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名词解释
曾国藩

后世评价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 吾谓曾文正集, 也。”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 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 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 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 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 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 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 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 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 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 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 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锋的典型事例很多,同治 三年天京攻破,红旗报捷,他让官文 列于捷疏之首,即有谦让之意,尤其 是自裁湘军,留存淮军,意义极为明 显。不裁湘军,恐权高震主,危及身 家,如裁淮军,手中不操锋刃,则任 人宰割,因此他叫李鸿章按淮军不动, 从自己处开刀。
曾国藩的自裁湘军
曾国藩毅然裁撤湘军,实际上是完全为应付那群反湘军 派而不得不如此的。 曾国藩早已知道,那些清军将领自己不行,最忌才能, 清军将领自己不行, 清军将领自己不行 最忌才能, 早已讨厌曾国藩这班书生风头太健,常想惩罚一下他们。清 早已讨厌曾国藩这班书生风头太健,常想惩罚一下他们。 军中有一位高级将领,名叫胜保,海战必败,每败必保,时 人称之为“败保”。他最讨厌曾国藩兄弟。蔡寿祺跟败保最 久,所以他首先弹劾曾国藩。 曾国藩先裁湘军,以免授人以柄,就是这个关系。 湘军将领听到这一消息,无不义愤填膺,决心造反。曾 国荃、左宗棠、彭玉鳞、鲍超四人,召开了玄武湖会议,议 决肃清君侧 肃清君侧。此议虽被曾国藩压下,而湘军将领反清情绪, 肃清君侧 仍没有消除。曾国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毅然裁兵,这也 是一个原因。
Zeng Guofan曾国藩

Zeng Guofan曾国藩(1811~1872)晚清军政大臣、近代作家、湘乡派古文的创立者。
字涤生。
湖南湘乡人。
家世务农,父名麟书,秀才。
曾国藩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十八年成进士。
二十三年(1843),以翰林院检讨典试四川。
转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
在京师时,治义理之学,兼为词章、考据。
咸丰元年(1851),太平军起。
曾国藩应诏屡向清廷献策。
历署刑部、吏部侍郎。
二年,典试江西,中途因母死回乡服丧。
这年十一月,奉命在乡办团练,号“湘勇”。
次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曾国藩又治水军,造大小战舰二百几十艘,于是统帅水陆湘军与太平军转战于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数省,转败为胜,得清廷信任。
同治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曾国藩被重用,加太子少保衔。
又以镇压太平军、捻军立功,先后掌握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及直、鲁、豫三省大权。
太平军失守江宁后,曾国藩晋封一等侯。
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死后谥号“文正”。
曾国藩在道光末至咸丰初年以前,是一个仕进顺利的官僚,咸丰二年以后则是清廷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
他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极其崇拜上自文王、周公,下至姚鼐、王念孙的“古今圣哲三十余人”,“图其遗像”,以为“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圣哲画像记》)。
他自己追求的理想也恰是成为这样的圣哲人物。
曾国藩初学桐城派古文,推崇姚鼐,以为“姚先生持论闳通”,自称“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
后期身居高位,幕府人材甚众,已为文章领袖,又曾宣扬桐城派古文,叙述桐城派的源流和众多作者,除高第弟子四人外,还历称各地的桐城派古文家,以见其影响所及,至为广大,证明“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欧阳生文集序》)。
“其说一出,有违之者,俱为非圣无法”(李详《论桐城派》),一时声势颇大,使桐城派古文形成一个“中兴”的局面。
但曾国藩的目的是借鼓吹桐城派以自立门户而为古文宗主。
他的幕府宾客浏阳县学教谕吴敏树,便撰文揭穿曾国藩这一用心。
曾国藩

