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文艺与政治关系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摘要】本文探讨了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认为文艺也要讲政治。
在分析了当前现状,提出了问题并论述了研究意义。
在通过历史回顾和探讨政治与文艺的相互影响,阐述了文艺作品中的政治元素和文艺对政治的影响。
探讨了当代文艺如何讲政治。
结论部分指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政治需要文艺的参与,文艺也需要关注时政。
这表明文艺在当下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积极参与政治,并关注时事,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文艺、政治、关系、影响、时政、参与、关注、紧密1. 引言1.1 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文化市场的扩大,政治与文艺的关系变得愈加密切。
政治因素在文艺创作中不断呈现,文艺作品也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政治议题。
一些文艺作品通过艺术的表达形式,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实矛盾,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1.2 问题提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文艺作品中的政治元素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些作品在探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议题。
这引发了一些讨论和争议,关于文艺与政治之间应该何种关系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
1.3 研究意义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旨在探讨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中的表现和影响。
研究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对于深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促进文艺创作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回顾、政治与文艺的相互影响、文艺作品中的政治元素、文艺对政治的影响以及当代文艺如何讲政治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索文艺与政治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文艺在政治中的作用。
2. 正文2.1 历史回顾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歌、歌谣、戏剧等形式。
在古希腊,剧作家伊索的寓言故事就是对政治问题的批判和讽刺。
在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的诗歌中也常常表现出对时政的关注和批评。
论文范文:从现实政治角度看文学政治——论鲁迅与政治及文学之关系

论文范文:从现实政治角度看文学政治——论鲁迅与政治及文学之关系第一章关于文学与政治正如前文所述,要探讨鲁迅及其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我们就应该先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进行必要的梳理。
而且,清末以来,中国社会就进入了近代转型时期。
从戊戍维新开始,直到民国时期,变革政治就成为时代最迫切的要求,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转型时期重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本身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思考中国近现代文学政治维度的空间与启示:在我们论及这一问题时,也应该对鲁迅文学创作的政治语境进行思考和阐述。
这是因为,鲁迅在以一个启蒙者反思传统,批判国民性的同时,是在中国近现代文学政治文化语境下作出的一种自我选择。
这种历史情境的政治语言文化背景也使得鲁迅在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时获得了一种历史文化认同。
第一节简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极其复杂,一直以来就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要了解其关系,我们先要对文学与政治,特别是政治这一概念作出清楚的界说。
不过无论是对于文学,还是政治,至今尚无世所公认的权威解说。
为了提出我们对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我们先对政治作出一定的界定。
先秦诸子里就使用过“政治”一词。
《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
“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在中国古代,“政”从字体上可见其本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政,正也,从攵正,正亦声。
”《论语》孔子曰:“政者,正也。
”①就是“以文正之”,先有规范的文本,然后治理天下。
“政”一般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朝代的制度和秩序,如《左传·襄公十七年》“大乱宋国之政”。
其次,还是一种统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礼记·乐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 再者,是表示符合礼仪的道德和修养,如《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文艺与正政治的关系

(普遍)首先,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覆盖面最大、最重要、最普通而恒久的现象,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命运、行为、心理构成、生存环境,都与政治直接或间接关联,都有政治的因素渗透其中。
如果是一个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对人类生活世界有强烈关怀的作家,就不可能不关注政治,他的创作也不可能不直接或间接涉及政治,并对特定政治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
其次,中外文学史上许多著名作家作品都是有强烈政治意识、政治倾向、政治效果的,政治不仅没有使其贬值,反而是其创作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的重要保证。
又其次,就新时期的文学来说,一方面,理论界政治论诗学正受到质疑并被贬黜,而另一方面创作界从问题文学、到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文化小说的登场,都恰恰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关怀,它们不仅在客观上迎合了当时社会政治走向的需要而因此受到政治家的赞许和读者的好评,而且作家们主观上大多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
评论界对这些文学现象的政治意义和效应的阐释与肯定更是不遗余力,他们的默契配合造就了一个辉煌的文学时代。
即使是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先锋派小说,尽管那些作家有意无意地在作品表层极力淡化政治意识,但在评论家眼里,其政治内涵和效应仍被极度发掘和放大,认为经历了"语言之自觉"、走向"纯文学"的先锋派小说家的创作中仍然隐含着政治意识。
一方面在理论上激烈批判和否定政治论诗学,另一方面在评论具体文学现象时又有意无意地采用政治视角,这种矛盾是意味深长的。
