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一高中历史开学考试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一下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命题人:刘庆东审题人:李连信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卷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本卷共66个小题,每小题分,共6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2. 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A. 决策B. 行政C. 监察D. 司法3.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5世纪初B.公元前5世纪末C.公元前6世纪初D.公元前6世纪末4.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5.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6.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

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7.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8.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9.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A.1787年美国宪法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0.某统治者拥有征税权,可以组织军队,常常援引“凡使君主高兴的就具有法律效力”的古谚。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扫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扫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CBDA 6—10CCBBD 11—15ACDCD 16—20ACCBB
21—25DBACC 26—30 DCDBB 31—35ABCCD
二、材料分析题
36、(1)井田制。

(2)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或铁犁牛耕的发展)。

(3)土地兼并问题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最终瓦解,未能解决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37、(1)郡县制、行省制
(2)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及其成功实践;澳门同胞的团结奋斗;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河南省平顶山市历史高一上学期试卷与参考答案

河南省平顶山市历史高一上学期试卷与参考答案

河南省平顶山市历史高一上学期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秦汉时期,我国修建了以咸阳、长安、洛阳、成都为中心的“驰道”和“直道”。

这些“驰道”和“直道”的修建A. 强化了君主专制B. 实现了文化认同C. 推动了国家统一D. 方便了商贸往来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交通建设。

选项A,君主专制是指君主独揽国家大权,集中掌握全国的行政、立法和司法等一切大权,君主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其本质是“君权至上”,与交通建设无关,故选项A错误。

选项B,实现了文化认同表述过于绝对,且交通建设与文化认同无直接联系,故选项B错误。

选项C,秦汉时期,我国修建了以咸阳、长安、洛阳、成都为中心的“驰道”和“直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了国家统一,故选项C正确。

选项D,虽然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会促进商贸往来,但并非其主要目的,故选项D错误。

2、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有倾囊相助的,有落井下石的,有远交近攻的,有明争暗斗的……材料反映了A. 社会矛盾激化B. 政局动荡不安C. 社会变革剧烈D. 战争频繁发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选项A,社会矛盾激化是材料现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故排除。

选项B,政局动荡不安只是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环境的一个方面,未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排除。

选项C,材料中提到“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剧烈。

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旧的奴隶制逐渐崩溃,新的封建制开始形成,各种政治力量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展开激烈的斗争,故C项正确。

选项D,战争频繁发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特点,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政治力量的活跃,而非战争的频繁,故排除。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表现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②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④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长治久安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

河南省商丘市历史高一上学期试题与参考答案

河南省商丘市历史高一上学期试题与参考答案

河南省商丘市历史高一上学期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A、夏朝的建立B、西周的灭亡C、秦朝的统一D、汉朝的建立2、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A、孔子B、老子C、韩非D、董仲舒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在哪个朝代得到改进并广泛传播?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4、五四运动发生于哪一年,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 1911年B. 1919年C. 1921年D. 1937年5、下列关于秦朝统一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B. 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了诸侯分封制,实行郡县制C.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广了小篆,统一了度量衡D. 秦朝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禁锢了思想文化6、唐朝时期,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事件是()A. 安史之乱B. 玄武门之变C. 开元盛世D. 永徽之变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C. 唐朝时期,实行了“科举制”D. 明朝时期,设立了锦衣卫8、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B. 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C.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D. 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9、下列哪位思想家是春秋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A. 孔子B. 老子C. 墨子D. 韩非子11、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分封制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都城迁至洛阳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焚书坑儒”政策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郡县制13、下列哪一项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鸦片战争D. 抗日战争15、下列关于夏朝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

河南省南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省某某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6题,每题1.5分。

)1.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带来的重大影响不包括A. 国家政权取代部落联盟B. 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C. 政治统治取代宗族统治D. 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答案】C【解析】禅让制是建立在原始公有制的基础上,生产力水平低;随着生产力大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阶级对立和国家,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代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代替。

