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悲剧意识比较

合集下载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中西悲剧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多是命运悲剧,是人与命运的抗争。

中国式的悲剧多是现实悲剧,表现人生道路的曲折与痛苦。

你说悲剧的伟大,貌似是西方式的悲剧。

它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某个方面的承载,他展现了人这个万物灵长的自强不息,是精神的痛苦的展示,它比喜剧更有贯穿力。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

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第二个分水岭: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在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笔下,杜十娘出身寒微,年仅十三岁就流落风尘,尝尽人间悲苦,最终在追求爱情不果之后,怀抱珠宝投江自杀。

中西爱情悲剧意识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为例

中西爱情悲剧意识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为例

085爱情是人类最为强烈的一种感情,爱情悲剧这种艺术对人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中外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悲剧的有很多,比如大众比较熟悉的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很多学者对这两部作品研究较多。

今天我们从悲剧意识方面来研究另外两部中西方的爱情悲剧作品《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

这两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当时社会在婚姻方面的狭隘思想给年轻人带来的伤害。

但是中西方文学作品在表达爱情悲剧时又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在各个方面。

一、关于《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的简介《孔雀东南飞》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以诗歌的形式、简短的篇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同时它作为乐府诗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这部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明确的作者,但是内容却取材于现实的婚姻悲剧。

全诗仅用1700余字就为读者呈现了多个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情节内容。

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人的被迫分离以及双双自杀的悲剧,还可以看到焦母的顽固不化和刘兄的蛮横无理。

文章结尾为我们呈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蝶的画面,通过这种神话形式寄托了人们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1]。

《阴谋与爱情》这部文学作品主要围绕着宰相瓦尔特的儿子费迪南和平民乐师米勒的女儿露易丝之间的爱情悲剧而写。

作者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

从中我们发现这部西方爱情悲剧作品既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地域特征。

在这出爱情悲剧中除了当事人费迪南和露易丝外,还有两类人参与其中,一种是与当事人有感情联系的,比如米尔佛特夫人和伍而牧;一种是与这场爱情有利益关系的,比如宰相瓦尔特和平民乐师米勒夫妇 。

费迪南和露易丝在外界的种种干扰之下最终双双赴死,选择这种方式在一起。

二、《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这两部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出于对爱情的执着而选择以极端的方式去反抗当时的社会。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比较摘要:悲剧艺术,以其深沉的艺术震撼力以及犀利的讽刺性,历来便居于戏剧创作的巅峰位置。

相对于喜剧而言,悲剧在人们心理上留下的是更为历久弥新的印记。

悲剧的情节越是悲惨,给世人及社会留下的警醒就越是深刻,其深沉的涵义使得人们不断地思考现世人类以及社会的状况,发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矛盾个体,从而对生活以及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种悲剧心理,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受到人们的追捧,《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部剧作可谓是中西悲剧艺术的代表作。

虽然同为悲剧力作,但是两部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我们主要从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受这种文化背景影响所形成的悲剧主角和悲剧结局的差异,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关键词:悲剧艺术;文化背景;悲剧主角;悲剧结局前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作品,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欧洲上层社会的面貌。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古典悲剧力作,以元代社会为背景,描写性格善良的窦娥受恶势力迫害含冤而亡的故事。

两者虽然同为悲剧作品,但由于作者生活背景及文化根源的不同,作品的角色特点以及结局安排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西方文化是一种海洋文明,广袤的海洋精神造就了这么一种人群,他们追求个性和自由,勇于冒险而又大胆,具有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敢于向统治阶级抒发自己的不满。

在西方这种开明文化的孕育下,西方人在表达思想的时候大胆而又直接,作者在《哈姆雷特》的故事地点的选择上丝毫没有避忌,大胆地选择了丹麦宫廷作为故事发生地点,把统治阶级的现实状况通过戏剧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通过对人物矛盾的叙述,真实地影射出统治阶级内部的邪恶本质,是作者内心不满的一种直接表露。

在西方文化极具批判和怀疑精神的影响下,剧作中的人物往往具有着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点在《哈姆雷特》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剧的美学特征关键词:中西悲剧美学特征差异比较摘要: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本文主要从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方面对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指出只有保存各自的民族特色,相互借鉴与吸收,融会对方的表现技巧与艺术手法,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一、引言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的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一个戏剧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在西方文化肇始的古希腊,悲剧最典型地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

