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胁痛(肋间神经痛)病案

胁痛(肋间神经痛)病案

胁痛(肋间神经痛)病案荆州徐峰姚*平男 47岁初诊:2017年8月17日患者做体力活,砖瓦厂做搬运的,用力不当,致右侧肋间及前胸疼痛,按压加重,咳嗽疼,翻身疼,呼吸疼,口服芬必得三天效果不显,伴腹胀,大便三天未解,舌黯脉沉弦。

来我处中药治疗,给予内服中药,外敷自制活血止痛散。

中医诊断:胁痛病因病机:气滞血瘀肝经受阻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处方用药:复元活血汤加减柴胡30克当归30克桃仁20克红花20克花粉30克土鳖15克大黄20克甘草15克玄胡20克青皮30克川楝子15克。

三剂煎服方法:将上药除大黄外,加水1500ml浸泡半小时,大火熬开,再用小火熬20分钟,加入大黄,再熬10分钟即可关火,每次150ml,每天3次,饭后半小时服药。

二诊:2017年8月25日患者当天服药2次,夜间大便通,次日又解3次,来我处敷药,疼痛减轻,后每隔一天敷药一次,肋间疼痛逐渐缓解,令其第三付药不用大黄,今天过来药已经服完,只开2剂巩固疗效。

原方去大黄加瓜蒌。

柴胡30克当归30克桃仁20克红花20克花粉30克土鳖15克瓜蒌20克甘草15克玄胡20克青皮30克川楝子15克。

体会:临床总是经常遇到因扭伤或摔跤引起的肋部软组织损伤,刚开始疼痛不明显,随着不停活动,过2-3天,肋间疼痛牵扯致前胸、呼吸疼、咳嗽疼、翻身则更疼,并出现大便秘结,小腹胀痛,这时候往往病人才开始重视,西医服芬必得,B1片,局部擦药、贴膏药等效果不显,来我处采用内服肋损汤(少腹逐瘀汤去炮甲加土鳖、川楝子、玄胡、大黄)疗效确切,本方主治瘀血停于肋下,痛不可忍,去炮甲价格太高,易土鳖破血行瘀,加川楝子、玄胡入肝经行气止痛,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胁痛中医诊疗规划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规划方案

(2021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21) ?[1]拟定。

〔1〕发作性的胆绞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出现钝痛,可放射至背部,持续数小时缓解。

〔2〕可伴有口苦、嗳气、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病症。

〔3〕有或无右上腹压痛。

2.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21年) ?[2]、?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21 年〕?[3]。

〔1〕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

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可伴有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病症,极少引起黄疸,局部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 Murphy's 征〔 +〕。

〔3〕辅助检查:超声、腹部CT或核磁共振 MRI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胆囊结石。

具备第〔 1〕~〔 2〕项可诊断,兼有第〔3〕或第〔 4〕项可确诊。

〔二〕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陈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 +〕,超声检查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2. 慢性进展期:无明显临床病症,或仅有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腹胀、大便不畅等病症。

〔三〕证候诊断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21) ?。

1.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那么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

舌质紫黯,脉沉涩。

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施治

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施治

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施治内科胁痛是指腹腔内某些脏器或组织的病变所引起的一种疼痛感觉,常常表现为疼痛感集中在胁肋部。

中医认为,胁痛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或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的。

下面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与施治。

一、病因分析中医认为,胁痛多与肝、胆、胃等脏腑相关。

病因分析如下:1. 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是常见的引起胁痛的原因,这是由于情志不畅、思虑过度、长期抑郁等所致,导致肝气郁结,发生疼痛。

2. 胆热结结:胆热结结是指胆囊、胆管等处有炎症或结石等情况,导致胆火亢盛,引起胁痛。

3. 胃寒犯胁:胃寒犯胁是指寒邪入侵胃部,导致胃气不通,进而引起胁痛,多数伴有消化不良、纳差等症状。

二、胁痛的临床表现胁痛的表现视病因不同而不同,但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1. 疼痛性质:胁痛常为胀痛、刺痛或隐痛,多数患者疼痛不很明显,但有些患者疼痛剧烈,甚至呈绞痛状。

