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湘军的近代名人是
中国的名人故事

中国的名人故事中国的名人故事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的名人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NO.10曾国藩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NO.9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的文学素养很高,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吕中评价他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可见他的“内”修身养性,学富五车,外想必我就不要多说了吧!所以他排在第九不知大家是否有意见?NO.8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历史上彭玉麟的简介

历史上彭玉麟的简介彭玉麟是晚清时期的一位倍受尊敬的清官,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彭玉麟是“湘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彭玉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彭玉麟的简介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今安庆市内)。
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
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
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
道光末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事。
后至耒阳为人经理典当,以典当资募勇虚张声势阻退逼近县境之太平军。
复投曾国藩,分统湘军水师。
半壁山之役,以知府记名。
以后佐陆军下九江、安庆,改提督、兵部右侍郎。
同治二年,督水师破九洑洲,进而截断天京粮道。
战后,定长江水师营制,每年巡阅长江,名颇著。
中法战争时,率部驻虎门,上疏力排和议。
1890年(光绪十六年)三月,病卒于衡州湘江东岸退省庵。
赐太子太保,谥刚直,并建专祠。
彭玉麟于军事之暇,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
他的诗后由俞曲园结集付梓,题名《彭刚直诗集》(八卷),收录诗作500余首。
彭玉麟的三不要是什么彭玉麟以“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三不要”美名而著称于世。
彭玉麟同时代人,曾任翰林院编修的著名学者俞越称其为“咸丰、同治以来诸勋臣中始终餍服人心,无贤不肖交口称之,而无毫发遗憾者”的唯一一人”,评价之高,足见彭玉麟名声之重。
不要官早年投入湘军水师之初,即以“不受官”自许。
曾国藩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水师实为其首,而彭玉麟作为水师统帅,可谓战果累累。
每次大胜之后,曾国藩总是向清朝廷出面保奏彭玉麟升官,朝廷也不断以官职来提拔他,但他每次都总是不受命。
同治四年(1865)三月,清廷欲任命彭玉麟为漕运总督,漕运总督在当时是天下第一肥缺,多少人梦寐以求,谋之不得,而彭玉麟却视之如草芥,二次上书请辞,自称“臣以寒士来,愿以寒士归也。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
曾国藩幼从父学。
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
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二十七年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明年升侍读,后年升侍讲学士。
二十七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二十九年任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丰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
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天津教案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
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与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与胡林翼合称曾胡,他是湘军的创立者与统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清朝晚期人,字伯涵,号涤生,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他从一介书生到进京赶考,进了进士之后又一直留在京城,短短十年时间,连续升职七次,年仅37岁就已经官至二品,这在清朝历史上也只是独一份的。
后来恰逢太平天国乱世,当时正是因母丧而在家的曾国藩趁势在家乡创建了湘军,并且作为统帅者,曾国藩带领湘军和其他的义军一起历尽艰苦的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挽大厦于将倾,救清朝于乱世,因为这巨大的功绩,被封为了一等勇毅侯,这是清朝以来第一个以文人封武侯的人。
后来又升职至一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为官平稳,可以说是实现了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一生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年代,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豪杰”,正是这样的乱世造就了曾国藩的一生。
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呈现出同治中兴的盛况,险些就力挽狂澜,将清朝从危机之中救回。
作为同治中兴的时期的主力,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让曾国藩成为了近代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人物。
如何正确评价曾国藩对于曾国藩,现在很多人都十分的推崇他,甚至已经在很多人心中被神化成了“圣人”,这样过分高估的评价无疑是不理智的,对于曾国藩,我们应该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来分析。
在文化上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他的一生是完全按照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来走的,他的一生深受“三纲五常”的影响,对于“君臣、父子”等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纲常部分极为看重。
这一点是深受争议的,不少的人认为“纲常”之说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曾国藩这样作为是不可取的。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关于曾国藩简介曾国藩名言曾国藩是清朝末期大臣,更是湘军的创立者。
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朝廷考虑,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说清朝的末期要是没有曾国藩,将会灭亡的更快。
