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通路的建立
急诊静脉通路的建立方法与原则

急诊静脉通路的建立方法与原则解放军三O四医院急救部何忠杰由于急诊医师通过实践的积累和验证而总结的急诊情况下建立静脉通路的方法和原则已经不同于数年前的静脉穿剌常规了。
作者对于急诊抢救时建立静脉通路概括为“16个部位穿刺建立静脉通路的要求”:迅速建立可靠有效的静脉通路:是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只能做一个部位的大静脉穿刺不能满足严重和复杂病情下患者的抢救,只有对多部位不同手法的穿刺置管技术均要全面掌握,以适应特殊条件下病人的急救需要。
所谓16部位是指:1双侧的大隐静脉、2双侧的股静脉、3双侧的头静脉、4双则的贵要静脉、5双侧的锁骨下静脉下入路、6双侧的锁骨下静脉上入路、7双侧的项外静脉、8双侧的颈内静脉,共16个部位。
应据伤员伤情决定了可选择的部位、抢救时操作者可选择的位置、抢救的特殊要求等选择上述恰当部位,建立静脉通路。
一、导管的种类及性能:中心静脉的优点:建立快捷、简单、实效、可靠。
一定程度代表了创伤抢救的水平;中心静可以监测中心静脉压力指导液体治疗;中心静脉给药对心肺复苏效果有积极影响。
可选用不同品牌的产品。
产品的进步是中心静脉穿刺普及的关键因素。
因此,对于导管性能的认识和比较也很重要,国内外产品的质量均可以满足临床需要,有些国内产品甚至比进口产品还在好。
常见导管种类及特点表产地公司品牌用途优点缺点中国舒贝康舒贝康单腔,双腔,多腔操作精细,导入钢丝方便中国益心达益心达单腔,双腔操作精细,尤其儿童更佳中国天地和协单腔,双腔,多腔同上中国艾贝尔单腔,双腔,多腔同上美国 Arrow 单、双腔静脉管优点同上德国贝郎 Cavafix 深静脉快捷,操作步骤少进入气体的风险大英国 B.D Hydrocath 深静脉亲水涂层抗菌、抗凝要熟悉导管特点图1――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上入路示意图二、中心静脉穿刺方法:(1)、颈内静脉穿刺法:临床上常从此部位穿刺导入临时起搏器进行心脏起搏;单、双腔中心静脉导管作静脉通路;Swan-Ganz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静脉通道建立方法ppt课件

所存在的问题
方法的选择不恰当 选择的时机不合适 病情的判断不准确 应用的目的不明确 对患者的告知不到位 对自己的技术不自信 医护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某些操作未及时培训和授权
问题的原因
方法的掌握不全面 思维的方式不正确 缺乏对病情进展的准确判断 担心对病人增加经济负担 过多的拘泥于言传身教 技术掌握不到位 缺乏系统的规范培训
a. CVP监测 b Swan-Ganz导管监测 c 心导管检查明确诊断 a. 放置起搏器电极 b 急救用药
优点 :能保证较足够的输液速度。
不但适合于治疗更利于监测和急救 多用于重症病人、化疗和静脉营养 能留置较长时间
缺点 :穿刺难度大
并发症最多 只允许医生操作 费用高
四、PICC导管
优点
❖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特别适合于老年人、输入刺激性药物
缺点是:只能选 择肘部的血管,输液 流速受限,一般不能 监测CVP。
静脉的选择
成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 小儿: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或大隐静脉。要 根据小儿的体型 和发育程度选择 最合适的静脉。
五、静脉切开置管
是通过手术的方法将静脉切开, 从近心端置管,将远心端结扎。常 选择大隐静脉。
容易渗漏 不适合输入粘滞性大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不能监测不适合急救
三、中心静脉置管
可为单腔、双腔和三腔,亦有 小儿型和成人型。
临床治疗
适 应 证 监测
急救
a. 外周静脉穿刺困难 b. 长期输液治疗
c. 大量、快速扩容通道 d. 胃肠外营养治疗 e. 药物治疗(化疗、高渗、刺激性) f. 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术
– 提高医护质量、减少医患纠纷 – 减少病人痛苦 – 提高技术水平 – 科室的经济增长点 – 良好的社会效益
建立静脉通路的概念

建立静脉通路的概念建立静脉通路是指通过插管或置入导管等方式在人体中建立起一条从静脉到心脏的通道,以便输注药物、血液或进行其他治疗操作。
静脉通路也被称为血管通路或导管通路。
静脉通路的建立可以在不同的部位进行,如手臂上的外周静脉、颈静脉或锁骨下的中心静脉等。
常用的建立静脉通路的方法有经皮穿刺法、针刺法和手术法等。
