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
浅议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议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色多情怀酒杯余事作诗人——浅议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色众所周知,欧阳修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算不上一流的大家,但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足可以与“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相媲美。
在这里,不谈文章,专说他的诗歌。
在《六一诗话》中有这样的话“退之笔刀无施不可,而尝此诗为文章末事,其诗曰:‘多情怀酒杯,余事作诗人’也。
”这是欧阳修称韩愈的话,我认为也可论他自己。
欧阳修的诗、文、词、赋都很有成就,但平生最下功夫的,是在文章而不是在诗词。
当然,我这样说,也并不是低估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以诗而论,就有新的特点。
下面,我从欧诗的创作方法、题材、立意形式、风格等方面,简单地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以文为诗欧阳修的诗继承韩愈的风格,有以文为诗的特点。
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是指以议论入诗。
以议论入诗,《诗三百篇》中时已有之,但不是大量存在,不是一种倾向,所以不能算作一个特点。
真正形成特点,是从韩愈开始的。
但在韩愈所处的时代,还只是个人的特点,不能算时代的特点。
成为时代特点,是当宋人大量“以文为诗”之后。
而欧阳修就是具有这种时代特点的宋诗作者之一。
通过学习欧阳修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一:欧诗的“以文为诗”首先表现为以个别文句入诗。
例如《酬诗僧惟晤》说:“诗三百五十篇,作者非一人”;又如《食槽民》说:“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三饥”;《明妃曲和王介甫二首》其一:“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借口”;《鬼车》说:“嘉佑六年秋九月二十有八日”等等。
其二,欧阳修的“以文为诗”还表现在几乎全篇散文化。
如《赠李士宁》:吾闻有道之士,游心太虚,逍遥出入,常与道俱。
故能入火不热,入水不濡,尝闻其语未见其人也,岂斯人之徒欤?不然,言不纯师,行不纯德,而滑稽玩世,其东方朔之流乎?这几句话,说是诗,固可;说是散文,我认为未尝不可。
其三,欧阳修的“以文为诗”,还不仅表现为散文化,更表现为用诗来写时事,用诗来写政论。
例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有云:百姓病已久,一言难遽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历年真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 台阁体:(1)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
(2)代表作家是“三杨”: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3)他们的创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4)所用文体以诗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2. 公安派:(1)指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
(2)代表人物是“三袁”: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
(3)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4)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5)主张创新,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 竟陵派:(1)晚明时期出现的又一个诗歌流派。
(2)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
(3)因为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文学主张又相近而得名。
(4)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更倡导用诗文表现自己超离尘俗的“幽独情思”。
4.清雅词派:(1)指南宋中后期词坛崛起的一个词派。
(2)此词派的开山大师是姜夔。
风格特色是“清空”、“骚雅”。
(3)在遣辞和音律上追求清丽工整,重咏物,多用典,追求人工之巧,使词由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
5.苏辛词派:(1)北宋词中的豪放词派。
(2)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
(3)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幹、颖孝祥诸家的词风相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6 江西诗派:(1)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2)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3)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三是江西诗派是作为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7.江湖诗派:1)南宋后期兴起的一个诗派。
(2)其成员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
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
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