它至少说明要真正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抹去政治维度,那是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事情。
我国屈原的《离骚》,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许多名诗,关汉卿的《窦娥冤》,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外国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河德》,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列甫·托尔斯泰的《复活》等,都是很有说服力的范例。
即使象巴尔扎克这样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虽然他还不是很自觉地将自己的作品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然而他的艺术成就,即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恰恰正在于现实主义艺术与反封建政治的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
文艺美学研究·文艺与政治的联系

文艺美学研究·文艺与政治的联系文艺美学研究·文艺与政治的联系文艺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发生这种联系的内在原因在于:首先,文艺与政治都是经济的反映,它们之间是同根相连的。
文艺是一种观念形态性的上层建筑,无论它所反映的内容,还是自身的发展变化,都是为经济基础所制约的,因此,文艺与政治一样,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制度起保护作用。
它们同根相生,处于同等的地位,承受相同的作用,发生相同的反作用。
其次,文艺与政治相比,从与经济的距离来说,政治是最近的。
所以文艺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制度,就不能不与政治发生密切的联系。
列宁曾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也就是说,政治斗争集中表现了经济利益上的争夺,政治归根结底是要为巩固经济制度而存在的,所以政治对其他上层建筑部门的影响是最广泛的,如对宗教、艺术、哲学等。
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可以集中地体现出经济对其他上层建筑的影响。
因此经济制度影响文艺往往是通过政治实现的。
这样,也就可以说,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就是文艺与经济的体现。
最后,文艺归根结底是写人的,政治生活渗透到人的各个生活领域,给人以重大影响,并又能突出强烈地显示出人的重要特点,这就使文艺与政治发生了阻隔不断的联系。
文艺是社会生活斗争的反映,必然与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政治发生联系,对政治产生作用。
同样,政治集中体现着经济对其他上层建筑的影响,也是会作用于文艺的。
两者之间互相影响。
首先,文艺与政治方向相同的相互作用。
所谓方向相同是指两者都是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
如资本主义政治和资本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文艺等,它们都是朝着同一个经济基础的目标发生作用的,因而两者也是互相保护的。
其次,文艺与政治方向相反的相互作用。
这种方向相反也就是两者并非由同一经济基础所产生。
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文艺与产生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文艺,有时就会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打击。
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

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摘要】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密不可分,政治文化对中国当代文艺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从政治文化影响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着重分析了政治文化在中国当代文艺作品中的体现和演变。
也探讨了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关系。
通过对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相关内容的探讨,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政治文化对于中国当代文艺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政治文化可能对未来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政治文化的作用是综合而深刻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深入挖掘。
【关键词】政治文化, 中国当代文艺学, 关系, 影响, 元素, 发展历程, 变迁,文学批评, 理论, 重要性, 未来发展1. 引言1.1 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定义中国当代文艺学是研究当代中国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的学科,是对当代中国文艺现象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当代中国文艺作品的创作、表现和传播,以及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关系。
中国当代文艺学旨在全面了解和解释当代中国文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探讨中国当代文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和特色,以及其所承载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艺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脉络和走向,进一步推动中国文艺的创新和发展。
在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关系中,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定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和特征,又对政治文化对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1.2 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关系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和阐释。
在政治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中国当代文艺作品反映出了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现实,表达着作者对政治现实的关注、思考和批判。
政治文化中的权力、斗争、变革等元素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也在文学批评和理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出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
政治文化也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和解释框架。
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理解通过对十七年文学现象的深入了解与学习,我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有了新的、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认为:政治影响艺术,艺术反映政治。