在建立静脉通路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
为什么需要建立静脉通路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静脉通路可以用于输注药物。
通过静脉通路输注药物可以迅速地将药物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起到快速救治的作用。
这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等场合非常常见。
有些药物不能经口服或肌肉注射途径给予,只能通过静脉途径输注,如镇痛药、抗生素等。
其次,静脉通路可以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品。
在大量失血、手术后失血过多、贫血等情况下,通过静脉通路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品可以迅速补充患者的脱水和贫血状态,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此外,静脉通路还可以进行血液透析、肾上腺素、营养液等的输注,以及进行其他治疗操作。
例如,经导管进行心导管检查和治疗、经导管放置心脏支架等。
在建立静脉通路时,医务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一般来说,外周静脉是首选,通常从手部、前臂血管开始尝试,如果没有成功,再考虑上臂、肩部或颈部等部位。
其次,选择合适的穿刺器材。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穿刺器材可供选择,如针头、导管、钢丝等。
选择合适的穿刺器材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另外,进行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是建立静脉通路的基本要求,以避免感染。
医务人员需要洗手、戴手套、面罩等,并采用无菌巾进行包裹和固定。
此外,定期更换导管。
导管通路的长期存在会导致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定期检查并更换导管。
总之,建立静脉通路是一项常见而重要的医疗技术。
通过建立静脉通路可以输注药物、血液和进行其他治疗操作,极大地方便了临床医生的工作,提高了治疗效果。
手术前如何进行有效的静脉通路建立

手术前如何进行有效的静脉通路建立在手术前,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准备工作。
它不仅为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提供了生命支持,还确保了药物、液体和血液制品能够及时、安全地输入体内。
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静脉通路建立呢?首先,我们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特别是有无静脉输液治疗的经历、是否存在静脉疾病(如静脉曲张、血栓等)、是否有过敏史等。
同时,还要查看患者的皮肤状况,比如有无破损、感染或水肿。
此外,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手术类型和预计的手术时长等因素也需要纳入考虑。
对于成年人来说,常用的静脉通路建立部位包括上肢的手背静脉、前臂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等。
儿童由于其静脉较细小,通常会选择头皮静脉、足背静脉等。
在选择具体部位时,要避开有创伤、感染或病变的区域。
例如,如果患者的一侧上肢曾经接受过放疗,那么就应优先考虑对侧上肢的静脉。
接下来是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工具。
常见的有头皮针、静脉留置针和中心静脉导管等。
头皮针一般用于短期、简单的输液治疗,比如手术中短时间的补液。
静脉留置针则适用于需要较长时间输液或需要多次给药的情况,它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而中心静脉导管主要用于需要大量快速输液、输注刺激性药物或者监测中心静脉压等情况,但其操作相对复杂,风险也较高。
在进行静脉穿刺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医护人员要先洗手、戴手套,然后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足够大,以确保穿刺点周围的皮肤都能得到充分清洁。