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如《前赤壁赋》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
“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
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史(二)——精选推荐

1、简述欧阳修诗歌的创作特征。
(1)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在古体诗中表现得很明显,他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句子彻底散行,长短句杂出,少用偶句,故意作得似对非对,造成散文调而非诗调,在诗中常用语助词。
(2)欧阳修的诗,开创了取材广泛、命题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诗风。
他的诗歌创作,于命意上追求深刻创新,透过事物的表象进一步表达他对事物的认识,在描述中杂以议论。
这类古体诗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代表着当时诗歌发展新的方向。
(3)欧阳修的诗虽有学韩的痕迹,但风格与其散文一样,也有平易的特色。
(4)在诗由唐而宋的转变过程中,欧阳修的诗实为枢纽,他一方面保留了诗体相对整齐凝练的传统,另一方面,则使诗体形式具有弹性,使诗的节奏、声律多变,语言自然流畅。
在以均衡对称、声律和谐圆润为美的唐诗以外,建立了一种不讲究均衡而以古拙取胜的宋诗格调。
参见教材P47-48。
2、简述梅尧臣诗歌的艺术特点。
(1)题材非常广泛,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干预政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
(2)梅诗“古淡”,是一种老树着花的美。
当梅尧臣面临着社会矛盾和个人身世的激变时,其诗的古淡趋向于劲峭苦硬;当他仕宦失意而追求隐逸山林时,则发而为冲和恬淡而蕴涵深意。
(3)梅尧臣作诗追求“苦硬”、“瘦劲”,喜欢平淡风格,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深邃其里的。
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取向。
参见教材P50。
3、简述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点。
(1)苏舜钦诗歌主要风格特色是豪犷雄放、直抒胸臆。
(2)前期的诗歌,揭露与抨击时弊无以避讳,充满着一种奋不顾身的气概,难免有粗糙、生硬之弊,缺乏蕴藉隽永的韵味。
(3)他被贬过上闲居生活后,寄情山水自然景物的诗,不乏有情景交融、精炼含蓄的佳作。
参见教材P51。
1.()是明代文学的转折时期。
A.从朱元璋称帝到明宪宗成化年间B.弘治到隆庆年间C.隆庆到万历年间D.从万历时期到明代灭亡答案:B解析:弘治到隆庆年间是明代文学的转折时期。
【知识梳理】——欧阳修及诗文影响

【知识梳理】——欧阳修及诗文影响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仁宗庆历前后,受范仲淹、欧阳修等政治革新运动影响,文学革新思想更自觉:改革政治、表达政见需要,儒学理论的指导,实用的文学形式,宋急需建一代文学。
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最早开创宋代文风。
二.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一)欧诗文革新本质上针对五代文风和西昆体,但与柳开后复古派文论家不同。
(二)“太学体”。
1.石介写《怪说》3篇,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
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
”对太学生影响很大。
于是以太学生为主的士子随之矫枉过正,竞弃西昆体华美密丽文风,走上险怪艰涩道路,形成“太学体”。
“太学体”虽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自身怪僻生涩,所以欧阳修反对之。
2.柳开穆修石介等复古主义文论都有重道轻文、甚至把文学看作道统附庸的倾向。
(三)欧阳修文道观。
1.认为儒家之道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答李诩第二书》)2.文道并重。
认为“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答祖择之书》)又认为“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彰;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彰。
”(《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还认为文具独立性质:“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与乐秀才书》)意义:(1)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
(2)把文学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地位。
3.柳开等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重继承韩愈文学传统。
4.欧以韩柳为典范,取法韩文从字顺,对韩柳古文奇险深奥倾向弃而不取:“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同时不否定骈体文的艺术成就,赞赏杨亿等“雄文博学,笔力有馀”(《六一诗话》)。
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缺点,为北宋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完整版)论欧阳修词的艺术成就

论欧阳修词的艺术成就欧阳修,在人们的印象中首先是一位散文家,他在散文领域的光芒掩盖了他在诗词领域的成就。
其实,他在词领域是有着重要的开拓作用的。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评说:“宋至文忠(欧阳修),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
即以词言,亦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本传云:‘超然独鹜,众莫能及。
