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胁痛诊断与治疗PPT

胁痛诊断与治疗PPT
疼痛时间:可呈持续性、间歇性或 阵发性
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与情绪、饮 食、活动等因素有关
伴随症状:可伴有胸闷、气短、心 悸、恶心、呕吐等
体征:可有肋间肌紧张、压痛、叩 击痛等
胁痛的诊断标准
疼痛部位:主要位于胁肋部,可放射至背 部、肩部、腹部等
疼痛性质:多为刺痛、胀痛、隐痛等,可 伴有胸闷、气短等症状
抗惊厥药:如卡 马西平、丙戊酸 等,用于缓解神 经痛
肌肉松弛剂:如 氯唑沙宗、巴氯 芬等,用于缓解 肌肉紧张和痉挛
非药物治疗
热敷:使用热毛 巾或热水袋热敷 疼痛部位,缓解 疼痛
按摩:轻柔地按 摩疼痛部位,缓 解肌肉紧张和疼 痛
针灸:通过针灸 刺激穴位,缓解 疼痛
运动:适当进行 运动,如散步、 瑜伽等,促进血 液循环,缓解疼 痛
病因研究: 探讨胁痛的 发病机制和 病理生理过

诊断方法研 究:开发新 的诊断技术 和方法,提 高诊断准确

治疗方法研 究:探索新 的治疗手段 和药物,提 高治疗效果
预后研究: 研究胁痛的 预后因素和 影响因素, 提高预后预
测准确性
预防研究: 探讨预防胁 痛的方法和 策略,降低
发病率
跨学科合作 研究:加强 与其他学科 的合作,共 同推进胁痛 的研究进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胁痛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胁痛的症状与诊断 胁痛的病因与病理机制
胁痛的治疗方法 胁痛的预防与康复 胁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胁痛的症状与诊断
胁痛的症状表现
疼痛部位:主要在胁肋部,可放射 至背部、肩部、腹部等

中医关于“胁痛”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胁痛”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胁痛”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胁痛的发生主要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肝络失和,或肝络不通,或络脉失养所致。

一、病因1.情志不遂情志所伤,或暴怒伤肝,或抑郁优思,皆可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发为肝郁胁痛。

如清·尤在泾《金匮翼·胁痛统论》云:“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

”气郁日久,血行不畅,瘀血渐生,阻于胁络,不通则痛,引起瘀血胁痛。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胁痛》云:“久病在络,气血皆室。

2.跌仆损伤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发为胁痛。

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谓:“污血胁痛者,凡跌仆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

”3.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发为胁痛。

如《景岳全书·胁痛》云:“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

”4.外邪内侵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经气失于疏泄,可致胁痛。

《素问·缪刺论》言:“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5.劳欲久病久病耗伤,或劳欲过度,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虚不能养肝,故脉络失养,拘急而痛。

《金匮翼·胁痛统论》谓:“肝虚者,肝阴虚也。

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

二、病机1.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病理变化可分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

2.病性有虚实之分,以实证多见。

病理因素不外气滞、血瘀、湿热三者,又以气滞为先。

其中,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致胁痛多属实证,为“不通则痛”;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致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临床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3.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

因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当主要责之肝胆;胃居于中焦,主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肝胆,疏泄不畅,亦可发为胁痛;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

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施治

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施治

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施治
内科胁痛是指位于胁部的一种疼痛症状,常见的疾病包括胆囊炎、胆结石、脾胃虚弱等。

中医认为,胁痛与肝、脾、胃、胆等脏腑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内科胁痛方面,中医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诊断与治疗。

一、中医诊断
1.肝郁气滞型
肝郁气滞多见于胆道疾病、胃肠疾病等,其特点为胁痛胀满、不适,胸闷胁痛,嗳气呕吐,口苦口干,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