穿刺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准确,尽量一次成功,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组织损伤。
如果第一次穿刺不成功,应更换穿刺部位,而不是在同一部位反复尝试。
成功穿刺后,要妥善固定静脉通路。
使用透明敷贴或胶带将穿刺针固定好,避免移位或脱出。
同时,要标注好穿刺日期和时间,以便及时更换。
对于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还要告知其注意保护穿刺部位,避免过度活动导致留置针弯曲或脱出。
在建立静脉通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静脉通路的建立和维护

静脉输液工具旳应用时间
头皮钢针 留置针 中档长度导管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 输液港
2-4小时 72-96小时 2-4周 2周-1年 2-4周 1-5年
头皮针
优势
操作简,轻易穿刺 许多临床工作者都会使用 穿刺前与输液装置连接
缺陷
活动受限 高渗漏率,不能保存 反复穿刺旳痛苦
头皮针旳用途
• 采血 • 单剂量,小量一次或IVP • 提议留置2-4小时 • 非刺激药物或溶液 • 溶液处于等渗或等渗状态 • 溶液处于或接近正常PH范围
换。
导管旳拔除
• 外周静脉留置针应72h~96h更换一次。 • 应监测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并根据患者病情、导管类型、
留置时间、并发症等原因进行评估,尽早拔除,拔管应由 培训合格旳医护人员操作。 • PICC留置时间不宜超出1年或遵照产品使用阐明书。 • 静脉导管拔除后应检验导管旳完整性,PICC、CVC、 PORT还应保持穿刺点24h密闭性。
基本原则
•
•静脉导管穿刺和维护应遵照无菌技术操作原 则。 •操作前后应,不应以戴手套取代手卫生。
•乙烯手套(薄膜手套)有4%-63%、橡胶手套有3%-52%旳不可 见渗透。 •使用者可能在摘手套时无意中污染了手部。 •戴手套不能完全屏蔽病原微生物,所以不能充分地保护工作 人员,也不能充分预防交叉感染。
பைடு நூலகம்
留置针(PVC)
留置针(PVC)
PVC穿刺环节:
1、取舒适体位,解释阐明穿刺目旳及注意事项; 2、选择穿刺静脉,皮肤消毒 ( ≥8cm) 3、穿刺点上方扎止血带,绷紧皮肤穿刺进针,见回血后可再次进 入少许; 4、固定针芯,送外套管入静脉,松止血带; 5、选择透明或纱布类无菌敷料固定穿刺针,敷料外应注明日期、 护士署名。
中心静脉通路的建立与维护

中心静脉通路的建立与维护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中心静脉置管术是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及建立有效输液给药途径的方法,主要是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将静脉导管插到上腔静脉,用于危重病人抢救、休克患者、大手术患者、静脉内营养、周围静脉穿刺困难、需要长期输液及使需经静脉输入高渗溶液或强酸强碱类药物者。
局部皮肤破损、感染,有出血倾向者是其禁忌证。
(一)锁骨下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一肋骨的外侧缘,成年人长3~4cm。
1.选择穿刺点锁骨上路、锁骨下路。
后者临床常用。
2.穿刺部位为锁骨下方胸壁,该处较为平坦,可进行满意的消毒准备,穿刺导管易于固定,敷料不易跨越关节,易于清洁和更换;不影响患者颈部和上肢的活动,利于置管后护理。
3.置管操作步骤以右侧锁骨下路穿刺点为例。
(1)穿刺点为锁骨与第一肋骨相交处,即锁骨中1/3段与外1/3交界处,锁骨下缘1~2cm处,也可由锁骨中点附近进行穿刺。
(2)体位:平卧位,去枕、头后仰,头转向穿刺对侧,必要时肩后垫高,头低位15°~30°,以提高静脉压使静脉充盈。
(3)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铺无菌巾。
(4)局部麻醉后用注射器细针做试探性穿刺,使针头与皮肤呈30°~45°向内向上穿刺,针头保持朝向胸骨上窝的方向,紧靠锁骨内下缘徐徐推进,可避免穿破胸膜及肺组织,边进针边抽动针筒使管内形成负压,一般进针4cm可抽到回血。
若进针4~5cm仍见不到回血,不要再向前推进以免误伤锁骨下动脉,应慢慢向后退针并边退边抽回血,在撤针过程中仍无回血,可将针尖撤至皮下后改变进针方向,使针尖指向甲状软骨,以同样的方法徐徐进针。
(5)试穿确定锁骨下静脉的位置后,即可换用导针穿刺置管,导针穿刺方向与试探性穿刺相同,一旦进入锁骨下静脉位置,即可抽得大量回血,此时再轻轻推进0.1~0.2cm,使导针的整个斜面在静脉腔内,并保持斜面向下,以利导管或导丝推进。