两者对立又统一,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
十七年文学中,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都明显表露出在题材上的政治化特征,在题旨上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文学的生产流通也时时隐含着一种政治权力运作的机制。
因为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是非常崇拜的,国人整体意识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了各种艺术创作中。
例如作品《红岩》就时时刻刻地灌输给读者的“党”与“光明”的必然联系;以及其它的一些红色经典,如《红日》《创业史》等,都能体现出政治对文学艺术的领导与影响。
电影《武训传》本是一部极富教育意义的电影”,武训也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
但仅因为毛泽东认为电影《武训传》宣传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想,就掀起了全国对电影《武训传》的极力反对与批判。
可见政治对艺术发展的限制与约束。
而历史剧《海瑞罢官》由起初毛泽东的大力赞扬到最后江青等人联手策划的批判,这种“由好到坏”的巨变,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政治对艺术控制的主动地位的绝对性。
然而反过来看这些十七年文学现象中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实这同样是艺术对政治的一种反映。
如上文提到的那些红色经典,其实都反映了全民相信共产党的那样一种政治气候;而无论是对电影《武训传》或者《海瑞罢官》的批判或者赞扬,都反映出了当时政治领导人物的某种政治主张。
包括十七年间中国戏剧对外推广之深远,对世界戏剧的影响之广泛,也都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相对稳定,尤其是艺术的对外交流方面。
所以说艺术同样也是反映政治的。
由此看来,艺术与政治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
但它们的关系并非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艺术对政治有着绝对的体现。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doc

文艺也要讲政治——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新话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高级干部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
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多次反复强调,高级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必须头脑清醒。
同时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是必须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
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李登辉要搞”台独”,我们不讲政治行吗?不警惕不斗争行吗?这个问题的适时提出和强调,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又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文艺界引起了普遍、热烈的反响。
许多报刊连续发表文章,重新掀起了一场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讨论。
它们不仅从理论上更深入地阐述了文艺不可能脱离政治,要讲政治同样适用于文学艺术界;同时还从各个方面联系实际,指出了文艺界要讲政治、特别是文艺界的领导于部和共产党员要讲政治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一个争论不已的话题毕业论文李伦在文章中说:”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说的讲政治,这政治——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
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因此,我们讲政治,就要经常检查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怎么样、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
”“文艺工作者讲政治,主要就是要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他还认为,社会主义文艺是属于人民群众的文艺。
这是我们的文艺的基本特征和政治方向。
它规定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必然是相信、尊重和热爱人民群众的,必然是热忱地投身和歌颂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创造活动的,必须是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努力用自己的作品去鼓舞人民群众开创美好的未来的。
浅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浅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浅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首先,我要声明,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件不与政治发生关系,而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就更是如此.好了,现在开始进行我们的话题。
综观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的当代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这个经历了长时间封建制度统治的国度里,当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时代被炮火所轰碎,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时,文学作为始终不屈不挠地反映社会的变化的特殊意识形态,在新社会里却被一条无形枷锁所桎梏,这就是政治。
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建国之后著名作家创作普遍大面积滑坡,为什么作品中缺少了鲜活的艺术性,为什么没有再出现像鲁迅这样伟大的文学家,为什么中国作家始终无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难道反映不出文学对政治的干预吗?这些年每当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揭晓,总会在中国引起一阵不大不小的躁动。
有种声音颇具代表性,即国内的政治环境迟滞了一个文学盛世的诞生。
是不是这样呢?曾为中国作家现为法籍公民的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在他的作品中曾经有如下的感慨,似乎可以窥见谜底:“出手的文学,要三思而后行,别随便投稿,你还不懂得文学的风险”“这是一个没有战场却处处是敌人,处处设法却没法防卫的时代”。
这反映出中国政治对文学的伤害在作家心中的深深的烙印。
那么,中国文学能否摆脱政治的束缚呢?可以说,直到今天,中国政治对文学的干预仍然没有停止;《蓝宇》、《天浴》等电影的被禁播,中国足球队世界杯铩羽归来却禁止媒体讨论,难道不能说明些什么吗?所以我赞同“淡泊文学”的观点,所谓作家无非是一个自己在说话、在写作,他人可听可不听、可读可不读,既不是为民请命的英雄,也不值得作为偶像来崇拜,更不是罪人或民主势力的敌人。
所谓“淡泊文学”是指恢复了本性的文学,区别与那种文以载道、抨击时政、干预社会的文学。
