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要件习题
刑法考试题及答案

刑法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行为B. 犯罪动机C. 犯罪结果D. 犯罪过失答案:B2. 刑法中所说的“故意”是指:A. 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B. 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C.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没有预见,但应当预见并能够预见D.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有预见,但认为不会发生答案:B3. 下列关于正当防卫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个人、集体的权利,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御的行为B.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C.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D. 对于正在进行的抢劫,可以进行正当防卫答案:B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自首?A. 犯罪嫌疑人自愿向司法机关或者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投案B. 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主动向司法机关交代自己的罪行C. 犯罪嫌疑人在被追诉后,主动交代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D. 犯罪嫌疑人在被追诉后,主动交代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罪行答案:D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列哪种情形不构成立功?A. 犯罪嫌疑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B. 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主动上交赃款赃物C. 犯罪嫌疑人阻止他人犯罪行为的发生D. 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提供重要线索,帮助司法机关侦破其他案件答案:B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列关于累犯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累犯是指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行B. 累犯应当从重处罚C. 累犯不适用于缓刑D. 累犯不适用于假释答案:C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列关于死刑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死刑是最为严厉的刑罚B.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C. 犯罪分子在审判时怀孕的,不适用死刑D. 死刑可以立即执行答案:D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列关于无期徒刑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无期徒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B.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减为有期徒刑C.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有劳动能力的,应当参加劳动D.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答案:D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列关于缓刑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缓刑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后,暂缓执行刑罚的制度B. 缓刑期间,犯罪分子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C. 缓刑期间,如果犯罪分子有新的犯罪行为,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D. 缓刑期间,如果犯罪分子表现良好,可以缩短缓刑考验期限答案:D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列关于罚金刑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罚金刑是对犯罪分子强制征收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B. 罚金刑的数额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经济状况确定C. 罚金刑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刑罚并用D. 罚金刑的执行可以延期,但不得减免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列哪些情形可以认定为自首?(多选)A. 犯罪嫌疑人在被追诉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B. 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C. 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主动交代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D. 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主动交代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罪行答案:ABC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列哪些情形可以认定为立功?(多选)A. 犯罪嫌疑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B. 犯罪嫌疑人阻止他人犯罪行为的发生C.。
刑法分论试题及答案

刑法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项不属于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A. 行为B. 犯罪动机C. 犯罪结果D. 犯罪主体答案:B2. 刑法中规定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A. 正确B. 错误答案:A3.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种情形不构成犯罪?A. 过失犯罪B. 正当防卫C. 紧急避险D. 无罪推定答案:B4. 刑法中规定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A. 正确B. 错误答案:A5.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A. 正确B. 错误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构成犯罪?A. 故意杀人B. 盗窃C. 贪污D. 故意伤害答案:A、B、C、D2.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且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A. 正确B. 错误C.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D. 犯罪结果已经发生答案:A、C、D3.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构成正当防卫?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B. 为了保护公共利益C. 为了保护个人利益D. 为了保护他人利益答案:A、B、C、D4. 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A. 正确B. 错误C.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D. 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答案:A、C、D5.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构成紧急避险?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B. 为了保护公共利益C. 为了保护个人利益D. 为了保护他人利益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都属于犯罪行为。
()答案:正确2.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都不构成犯罪。
()答案:正确3.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但行为人主动放弃犯罪结果的发生。
犯罪测试题及答案

犯罪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哪些?A. 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结果B. 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目的C. 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犯罪结果D. 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犯罪后果答案:C2.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犯罪行为?A. 故意杀人B. 过失致人死亡C. 正当防卫D. 故意伤害答案:C3.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A. 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状态B. 犯罪行为人的生理状态C. 犯罪行为人的动机和目的D. 犯罪行为人的经济状况答案:C二、多选题1.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犯罪的构成?A. 行为人的主观恶意B. 行为人的精神状态C. 行为人的经济状况D. 行为人的动机和目的答案:A、B、D2. 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哪些?A. 行为人的行为B. 行为人的行为结果C. 行为人的行为手段D. 行为人的行为地点答案:A、B、C三、判断题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对/错)答案:错2. 犯罪的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且产生了法律上的危害结果。
(对/错)答案:对3. 犯罪的未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着手实施,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对/错)答案:对四、案例分析题某日,甲在超市购物时,趁人不注意将一瓶价值100元的洗发水放入自己的背包中,未付款便离开。
请问甲的行为构成何罪?答案: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结束语:以上为本次犯罪测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犯罪相关的法律知识。
刑法的试题及答案