静脉通道的建建立与管理PPT

塞、脱落等。
智能化决策支持
03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医护人员提供基于证据的决策
支持,提高导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个性化设计
定制化导管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血管解剖结构、体型等,定制适合患者的 导管规格和形状,提高导管的适配性和舒适性。
个性化涂层
研究具有个性化涂层的导管,以满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求,如抗凝、 抗炎等。
静脉通道的应用领域
临床医疗
慢性病管理
静脉通道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如 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急诊科等。
对于长期需要药物治疗的慢性病患者,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建立静脉通道 可以方便药物的输注和管理。
肿瘤治疗
肿瘤患者在化疗、靶向治疗等过道的建立
建立前的评估
患者评估
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 血管状况、治疗需求等因 素,以确定最佳的静脉通 道建立方式。
血管评估
对患者的血管进行评估, 包括血管的弹性、充盈度、 位置等,以确保选择合适 的血管进行穿刺。
设备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管状 况,选择合适的穿刺工具 和材料,如穿刺针、导管 等。
建立方法与技巧
静脉通道的建立与管理
• 静脉通道概述 • 静脉通道的建立 • 静脉通道的管理 • 特殊静脉通道的建立与管理 • 静脉通道的未来发展
01
静脉通道概述
静脉通道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静脉通道是指通过静脉血管建立的输液或输血通道,用于给 患者提供药物、营养、血液制品等治疗和急救措施。
分类
根据建立方式和使用目的,静脉通道可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类 型。短期静脉通道通常使用留置针、外周静脉短导管等,长期 静脉通道则包括中心静脉导管、PIC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等。
急危重症患者静脉通路的建立与管理课件

心肺复苏患者的静脉通路建立与管理
总结词
快速建立、优先用药
详细描述
心肺复苏患者情况紧急,需要快速建立静脉通路以优先给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管理上要确保药物及时、准确地注入,同时避免药物外渗。
重症感染患者的静脉通路建立与管理
总结词
选择合适部位、减少感染风险
详细描述
重症感染患者需长期输液治疗,选择合适的静脉部位建立通路可减少感染风险。管理上要定期更换输液工具,严 格消毒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03
静脉通路的维护与管理
静脉通路的日常维护
每日检查
每日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有 无渗漏、红肿、疼痛等症状。
定期更换
根据使用的输液装置和药物类型 ,按照规定时间更换输液装置和
导管。
保持清洁
定期清洁输液装置和导管周围皮 肤,保持清洁干燥。
静脉通路的用药管理
药物配伍禁忌
了解所使用的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 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药物浓度与滴速
根据药物种类和浓度,合理控制输液滴速,避免 过快或过慢引起的不良反应。
药物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用药反应,及时处理 不良反应。
静脉通路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严格无菌操作
在建立和更换静脉通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感染风 险。
定期更换敷料