’独其文乎哉,独其文乎哉!”①可见他的词成就并不亚于他的散文成就。
他在词领域的诸多探索和实践为词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直接启发了以苏轼为代表的词学革新。
一、以深沉、细腻的手法讴歌男女情爱,是欧阳修在继承南唐词风基础上的深入和发展。
词为“艳科”,张炎有云:“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
”②欧阳修在北宋平庸的士大夫群体中,个性更为张扬,他对待男女情爱的态度更为大胆,敢爱敢恨,异于流俗。
宋人笔记中记载了很多关于欧阳修与歌妓之间的风流秩事。
欧阳修自己也在《浪淘沙》中公然告白曰:“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
”在欧阳修的词作中绝大多数是描写男女情爱、讴歌爱情的作品。
他率直大胆地描写歌女的容貌、体态,抒发对歌女的爱慕之情。
罗大经说欧词类花间,事实上欧阳修的言情词并非简单地袭承“花间”或南唐词风,他的词中有更为自我的个性表现。
刘熙在《艺概·词曲概》中说:“冯延巳词,晏同叔(晏殊)得其俊,欧阳永叔(欧阳修)得其深”③。
这个评价更为中肯。
欧阳修已在继承南唐词风的基础上,向着更为深沉、细腻的层次发展了。
他的词中多将笔墨着于对人物体貌神态的描摹上,通过细腻的描摹来刻画人物的美丽和恋情的美好。
如《好女儿令》中便细致地描写了女子的容貌——“眼细眉长”、“姿姿眉眉端正好”;妆扮——“宫样梳妆”、“一身绣出两同心字,浅浅金黄”;体态动作——“靸鞋儿走向花下立著”。
再如《减字木兰花》中的“楚女腰肢天与细”,《南乡子》中的“浅浅画双眉。
取次梳妆也便宜,洒着胭脂红扑面”,《鹧鸪天》中的“学画新眉细细长,芙蓉出水斗新妆”,等等。
欧阳修的散文特点

欧阳修的散文特点:
1.散文文体多样,议论、叙述和抒情兼备,并且叙事简明生动、抒情深情委婉、议论透辟清晰,含蓄委婉的语句,让他的散文都显得楚楚动人;
2.散文多采“古文”与骈文之长,保持了骈文注重声律辞采的特点,散文句法的加入,又使得文章节奏变化协调、舒敛自如,融成新的风格的;
3.章法曲折变化(注重文章节奏气势的连贯),开合自如,具有和谐的韵律感;
4.散文的层次分明清晰、语言简练畅达,情韵悠长、委婉曲折,平易自然;
5.内容充实,富有现实意义(政论散文结合时政)。
浅谈欧阳修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欧阳修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作者:任玉慧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3期摘要: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宋代散文的奠基人。
其游记散文数量虽不是很多,但在艺术上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不少的传世名篇。
欧公的山水游记散文具有借景抒怀,结构缜密,委婉曲折,平易自然,言简意深,骈散兼美的艺术特色,开北宋文坛之新。
关键词:欧阳修;山水游记;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09-02欧阳修作为宋代著名的杰出文学家,政治活动家和史学家,他勇于开拓创新的思想精神面貌,通过他的散文,以特具风神的艺术形式充分表达出来了。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为了引导古文运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曾以毕生的精力,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方面为北宋初期的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欧阳修的山水游记散文就是他把“文”和“道”运用在散文写作中的代表。
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认为“道”是核心,是根本。
因此,他的山水游记将状物、写景与抒情言志相结合,取得了卓越的文学成就。
欧阳修的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粗略来说,有以下几点:一、借景抒情,言简意赅的表现手法正当欧阳修登上仕途和文坛的时候,北宋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已日趋严重,统治阶级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异常激烈。
欧阳修自然也被卷进新旧党争的漩涡。
但他却坚定越站在改革派一边,关切国事,同情人民,主张减轻赋税,革除积弊,实行“宽简政治”。
由于他坚持直言净谏,因而遭到了保守派的诬陷,被朝廷贬斥。
欧阳修人虽被贬,但心存革新。
他在诗文中,抒写情怀,议论国事,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为革新而呐喊。
宋仁宗庆历五年,他被贬至滁州后,并未消极处世,而是“志气自若”,“不求声誉,宽简而不忧”。
他的这种感怀与理想在这一时期所写的山水游记中,继承了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使我们在他的游记散文中既领略了山水风光之美,又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作者倾注于其中的真实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摘要: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
他开山劈道,自成一家,形成其特有的独特风格——平易自然。
他以其独特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在北宋文坛独树一帜,收到后人的推崇。
关键词:欧阳修平易自然风格原因影响一、欧阳修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欧阳修作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在散文诗歌创作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他的"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及其内在气质。
欧阳修的平易自然,指的是平和简易、平易近人;天然资质、纯朴无华。
用苏轼的话说,就是“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天下翕然师尊之。