刑法的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客观方面答案:B2. 甲在公共场合故意放火,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甲的行为构成:A. 故意杀人罪B. 故意伤害罪C. 放火罪D. 盗窃罪答案:C3. 乙在没有得到车主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人汽车开走,乙的行为构成:A. 盗窃罪B. 侵占罪C. 诈骗罪D. 抢劫罪答案:A4. 丙因过失造成他人重伤,丙的行为构成:A. 故意伤害罪B. 过失致人重伤罪C. 故意杀人罪D. 抢劫罪答案:B5. 丁在醉酒状态下,无意识地伤害了他人,丁的行为:A. 构成故意伤害罪B. 构成过失伤害罪C. 不构成犯罪D. 构成故意杀人罪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作为犯罪的主观方面?A. 故意B. 过失C. 意外D. 无罪答案:A, B2. 以下哪些情形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持刀攻击时,反击致乙受伤B. 丙在看到丁偷窃他人财物时,将其制服C. 戊在被己追赶时,逃跑途中不慎将己撞倒D. 庚在被辛抢劫时,用随身携带的防身器械反击答案:A, D3. 以下哪些行为构成贪污罪?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他人财物C.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私人财物D. 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答案:A4.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视为犯罪的客观方面?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答案:A, B, D5. 以下哪些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A. 甲故意用毒药毒死乙B. 丙在与丁争吵后,用棍棒将丁打死C. 戊在醉酒状态下,无意识地将己打死D. 庚在自卫过程中,不慎将辛打死答案:A, B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
2018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习题答案:犯罪构成要件【4】

2018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习题答案:犯罪构成要件【4】21.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构成一切犯罪的( )。
A.主观要件B.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C.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或在特定情况下的选择要件D.主观内容22.故意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
A.应当预见B.可能预见C.明知D.已经预见23.刑法理论上将犯罪的故意区分为两种类型,即( )。
A.有预见的故意与无预见的故意B.明知的故意与不明知的故意C.可能的故意与必然的故意D.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24.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 )。
A.可以负刑事责任B.必须负刑事责任C.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D.应当负刑事责任25.犯罪的直接故意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结果( )。
A.应当预见并希望发生B.已经预见并希望发生C.认识到并希望发生D.明知并希望发生26.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的这样一种心理态度,即( )。
A.意图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达到其某种结果B.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C.实现其内心起因D.是行为追求的最终结果27.犯罪的目的只存在于( )之中。
A.故意犯罪B.直接故意犯罪C.间接故意犯罪D.过失犯罪28.某种行为在刑法上不认为是犯罪,但行为人由于误解法律认为是犯罪,这种认识错误叫( )。
A.对行为认识错误B.过失犯罪C.对事实认识错误D.假想犯罪【参考答案】1. CD2.ACD3.CD4.AB5.BC6. AB7.CD 8CD 9.AD 10.ABCD11.AC 12.ACD 13.BCD 14.AD 15.ABD16.AB 17.AB 18.ABCD 19.ABC 20.AD21.ABCD 22.BD 23.BCD 24.ABC 25.ABCD26.AB 27.CD 28.BC。
刑法复习题及答案

刑法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动机D. 犯罪结果答案:C2. 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故意犯罪?A. 明知行为违法而为之B. 明知行为违法而为之,但希望结果发生C. 明知行为违法而为之,但不希望结果发生D. 明知行为违法而为之,但放任结果发生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刑法中规定的正当防卫条件?A. 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C. 防卫行为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个人合法权利D. 防卫行为必须在不法侵害发生时进行答案:B4. 根据刑法,以下哪种情形不构成犯罪?A. 行为人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B. 行为人主观上没有犯罪故意C. 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D. 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了刑法规定答案:B5. 以下哪项不是刑法中规定的刑罚种类?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罚金答案:A6.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主要区别在于?A. 犯罪预备没有实施犯罪行为B. 犯罪未遂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C. 犯罪预备没有达到犯罪目的D. 犯罪未遂达到了犯罪目的答案:B7.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形?A. 自首B. 立功C. 犯罪后主动赔偿被害人损失D. 犯罪后拒不认罪答案:D8. 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数罪并罚?A. 一人犯数罪,判决宣告前发现的B. 一人犯数罪,判决宣告后发现的C. 一人犯数罪,判决执行完毕前发现的D. 一人犯数罪,判决执行完毕后发现的答案:D9.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累犯?A. 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B. 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C. 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并且前罪和后罪均属于故意犯罪D. 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并且前罪和后罪均属于过失犯罪答案:B10. 以下哪种情形不适用死刑?A. 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B. 审判时怀孕的妇女C. 审判时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D. 犯罪后自首并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人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认定为犯罪中止?A. 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B. 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C. 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因意外事件而未能完成犯罪D. 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因被他人阻止而未能完成犯罪答案:A, B2.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认定为共同犯罪?A. 两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犯罪行为B. 两人以上共同过失实施犯罪行为C. 两人以上分别实施犯罪行为,但彼此之间有共同的犯罪故意D. 两人以上分别实施犯罪行为,但彼此之间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答案:A, C3.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认定为自首?A. 犯罪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B. 犯罪后被抓获,但在司法机关讯问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C. 犯罪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但未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D. 犯罪后被抓获,但在司法机关讯问时未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答案:A, B4.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认定为立功?A. 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B. 犯罪分子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C. 犯罪分子协助司法机关抓捕。
练习题犯罪构成要件