而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内容情节“惨绝悲极”的“苦戏”,文人们称为“哀曲”、“怨情”。

“苦”、“哀”、“怨”道出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质。

中西民族意识不同,人格价值不同,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美学特征也各有千秋。

本文通过对中西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以欣赏中西悲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悲剧主人公:民间与高贵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而非剧中的其他人物。

他们的事件和行动影响着全局,甚至决定悲剧的属性,英国戏剧家批评家德莱登说:“怜悯和恐怖之感必须主要地,即使不是全部地建筑在这个人物身上,它们就只能起微小的作用。

”他将此作为一个“法则”提出,可见悲剧主人公在全剧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中西悲剧都非常重视悲剧主人公的重要地位,可是,选择悲剧主人公的原则不同。

中国古典悲剧特别擅长表现弱小善良的小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女子形象,强调悲剧人物的正义性和无辜性,更富有人情味。

中国悲剧苦情美感的获得,并不因为其主人公地位的超乎寻常,而是由于其力量的弱小,由于善良本性和悲苦结局的反差,这些薄命女子越是娇小、柔弱、温顺、和善,当她们备受摧残、坠入苦难的深渊时,就越发显得无辜、凄惨、痛苦和可悲,令人生出不尽的怜悯和同情,同时也引导观众对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深深思索,从而达到认识社会的效果。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邹红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邱紫华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戏剧的一个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往往描述主人翁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干扰迫害和主人翁自身性格的弱点或过失而导致事业失败乃至毁灭,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

从《俄狄浦斯王》和《雷雨》中看中西方悲剧意识的差异刘娜

从《俄狄浦斯王》和《雷雨》中看中西方悲剧意识的差异刘娜

从《俄狄浦斯王‎》和《雷雨》看古希腊悲‎剧异同《俄狄浦斯王‎》和《雷雨》是属于不同‎世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戏‎剧作品,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悲剧诗‎人,他那被亚里‎斯多德称为‎悲剧典范的‎《俄狄浦斯王‎》以其崇高的‎主题 ,复杂的矛盾‎冲突 ,完美的艺术‎形式 ,成为传世佳‎品,对世界文坛‎的悲剧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曹禺是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他的处女作‎《雷雨》 ,一发表便震‎动了当时的‎中国文坛 ,加上他后来‎的佳作 ,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两位作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与‎时代 ,但对悲剧的‎理解却有相‎似之处。

比如 ,两篇作品在‎故事情节设‎置上的相似‎。

两位作者都‎采用倒叙的‎手法 ,先将目光落‎实于现实 ,然后引出回‎忆,在倒叙往事‎的过程中 ,加深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最终在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之时 ,在冲突发展‎到高潮之时‎便嘎然而止‎,使人读来心‎潮澎湃。

同时作品中‎悲剧情节的‎设置与产生‎,既出乎人们‎的意料又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规律‎,这样就使两‎部作品不仅‎冲突复杂、情节诱人 ,而且结构也‎十分完整。

下面我将从‎艺术手法,人物及其性‎格和主题三‎个方面来论‎述二者的异‎同(一)艺术手法1.相同方面《雷雨》和《俄狄浦斯王‎》在叙事上采‎用了相同的‎手法,那就是“倒叙法”。

倒叙法是戏‎剧创作中所‎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把‎一部戏剧的‎高潮安排在‎开场前夕,而当幕布拉‎开的时候,整个戏剧的‎情节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剧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比较关键的‎矛盾都已经‎形成,正处在总爆‎发的时刻。

就剧本的矛‎盾冲突而言‎,仿佛戏剧一‎开场就进入‎了高潮,并且“迫不及待”就走向了结‎局。

《俄狄浦斯王‎》是从国王俄‎狄浦斯调查‎瘟疫元凶开‎始的,而实际上这‎时俄狄浦斯‎已经在不经‎意间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他正一步步‎在命运的指‎引下发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语文论文题目大全