曾国藩幕府 、李鸿章幕府、 张之洞幕府、袁世凯幕府。
曾国藩幕府,人称“天下第一幕府”:
政治方面有左宗棠、李鸿章、郭嵩焘、福成、冯桂芬、容闳、丁日昌等; 科技方面有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
“名臣能吏,半出其门”
据统计,仅仅是位居督抚的就有23人出自于 曾国藩的幕府;大学士、军机大臣如李鸿章、左 宗棠、钱应博等人均出自于他手下;至于其他位 授实职如盐运使(从三品)、布政使(从二品, 相当于副省长)、按察使(正三品)、总兵(正 二品)、提督(从一品)者,其数目更是惊人。 几至于如清代学者夏震武所言:“数十年来朝野 上下所施行,无一非湘乡之政术、学术也。”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湘 军 创 立 与 治 理
1853年,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鉴于八 建军秘诀是网罗有“忠义血性”的书生为将, 每日加以“勤练精训”,灌输“忠信”、 旗、绿营已腐败不堪,地方团练又不可恃, 招募朴拙诚实能吃苦的山民为兵,按将必亲 “仁礼”思想,并引进西洋军事技术, 遂仿明代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编练一支新 选、兵必自招、层层节制的原则进行编组, 的地方武装——湘军。湘军分陆军、水师两 终使湘军成为超越八旗、绿营的劲旅, 种。 以营为战术单位,每营 500人。 成为打败太平军的主力军。
“十年七迁”
1840年(30岁),翰林院检 讨。 1847年(37岁),内阁学士 兼礼部侍郎衔。 到1850年,先后任兵部、工 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 “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 本朝尚无一人”。——《家书》
不爱钱财
“决不肯以 做官发财 ,决不肯 留银钱予 后人。” “吾家之道, 不可有余财, 多财则终为 患害,后辈 子侄,只宜 教之以礼。”
持 家 教 子 之 术
用 人 识 人 之 诀
曾国藩

曾国藩人物概述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和指导下,中国建造了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这些举措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军事功劳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明,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
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思想学术曾国藩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军事功劳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地方团曾国藩铜像练,称为湘军。
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
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后沉静自省,重整旗鼓,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
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如虹;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
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
曾国藩入南京后,信守对将士们的诺言,「……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李圭:《思痛记》)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历史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 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 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 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 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 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 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 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 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 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1.《治学论道之经》 2.《持家教子之术》 3.《疆场竞斗之计》 4.《处世交友之道》 5.《修身养性之诀》
•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 •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 •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 •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久不衰 • “一生爱钱”之谜
曾国藩故居
•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 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 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 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 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 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 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 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 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会试中 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
• 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 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 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 吉士。
• 1853年(咸丰三年)43岁,1月21日,接 帮办湖南团练旨。 • 1861年(咸丰十一年)51岁,9月5日, 湘军攻陷安庆。12月,在安庆创办内 军械所。 • 1870年(同治九年),60岁,6月,天 津教案发生,奉命前往处理。 • 1872年(同治十一年),62岁,3月12 日,在两江总督府逝世,追赠太傅, 谥文正。
曾国藩