曾国藩简介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攻占湖南,曾国藩奉旨前往抗击成立湘军,湘军一作战勇猛远近闻名,人们只知道湘军常打胜仗,并且士气高涨,却不知道作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默默付出的努力,曾国藩让每一位入伍的士兵熟知礼制,通读古典经学,湘军在当时素质奇高,队伍作战时更是整齐划一,没有半点拖泥带水,部队执行力高,应变能力强,自然常打胜仗。
作为一名政坛上的大人物,曾国藩自然有他的独特之处,曾国藩非常注重自己的个人修养。
曾国藩家中没有当官背景,所以当他成为官员后,格外重视对自身品格的培养,个人修养的确给曾国藩带去了很大的帮助,他做人表里如一,不给人抓住把柄陷害自己。
他对所有人都保持尊敬的态度,他内心纯洁不存邪念,曾国藩每天都要花时间静坐思索,从不说空话,没有把握之事绝不轻易答应。
除此之外,曾国藩热衷于研究文学,在早期就将易经读通,其中的阴阳变法更是手到擒来,曾把一切顺利的诸如事业、富贵、地位等归在阳里,将一切不利、坎坷归在阴里。
掌握了这种平衡之后,处理事情能十分果断。
曾国藩攻破天京,完成对太平天国的镇压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
在天津教会案发生之后,曾国藩屈从法国,受到舆论谴责,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
之后积极筹备费用,送学童前往美国留学,为洋务运动输送人才。
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
曾国藩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清朝的政权稳定和他密不可分。
曾国藩名言作为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除了留下丰功伟业外,他的一些名言也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且其中的内容对于现在人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人们道德培养上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我们对于其中几条做一个解释。
为什么在各方面不如你的人却做的比你成功,曾国藩给出的解释是: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
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人物概述

中国近代政治军事人物1.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湘军缔造者、最高统帅。
以进士从戎而成一代军事统帅和晚清军事近代化奠基者之一。
1853年,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鉴于八旗、绿营已腐败不堪,地方团练又不可恃,遂仿明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编练一支新的地方武装——湘军。
其建军秘诀是网罗有“忠义血性”的书生为将,招募朴拙诚实能吃苦的山民为兵,按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层层节制的原则进行编组,以营为战术单位,每营500人。
在此基础上,加以“勤练精训”,灌输“忠信”、“仁礼”思想,并引进西洋军事技术,终使湘军成为超越八旗、绿营的劲旅,成为打败太平军的主力军。
鼎盛时期,湘军达12万余人。
作战指导上,以“稳慎徐图”、“谋定后发”为基本原则;以总揽全局、审势审力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以稳定后方、保障粮运为克敌制胜之必备条件。
其人学问深厚,见识高远,文武兼擅,并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均曾得其提携,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之祖师级人物和超一流儒将。
其人生道路与思想学问对蒋介石、毛泽东等人影响甚大。
2.胡林翼湖南益阳人,湘军统帅。
进士出身,经历与曾国藩极似。
善治军,亦善作战。
治军首重选将,认为将领得人,兵少可战;军无良将,终归于败。
而良将必智勇兼备,有智无勇,有勇无智,均非良将。
重水师、马队建设,认为马队可以一当五,水师可以一当十。
用兵主张水陆结合、步骑协同,每战必留强大预备队,以为应变之兵。
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善用围城打援战法,主张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得土地、城池次之。
这一杰出思想后被毛泽东继承吸收,用于同蒋介石的较量,卓有成效。
后人蔡锷将曾、胡二人之治军作战思想合编为《曾胡治兵语录》,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军事著作,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3.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湘军统帅。
早年曾为私塾先生,后入湘军而成为统帅之一。
年轻时即自称“亮白”,以诸葛亮自居,后又自许“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委实有些自夸。
然其人的确才学杰出,视野远大,颇具战略眼光,主张“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反对放弃新疆只重海防,力主海防、塞防并重。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湘军的首创者罗泽南

湘军的首创者罗泽南湘军,也称湘勇,指晚清时期湖南的地方军队。
谈到湘军,曾国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被世人熟知,而其首创者罗泽南则鲜被提及。
罗泽南(1808-1856),字仲岳,号罗山,湖南湘乡人。
早年在原籍做塾师,以授徒为业,研治理学20年,撰写了《周易本义衍言》、《姚江(王守仁)学辨》、《读孟子札记》、《西铭讲义》等多部理学著作。
1852年(咸丰二年),罗泽南以书生典兵,在湘乡倡办湘勇积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活动,官至布政使。
1856年,在与太平军的对抗中,卒于武昌城下。
一、创建湘军1851年,太平军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几次大败清军,兵锋日盛,次年攻入湖南。
湖南各地士绅对此深感不安,纷纷组织地主武装与太平军对抗。
罗泽南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应湘乡县令朱孙诒之邀,开始他的军旅生涯的。
罗泽南初练乡勇时,招募的都是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同乡。
于是,罗泽南效仿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的练兵方法编束队伍,令弟子王錱(zhēn)、李续宾等分别带领,战斗力才有所加强。
1853年初,湖南巡抚张亮基为加强省城防务,调罗泽南带勇千人进入长沙,同时奉调的还有新宁、辰州、宝庆、泸溪、浏阳等地的乡勇。
当时正值在籍为母守丧的礼部侍郎曾国藩奉旨办理湖南团防,罗泽南即以所部隶属于曾国藩麾下,号称‚湘勇‛。
以360人为一营,罗泽南自将中营,左、右两营分别由王錱、罗信南带领。
1853年夏,太平军进击江西,围攻南昌。
曾国藩令罗泽南率湘勇前往支援,结果初抵南昌城下,即因缺乏实战经验,被太平军杀得大败,阵亡500余人,其中包括罗泽南的弟子易良干、谢邦翰、罗信东、罗镇南等。
1854年初,曾国藩驻营衡州,大练水陆各军。
罗泽南即率所部从江西赶回,与曾国藩定立陆军营制,改一营360人为500人,‚每营四哨,每哨八队,亲兵一哨六队,火器刀矛,各居其半‛。
陆军与水师合计共23营,所率湘军初成规模。
罗泽南在创建湘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定立陆军营制方面有发凡起例之功,所带湘勇作为湘军的原始班底亦被曾国藩视为对抗太平军的主要力量,比同属湘军的辰勇、宝勇、新化勇等战斗力都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办湘军的近代名人是
湘军的代表人物是谁?