2.湿热蕴结型
湿热蕴结型多见于胆囊炎、胆石症、胃炎,其特点为胁痛较重,发热,口苦口渴,食欲不振,大便黏滞,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3.脾胃虚弱型
脾胃虚弱型多见于胃病、肠病等,其特点为胁痛不重,身体疲倦,食欲不振,肠鸣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软。

二、中医治疗
1.化瘀散结:如逍遥散、郁金、丹参等。

用于肝郁气滞型内科胁痛。

2.清热解毒:如龙胆泻肝丸、柴胡汤等。

用于湿热蕴结型内科胁痛。

3.健脾消食:如香砂六君子丸、六君子汤等。

用于脾胃虚弱型内科胁痛。

4.局部敷贴:如艾叶穴位贴、逍遥散穴位贴等。

用于实际局部疼痛。

综上所述,中医在内科胁痛的治疗中,除了针对疾病的不同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外,还可以通过局部敷贴疼痛点和针灸等方式辅助治疗,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同时,中医强调养生保健,也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调节自身饮食结构,合理安排饮食,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避免一些刺激性物质对腹部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有助于加速康复。

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施治

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施治

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施治【内科胁痛】胁痛指的是腹部两肋之间的疼痛感觉,可以单侧或双侧出现,也可以放射到其他部位,如肩、颈、腰等。

内科胁痛疾病比较多,常见的有肝胆疾病、胃肠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有效地缓解胁痛。

【中医诊断】中医对胁痛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辨证来确定病因。

中医认为胁痛一般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具体辨证如下:1. 肝胆失调型肝主疏泄,畅通经络。

肝胆失调型胁痛多见于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其特点是胁部疼痛持续隐痛,伴有胀满、恶心、纳差等症状。

舌头偏红、苔薄白,脉细弦。

2. 脾胃虚寒型脾胃虚寒型胁痛多见于胃寒、脾虚等疾病,其特点是胁部疼痛感冷,阵发性绞痛,伴有腹胀、食欲不振、吐清水等症状。

舌淡苔白,脉沉紧。

3. 湿热蕴结型4. 血瘀型血瘀型胁痛多见于肝脾气滞、胃肠道炎症等疾病,其特点是疼痛持续性较强,甚至出现触痛、压痛等症状,伴有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

舌质暗、苔薄,脉涩。

治疗要点:疏肝理气,清热解毒方剂:柴胡汤合右归丸治疗要点:健脾温中,散寒止痛方剂:参附汤方剂:龙胆泻肝汤合金钱草汤治疗要点: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剂:桃仁承气汤合血府逐瘀汤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中还有一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胁痛,如针灸、拔罐、推拿等。

具体选择治疗方法需要结合病因、病情及患者年龄、体质等因素来确定。

【预防措施】预防内科胁痛的最好方法就是注意日常生活饮食,避免过量饮食、暴饮暴食、饮酒过多、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降低患上内科胁痛的风险。

另外,定期体检也是预防与早期发现内科胁痛的重要手段。

治肋间神经痛(胁痛)秘方

治肋间神经痛(胁痛)秘方

治肋间神经痛(胁痛)秘方36.1 乙癸同源饮【来源】周兰若,《浙江中医杂志》(6)1964年【组成】北沙参(米炒)、生地、生鳖甲、制首乌各12克,麦冬、枸杞子、金铃子、生白芍各9克,酒炒当归6克,牡蛎24克,藏红花1.5克(后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肾养肝,活血软坚消肿。