B.过失犯罪
C.对事实认识错误
D.假想犯罪
29.行为人实施侵害行为时误认为犯罪客体存在,而实际上当时并不存在,行为人的行为(29.B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犯罪,但未遂
C.是假想犯罪
D.是过失犯罪
30.我国刑法规定,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是(30.D)。
第五章犯罪构成要件
[内容提要]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在我国刑法理论上,通常从层次上将犯罪客体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亦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全部。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亦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亦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它与犯罪客体既是有联系,又有区别。
A.直接客体
B.间接客体
C.一般客体
D.同类客体
3.犯罪的客观要件可分为(3.CD)。
A.基础要件
B.先决要件
C.必要要件
D.选择要件
4.在下列犯罪中属于不作为形式的犯罪有(4.AB)。
A.遗弃罪
B.遗弃伤病军人罪
C.故意杀人罪
D.玩忽职守罪
5.危害结果是(5.BC)。
A.任何犯罪所必备的要件
B.选择要件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18.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18.D)。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练习题犯罪构成要件

B.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C.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效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D.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1.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构成一切犯罪的(21.B )。
A.主观要件
B.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
C.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或在特定情况下的选择要件
B.犯罪方法
C.危害行为
D.危害结果
8.不作为犯罪要求的特定义务是指(8CD
B.法律规定的义务
C.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D.由行为人先行行为所引起的义务
9.我国刑法关于犯罪主体的规定有(9.AD)。
A.道德义务
)。
A.自然人Leabharlann 罪B.法人犯罪C.自然人犯罪和法人犯罪
D.单位犯罪
10.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10.ABCD)的不适用死刑。
D.病理性醉酒的人
15.依法不能成为犯罪主体的有(15.ABD)。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18.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18.D)。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
19.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19.B)处罚。
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
C.减轻
D.减轻或者免除
20.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20.D )。
7.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可分为(7.D)。
A.基础要件和充足要件
B.先决要件和补充要件
C.基本要件和非基本要件
D.必要要件和选择要件
8.犯罪的行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8.C )。
A.故意行为和过失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单选题)所谓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具备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综合,其中,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属于()。
A. 犯罪主体
B. 犯罪客体
C. 犯罪的主观方面
D. 犯罪的客观方面
【答案】C
【解析】【答案】C
【解析】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任何犯罪都包括四个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其中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属于属于犯罪的主观方面。
故选C。
2. (单选题)犯罪的构成要件中的核心要件是()。
A. 犯罪主体
B. 犯罪客体
C. 犯罪的主观方面
D. 犯罪的客观方面
【答案】D
【解析】【答案】D。
解析: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主体,其中核心要件是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它是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
故本题答案选D。
3. (判断题)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
()
正确
错误
【答案】Y
【解析】【答案】A。
解析: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当危害结果发生时,要确定某人应否对该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与该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4. (多选题)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
A. 犯罪人与被害人是朋友关系
B. 实施抢劫的行为人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C. 实施犯罪的方法必须是以暴力、胁迫等其他手段截取财物
D. 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犯罪,并且具有非法占有财物的意识
【答案】BCD
【解析】【参考答案】BCD【解析】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1)客体要件:侵犯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
对于抢劫犯来说,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抢劫财物,侵犯人身权利只是其使用的一种手段。
(2)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C项正确。
(3)主体要件:主体为一般主体。
依《刑法》第17条规定,
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该罪的主体。
B项正确。
(4)主观要件: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的目的。
如果行为人只抢回自己被骗走或者赌博输的财物,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不构成抢劫罪。
D项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CD。
5. (单选题)犯罪行为的最基本特征是()。
A. 刑事违法性
B.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 应受刑罚处罚性
D. 行为人具有可罚性
【答案】B
【解析】【答案】B。
解析:犯罪行为的特征包括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故本题答案选B。
6. (判断题)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方法、时间、地点是所有犯罪必备的构成要件。
()正确
错误
【答案】N
【解析】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应为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
在犯罪未遂的情况下,往往没有危害结果出现。
7. (单选题)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是()。
A. 危害结果
B. 危害行为
C. 犯罪手段
D. 犯罪工具
【答案】B
【解析】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
按照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理论,危害行为是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或犯罪客观方面最核心的要素。
选项B正确。
8. (多选题)犯罪构成要件包括()。
A. 犯罪客体
B. 犯罪的客观方面
C. 犯罪的主体
D. 犯罪的主观方面
【答案】ABCD
【解析】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9. (单选题)在犯罪的基本特征中,()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和对刑罚权的限制。
A. 主观恶性
B. 刑事违法性
C. 应受刑罚处罚性
D.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犯罪的基本特征。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定化,即只有法律明确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的,国家才能够动用刑罚进行处罚;刑事违法性这一犯罪特征反应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将仅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不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排除在外,故本题选择B 选项。
10. (多选题)有关危害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犯罪的客观方面三个基本要件之一
B. 它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作为和不作为
C. 作为是指行为人用积极行动实践为我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D. 不作为是指负有特定义务实施某种行为而又能履行这种义务的人消极的不履行义务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答案】ABC
【解析】犯罪客观方面包括以下要素:危害行为、危害后果、因果关系,A项正确;危害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两种基本形式,即作为和不作为,B项正确;作为,即积极的行为,是指以积极的身体举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C项正确;不作为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结果,D项错误。
故答案为ABC。
本道题有些争议,有些老师认为D项也应该选。
这里采用不作为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结果这种说法,选择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