(包括由湘军发展到淮军的人物):
曾国藩,湘军统领。
建立湘军,消灭太平天国,主导洋务运动。
曾国荃
曾国葆
曾国华
李鸿章,晚清重臣。
由曾国藩一手提拔,并创立淮军。
江忠源
江忠济
胡林翼
清末重臣、民族英雄左曾收复新疆。
杨岳斌
彭玉麟湘军长江水师将领
刘长佑
李续宜
李续宾
刘蓉
程学启,本为太平军将领,1861年投降湘军,1861年底编入淮军。
太平军将领丁,1861年投降湘军,1861年底加入淮军,指挥黄海海战。
蒋益沣
刘檡昭
刘锦棠
罗泽南
王錱
孙开华,在台湾抗击法国侵略者。
塔齐布
晚清四大名臣是谁
晚清四大名臣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被视为“古今第一完人”。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汉族,本名高技,湖南湘阴人,农民名尚香,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名将。
他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平定陕甘、光复新疆等重大历史事件。
李鸿章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洋务运动时创造了中国“四十六个第一”。
张之洞
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创办湘军的近代名人是 3
曾国藩。
湘军是清末湖南地方军队的名称,或称项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力抵抗,不得不借助地方武装。
湘军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
除了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还包括该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
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
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
对兵制的影响
湘军的崛起使清朝的军事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湘军建立之前,清朝的常备军是绿营。
绿营是土著庄园,会由文官选拔补充,由户部出钱,兵部持有,属于中央政府。
湘军欣欣向荣,兵将自招,将领自选,俸禄由帅提。
其制度正好与绿营相反,所以兵将随将转,兵将在。
曾国藩对湘军拥有极大的指挥调度权力,自成派系。
当湘军在实际上取代绿营时,将帅自招的募兵制度便代替了国家经制的世兵制度,近代北洋军阀的起源,实始自湘军的“兵为将有”。
创办湘军的近代名人是 4
郭嵩焘。
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
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
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人物评价
郭嵩焘是近代洋务思想家,是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
郭嵩焘的一生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特征,反映出方生与未死之际先行者的历史命运,考察历史,反顾来路,郭嵩焘是中国十九世纪末维新派的先声,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全盘西化论"的嚆矢。
郭嵩焘痛恨反手关家门,力主开眼看世界,早已被证实是明智之见和明智之举,他是超越时代的先行者,生前没有知音,没有同道,内心寂寞如沙。
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蓝调文明,面对重重阻力,真可谓是"雪拥蓝关马不前",他叹息过、苦恼过,却从未绝望过,相信
未来,内心始终怀抱着沉重的乐观。
事实证明,郭嵩焘是对的。
创办湘军的近代名人是谁
曾国藩。
清朝末期的一个完人,尽管在大陆历史书上他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是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在清朝末年,他既是湘军统帅,又是朝庭重臣。
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代鸿儒。
其开创的独特的家庭教育模式,更为后世效法,行之有效,传颂百年。
曾氏家族却英才辈出,长盛不衰。
究其原因,不能不归功于曾国藩那套独特的汲取传统文化精粹,开拓进取的家庭教育理念。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实现了儒家所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事业,被后人赞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
创办湘军的近代名人是 6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
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清史稿》: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师。
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
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
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於军礼庶几近之。
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
老儒宿学,群归依之。
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
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
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
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国藩事功本於学问,善以礼运。
公诚之心,尤足格众。
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
凡规画天下事,久无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
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
臣阃帅,几遍海内。
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
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以上就是与“湘军最初的组建者”有关的内容介绍了,不知道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及所有权归原所有,本站仅作为信息存储服务。
如发现文章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举报,我们核实后将对文章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