外政①张穆:《蒙古游牧记?自序》,同治6年(1867)寿阳祁氏刻本.②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第333--334页.③《屠寄致缪荃孙函27/,见《艺风堂友朋书札》上册.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95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科技史,交通史及中外关系史等诸多新的领域,这种研究格局是已往所不具备的.随着研究内容的丰富和扩大,边疆史地研究的重心亦由以前主要对国内山川形势,风土人情等具体问题的记载转向研究边疆及域外史地等根本问题.边疆史地研究的旨趣也在发生变化,突出地表现在由给王朝盛衰治乱提供资鉴转变为中华民族之整体命运谋方略,寻出路.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方法存在的缺陷,张岂之指出以下三点:一是它强调史学方法的前提是史学主体的道德,即史学主体对人伦道德精神的领悟和修养;二是古代史学方法没有更加精炼地体现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因果关系,更没有形成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显示的复杂因果关系进行归类,并予以科学分析;三是古代史学着述,史学考证,史学评论三种方法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④对于旧史学与新史学的区别,梁启超曾有评说:"凡学问必有客观,主观二界.客观者,谓所研究之事物也.主观者,谓能研究此事物之心灵也.和合二者,然后学问出焉.史学之客体,则过去现在之事实是也.其主体,则作史,读史者心识中所怀之哲理是也.有客观而无主观,则其史有魄无魂,谓之非史焉可也."②在梁启超看来,中国古代史学之所以能因袭而不能创作,主要原因在于史学研究主体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相形之下,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地学者在吸收西方史学方法论的同时,注意继承乾嘉诸老的治史方法,又不断开拓新的途径,力图将史地作品的着述与史学考证,史学评论较好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注意各研究对象的现实针对性,学者撰述中自觉贯彻"以西洋人谭(谈)西洋","中西对比"等治史原则.显然,这些研究方法与中国古代史学研究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上述诸多论点在此不作展开,拟另文撰述.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前后的边疆史地学研究在明清以来的学术转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环节.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过程中,边疆史地学研究中蕴含着许多新的因素实际上已为"新史学"的诞生作了一定的前期准备.边疆史地学研究在思考中国前途命运和民族史学发展方向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反映了民族思维和学术研究的新特征和新趋向.这主要表现在历史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统一上和对中西学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上.我们可以看到:鸦片战争前后,尤其是随着中国边疆形势的日益危机,史地学者的学术研究愈益显示出关注世界风云变化与中华民族发展前途的特征.他们从世界形势变动的背景下思考自己民族历史的兴衰与史学的走向.他们把边疆史地研究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警示国人注意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动向,努力向国人介绍亟需了解的外部世界的知识;考索历史,究心时务,筹边谋防.他们揭露,批评妥协投降势力和昧于世事边情者,形成一股重要的社会批判思潮.他们积极探索西方国家强盛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谋求民族发展的新思路,从而将爱国主义与向西方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史地学者的具体观①张岂之:(eo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②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740页.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点尽管不尽相同,但是关心国事民瘼,寻找中国出路以摆脱当前的困境与危机,却是一致的.历史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实为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忧患意识是通过反思历史和观照现实所产生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并由对国家民族命运和民生疾苦的关切而上升为社会责任感.可以看到,史地学者中有些是顶着种种压力,冒着种种危险,在极其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从事边疆史地研究.林则徐在谪戍途中,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①.爱国名句,表达了他未能遗忘国事的忧世情怀.到达伊犁后,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积极参加垦边活动,把开发边疆与加强边防结合起来,"周历天山二万里,东西十八城"②,勘查屯田,开辟屯田37000余顷,兴修水利,教民耕作,并为后人留下了《荷戈纪程》这部重要的西北史地着述.徐松亦有类似的经历,他被贬人新疆后,仍以民族利益为重,勤于撰述,写出了《西域水道记》,《新疆识略》等史地着作.姚莹在鸦片战争结束被贬四川后,以花甲之年,"往返万里冰山雪窖中,崎岖备至,处之恬如,途中诵读,吟咏不辍"③.姚莹抱着"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④的爱国热忱,将多年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的资料,参以查访所得的边疆史地资料,撰成《康鞘纪行》一书.对于民族史学与文化,史地学者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他们关注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自觉地将学术研究与民族的休戚安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重视记载与反映自己民族历史的史学与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动力.诚如吴怀祺先生指出,中国史学的民族传统是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综其终始,见盛观衰.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是我们民族史学的传统.⑤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地学者站在时代大潮前列,承继民族史学中的合理内核,并将传统与现实联系起来.民族史学的创新,还必须吸收外国学术中一切有用的因素.史地学者将中学与西学有意识地结合起来,为民族史学的开拓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对于西方学术和文化,史地学者也坚持一定的取舍标准,他们努力吸收有益于筹边谋防的史地知识,而避其有害于国人的宗教思想.总之,传统的忧患意识在近代表现为对中华民族整体前途命运的忧患,成为近代救亡图存的思想基础.