”[1]欧阳修的平易自然主要还是指的他文章的语言。
宋初文章仍有艰涩之味,使人难以读懂。
欧阳修在《答张秀才第二书》中说:“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提倡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
同样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自己的理论。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道:“韩柳犹用奇重字,欧苏唯用平常轻虚字。
”朱熹在《朱子语类大全》也指出欧阳修文章“好处只是平易说道理,初不曾使差异的字换却那寻常的字”。
[2] 欧阳修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北宋文坛独树一帜,受到后人的推崇。
欧阳修所作的《王彦章画像记》中,他一开始先对王彦章的忠义之节和勇敢善战进行高度赞扬,然后用“惜平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一句,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家传”材料,突出描绘王彦章以奇取胜的战绩,对于正史中不准确的记载进行辨析,然后又用“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一句,转到画像上,写王彦章死了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他的怀念。
整个传记,由历史到现实,把史传,家传、画像三项材料融为一体,曲折变化而又自然舒畅,后人经常都会把这篇跟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相提并论。
欧阳修为文“务求平淡”,他叙事作论抒慨,热衷于营造风声之美,他用虚字使他的文章有语气优柔,语意含蓄的一面。
他不断重复使用虚字,用以曼引声韵、舒缓语气放慢节奏,使用语言婉转、情味绵远、神志毕出而文风柔婉平和。
欧公重复使用虚字,著名例子是《醉翁亭记》。
其文字简洁舒畅,通俗易懂,这也直接关系到他的“与民同乐”的理想,全文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也是取它浅显易懂,平易自然的艺术效果。
这些虚词的使用,不但使音律舒展,而且十分自然的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审美环境,让人能从中获得那种无限惬意和欢快的美的感受。
陈善说:“俗文重于今世,盖自欧公始倡之。
”[3]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他文字的简明信通,容与闲易,正是他为民考虑的艺术。
虚字的重复使用,有助于其平淡、自然文风的形成,有助于他的风神美的形成。
《醉翁亭记》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欧阳修对平易自然的整体认识,这一篇是欧阳修的艺术代表作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在散文主张和创作实践上,欧阳修强调“必得于自然”,提倡为文平易自然,对宋代其他五大家都有很大影响。
曾巩在《与王介甫第一书》就转述过欧阳修的话:“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
取其自然而”,可见他对欧阳修“取其自然”的教诲的重视。
作为宋代文坛上广有影响的古文家,欧阳修文学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主张就是“尚简,提倡言简而意深”,他在《论尹师鲁墓志》中曾盛赞孔子的《春秋》“简而有法”。
在理论渊源上,他的这一主张来源于刘知几《史通》。
刘知几针对六朝“日伤烦富”、“芜声累句”的史传,提出了尚简的主张,认为“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
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
其实,欧阳修的平易自然,说的既是他的艺术风格,也是指他的个性与性情。
所谓"风格",指的是文学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他强调:"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
哆兮其似春,凄兮其似秋。
使人读之可以喜,可以悲。
" [4]欧阳修又着重强调:"须待自然之至,其如常宜在心也。
" [5]这两句话,可说是欧阳修锤炼他的平易自然风格的基本要旨。
他当时著的《与高司谏书》,怒骂左司谏高若讷以险恶用心,无端诽谤诬陷范仲淹,不知自疚,反而“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还说他窃居谏官职位,尸位素餐,不务正业,欺世盗名,真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之事。
这篇文章既表现了欧阳修的凛然正气,嫉恶如仇的气质品格,并特别表现了他忧虑朝政日坏,是非颠倒,正直之士不得重用而后患无穷的重大弊端。
尖冷锐利文字,通篇气势如狂涛激浪,痛快淋漓,却平易自然,明白易懂。
欧阳修的个性、为人“厚重渊洁”,和蔼可亲。
他的平易自然风神,呈现出欧阳修的生命辉煌,显现了欧阳修的心理气质自始至终都贯穿于整个著作之中。
明代方孝孺在他的《张辉彦文集序》中说道,“他造意丰腴新颖,笔墨质朴,为文…委曲和平,不为斩绝诡怪之状而穆穆有余韵‟”。
他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天性行于文章。
脱脱在《宋史.欧阳修传》里提到欧阳修“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
而“天才自然”之说,是他为文之际情感自由的、没有掩饰的表达。
他的新体骈文,就有明显的平易风格。
他尽量不用陈言、典故,纯以自己的语言叙事论理,靠“白战”取胜,以文体为对,双行文句虽是骈俪,但大都自然成对,毫不拘泥,不求偶对之精工精警,还有他不用浮靡轻艳之词,只用平淡浅易文字析事论理,倾吐心曲。
文风自然朴素,文章明白晓畅。
二、欧公平易自然风格形成的原因欧阳修的文章写得如此平易自然,明白晓畅,是不是一蹴而就,轻易得之的呢?当然不是。
相反,这正是他艰苦劳动,认真创作的结果。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的外因。
首先,唐末五代以后,文风绮靡流荡,古文阵地失守,那时朝廷内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矛盾斗争十分尖锐,欧阳修站在范仲淹一面,积极支持“庆历新政”。