【方解】本方系根据内经“乙癸同源”之理,参合前贤学说,采用魏玉璜一贯煎,并叶天士治肝郁之法,结合临证实践经验,从育肾水以涵肝木,消肝肿入手制订而成。

方用北沙参、生地、麦冬、枸杞子滋肾阴;首乌、白芍、当归养肝血;生鳖甲、牡蛎软坚潜阳;金铃子理肝气;配合红花、当归活血化瘀。

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滋肾养血、活血化瘀、软坚消肿之功。

【主治】右胁肿痛,证见胁脘瞀闷、噫嗳矢气、右胁痞硬有形,遇劳即疼,或按之压痛、纳少、神疲、溲时清时混、便时鞕时溏,脉弦细或濡细,舌苔薄腻,或质红而苔白糙。

【加减】阴虚及阳,证见畏冷、早泄、阳痿者,加鹿角霜、巴戟肉、锁阳等;腰膂酸楚、俯仰不利者,加续断、杜仲、狗脊、龟板、菟丝子等;若肝病传脾、脾虚失运,证见纳少、脘闷者,去首乌,加白术、茯苓、神曲,砂仁、蔻仁、陈皮、川朴、合欢皮等;若胁脘掣痛、大便时溏者,去首乌、麦冬,加乌梅、姜汁炒川连、党参、白术等;倘肝阴久虚、五志之火偏旺、君火妄动,证见心悸、不寐者,加枣仁、远志、丹参、防己、五味子等;如有夜热、盗汗、脉弦数者,加阿胶,银柴胡、橹豆衣等;如兼挟外感,证见发热、头胀、头痛、脉数者,加荆芥穗、菊花、金银花、银柴胡、黄芩、青蒿梗、连翘等;如湿阻气滞,证见身热、溲赤、口苦腻,脉濡或细数者,去麦冬、首乌,加茵陈、滑石、黑山栀、龙胆草、黄芩、泽泻、赤苓、清宁丸等;胸痹窒闷者,加栝蒌皮、杏仁、薤白头等。

其余随证加减药物,不再一一举列,可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较好。

【附记】本方为陆文彬之师传秘方,用治右胁肿痛,确有效验。

36.2 薤蒌四逆散【来源】汪慎之,《浙江中医杂志》(6)1964年【组成】酒炒薤白头、炒栝蒌皮、杭白芍各9克,柴胡、炒枳壳、炙甘草、广郁金各4.5克,桃仁、制香附各6克。

胁痛(腋下痛)中医辨证治疗

胁痛(腋下痛)中医辨证治疗

胁痛(腋下痛)中医辨证治疗胁痛(腋下痛)中医辨证治疗肋疼2019-11-14《素问,藏气法吋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热论》:肝热病者,胁满痛。

《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剌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

按:目肝舍于肢胁肋间,故胁肋痛多属于肝。

凡七情六郁之犯,饮食劳动之伤,以致痰凝气聚,血蓄成积,经筋所过,挟邪为痛,在左为肝火与气或瘀血,在右为脾火或痰与食,宜分别治之,其法如下:1.肥白人患此,气喘发热者,宜人参、黄芪、柴胡、黄芩、枳壳、木香之属,甚者加桂。

2.瘦弱人患此,多因阴虚寒热得之,若善怒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丹皮.鳖甲之属,甚者加大黄。

3.食积寒痰流于胁下,痛若锥刺,手不可按者4.寒气引胁作痛者,宜枳实理中汤。

5.不因伤寒而胁痛,体杯微热者,宜枳壳煮散。

6.因内伤而胁痛不止者,用香油一盏,生蜜一杯,和服。

7.气虚者患此,脉弦细或紧者,多因劳役怒气得之,宜六君子汤加木香、川芎、当归、桂心。

8.肝燥胁痛,用大瓜蒌一个(连皮^烂>,甘草二钱,红花七分,水煎服。

9.胁痛连腰脊不能转侧者.宜六味地黄丸加杜仲、续断,或煎服,或作丸服,如不见效,用八味地黄丸加小茴,自愈。

10.两胁不时作痛者。

①白芥子五钱'妙、研末,白滚水下。

②枳壳、甘草(灸)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以盐煎葱白汤调下。

③小茴香一两炒枳壳五钱(麸炒>,共为末,每服二钱,盐酒调服。

治如左胁痛、右胁痛、季胁痛、两胁肿痛、两胁走痛、胁下偏痛. 肝实胁痛、肝虚胁痛、气郁胁痛、死血胁痛、跌扑胁痛. 痰饮胁痛、食积胁痛、伤寒胁痛、咳嗽胁痛、伤^胁痛、房劳胁痛、千胁痛,妇女胁痛,腋下肿痛诸证。