2. 疼痛部位:胁痛的部位多在胁肋部,可为左侧、右侧或双侧,部分患者疼痛部位较广泛,甚至蔓延至腰背部。

3. 疼痛发作:胁痛的发作多为间歇性,可伴随进食、活动或情绪波动加重。

4. 伴随症状:胁痛常常伴有其他症状,如纳差、口苦、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胁痛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

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唇色、舌质等来判断病情。

如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可见面色不舒、目赤、舌质暗红等。

2. 闻诊:通过闻气味判断病情。

如胃寒犯胁所致的胁痛可有腐败味。

3. 问诊: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症状出现的时间、疼痛性质等信息。

如疼痛时间与情绪波动相关提示肝气郁结的可能性较大。

4. 切诊:主要是通过按诊脉搏来判断病情。

如见脉沉细、弦代表肝气郁结,脉滑或脉弦表示胃寒犯胁等。

四、中医施治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施治胁痛常采取综合施治。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 疏肝理气:对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可采用疏肝理气的方法,如使用柴胡、郁金、香附等药物。

胁痛诊疗方案.doc

胁痛诊疗方案.doc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16 年修订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2月第 2版)(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七版)(1)症状: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

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

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 Murphy 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

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则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 3)实验室检查: 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人可不升高。

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 1/2 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 1/3 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 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 4mm),明显水肿时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

CT、 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胆气滞证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二)一般措施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 三 ) 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药物:柴胡 10g 茵陈 10 g枳实10g木香10g元胡10g白芍 15g厚朴10g大黄6g乌药10g川楝子9g川芎10g金钱草 10g 炙甘草 10g 荜拨 10g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 1 剂。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肋骨下的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感。

中医认为,胁痛多与脾胃功能紊乱、肝郁气滞等有关。

下面将介绍一
种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供参考。

一、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型:胁痛胀满,有时配有胸闷、乳房胀痛等症状,舌苔多
为薄白或薄黄,脉弦滑;
2.脾胃气滞型:胁痛胀满,伴有食欲不振、嗳气、腹胀等症状,舌苔
多为薄白,脉弦滑;
3.脾胃虚弱型:胁痛隐痛,常配有乏力、纳差、便溏等症状,舌质淡
红或淡嫩,舌苔多为薄白,脉弱;
4.脾胃湿热型:胁痛灼热,伴有口苦、口干、纳差、大便黏滞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原则:
1.肝郁气滞型: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气滞型:理气消胀,调和脾胃;
3.脾胃虚弱型:健脾益气,调和胃气;
4.脾胃湿热型:清热利湿,调和脾胃。

三、常用药物方剂:
1.肝郁气滞型: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2.脾胃气滞型:理中丸、枳壳导滞汤;
3.脾胃虚弱型: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4.脾胃湿热型: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

四、辅助疗法:
1.针灸疗法:可采用足三里、太冲、膈俞、脾俞等穴位进行调理,疏
通气血,缓解胁痛症状;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捏、按等手法刺激相关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舒缓胁痛;
3.中药熏蒸疗法:选择适当的中药,熏蒸胁部,起到活血定痛的作用。

中医科治疗胁痛诊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胁痛诊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胁痛诊疗常规胁痛是因肝气郁结所致的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以及肋间神经痛等疾病以胁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 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闷痛或窜痛。

3 反复发作的病史。

4 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 应注意与胸痛、胃痛、黄疸、鼓胀、肝癌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1 肝气郁结症状: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背,且情志刺激则痛剧,胸闷,善太息而得嗳气稍舒,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瘀血阻络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例方:血府逐瘀汤。

3 湿热蕴结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或滑。

治法:清肝利胆,理气通络。

例方:龙胆泻肝汤。

4 肝阴不足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例方:一贯煎。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酌情选用逍遥丸、左金丸、大黄虫丸、鸡骨草丸等治疗。