而“庆历新政”中就包含着改革文风的内容。
为了实现政道与文道的统一,欧阳修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并提出一系列文学理论主张,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带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他成为这场诗文革新的领袖人物。
他要求“道胜文至”,变唐代古文家“文以明道”的主张为“言以载事”、“事信言文”为立言准则,以“简而有法”为文法标志,形成以简易为主的平易自然艺术风格,引领一代文风,沾溉后人。
其次,北宋初期,有一位比欧阳修略长几岁的著名诗人梅尧臣,他平生以“平淡”著称于世。
他坚决反对晚唐体及西昆体的浮靡文风。
同时古文运动的前驱者,欧阳修曾经用“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的话来称誉他。
再者,受韩愈的影响。
欧阳修激赏韩文,但他最欣赏的是韩愈文风平实得古文。
他坚持去韩文之奇怪而形成自己平易之风。
他清醒地认识到,看到时至北宋,古文的发展不会再出现韩愈古文怪奇、平易文风并存的局面,怪奇之风一日不除,北宋古文生存发展就存在危机。
于是他通过多种途径,排抑怪奇之风,同时继承“句易道,义易晓”的主张,采用他和其他北宋古文家创造平易文风的经验,使得平淡、自然成为背诵古文发展的主导。
苏洵说欧文“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唯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让,有执事(指欧阳修)之态”。
[6]其实,李翱的文章,是集合了韩文的“醇”、“正”、“优游平易”,因此,欧阳修学习李翱,实际上也就是学习韩愈。
谢叠山在《艺概.文概》中说:“欧阳公文章为一代宗师,然藏锋敛锷,韬光沈馨,不如韩文公之奇奇怪怪,可喜可愕。
”正好说出了欧阳修去韩文之奇怪而承续其平易的特点。
欧阳修在欣赏韩愈文章“其言深厚而雄博”、“浩然无涯若可爱”的同时,单独以其平易自然文风为接受对象,并把它发展为自己独特的主流文风。
还有,欧公本身对于生涩怪癖的古文深恶痛绝,且大力矫革。
《梦溪笔谈》记载:“嘉佑中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险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
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时体为之一变,欧阳之功也。
”欧公提出简而有法,有意识地讲究往复百折、言简意赅的行文法度,以此补充“气盛言宜”最终摆脱“辞涩言苦”的古文创作窘境找到出路,并把古文引上平易晓畅的道路。
当然,环境对于人的造就是从来不可忽视的,欧阳修一生以儒学修身养性,仕途的波动导致他的生存环境不断地变更,他的性情因环境也有变易的地方,那么他文风的变易也是很自然的。
此外,欧公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在与征地的论争中一往无前,敢怒敢言,但在驳论中,却又体现出一种温文的大度精神,这就是他平易自然风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他的散文平易委曲闲易风格的形成,和用词造句的平易、精美也有很大的关系。
三、欧公平易自然风格的影响苏轼称欧阳修为“今之韩愈也”。
正像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一样,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杰出领导者,是北宋文坛领袖。
他的文道合一,紧密结合现实、平易自然等古文运动主张和创作实践,进一步密切了散文创作于政治现实的关系,发展了散文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的表现力,增强了散文的艺术效果和实用功能,使之能够更好地表达思想,反映现实,为政治斗争服务。
他散文的卓越成就和广泛流传,有效地改变了宋初绮靡的和险怪的文风。
《四朝国史》本传中有提到:“唐之文渉五季而弊,至修复起”。
而在《神宗旧史》本传中则有“至修文一出,天下士皆响慕,为之唯恐不及,一时文章大变从古。
”的说法。
他和韩愈相比,散文各有特点,但是欧阳修对后世的影响则更大。
他不仅是宋代六大家之首,提携了其他五大家,对他们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后代的古文家也主要是继承了欧阳修所开创的宋文平易流畅的传统。
欧阳修是以为独具特色,开一代文风,对散文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杰出散文家。
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例如早年所作的《与高司谏书》,揭露、批评高若讷在政治上见风使舵的卑劣行为,是非分明,义正辞严,充满着政治激情。
又如庆历年间所作的《朋党论》,针对保守势力诬蔑范仲淹等人结为朋党的言论,旗帜鲜明地提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的论点,有力地驳斥了政敌的谬论,显示了革新者的凛然正气和过人胆识。
这一类文章具有积极的实质性内容,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
欧阳修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五代史》中的一些序论,对五代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并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褒贬,以及国家兴亡在于人事而非天命的历史观。
又如他为友人文集作的序言,不但对友人的文学业绩进行评述,而且抒发了对死生离合、盛衰成败的人生遭际的感慨,绝非为文而文之作。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其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在理论和创作上所表现出的鲜明倾向,所取得的成就,为以后散文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给后来的散文家以很大的影响。
其语言平易晓畅,晶莹秀润,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毫无滞涩窘迫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