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在中国经世传统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贯穿着学者的边疆史地研究.古代史学兴衰资鉴的史学思想,通变史学思想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西方学术文化中的一些积极,合理因素也被史地学者所汲取,从而显示出边疆史地研究开创的新视角和历史学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章永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邮编:100006)(责任编辑:刘军)(责任校对:章永俊)①林则徐:《云左山房诗钞》卷6,《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光绪12年(1886)福州徐宅刻本.②金安清:<续碑传集》卷24,《林文忠公传》,宣统2年(1910)江楚编译局刻本.③<中复堂全集》附录,《姚莹年谱》,同治6年(1867)桐城姚氏刻本.④<东溟文后集》卷8,<复光律原书》,同治6年(1867)桐城姚氏刻本.⑤吴怀祺:<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哲社版)20o0年第2期.⑥焦润明:<中华传统民族精神及其在近代的弘扬与发展》,<安徽史学)1997年第4期.。
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 审稿流程

我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1. 我国边疆历史地理概述从古至今,我国边疆历史地理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边疆地区辽阔,地形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对于了解我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边疆地区包括西部的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以及南部的云南、广西、广东等地。
这些区域不仅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沉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2. 我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性我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对于把握我国的发展脉络、理解我国的多元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边疆地区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特征,为我国的发展增添了绚丽多彩的色彩。
只有深入研究我国边疆历史地理,才能更好地促进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从而推动全国的统一和繁荣。
3. 我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我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资源分布、民族聚居、历史沿革、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要想全面理解我国边疆地区,必须具备扎实的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知识,并采用实地调研、档案资料、口述史、考古发掘等多种研究方法。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才能在我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中取得更加深入的成果。
4. 我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现状和挑战目前,我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受限于地域和资源,边疆地区的研究资料相对匮乏,研究条件相对艰苦。
另由于地域的特殊性,边疆地区的研究往往存在政治、文化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研究者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和魄力。
5. 我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展望作为我国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将会继续发展壮大。
随着科研条件的改善和政策支持的加大,相信我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将会取得更多新的成果,为研究者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研究资源和机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边疆地区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回顾总结通过对我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的全面介绍和分析,相信读者对这一重要主题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探究中国疆域地理特征的教案

探究中国疆域地理特征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疆域面积、地理位置、边境线条等基本情况2.了解中国疆域海拔分布、地貌类型、气候特征等地理特征3.学习中国疆域的地理变化历史及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二、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疆域地理特征的基本情况及其历史变化2.中国疆域的地理特征对经济与民生的影响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中国疆域的基本情况开头介绍中国疆域的地理位置及面积,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在亚洲的位置和中国的国土面积情况。
并介绍中国与邻国的边境线条情况,引出中国疆域的多元化地理特征。
老师引导学生分组对中国疆域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了解中国长江、黄河等河流、长城、天山、喜马拉雅山、南海、东海等海洋和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分布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小组汇报。
2.中国疆域的地理特征(1)海拔分布通过地图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疆域的海拔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海拔区域的气候、植被等特征,以及海拔分布的影响因素。
(2)地貌类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疆域的地貌类型,如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山地等等,了解各地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气候特征通过图表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让学生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气候变化对经济、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中国疆域的历史变化及意义(1)历史地理变迁通过地图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疆域的历史变迁,如夏、商、周、秦、汉、唐等朝代的国土变化,以及各朝代对国土的管和开拓,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疆域变化对国家的影响。