禅让制被世袭制代替是历史的进步也是推动政治文明历史工具,故ABD三项正确。

C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排除。

2. 西周正式确立的宗法制在秦朝以后仍有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A. 嫡长子继承制长期存在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 宗族权力与政治权力密切结合【答案】A【解析】西周宗法制是按血统的远近来区别亲疏的制度,其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秦汉以后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影响可谓深远,故A项正确。

分封制被秦始皇废除后曾在西汉时再次出现且引发了七国之乱,但汉之后分封制就没有反复出现了,嫡长子继承制决定着皇位继承是否合法,影响更为深远,故B项错误。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最早是由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的,通过定名分来教化天下,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并没有太大关系,故C项错误。

宗法制是血缘纽带和政治纽带的结合,传统的宗族观念不足以全面的表现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故D项错误。

点睛: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3.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A. 世卿世禄的分封制受到冲击B. 以郡统县体制普遍建立C. 工商皆本思想出现D. 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答案】A【解析】赵简子以卿大夫的身份可以分封大夫,这体现了分封关系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开学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9小题,共58.5分)1.夏商周代祖先崇拜各异,但西周以后都汇聚为以黄帝为始祖的祭祀系统。

三代的礼仪制度代代相因,也为近代考古所证实。

殷墟的甲骨文,不仅盛行于东方,也盛行于西周关中地区。

这说明()A. 祖先崇拜成为部族的特征B. 文化继承性维系国家安全C. 史学研究应以考古为基础D. 文化认同性趋向不断增强2.商鞅等提出了“徕民”政策;孟子主张实现仁政以“广土众民”;越国“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这些主张反映出,当时社会()A. 地主阶级地位提升B. 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C.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 人口数量决定国力强弱3.汉初相继为相者都是追随刘邦的开国元勋,到了惠帝时,所任丞相曹参、王陵、陈平既是勋旧又是皇帝的长辈。

每遇大议,皇帝甚至亲自到相府议政。

这一现象说明,汉初()A.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趋于完备B. 君主至尊局面改变C. 丞相掌握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D. 臣僚弄权现象凸显4.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

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

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北魏重视修建明堂()A. 加剧了社会矛盾B. 彰显了政权的合法性C. 强化了君主专制D. 开始了祖先祭祀制度5.东晋建立伊始,政府重新造籍,户籍内容日趋丰富,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乃至某些诏书,无不登录其中。

户籍保管由地方二级制变为自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各级政府也可以经常进行检籍。

这一措施旨在()A. 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B. 顺应人才选拔的需求C. 刺激人口的大量增加D. 巩固士族阶层的地位6.下表是唐初对突厥采取的统治措施。

由此可见,唐初中央政府()A. 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B. 确保了西域的长期稳定C. 始终以被动军事防御为主D. 维护了汉藏间友好关系7.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河南省平顶山市历史高一上学期测试试卷及解答

河南省平顶山市历史高一上学期测试试卷及解答

河南省平顶山市历史高一上学期测试试卷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主要是因为A. 人们的饮食习惯B. 自然环境的影响C. 耕作技术的差异D. 地域文化的不同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业的形成。

选项A,饮食习惯属于文化习俗的范畴,它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导致农业布局形成的直接原因,故排除。

选项B,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主要依赖自然环境进行生产活动。

我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水稻的生长;而北方则气候相对干燥,更适宜粟类作物的生长。

因此,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形成南稻北粟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故B 项正确。

选项C,耕作技术虽然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但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耕作技术的差异并不显著,不足以导致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故排除。

选项D,地域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它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导致农业布局的直接原因,故排除。

2、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 奖励耕织B. 废除井田制C. 推行县制D. 奖励军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

选项A,奖励耕织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和财政收入,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选项B,废除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打破了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但这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也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选项C,推行县制是商鞅变法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使国家权力更加集中和统一,从而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萌芽,故C项正确。

选项D,奖励军功主要是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也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

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 私学的兴盛B. 士人阶层的活跃C. 社会大变革D. 诸侯争霸频繁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