语文论文题目大全

语文论文题目大全一、古典文学研究1. 论先秦儒家的道德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探讨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人的道德思想- 分析这些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 《诗经》中的爱情观研究- 对《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篇进行梳理和分析- 探讨古代社会的爱情观念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3. 《楚辞》中的神话传说及其艺术价值- 分析《楚辞》中的神话传说元素及其与先秦文化的联系- 探讨《楚辞》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二、现当代文学研究1.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怀- 分析鲁迅小说中对乡土生活的描绘和思考- 探讨鲁迅乡土情怀的形成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2. 茅盾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对茅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和分析- 探讨茅盾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现实意义3. 当代女性文学创作中的性别意识- 分析当代女性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对性别意识的探讨- 探讨性别意识在女性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三、比较文学研究1. 中西诗歌中的自然描写比较研究- 对中西诗歌中的自然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自然描写在诗歌创作中的审美价值和意义2. 中外童话故事中的奇幻元素比较研究- 分析中外童话故事中奇幻元素的异同及其文化背景- 探讨奇幻元素在童话故事中的作用和价值3. 东西方戏剧中的悲剧意识比较研究- 对东西方戏剧中的悲剧意识进行梳理和比较- 探讨悲剧意识在戏剧创作中的审美内涵及其对观众的启示四、文学理论与批评1.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现代文学研究- 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与环境主题- 探讨生态批评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及其现实意义2. 精神分析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对精神分析批评理论进行概述和评价- 探讨精神分析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及其价值3. 文化研究视野下的网络文学现象分析- 以文化研究理论为视角,分析网络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探讨网络文学现象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及其在当代文学领域的地位和价值四、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1. 唐诗中的边塞情怀与盛唐气象- 考察唐诗中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及其反映的社会状况- 分析边塞情怀与盛唐气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学特色2. 宋词与宋代都市文化的互动关系- 探讨宋代都市文化对宋词内容与形式的影响- 分析宋词如何折射出宋代都市生活的精神面貌与文化追求五、文学与跨学科研究1. 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 探索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分析心理学理论在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2.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关系探究- 对比分析文学原著与改编电影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探讨文学元素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手法与价值六、文学教育与研究方法1. 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探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语文教育改革方向与策略2. 数字人文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介绍数字人文的概念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优势- 探索数字人文方法在文学史料整理、文本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实践七、文学与时代精神1. 近现代文学中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 考察近现代文学作品中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的体现- 分析这些作品对民族精神塑造与传播的影响2.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探讨当代文学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 分析现实主义精神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未来的启示八、文学作品与审美价值1. 明清小说中的艺术表现与审美追求- 分析明清小说的艺术特色与创作手法- 探讨明清小说在审美价值上的贡献与影响2. 现代诗歌的审美趋向与语言艺术- 研究现代诗歌在语言、形式、意象等方面的创新- 探讨现代诗歌的审美趋向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九、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1. 古典戏曲与民俗文化的融合- 探讨古典戏曲如何融入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元素- 分析这种融合对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2. 现代网络小说与社会现象的互动- 考察现代网络小说如何反映现实社会现象,以及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探索网络小说在反映社会变迁、记录时代特征方面的价值十、文学流派与创作方法1. 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追溯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轨迹- 分析浪漫主义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2.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及其在当代的传承- 梳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探讨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持续影响和创新发展十一、文学作品与道德伦理1. 古典文学中的道德教化功能- 分析古典文学作品中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播与教化作用- 探讨这些作品对后世道德观念形成的深远影响2.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伦理关怀- 考察当代文学如何关注人类生存状态,反映伦理道德问题- 探索伦理关怀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十二、文学作品与民族认同1. 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分析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特色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探讨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塑造与强化2. 华人华侨文学创作与民族认同的传播- 考察华人华侨文学创作如何表现民族认同感,传播中华文化- 探索这些作品对增强全球华人凝聚力与自豪感的作用十三、文学作品与全球化背景1. 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上的传播与影响- 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路径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探讨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多样性的贡献2. 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文学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考察全球化对中外文学交流的影响,以及在这种背景下文学合作的必要性- 探索中外文学交流合作对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作用与前景十四、文学作品与科技发展1. 数字时代文学创作的变革与创新- 分析数字技术对文学创作方式、传播途径的影响- 探讨文学创作者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持文学性与创新性2. 科幻文学与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考察科幻文学对科技进步的预见与反思- 探索科技进步对科幻文学创作主题与形式的影响十五、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发展1. 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视角与方法- 分析当代文学批评中各种理论视角的应用与实践- 探讨文学批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2. 文学理论的创新与变迁- 回顾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梳理其重要转折点- 探索文学理论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引导文学创作与批评十六、文学作品与法律伦理1. 文学作品中的法律问题探讨- 分析文学作品中涉及的法律伦理问题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探讨文学作品如何引发对法律伦理问题的思考与讨论2. 法律伦理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与反思- 考察法律伦理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探索这些作品对法律伦理观念的传播与影响十七、文学作品与跨文化交流1. 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翻译与传播- 分析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翻译中的挑战与机遇- 探讨如何提高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2.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学作品的接受与解读- 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接受度与解读方式- 探索跨文化交流中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十八、文学作品与城市文化1. 城市文学与都市生活的互动关系- 分析城市文学如何描绘都市生活,反映城市文化的变迁- 探讨都市生活对城市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文学价值2. 城市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考察城市文化对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影响- 探索文学如何记录和反思城市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十九、文学作品与青少年成长1. 青少年文学在价值观塑造中的作用- 分析青少年文学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探讨青少年文学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2. 青少年文学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考察当前青少年文学创作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 探索青少年文学创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二十、文学作品与未来展望1.文学创作在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分析新媒体时代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变革与新发展- 探讨文学创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创作空间,提升作品影响力2.未来文学的发展趋势与可能性- 考察科技、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文学未来发展的影响- 探索文学在跨界融合、多元互动中可能呈现的新形态与新价值本文从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多个维度,对语文论文题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探讨。