2 中药针剂2.1 茵栀黄注射液3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适用于湿热者。

2.2 丹参注射液16~2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适用于血瘀证。

3 针灸疗法可取肝俞、内关、胆俞、期门、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治疗。

[疗效标准]1 治愈:胁痛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胁痛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好转。

3 未愈:胁痛不减或加重,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施治

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施治

从中医角度分析内科胁痛的诊断施治1. 引言1.1 定义胁痛是指腹部或胸部侧面感到疼痛的症状。

在中医学中,将胁痛归为“肝经郁热”、“胆经郁火”、“肝胆湿热”、“血瘀郁滞”等病机。

胁痛的病因可以是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血运行不畅等。

胁痛常表现为剑突下痛、胸胁痛、叩击痛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胁痛的发生与膈肝经、胆经、血脉、气机等都有密切联系。

通过中医调理,可以疏肝理气、清暑利湿、活血行气、解毒排腐等方法来缓解或治疗胁痛。

胁痛的中医治疗是基于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调整气血、消除病邪、恢复机体平衡的目的。

中医治疗内科胁痛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减少疾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0字】1.2 病因胁痛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

在中医理论中,胁痛常常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外邪侵袭所致。

具体来说,胁痛的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脾胃气虚:脾胃气虚导致气机不畅,脏腑运化功能受损,引起胁痛。

2. 肝郁气滞:情绪不畅或长期受到刺激会导致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引起胁痛。

3. 气血运行不畅:气血是身体的营养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若气血运行不畅,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胁痛。

4. 外邪侵袭:外邪是指外部病因,如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体内,阻碍气血通畅,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胁痛。

胁痛的病因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和外邪侵袭有关。

通过中医的诊断方法可以准确辨别胁痛的病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治。

1.3 症状内科胁痛是指胁部发生的疼痛感,常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常常会感到剧烈的不适,甚至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

内科胁痛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突发剧烈疼痛:内科胁痛常常突然发作,患者会感到胁部剧烈的疼痛,甚至有撕裂感。

2. 持续性疼痛:内科胁痛的疼痛感通常是持续性的,不易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诊疗方案()分析:中医认为胁痛是因为机体痰湿内显,郁久化热,积于肝胆,肝主胆汁分泌,主疏泻。

胆汁蒸灼为砂石,肝失紊达,故见腹痛。

综观舌脉症,本病病位在肝胆,属砂石积聚之候。

我们对我科胆囊结石病例,围手术期依据不一样症候,诊疗以清热利湿,理气通腑、疏肝清热,通下利胆、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我们采取这些方法对胁痛胆囊结石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满意。

术后配合中医药诊疗,可降低因泥沙样结石排入胆总管所致继发胆总管结石。

下一步在诊疗这类病人尤其是合并急性胆囊炎时需要寻求新辨证方法。

评定:我们采取中医临床观察方法对病历进行观察,总有效率100%,胆囊结石围手术期采取中医辨证施诊疗效满意,临床效果客观。

为了深入提升中医诊疗胆囊结石疗效,我们对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制订了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疗1.中医诊疗:胁痛。

2.西医诊疗:胆囊结石。

(一)疾病诊疗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时发病;2.首发或反复右上腹、肩背部胀痛;右上腹绞痛;3.伴有恶心、呕吐,发烧,腹胀;4.查体:急性发作时有右上腹压痛,墨菲氏症阳性;5.B超发觉胆囊结石。

(二)症候诊疗(1)肝胆气滞证:(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

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2)肝胆蕴热证症候:胁腹隐痛,闷痛或闯痛,并可牵引肩背,口苦咽干,食少腹胀,大便干结,无热或低热,无黄疸,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紧。

(3)肝胆湿热证症候:胁腹疼痛如挚,如绞,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发烧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诊疗方案:围手术期进行中医辩证,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诊疗。

以清热利胆,泻下通腑为主。

(一)中药辩证诊疗:(1)肝胆气滞证:(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胁痛诊疗方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16年修订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
(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七版)
(1)症状: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