经方辩证治疗胁痛

经方辩证治疗胁痛

经方辩证治疗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胁痛是肝胆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临床有许多病证都是依据胁痛来判断其为肝病或系与肝胆有关的疾病。

[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症状: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背,且情志激惹则痛剧,胸闷,善太息,得爱气箱舒,伴有纳果,脱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骂、白芍、甘草。

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可加郁金、川棟子、青皮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兼见心急烦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气郁化火之状,酌加清肝之品,如栀子、黄连、龙胆草等;有肠鸣、腹泻者,为肝气横逆、脾运失健之证,酌加健脾止泻的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伴有恶心、呕吐者,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加和胃止呕之半夏、陈皮、生姜等。

2.瘀血阻络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人夜更甚,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牛膝。

3.湿热蕴结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

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郁金、半夏、背皮、川楝子。

便秘,腹胀满者,为热重于湿,肠中津液耗伤,可加大黄、芒硝以泄热通便;若白睛发黄,溲黄,发热,口渴者,可加茵陈、黄柏以清热除湿退黄。

4.肝阴不足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千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 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方药:一贯煎。

常用药:生地、枸杞、沙参、麦冬、当归、川楝子。

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草决明、女贞子;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黄精、天麻、菊花;心中烦热,口苦甚,可加栀子、丹皮、夜交藤、远志。

中医关于“胁痛”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胁痛”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胁痛”的证治分类一、肝郁气滞1.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3.治法:疏肝理气。

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5.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若胁痛甚,加青皮、郁金、延胡索;气郁化火,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去方中辛温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等;肝气横逆犯脾,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加茯苓、白术,或用逍遥散加减;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等。

二、肝胆湿热1.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剧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3.治法:清热利湿。

冶法:清热利湿。

4.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5.常用药: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生地黄、当归养血滋阴;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

若见发热、黄疸者,加茵陈、黄柏;热重于湿,大便不通,腹胀腹满者,加大黄、芒硝;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胁痛连及肩背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郁金、川楝子等,或用硝石矾石散。

胸胁苦满疼痛,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头痛目眩,心烦喜呕者,为邪郁小阳,用小柴胡汤加减;胁肋剧痛,呕吐虫者,先以乌梅丸安,再予驱蛔。

