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胁痛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合集下载

胁痛(肋间神经痛)病案

胁痛(肋间神经痛)病案

胁痛(肋间神经痛)病案荆州徐峰姚*平男 47岁初诊:2017年8月17日患者做体力活,砖瓦厂做搬运的,用力不当,致右侧肋间及前胸疼痛,按压加重,咳嗽疼,翻身疼,呼吸疼,口服芬必得三天效果不显,伴腹胀,大便三天未解,舌黯脉沉弦。

来我处中药治疗,给予内服中药,外敷自制活血止痛散。

中医诊断:胁痛病因病机:气滞血瘀肝经受阻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处方用药:复元活血汤加减柴胡30克当归30克桃仁20克红花20克花粉30克土鳖15克大黄20克甘草15克玄胡20克青皮30克川楝子15克。

三剂煎服方法:将上药除大黄外,加水1500ml浸泡半小时,大火熬开,再用小火熬20分钟,加入大黄,再熬10分钟即可关火,每次150ml,每天3次,饭后半小时服药。

二诊:2017年8月25日患者当天服药2次,夜间大便通,次日又解3次,来我处敷药,疼痛减轻,后每隔一天敷药一次,肋间疼痛逐渐缓解,令其第三付药不用大黄,今天过来药已经服完,只开2剂巩固疗效。

原方去大黄加瓜蒌。

柴胡30克当归30克桃仁20克红花20克花粉30克土鳖15克瓜蒌20克甘草15克玄胡20克青皮30克川楝子15克。

体会:临床总是经常遇到因扭伤或摔跤引起的肋部软组织损伤,刚开始疼痛不明显,随着不停活动,过2-3天,肋间疼痛牵扯致前胸、呼吸疼、咳嗽疼、翻身则更疼,并出现大便秘结,小腹胀痛,这时候往往病人才开始重视,西医服芬必得,B1片,局部擦药、贴膏药等效果不显,来我处采用内服肋损汤(少腹逐瘀汤去炮甲加土鳖、川楝子、玄胡、大黄)疗效确切,本方主治瘀血停于肋下,痛不可忍,去炮甲价格太高,易土鳖破血行瘀,加川楝子、玄胡入肝经行气止痛,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胁痛诊疗方案.doc

胁痛诊疗方案.doc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16 年修订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2月第 2版)(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七版)(1)症状: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

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

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 Murphy 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

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则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 3)实验室检查: 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人可不升高。

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 1/2 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 1/3 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 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 4mm),明显水肿时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

CT、 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胆气滞证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二)一般措施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 三 ) 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药物:柴胡 10g 茵陈 10 g枳实10g木香10g元胡10g白芍 15g厚朴10g大黄6g乌药10g川楝子9g川芎10g金钱草 10g 炙甘草 10g 荜拨 10g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 1 剂。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肋骨下的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感。

中医认为,胁痛多与脾胃功能紊乱、肝郁气滞等有关。

下面将介绍一
种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供参考。

一、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型:胁痛胀满,有时配有胸闷、乳房胀痛等症状,舌苔多
为薄白或薄黄,脉弦滑;
2.脾胃气滞型:胁痛胀满,伴有食欲不振、嗳气、腹胀等症状,舌苔
多为薄白,脉弦滑;
3.脾胃虚弱型:胁痛隐痛,常配有乏力、纳差、便溏等症状,舌质淡
红或淡嫩,舌苔多为薄白,脉弱;
4.脾胃湿热型:胁痛灼热,伴有口苦、口干、纳差、大便黏滞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原则:
1.肝郁气滞型: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气滞型:理气消胀,调和脾胃;
3.脾胃虚弱型:健脾益气,调和胃气;
4.脾胃湿热型:清热利湿,调和脾胃。

三、常用药物方剂:
1.肝郁气滞型: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2.脾胃气滞型:理中丸、枳壳导滞汤;
3.脾胃虚弱型: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4.脾胃湿热型: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

四、辅助疗法:
1.针灸疗法:可采用足三里、太冲、膈俞、脾俞等穴位进行调理,疏
通气血,缓解胁痛症状;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捏、按等手法刺激相关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舒缓胁痛;
3.中药熏蒸疗法:选择适当的中药,熏蒸胁部,起到活血定痛的作用。