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

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 (共20小题, 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

据此推测,右图玉钺在当时可能是A.最高祭祀权的代表B.高级生产工具C.军事统帅权的象征D.诸侯国的徽标2.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A.较高生产力水平B.频繁的兼并战争C.新兴的小农经济D.宽松的社会氛围3.早在西周就已出现的瓦当,到西汉时一改原来的简单、朴素,变得纹饰繁多,构思奇巧,集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和书法于一身。

材料强调了西汉瓦当A.建筑用途广泛B.史料价值突出C.艺术价值较高D.材料来源丰富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4.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

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

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A.铸币金属匮乏 B.币制较为混乱C.农业技术落后D.商品经济衰退5.宋朝时,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对文化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

这主要说明宋朝时期A.儒家思想备受推崇B.技术推动文化发展C.活字印刷普遍使用D.文化助力技术创新6.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澎湖“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忽必烈年号)间立巡检司”,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高一高中历史开学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下列史料中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迷”最近的是()A.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杜牧《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C.柳宗元《封建论》:“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D.清·赵翼说:“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

”2.2013年是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

这里“雏形”主要指()A.以考试为选拔方式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C.由地方以品行推荐D.注重门第和家世3.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

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A.秦丞相B.西汉刺史C.宋三司使D.明内阁大臣4.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5.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

2014年12月13日被确立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祭日。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抗日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6.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

下列口号、标语与新、旧民主革命分水岭相关的是()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坚持抗战,反对妥协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7.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依法治国的方略8.“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你认为伯利克里的这段演讲最有可能发生在()A.十将军委员会会议上B.公民大会上C.五百人议事会会议上D.陪审法庭上9.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10.“各种政治势力终于从1789年革命到此时近百年的战争、革命和政治角逐造成的动荡不安中吸取了教训。

极端的、激进的政治斗争形式只会导致两败俱伤,适度的退让和妥协才是共存之道。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该国确立了()A.议会制共和制B.总统制共和制C.议会制君主立宪制D.二元制君主立宪制11.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的诞生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2.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二、综合题1.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探索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古老东方(封建制度)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二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一条“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改编自《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政治原因;并从近代化角度说明为何“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

(2)依据材料二,指出探索走“共和之路”的领导者;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功绩是什么?(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走“相反的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并说明与近代中国其它政权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

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材料二中国多次宣布永远不称霸,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

中国设立远洋基地的出发点,只有维护商业利益和国际和平的考虑。

中国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全球军事对抗,也无意争夺势力范围,拓展战略边疆。

中国外交和宣传部门应该以“中国贡献论”,反击“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以此化解外部的担心。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时政评说》请回答:(1) 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年来“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体现了中国什么外交方针?(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才能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之间的关系。

三、简答题读图回答问题:(1)上述图一和图二分别显示了英德二国何种政体以及各自的法律文献是什么?(2)依据以上图示,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方面分析英德二国的政体有何异同?河南高一高中历史开学考试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下列史料中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迷”最近的是()A.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杜牧《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C.柳宗元《封建论》:“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D.清·赵翼说:“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

”【答案】C【解析】试题“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主要考查秦灭亡的原因,正确选项选C。

A、B、D三项的说法都比较片面,没能正确说明秦灭亡的原因。

C项柳宗元认为秦灭亡的原因在于暴政,“非郡邑之制失”。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2.2013年是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

这里“雏形”主要指()A.以考试为选拔方式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C.由地方以品行推荐D.注重门第和家世【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重点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核心词:“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1400多年前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这一期处于隋末唐初,中国开始实行科举制来选拔人才,因此正确选项是选A。

B项不符合题意,C、D时间不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3.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

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A.秦丞相B.西汉刺史C.宋三司使D.明内阁大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所以答案选B。

A、C、D项不符合题意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4.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史实,可以判断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的背景都是世纪之交的救亡图存高潮。

故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资产阶级维新派;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过程5.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

2014年12月13日被确立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祭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