毛泽东 :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
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⑵曾国藩 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审鸡蛋案
千年死一个
审鸡蛋案
一天,年幼的曾国藩从学校回到了家 里。刚放下书包,其父就说:“我明明煮 了五个鸡蛋,怎么只有四个?”于是就把 曾国藩叫来,对他说:“煮熟的鸡蛋是分 给你们吃的,现在少了一个,不知是那个 偷吃了,快帮你母亲查一查。”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的起义席卷 半个中国,可清政府军队,腐朽, 不堪一击。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 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咸丰三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 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 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 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 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显著特点:“以理学治军”
曾国藩又说,自古以来凶德致败者大 约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 他总结历史的经验说:“我看历代 的那些著名的大官,大多数都是因 为这两个原因而败家丧身的。”不 管是居官四败也好,还是二败也好, 其实都有一个核心,这就是,为官 者之所以身败名裂,往往是由于不 知道顾忌.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
曾国藩说自己有“三畏”:
畏天命、畏
人言、畏君父。
曾国藩一生,也始终是在如履薄冰、如临深
渊这样的心境中度过的。
“四败”藏锋
昏惰任下者败
傲狠妄为者败 贪鄙无忌者败 反复多诈者败
译:
1. 2. 3.
4.
是非不明,不干正事,放纵自己身边的人胡作非为的人必败。 举止傲慢,为人蛮横,什么事都敢做的人必败 。 贪得无厌,无所忌讳的人必败。 反复无常,好用诈术的人必败。
曾国藩
中文名: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详解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今湘潭市下辖县级市】人。
祖玉屏,始慕【向往,这里可引申为“到、往”】乡学【指乡村学塾】。
父麟书,为县学【明清时供生员(俗称秀才)读书的学校】生,以【介词,凭借】孝闻。
国藩,道光【清朝第八位皇帝清宣宗的年号】十八年进士。
咸丰【清朝第九位皇帝清文宗的年号】初,诏群臣言得失【朝政利弊】。
奏陈【向帝王陈述事宜】今日急务【急需办的事】,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转换、迁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
复上言:“国用【国*家的费用、经费】不足,兵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一伍,因以“兵伍”泛指军*队】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
于岁入【一年内的收入】常额【固定数额】外,诚【实在】不可别求搜刮【亦作“搜括”,指用各种方法掠夺财物】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
至【至于】岁出【国*家一年的支出】之数,兵饷【军*队的给养和费用】为钜,绿营【清朝国*家常备军*队之一,旗人领导、以汉兵为主】兵额六十四万,常虚【虚假,不真实】六七万以资给【资助,供给】军用【军中用费】。
自乾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高宗的年号】中增兵议起,岁糜【mí,消耗,浪费】帑【tǎng,国*家库藏的金帛】二百余万。
其时大学士阿桂【章佳阿桂,满洲人,清朝名将】即忧其难继,嘉【清朝第七位皇帝清仁宗的年号】、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
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又深痛内外臣工【群臣百官】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提出建议,批评错误】之风。
因上《敬陈圣德【圣人的德行,这里指皇帝】预防流弊【相沿而成的弊病】》一疏,切【恳切率直】指帝躬【皇帝自己】,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褒美嘉奖的诏书】答之。
二年,典试【主持考试】江西,中途丁母忧【遭逢母亲去世】归。
江宁平【江宁,今南京;当时是太平天国的首都,又称天京。
1864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指挥湘军攻占南京,至此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以失败告终】,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指双眼花翎,清朝皇帝奖赏给有大军功者的冠饰,“三眼”最尊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名词解释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孝,号文正,晚号东平,江西抚州人。
他是清朝末年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臣。
曾国藩一生在天津、浙江、福建、湖南等地任职,其最大的贡献是领导湘军抵御太平军的侵略,稳定了湖南的局势,并对整个清朝政权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国藩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道德和能力兼备的形象代表之一。
曾国藩名词解释:
1. 护法:指曾国藩为维护社会正义,肃清乱局,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主要负责维护湖南地区的治安和抵御太平军的进攻,他注重士兵的纪律和作战训练,建立了一支效率高、纪律严明的军队,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百姓的安全。
2. 逢山开道:曾国藩提出“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理念,意为在面临困难时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困难,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
他在湖南经历多次太平军的进攻,面临重重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通过强化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巧妙应对太平军的战术,最终成功地击败了太平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一理念体现了曾国藩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他治军思想的核心之一。
3. 合纵连横:曾国藩倡导的一种外交、军事策略,即通过和其他势力合作,形成统一战线,对抗共同的敌人。
在太平天国战
争期间,曾国藩积极与清朝的其他地方军队合作,以共同抵御太平军的威胁。
他与江蓠、刀疤阮等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协同行动,最终成功击败了太平军。
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得他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有效地对抗太平军。
4. 讲学育人:曾国藩重视教育,他提出“先治其心,后治其事”的观点,主张从人的内心修养出发,培养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他通过讲学、撰写教科书以及亲自示范等形式,致力于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还注重开展农田水利和矿业的教育,推广现代农业和工业知识,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于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治军思想和教育理念都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对今天的军事教育、治国理政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