胁痛门诊病历书写范文

胁痛门诊病历书写范文

胁痛门诊病历书写范文一、基本信息。

1. 姓名:[患者姓名]2. 性别:[男/女]3. 年龄:[X]岁。

4. 职业:[具体职业,如出租车司机、办公室文员等]5. 就诊日期:[具体年月日]二、主诉。

“大夫啊,我这肋巴扇儿(胁肋部)疼啊,一阵儿一阵儿的,老难受了。

就像有个小爪子在里头挠似的,好几天了,您快给我瞅瞅是咋回事儿。

”三、现病史。

患者自述大约[X]天前开始出现胁肋部疼痛,疼痛部位主要在右侧(或左侧,如果是左侧要注明)胁肋部,有时候也会感觉周围有点隐隐作痛。

疼痛程度时轻时重,轻的时候就像有个小蚂蚁在咬,重的时候就像有人在狠狠拧一把似的。

没有啥明显的规律,有时候是吃完饭疼,有时候是睡觉翻身的时候突然疼起来。

刚开始以为是累着了或者岔气儿了,就没太当回事儿,寻思歇一歇就好了。

可是这几天不但没好,还越来越频繁了。

疼的时候就想拿手捂着那块儿,能稍微舒服点。

这期间也没受过啥外伤,也没吃啥特别的东西(如果有特殊饮食,如大量饮酒、吃油腻食物等要详细说明)。

也没有发烧、咳嗽啥的其他症状,就是光这胁肋疼得闹心。

四、既往史。

1. 患者既往身体还算可以,没有啥大毛病。

不过有点小毛病,比如说有慢性胃炎,就是胃有时候会不太舒服,吃点药能缓解(详细说明吃过什么药治疗慢性胃炎)。

2. 没有做过啥大手术,就是小时候因为扁桃体发炎做过扁桃体摘除手术,那都是好多年前的事儿了。

3. 对青霉素过敏,上次打青霉素针的时候,身上起了好多小红疹子,可吓人了,从那以后就不敢碰青霉素了。

五、个人史。

1. 患者平常抽烟,一天大概[X]根烟,烟龄有[X]年了。

喝酒不算多,偶尔和朋友聚会的时候会喝一点啤酒,一次喝个一两瓶的样子。

2. 饮食方面,比较喜欢吃辣的和油腻的食物,像火锅、烧烤啥的,隔三差五就得吃一顿。

3. 工作性质比较劳累(如果是这样的话详细描述工作情况,如长时间坐着、长时间开车等),经常一忙起来就顾不上休息,也没有啥规律的运动习惯。

六、家族史。

02胁痛(结石性胆囊炎)诊疗方案

02胁痛(结石性胆囊炎)诊疗方案

胁痛(慢性胆囊炎)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胁痛痛是指肝胆络脉失和引起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两侧胸部,未腋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西医病名: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多次发作的结果,约70%有胆囊结石存在。

由于感染炎症反复发作,轻者在胆囊壁有炎性细胞侵润和纤维组织增生;重者瘢痕形成,胆囊萎缩,正常结构破坏,并与肝床紧密粘连,完全失去了浓缩和排出胆汁的功能。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者,辨病胁痛。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疑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疑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患者可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邪、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

4.检测肝功能指标可疑了解肝损害情况;监测血清中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毒相关指标,有主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分证;钡剂X线造影、纤维结肠镜、B型超声及CT、MRI可以为结肠病变、肝炎、肝硬化、肝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肝、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血脂、甲胎球蛋白、肝纤维化指标、自身免疫抗体等指标,可为脂肪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自身免疫肝损害等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二)西医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病史,而后有厌油脂食、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也会出现右上腹部和肩背部隐痛,胆较少有畏寒、高热和黄疸者。

2.体征:检查时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压痛和不适感。

3.实验室检查: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血分析:有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可根据各项指标值指导临床抗生素治疗。

2)尿分析:有黄疸示可出现胆红素3)肝功:大多数情况下正常,胆道阻塞时肝功能可有损害,转氨酶轻、中、重度升高,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轻、中度升高。

4)B型超声检查: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排空机能减退或消失;胆囊结石示显示胆管腔内可见强生光团,与壁管间有分界,其后出现声影,胆管增厚,结石回声如随体位改变而在胆囊内移动式,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诊疗方案()分析:中医认为胁痛是因为机体痰湿内显,郁久化热,积于肝胆,肝主胆汁分泌,主疏泻。