中西悲剧意识的人格特征探讨

中西悲剧意识的人格特征探讨
的 悲 剧 性 理 论 。 孔 子 的 “ ” 包 括 了 较 为 广 泛 的 内 容 , 它 怨 不仅 指对 违 反仁 道 的人 的 “ ”,对 不 良政治 的 “ ”, 怨 怨 而 且 指 人 在 仁 道 无 由得 行 , 遭 到 挫 折 和 打 击 的 时 候 产 生 的 “ ”【。怨就是 悲剧性体验 ,怨 的实质是 自我实现 受外界 怨 6 ] 不 合 理 的压 抑 、 摧 残 ,形 成 的 主 体 与外 在 秩 序 间 不 可 调 和 的 矛 盾 。 司 马 迁 在 《 记 ・ 史 公 自序 》 中 曾说 到 : “ 三 百 史 太 诗 篇 , 大 抵 圣 贤 发 愤 之 所 为 作 也 。此 人 皆 意 有 所 郁 结 , 不 得 通其 道也 ,故述 往事 ,思来 者 。”司空 图 《 二十 四品》谈到 “ 士 拂 剑 , 浩 然 弥 哀 , 萧 萧 落 叶 ,漏 雨 苍 台 ” , 也 是 对 壮 “ ” 的 悲 剧 性 描 述 。 而 宋 人 以 为 , “内 有 忧 思 感 愤 之 郁 怨 积 ,其兴于 怨刺 ,以道羁 臣寡妇之所 叹,而写人情之 难言 , 盖 愈 穷 则 愈 工 ” 。人 物 的 磨难 和 挫 折 成 为 文 艺 作 品不 可 或 缺 的 内 容 。 可 以 说 , 中 国 传 统 的 悲 剧 作 品 , 都 是 作 家 忧 国 忧 民 、 愤 世 嫉 俗 之 作 , 有 着 厚 重 的 社 会 历 史 内 涵 。这 种 自觉 的 悲剧 意识形式 ,能够获取一种 超越时空 的艺术魅力 ,悲剧性 主 体 人 格 建 构 也是 有 别 于 西 方 的 。
葵 的 j程 ” 7 j } j 0 8
中西悲剧 意识 的人格特征客观存 在的 ,悲剧 性在主体 的建 构 中 也 必 然 有 所 差 异 。 笔 者 基 于 这 一 思 想 在 梳 理 传 统 理 论 的 同 时 , 试 图对 中 西 人 格 建 构 做 出一 些 探 讨 , 旨在 全 面 把 握 悲 剧人 格的建构 态势 ,勾 勒出族群 的共 同性 。正如 今道友信 所 说: “ 东西美 学 比较研 究不仅是为 了强调相异 点,也是 为了 寻求 共同点 ,这样做是 为了达到东 西美学的互补 完善 ,重 构 人 类 卓 越 的 价 值 体 系 。 ” … 新 构 建 “ 剧 ” 图 式 , 正 是 当 重 悲 下 审 美 实 现 的客 观 要求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的悲剧意识比较
以《俄狄浦斯王》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列
【摘要】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悲剧性,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归结为挑战与应战。