定期更换输液装置和导管的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急危重症患者静脉通路的建 立与管理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急危重症患者的概述 • 静脉通路的建立 • 静脉通路的维护与管理 • 特殊情况下静脉通路的建立与管理 • 案例分析
01
急危重症患者的概述
急危重症患者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 操作难度较锁穿低且气胸、血胸发 穿 生率更低
1.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可能致 死,容易气栓
2.不易固定
股 局部无重要脏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穿低
1.下肢导管相关性的临床问题
深静脉导管相关局部感染(catheter— related local infection,CRLI)和导管相 关血行感染(CRBSI)危险性为股静脉> 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血栓:超声研究结果提示,ICU中静脉血 栓发生率约33%,其中15%是导管相关 性血栓。股静脉血栓发生率约为21.5%, 而颈内静脉血栓发生率是锁骨下的4倍。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实用外科杂志, 2008,28(6):413-421
穿刺的争论
股静脉、颈静脉
静脉通路的建立
于国东
提要
开通静脉通路的思路 深静脉穿刺的一些争议的问题 困难深静脉置管
静脉通道建立
外周静脉 深静脉
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骨髓输液 静脉切开
深静脉置管 一、适应症
A、外周静脉穿刺输液困难 B、需要长期输液治疗 C、抢救治疗(快速扩容、心血管药物)通道 D、PN支持、化疗、高渗药物 E、血液净化治疗 F、心血管介入操作 G、需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患者
颈内静脉穿刺
股静脉穿刺
1、外展30° 2、股动脉内侧0.5-1cm 3、皮肤与针头成角30-45° 4、方向指向肚脐或下巴或剑突
锁骨下静脉穿刺
国外从控制医院感染的角度出发,基本 上主张锁骨下静脉穿刺 超声定位
国内关于锁穿的认识: 广州:危险,不作首先(中山一附院、 珠江、陆总等) 北京:容易,首选(协和、空总等) 上海:沉默,啥都可以。 顺德区中医院:容易!
• 1、就位术前准备 • 2、就位消毒 • 3、就位局麻 • 4、就位进锁骨下 • 5、平卧 • 6、一针见血 • 7、迅速置入导丝 • 8、摇高床头 • 9、慢慢整理后续工作
极度消瘦患者
• 动作要慢 • 磨刀不误砍柴工:体位、脚抬高、仔细定
位,进针要细细体会针头的位置…… • 绝对不能超过5cm,一般2-4cm一定见血 • 实在困难怎么办?
犹如一个美女,用好了收益,用不好惹 祸,关键正确选择穿刺点
谢谢
烦躁或心理恐慌者
• 心理安慰解释工作 • 自信表现 • 规范局麻:皮丘、锁骨膜、锁骨下 • 必要时适度镇静处理
如何避免气胸
n 确认在锁骨下和第一肋骨上
容易血胸
如何避免穿到动脉
小结
深静脉置管对普通患者原则上根据操作 者熟练程度选择置管途径
从并发症角度首选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穿刺难度较大、技巧性强,
关键是穿刺点选择的问题
1、锁骨中点靠内侧 2、锁骨中点靠外侧 3、锁骨中内交界处 4、锁骨中外交界处 5、锁骨中外处 6、锁骨中内
锁骨的中1/3与外1/3交接处,锁骨下1cm
锁骨的内1/3与中1/3交接处,锁骨下1cm
锁穿最佳点
锁骨中点靠内侧0.5-1cm 锁骨中内1/3交接处
二、禁忌症
A、广泛上腔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B、穿刺局部感染 C、凝血功能障碍 D、不合作、躁动不安病员
三、三种常用途径
1、锁骨下静脉穿刺 2、颈内静脉穿刺 3、股静脉穿刺
优点 锁 1.穿刺部位骨性解剖标志明显,易于 穿 定位
2.容易固定 3.方便护理,感染发生率低
缺点
1.并发症较多,易穿破胸膜, 出血和血肿不易压迫。气胸、 血胸等严重并发症可能致死 2.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低分子肝素半衰 期24小时
困难锁骨下静脉穿刺
心衰或其他原因不能平卧而呼吸困难 极度消瘦 烦躁或精神高度紧张
普通锁骨下静脉穿刺要点
病员体位:仰卧位,去枕,头低15° 穿刺点: 锁骨中内1/3点下方1cm 穿刺方向:针尖指向甲状软骨,与冠状面10- 30° 深度:2.5-5cm
平卧困难患者(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