胆汁蒸灼为砂石,肝失紊达,故见腹痛。

综观舌脉症,本病病位在肝胆,属砂石积聚之候。

我们对我科胆囊结石病例,围手术期依据不一样症候,诊疗以清热利湿,理气通腑、疏肝清热,通下利胆、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我们采取这些方法对胁痛胆囊结石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满意。

术后配合中医药诊疗,可降低因泥沙样结石排入胆总管所致继发胆总管结石。

下一步在诊疗这类病人尤其是合并急性胆囊炎时需要寻求新辨证方法。

评定:我们采取中医临床观察方法对病历进行观察,总有效率100%,胆囊结石围手术期采取中医辨证施诊疗效满意,临床效果客观。

为了深入提升中医诊疗胆囊结石疗效,我们对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制订了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疗1.中医诊疗:胁痛。

2.西医诊疗:胆囊结石。

(一)疾病诊疗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时发病;2.首发或反复右上腹、肩背部胀痛;右上腹绞痛;3.伴有恶心、呕吐,发烧,腹胀;4.查体:急性发作时有右上腹压痛,墨菲氏症阳性;5.B超发觉胆囊结石。

(二)症候诊疗(1)肝胆气滞证:(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

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2)肝胆蕴热证症候:胁腹隐痛,闷痛或闯痛,并可牵引肩背,口苦咽干,食少腹胀,大便干结,无热或低热,无黄疸,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紧。

(3)肝胆湿热证症候:胁腹疼痛如挚,如绞,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发烧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诊疗方案:围手术期进行中医辩证,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诊疗。

以清热利胆,泻下通腑为主。

(一)中药辩证诊疗:(1)肝胆气滞证:(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

胁痛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胆囊结石(胁痛)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胆结石、胆囊炎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

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

是当今的多发病、常见病,两种病变常伴随发生,祖国医学认为,胆结石、胆囊炎属“胁痛”、“黄疸”等范畴。

一.诊断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术前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论治:1.肝胆湿热型:方药清肝Ⅰ号加减,常用:柴胡,黄芩,海金砂,金钱草,鸡内金,川郁金,金铃子,白芍,炒枳实,赤茯苓,车前子。

2.肝郁气滞型:右胁下或上腹部痛,轻重不一或阵发性绞痛难忍,痛引肩背或仅有右胁胀痛不舒,胸脘发闷。

常有嗳气,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脉弦。

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

方用本院协定方疏肝Ⅰ号加减,常用:柴胡、郁金、枳实、木香、金钱草、广陈皮、虎杖、玄明粉、矾石、板蓝根、制大黄等。

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

(二).其他疗法1.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适于结石细沙样而且少胆囊功能完好的患者),这里重点推荐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奏效快等优点,曾多次获市县科技进步奖,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2.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三.术后中医诊疗方案经过术后患者在手术中受金刃刀伤,易致使脏器气滞血瘀,脏腑气机运化无力、转化之物停滞,肠内腑气不通,故待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后予拔除胃肠减压,并给予中药汤剂。

促进胃肠润滑;具体如下:1.气机壅滞证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

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川楝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等。

2.实热内结证治法:泄热导泻,通里攻下。

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胁痛诊疗方案

胁痛诊疗方案
以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 如B超、X线、 CT等,有助于 发现胁部器质
性病变
04
胁痛治疗
药物治疗
非处方药:如对 乙酰氨基酚、布 洛芬等,适用于 轻度疼痛的患者。
处方药:如可待 因、吗啡等,适 用于中度至重度 疼痛的患者,需 医生开具处方。
辅助药物:如抗 抑郁药、抗癫痫 药等,可用于缓 解某些慢性疼痛。
开展胁痛与其 他疾病的关联 研究,深入探 讨其与并发症
的关系。
探索新型治疗 手段,如基因 治疗、免疫治 疗等,为胁痛 患者提供更多
治疗选择。
加强临床研究, 提高胁痛诊疗 的规范化和标 准化水平,为 患供理论依据
评估胁痛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 全性
胁痛分为虚证和实证,治疗方法各 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胁痛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病因病 机较为复杂
胁痛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 状、体征及相关检查进行综合评估
胁痛分类
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硬 化、肝癌等
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 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 肺结核等
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 心肌梗死等
06
胁痛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胁痛发病机制的 研究进展
胁痛诊断标准的 更新和完善
胁痛治疗方法的 创新和改进
胁痛相关并发症 的预防和治疗
研究成果
发现新的胁痛相关基因 开发出新型胁痛治疗药物 深入研究了胁痛发病机制 开展了一系列胁痛临床试验
研究展望
进一步研究胁 痛的病因和发 病机制,为治 疗提供更有针 对性的方案。
传统中药:如三 七、元胡等,具 有一定的镇痛作 用,可配合其他 药物使用。
非药物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16年修订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
(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七版)
(1)症状: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