悲剧是一个说不尽的论题,东西方悲剧意识的不同与所处的文化传统、文化性质不同。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堪称希腊命运悲剧的典范,《梁山伯与祝英台》而中国的“大团圆”的结局体现了中国“以和为美”的传统美学精神。

西方“一悲到底”的悲剧结构是要让观众灵魂得到震撼,东方“以和善为美”的文化也让人情感得到净化。

【关键字】悲剧意思悲剧文化《梁祝》《俄狄浦以斯王》
悲剧意思,就是在人类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在某些人物身上的那张“无为而为”的心理倾向,即某些人明知他们将来的所作所为一定会失败,却仍然锐意去追求、奋斗、牺牲的心理趋势。

一、悲剧意识与西方文化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指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

(一)“杀父娶母”的悲剧命运
俄狄浦斯悲剧性命运悲剧性命运“杀父娶母”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俄狄浦斯的悲剧性命运是一种超越于人之外而人对之又不可抗拒的,主宰人的力量的神谕。

第二俄狄浦斯的悲剧性命运是人类悲剧性处境的一个投影,是人之有限对抗世界之无限时人类从自制的悲剧性处境中编织悲剧,同时又无可选择地置身于生存的困境之中,即在理性光照下反抗自救后不可避免地陷入到自制的悲剧中的人类悲剧性处境。

悲剧意识是构筑悲剧意识的基础,悲剧意识是悲剧审美魅力的关键,悲剧意识是悲剧区别于喜剧的内核。

所以说悲剧意识是悲剧的灵魂。

“你们的父亲杀了他的父亲,把种子撒在生身母亲那里,从自己出生的地方生出了你们”“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了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的事”1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一卷,第297页。

2。

如果说杀父娶母事件的发生体现了阿波罗神谕的不可抗拒性,那么真相大白于天下的结局则进一步表明了人的意志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所显示的脆弱性,而且证明了人在努力肯定自我价值时的悲剧性处境。

人即使不作恶,一切遵循世俗的价值观,最终也难以摆脱悲剧性处境。

这是俄狄浦斯在经历了不可逃避的命运的残酷拨弄之后沉痛而无助的哀叹。

俄狄浦斯企图通过自身的力量消除杀父娶母的命运,却鬼使神差地陷入到命运的魔掌。

所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在强烈的斗争中发展进步的文化。

就个体而言,俄狄浦斯是无罪的,他杀父娶母并非有意。

而就整体而言他又是有罪的,他无法摆脱作为人类整体中的一员的悲剧性处境,作为社会中的人,社会的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了他。

(二)俄狄浦斯王追求理性精神与自由意志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构造基础是人与神之间的斗争,强调人对命运的反抗,人们在这种冲突中,独立自主的选择自己的道路,使他们成为教育观众的理想人物。

他的悲剧中有一种惶惑不解和事与愿违的称重心情,他的具有和仇敌或者命运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

特别是当他得知杀死前任国王的凶手就是自己时,他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了责任,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要求自我流放。

《俄狄浦斯王》给人们的感受是多维的:一是命运的神秘感与人们对它的恐惧感,二是对俄狄浦斯王处境的同情怜悯,以及对他个人意识的钦佩感,观众和读者的感受是复杂的,而非单纯的、单指向性的。

这些都是理性精神与自由意志的体现。

正如多兹所指出,俄狄浦斯受命运束缚但他在舞台上的行动自始至终是自由的,“俄狄浦斯毁灭的直接原因既不是‘命运’也不是‘神’--神谕没有说他必须发现真相--也更不是他的弱点--招致他毁灭的是他自己的力量和勇气,他对忒拜的忠诚,对真理的真诚。

他是一个自由的行动者,自残和自我放逐也都是自由的选择”3。

剧本肯定了与命运抗争的英雄精神,怀疑了命运的合理性,带着雅典民主政治繁荣时期的思想意识特征,表现了人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同时感到惶恐的矛盾心里。

俄狄浦斯在苦难中并不是消失在虚无里,而是消失在自由之中。

西方哲学强调对立,冲突以及自我冲突和独立意识。

西方人敢于冒险,追求真实,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西方哲学与宗教所追求的理想和超
2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第12 页
3Greek Tragdy.任生名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21页.
理性、自然与生命、规律与信仰。