“淡泊文学”是一种逃亡而求其生存的文学,是一种不被社会扼杀而求得精神自救的文学,是一种非功利的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毛泽东诗词分析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汉文0802 陈丽 20080001247
【摘要】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诗词文章等部分内容的分析,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阐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
毛泽东;文艺;政治;关系
文艺与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的一对基本关系范畴。
关于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文艺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毛泽东早期对文艺的见解和思想脉络,可以从他的文章著述、演说报告,特别是他的诗词创作实践的文风和艺术风格中找到线索。
而完整、系统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则主要地体现在下列著作之中:《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与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等:,此外,还有若干通信、批示、按语和为报刊代拟的社论。
上述著作中,对于毛泽东文艺思想表述得最系统、最具广泛和深远影响的则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与政治的。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
文艺服从于政治,而当时中国政治的根本问题是革命。
先是抗日,接着是解放战争。
毛泽东的诗歌几乎都是对当时政治的反映。
《清平乐·蒋桂战争》高度概括了当时的国内斗争形势。
作者通过军阀开战与革命力量空前壮大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力地生动地表现了中国革命迅速发展的趋势。
作者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心情是复杂的。
1930年7月前后,中国革命的形势十分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因此党内滋长了乐观而盲目的情绪。
这首词以浪漫主义的笔触,写出了红军各路大军互相配合,讨伐敌人的浩荡声势。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全词画面雄奇,风格豪壮,生动地概括了第二次反“围剿”的全过程,堪称是一首壮丽的史诗。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创举,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论述长征意义时写道:“长征时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七律·长征》是记录长征这次伟大历史的无比壮丽的史诗。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达25000里的行军,抒发了无产阶级领袖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这首诗也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为辉煌的美学总结。
南京解放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标志着国民党以至几千年反动统治的历史彻底结束,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当家做主时代的到来。
《七律·人民解
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人民革命胜利的不朽丰碑,是教育人民接受历史教训的忠告,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斗号令。
全诗风雷磅礴,豪气盖世,寓意深邃。
这是一首永载史册的经典之作。
1950年10月所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这首词通过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愤怒地控诉了旧中国的罪恶统治,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通过游泳中的感受和联想,抒发了诗人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歌颂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首今天和明天的社会主义赞歌,是一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典范。
《七律·冬云》这首诗以比喻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描写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表现了作者要灭“虎豹”、杀“熊罴”的伟大气魄。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后中国的形势,可以说毛泽东的诗歌都在为政治服务。
但他也说过文艺反过来也会给政治带来大的影响。
在这里,就拿他的《新民主主义论》来举例说明吧。
毛泽东写作《新民主主义论》,首先是为了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和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阐明中国前进的方向。
其次是为了回击国民党顽固派进而统一全党认识。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
”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不止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理论论证,尤其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未来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作了探讨。
可以说《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轫,国共合作实践的理论论证,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源头。
政治对文艺的影响是直接、深刻和巨大的:特定的政治局面会影响到文学的思想价值和审美风格,政治斗争的形势会影响到文学的方向和性质,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所制定和推行的方针政策及统治者的个人好恶也会影响到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文学的形象的、隐喻的和象征的表现方式决定了文学是通过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的社会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的。
因此,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在一种特定历史语境中双向互渗互动的功能性关系。
【注释及参考文献】
/news/community/shzt/mzd/thought/200312220712.h tm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陆贵山、周忠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诗词鉴赏》徐四海云南人民出版社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于光远、韩钢长江文艺出版社
《<毛泽东文集>与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组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