(2)环境保护的意义引导学生探讨中国的疆域地理特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环境破坏对中国经济与民生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疆域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四、教师展示1.展示各种有意义的图片,描述绘制地图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制作地图的基本技能。
2.地球科学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特征,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又有启发性的实验,例如让学生亲自去采样地土壤,通过样本的制作、测试、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壤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授课大纲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授课大纲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具有久远历史的研究领域,其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书•地理志》,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传承。
进入20世纪后的100多年内是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但在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成功地实现了与现代科学接轨,从沿革地理走向当代历史地理,而且直接将研究成果与国计民生结合,走上了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当代的道路。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从传统历史地理学向当代历史地理迈进,与顾颉刚先生的倡导以及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先生等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顾颉刚先生创办“禹贡”学会北洋政府至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动荡性的时期,在内忧外患交相压迫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下,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开始从纯学术的考据转向与国家、民族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回顾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乃至于整个学术界,都应该重重提起的是“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创办。
20世纪30年代前期,正值9.18事变之后,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不少历史学家与青年学生怀着满腔热血,力求从学术研究中为振兴中华民族尽些力量,并形成研究边陲民族史、历史地理、民族演进史和地方史的社会风气。
在这一风气的推动下,1933年顾颉刚先生联合北大、燕大、辅仁三校有志于历史地理与民族史的同学,组织成立了“禹贡”学会,并创办了《禹贡》半月刊。
“禹贡学会”的命名寄托着会员全体在民族危难之下,“华夏不可辱,国土不可裂”的深念。
为了实现会员们学术救国,唤起民众的热望,学会成立后,提出的工作计划为:①整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
②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
③编成一部精确而又详备的历史地名词典。
④整理历代地理志。
⑤辑录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史、移民史等,作专题研究。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步伐的加快,国家正处于“强邻狂施压迫,民族主义正在酝酿激发的时候”的时候1,学会会员认为应将中国民族史、边疆问题的研究列为学会的首要研究任务,为此学会还辑印了边疆丛书,用以激发国人对边事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专题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选修课
总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
一、课程意义和目标
开课意义: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为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可以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类别,是进行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研究的基础。
我国边疆地区具有较内地更加复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环境,历史地理学的基础性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对象是边疆学的硕士研究生,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原理和方法,学习跨学科方法和相关技术手段的应用,并能将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等运用于边疆学的研究当中。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历史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学习历史地理学常用技术手段,如GIS空间分析、地图绘制等。
3、以研究专题为例,讲授多学科方法和多技术手段综合应用的实践。
三、教学大纲
专题一:历史自然地理学概论(4学时)
一、历史气候的变迁(2学时)
二、历史植被、水系和海岸线的变迁(2学时)
专题二:历史时期疆域政区的演变(8学时)
一、历代疆域的演变(2学时)
二、历史行政区域的演变(2学时)
三、西南边疆国界的形成与演变(4学时)
专题三: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4学时)
一、历代人口的迁移(2学时)
二、历代人口数量的增长(2学时)
专题四:历代边疆民族演变与开发(4学时)
一、历代边疆民族分布与演变(2学时)
二、历代边疆开发(2学时)
专题五:近代以来西南边疆的政治与社会(4学时)
一、土司制度与地方社会(2学时)
二、国外势力与西南边疆(2学时)
专题六:技术手段的运用与边疆学研究(8学时)
一、地图绘制与学术研究(2学时)
二、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入门(2学时)
三、社会网络分析入门(2学时)
四、数字方法与田野调查(2学时)
专题七:多学科交叉和多技术手段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4学时)
一、历史时期西南山地开发研究(2学时)
二、近代中缅边境越界案件研究(2学时)
四、主要参考书目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