《美狄亚》是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重要作品。

描述了美狄亚在弃妇之恨与慈母之爱的两难选择中的心灵挣扎与搏斗;在美狄亚的内心中,母亲的慈爱天性与残忍本性的激烈斗争,她的双重性格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美狄亚因以其毁灭生命的方式实现了对伊阿宋的报复性惩罚,完成了女性最难以逾越的自我超越而成为具有超越意识的反叛英雄;在西方文学史上,美狄亚是第一位敢于向男权社会秩序发起挑战的“恶女人”形象,发出了女权主义的第一声呐喊,突破与改变了男性视野中天使型女性的传统接受视角和女性价值审判坐标;从文明冲突论的角度来看,美狄亚的悲剧实质上是东西方异质文明错位与冲突的悲剧4。

西方文化是一种在剧烈的斗争中发展进步的文化。

西方悲剧创作是西方文化总体特征的表现,西方悲剧精神富于历史反思。

西方人的悲剧,强调的是彻底的失败,彻底的牺牲、彻底的奉献。

所以《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是悲剧的,俄狄浦斯王的行动是轰轰烈烈的,他的结局是毁灭的,所以说西方的文化性质决定了它的悲剧意识形态。

二、悲剧意识与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对悲剧表达一种中庸之道,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深受孔孟儒家学说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没有个性、没有冲突;注重人际关系的调节与融洽,强调如何做人而不是怎样发展,规定儒生的道路而不是让儒生自己选择人生道路。

整个社会被掌握在封建各级权力者手上,没有思考,进步和自由的余地,只得遵循三纲五常做人做事。

整个社会中的人与事物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在一种压抑的社会状态下生活着,只得按“规矩”做人。

如若梁山伯与祝英台私奔,那么在当时的整个社会都将痛斥甚至抛弃他们。

中国式悲剧一直是对中国封建制度时期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体现,可以说他们的殉情首先是被社会所逼。

另外,由于封建时期的婚姻制度最根本的特点就是父母包办,所以在中国古代,上至权贵,下至百姓,对于婚姻制度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像祝英台这样的女性在婚姻问题上便是完全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的。

在梁山伯向祝父提亲时,由于梁山伯家境贫寒,祝父极力反对,说明严重的门第观念已深深的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和封建家庭里。

从这些又可以看出梁山伯与
4张岩.欧里比得斯《美狄亚》悲剧蕴意的多维解读. 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6
祝英台的爱情肯定也是不被这个封建家族所认同的,他们的爱情受到来自社会和封建家族的双重压迫。

我们只能按照儒学的思想去思考和行动,个人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和自由。

所以《梁祝》这样的爱情在当时封建制度下本身就是不被当时社会所认同的。

所以他们首先承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压制,以至于他们最后的殉情悲剧是被动的接受了来自于这个社会的安排。

东方文化讲究“人和”,以至于常会对悲剧给予神化一般的解释,附带团圆性的结果,让梁山伯与祝英台殉情后,“化作蝴蝶比翼双飞”。

再有《雷峰塔》写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白素贞被压雷峰塔里,最后出来与家人团聚,慰藉观众。

《长生殿》中,杨玉环死后,李隆基和杨玉环到天宫永为夫妻“团圆”结局。

总结
人类发展和人类社会形态更替都包含了悲剧性。

但是现实的悲剧性并不一定总会随之产生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悲剧意识。

5悲剧意识是人类的自我生存、自我完善、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极大程度上必然是有牺牲的,也就是说,悲剧主人公保护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己价值的自主意识与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极不调的斗争中,最终结局必然是悲剧主人公的失败,人类以有限抗挣无限时人类从其自制的悲剧性处境中编织悲剧,同时又无可选择地置身于生存的陷阱中,是人类以有限抗挣无限时自制的悲剧性处境的投影;是人用有限对抗无限时的必然结果。

正如莎士比亚悲剧中“无论是儿童或者老人,也不论是罪恶的家伙还是有美德的人,都有一死,他们把人之将死的种种自然的状态表现出来了”6。

所以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西方的悲剧意识表现的比较深刻、彻底,东方的悲剧意识表现的留意余地。

5
郭玉生.悲剧美学: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
6斯达尔夫人《论莎士比亚的悲剧》,[M].转引自《莎士比亚评论汇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6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