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

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

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则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3)实验室检查: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人可不升高。

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1/2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1/3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4mm),明显水肿
时见
“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

CT、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肝胆气滞证
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
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二)一般措施
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三)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
药物:柴胡10g茵陈10 g 枳实10g 木香10g 元胡10g
白芍15g 厚朴10g 大黄6g 乌药10g 川楝子9g 川芎10g 金钱草10g 炙甘草10g 荜拨10g
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1剂。

2.肝胆湿热证
治疗: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名:肝胆湿热利胆汤
药物:柴胡10g 茵陈10g 枳实10g 木香10g 金钱草10g 白芍15g 炙甘草10g 厚朴10g 大黄6g 乌药10g 川芎10g 荜拨10g 银花15g 连翘15g
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1剂,每日1剂。

(四)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足三里、日月、梁门、太冲,肝郁气滞证加期门,支沟肝胆湿热证加阳陵泉、中脘。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垂直进针1.5寸,腹部穴位与腹平面成45度角斜向下进针1.5-2寸,每隔5-10分钟重复手法一次,留针30分钟,诸穴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用泻法或补法。

(2)耳针
取穴: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胆、脾、胃。

耳穴用王不留行籽固定在穴位上,间断指压。

(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若病情危急行胆囊造瘘术。

(六)护理
1.评估
(1)腹痛程度、部位、诱因、性质、持续时间、腹部体征及消化道症状。

(2)既往史。

(3)监测神志、面色、生命体征、皮肤粘膜有无黄染。

出入量、电解质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

2.术前护理
(1)选用低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

(2)遵医嘱使用镇痛剂。

(3)胆石症急性发作应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及腹痛情况。

注意皮肤有无黄染、粪便颜色变化,以确定有无胆道梗阻。

3.术后护理
(1)定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及尿量减少等全身中毒症状,及时补充液体,保持出入量平衡。

(2)胆囊造瘘管护理::妥善固定,防扭曲、打折,防脱落,保持胆囊造瘘管无菌,每日更换引流袋,下地活动时引流袋应低于胆囊水平以下。

观察并记录每日胆汁引流量、颜色及性质。

夹闭管道时,观察有无体温增高,腹痛,恶心,呕吐及黄疸等不适。

4、辨证施护:
(1)肝郁气滞证
①卧床休息,保暖,防止受凉
②高热、无汗用50%酒精擦浴。

③鼓励病人多饮水,利于黄疸的消退。

④重症禁食,遵医嘱静脉输液,应用抗菌素。

⑤口服中药汤剂100ml,每日2次,观察服中药后疗效。

⑥大便干燥者给予导泻剂。

(2)肝胆湿热证
①调节情志,使病人心情舒畅。

②饮食清淡,易消化,忌油腻食品。

③恶心、呕吐给予止吐药。

④观察服中药后疗效。

⑤针刺足三里、梁门、日月或太冲。

5.健康指导
(1)饮食要少油腻,宜高维生素,低脂饮食。

烹调方式以蒸煮为宜,少吃油炸类的食物。

(2)适当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3)指导病人对异常现象的观察,若持续存在或有腹胀、恶心、呕吐、黄胆、白陶土大便、茶色尿液等不适或伤口红肿热痛等应及时就诊。

三、难点分析
(一)难点分析:
胁痛患者通常伴有胁腹疼痛,甚则痛引肩背,腹拘强直,压痛惧按,在服用利胆汤原方加减的同时,加入荜拨10g,可增强其行气利
胆止痛的功效,改善疼痛的效果较好,因其药性温热,易损伤津液,需中病即止;此药煎剂口感较差,患者顺从性较差。

(二)解决思路和措施:
2016年尝试优化方药组成和剂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荜拨,改汤剂为颗粒剂,观察疗效。

四、疗效评价标准
(陈贵廷,等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1版,1991)
(一)评价标准
治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

显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

有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30%。

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

胁痛中医症候积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