三、瘀血阻络1.临床表现: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块,古质紫暗,沉涩。

2.证机概要:瘀血内阻,肝络痹阻。

3.治法:祛瘀通络。

4.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前方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后方祛瘀通络,消肿止痛5.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壳疏肝调气,散瘀止痛制香附、川楝子、郁金善行血中之气,行气活血,使气行血畅;五灵脂、延胡索散瘀活血止痛三七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16年修订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2月第2版)
(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
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
月第七版)
(1)症状: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
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疼痛放射到右肩、肩
胛和背部。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
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
痛。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则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
生坏疽、穿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3)实验室检查: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
老年人可不升高。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1/2
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1/3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4mm),明显水肿时
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CT、MRCP均能协
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肝胆气滞证
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
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
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
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
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
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
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二)一般措施
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三)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
药物:柴胡10g茵陈10 g 枳实10g 木香10g 元胡10g
白芍15g 厚朴10g 大黄6g 乌药10g 川楝子9g 川芎10g
金钱草10g 炙甘草10g 荜拨10g
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1剂。
2.肝胆湿热证
治疗: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名:肝胆湿热利胆汤
药物:柴胡10g 茵陈10g 枳实10g 木香10g 金钱草10g
白芍15g 炙甘草10g 厚朴10g 大黄6g 乌药10g 川芎10g
荜拨10g 银花 15g 连翘 15g
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1剂,每日1剂。
(四)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足三里、日月、梁门、太冲,肝郁气滞证加期门,支沟
肝胆湿热证加阳陵泉、中脘。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垂直进针寸,腹部穴位与腹平面
成45度角斜向下进针寸,每隔5-10分钟重复手法一次,留针30分
钟,诸穴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用泻法或补法。
(2)耳针
取穴: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胆、脾、胃。耳穴用王不留行
籽固定在穴位上,间断指压。
(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若病情危急行胆囊造瘘术。
(六)护理
1.评估
(1)腹痛程度、部位、诱因、性质、持续时间、腹部体征及消
化道症状。
(2)既往史。
(3)监测神志、面色、生命体征、皮肤粘膜有无黄染。出入量、
电解质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
2.术前护理
(1)选用低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
(2)遵医嘱使用镇痛剂。
(3)胆石症急性发作应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及腹痛情况。注意皮
肤有无黄染、粪便颜色变化,以确定有无胆道梗阻。
3.术后护理
(1)定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血压下降、体温升高
及尿量减少等全身中毒症状,及时补充液体,保持出入量平衡。
(2)胆囊造瘘管护理::妥善固定,防扭曲、打折,防脱落,保
持胆囊造瘘管无菌,每日更换引流袋,下地活动时引流袋应低于胆
囊水平以下。观察并记录每日胆汁引流量、颜色及性质。夹闭管道
时,观察有无体温增高,腹痛,恶心,呕吐及黄疸等不适。
4、辨证施护:
(1)肝郁气滞证
①卧床休息,保暖,防止受凉
②高热、无汗用50%酒精擦浴。
③鼓励病人多饮水,利于黄疸的消退。
④重症禁食,遵医嘱静脉输液,应用抗菌素。
⑤口服中药汤剂100ml,每日2次,观察服中药后疗效。
⑥大便干燥者给予导泻剂。
(2)肝胆湿热证
①调节情志,使病人心情舒畅。
②饮食清淡,易消化,忌油腻食品。
③恶心、呕吐给予止吐药。
④观察服中药后疗效。
⑤针刺足三里、梁门、日月或太冲。
5.健康指导
(1)饮食要少油腻,宜高维生素,低脂饮食。烹调方式以蒸煮
为宜,少吃油炸类的食物。
(2)适当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3)指导病人对异常现象的观察,若持续存在或有腹胀、恶心、
呕吐、黄胆、白陶土大便、茶色尿液等不适或伤口红肿热痛等应及时
就诊。
三、难点分析
(一)难点分析:
胁痛患者通常伴有胁腹疼痛,甚则痛引肩背,腹拘强直,压痛惧
按,在服用利胆汤原方加减的同时,加入荜拨10g,可增强其行气利
胆止痛的功效,改善疼痛的效果较好,因其药性温热,易损伤津液,
需中病即止;此药煎剂口感较差,患者顺从性较差。
(二)解决思路和措施:
2016年尝试优化方药组成和剂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
荜拨,改汤剂为颗粒剂,观察疗效。
四、疗效评价标准
(陈贵廷,等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第1版,1991)
(一)评价标准
治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
显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
有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30%。
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不足
30≥。
胁痛中医症候积分
症状 轻(2分) 中(4分) 重(6分) 评分
胁痛 右侧胁肋部不适,偶有疼痛 右侧胁肋部疼痛明显,发作较频 右侧胁肋部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恶心呕吐 无恶心,无呕呕 恶心,无呕吐 恶心,呕吐
腹胀 腹部轻度胀满,肥甘厚腻食后腹胀,半小时缓解 腹部胀满,肥甘厚腻食后腹胀明显,半小时到1小时内缓解 腹部明显发胀,肥甘厚腻食后尤甚,2小时内不能缓解

易怒 偶有怒气 易怒 常常发怒
黄疸 无 目、身发黄 目、身深黄,皮肤瘙痒
口苦 晨起口微苦 口中发苦,食而无味 口中甚苦,食不知味
发热 无发热 持续低热 发热不退(38℃及38℃以
上)
小便 小便正常 小便黄 小便黄,有异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