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

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

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则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3)实验室检查: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人可不升高。

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1/2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1/3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4mm),明显水肿时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

CT、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肝胆气滞证
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
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二)一般措施
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三)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
药物:柴胡10g茵陈10 g 枳实10g 木香10g 元胡10g
白芍15g 厚朴10g 大黄6g 乌药10g 川楝子9g 川芎10g 金钱草10g 炙甘草10g 荜拨10g
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1剂。

2.肝胆湿热证
治疗: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名:肝胆湿热利胆汤
药物:柴胡10g 茵陈10g 枳实10g 木香10g 金钱草10g
白芍15g 炙甘草10g 厚朴10g 大黄6g 乌药10g 川芎10g 荜拨10g 银花 15g 连翘 15g
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1剂,每日1剂。

(四)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足三里、日月、梁门、太冲,肝郁气滞证加期门,支沟
肝胆湿热证加阳陵泉、中脘。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垂直进针1.5寸,腹部穴位与腹平面成45度角斜向下进针1.5-2寸,每隔5-10分钟重复手法一次,留针30分钟,诸穴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用泻法或补法。

(2)耳针
取穴: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胆、脾、胃。

耳穴用王不留行籽固定在穴位上,间断指压。

(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若病情危急行胆囊造瘘术。

(六)护理
1.评估
(1)腹痛程度、部位、诱因、性质、持续时间、腹部体征及消化道症状。

(2)既往史。

(3)监测神志、面色、生命体征、皮肤粘膜有无黄染。

出入量、电解质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

2.术前护理
(1)选用低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

(2)遵医嘱使用镇痛剂。

(3)胆石症急性发作应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及腹痛情况。

注意皮肤有无黄染、粪便颜色变化,以确定有无胆道梗阻。

3.术后护理
(1)定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及尿量减少等全身中毒症状,及时补充液体,保持出入量平衡。

(2)胆囊造瘘管护理::妥善固定,防扭曲、打折,防脱落,保持胆囊造瘘管无菌,每日更换引流袋,下地活动时引流袋应低于胆囊水平以下。

观察并记录每日胆汁引流量、颜色及性质。

夹闭管道时,观察有无体温增高,腹痛,恶心,呕吐及黄疸等不适。

4、辨证施护:
(1)肝郁气滞证
①卧床休息,保暖,防止受凉
②高热、无汗用50%酒精擦浴。

③鼓励病人多饮水,利于黄疸的消退。

④重症禁食,遵医嘱静脉输液,应用抗菌素。

⑤口服中药汤剂100ml,每日2次,观察服中药后疗效。

⑥大便干燥者给予导泻剂。

(2)肝胆湿热证
①调节情志,使病人心情舒畅。

②饮食清淡,易消化,忌油腻食品。

③恶心、呕吐给予止吐药。

④观察服中药后疗效。

⑤针刺足三里、梁门、日月或太冲。

5.健康指导
(1)饮食要少油腻,宜高维生素,低脂饮食。

烹调方式以蒸煮为宜,少吃油炸类的食物。

(2)适当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3)指导病人对异常现象的观察,若持续存在或有腹胀、恶心、呕吐、黄胆、白陶土大便、茶色尿液等不适或伤口红肿热痛等应及时就诊。

三、难点分析
(一)难点分析:
胁痛患者通常伴有胁腹疼痛,甚则痛引肩背,腹拘强直,压痛惧按,在服用利胆汤原方加减的同时,加入荜拨10g,可增强其行气利胆止痛的功效,改善疼痛的效果较好,因其药性温热,易损伤津液,需中病即止;此药煎剂口感较差,患者顺从性较差。

(二)解决思路和措施:
2016年尝试优化方药组成和剂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荜拨,改汤剂为颗粒剂,观察疗效。

四、疗效评价标准
(陈贵廷,等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1版,1991)
(一)评价标准
治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

显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

有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30%。

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

胁痛中医症候积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