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重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

最后,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学术界的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完成了文艺工作者、作家的组织化。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伟大开端。

2.1958年“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式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4.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

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

第二次文代会对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做出了总结;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未来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5.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艺术与政治经济关系

艺术与政治经济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P30王)1、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

艺术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

一种艺术,如果在其时代的经济基础中有着深刻的根源和力量,则是任何一种政治也不能将其消灭的。

法西斯、文革。

2、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他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一种关键的地位,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极为密切,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中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应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

因此艺术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强大影响,它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

在有政治的社会中,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任何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直接或曲折的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观点或倾向性。

如元代的倪云林、清初朱耷等。

32页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P32第二段)4、不能把艺术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艺术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艺术作品的政治倾向性在表现方式上也不一样。

(P32第三段)艺术与经济的关系(P25王)1、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原始社会、青铜艺术、扬州画派、希腊艺术。

2、艺术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

即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而且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改变后,旧的艺术形态并不一定会随之消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生影响。

3、艺术具有独立性,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现象。

(P7彭)19世纪的俄国。

歌德文艺思想的两重性

歌德文艺思想的两重性

歌德文艺思想的两重性中文04 赵晓 20042856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他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被西方文学史家并尊为世界四大诗人,而同时他又是著名的美学家。

他既是文学创作者又是文学理论家,理论与作品相互印证:一方面,他的文艺理论主张是从自己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出发提出的,是对自己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是伟大的文艺思想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他又在自己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努力践行自己的文学理论。

歌德的文艺思想是对其丰富无比的文艺创作经验的反思、总结。

总体而论,一般都是极深刻、极正确的,对马列主义文论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影响,也对近代西方文化思想发展起过巨大作用。

但是,他的文艺思想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这种局限主要在于它的思想中存在着两重性。

对此恩格斯曾经指出:“歌德又是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笔试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歌德思想的二重性是表现在多个方面的,下文我谨就个人理解,对其文艺理论思想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二重性简要介绍,并结合歌德具体的作品加以分析。

一、歌德文艺思想是现实与诗意的伟大结合在歌德的文学思想中,一方面充斥着浓厚的现实主义,对于艺术与现实的问题有着辩证而深刻的理解,他十分排斥19世纪初期德国文坛上出现的消极浪漫主义倾向将“浪漫的”称为“病态的”。

而另一方面,他又始终没有与积极浪漫主义绝缘,他从浪漫主义到古典主义,而追求的则是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首先,歌德的文艺理论主张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

在1830年3月21日与爱克曼的谈话中歌德说:“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现已传遍全世界,引起许多争执和分歧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

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

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

”歌德这里所说的“古典的”或“古典主义”和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有联系,但又有根本的区别,这里实质上指现实主义。

文艺美学研究·文艺与政治的联系

文艺美学研究·文艺与政治的联系

文艺美学研究·文艺与政治的联系文艺美学研究·文艺与政治的联系文艺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发生这种联系的内在原因在于:首先,文艺与政治都是经济的反映,它们之间是同根相连的。

文艺是一种观念形态性的上层建筑,无论它所反映的内容,还是自身的发展变化,都是为经济基础所制约的,因此,文艺与政治一样,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制度起保护作用。

它们同根相生,处于同等的地位,承受相同的作用,发生相同的反作用。

其次,文艺与政治相比,从与经济的距离来说,政治是最近的。

所以文艺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制度,就不能不与政治发生密切的联系。

列宁曾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也就是说,政治斗争集中表现了经济利益上的争夺,政治归根结底是要为巩固经济制度而存在的,所以政治对其他上层建筑部门的影响是最广泛的,如对宗教、艺术、哲学等。

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可以集中地体现出经济对其他上层建筑的影响。

因此经济制度影响文艺往往是通过政治实现的。

这样,也就可以说,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就是文艺与经济的体现。

最后,文艺归根结底是写人的,政治生活渗透到人的各个生活领域,给人以重大影响,并又能突出强烈地显示出人的重要特点,这就使文艺与政治发生了阻隔不断的联系。

文艺是社会生活斗争的反映,必然与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政治发生联系,对政治产生作用。

同样,政治集中体现着经济对其他上层建筑的影响,也是会作用于文艺的。

两者之间互相影响。

首先,文艺与政治方向相同的相互作用。

所谓方向相同是指两者都是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

如资本主义政治和资本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文艺等,它们都是朝着同一个经济基础的目标发生作用的,因而两者也是互相保护的。

其次,文艺与政治方向相反的相互作用。

这种方向相反也就是两者并非由同一经济基础所产生。

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文艺与产生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文艺,有时就会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打击。

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理解通过对十七年文学现象的深入了解与学习,我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有了新的、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认为:政治影响艺术,艺术反映政治。

两者对立又统一,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

十七年文学中,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都明显表露出在题材上的政治化特征,在题旨上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文学的生产流通也时时隐含着一种政治权力运作的机制。

因为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是非常崇拜的,国人整体意识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了各种艺术创作中。

例如作品《红岩》就时时刻刻地灌输给读者的“党”与“光明”的必然联系;以及其它的一些红色经典,如《红日》《创业史》等,都能体现出政治对文学艺术的领导与影响。

电影《武训传》本是一部极富教育意义的电影”,武训也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

但仅因为毛泽东认为电影《武训传》宣传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想,就掀起了全国对电影《武训传》的极力反对与批判。

可见政治对艺术发展的限制与约束。

而历史剧《海瑞罢官》由起初毛泽东的大力赞扬到最后江青等人联手策划的批判,这种“由好到坏”的巨变,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政治对艺术控制的主动地位的绝对性。

然而反过来看这些十七年文学现象中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实这同样是艺术对政治的一种反映。

如上文提到的那些红色经典,其实都反映了全民相信共产党的那样一种政治气候;而无论是对电影《武训传》或者《海瑞罢官》的批判或者赞扬,都反映出了当时政治领导人物的某种政治主张。

包括十七年间中国戏剧对外推广之深远,对世界戏剧的影响之广泛,也都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相对稳定,尤其是艺术的对外交流方面。

所以说艺术同样也是反映政治的。

由此看来,艺术与政治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

但它们的关系并非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艺术对政治有着绝对的体现。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摘要:文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文学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在历史上出现过“从属论”“平行论”“想象论”等观点说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早已相互渗透在一起,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在不同的时期,文学与政治的联系也并不相同。

在文学与政治的地位相对平等的情况下,文学与政治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但若政治性过强,就会影响甚至禁锢文学的发展。

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一个现世的人,或多或少与社会、政治有些联系,正如鲁迅当年批评“超时代”文学家的那句话,“身在现世,怎么离去?这是和说自己用手提着耳朵,就可以离开地球者一样地欺人。

”政治早已与渗入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人类的整个生活,无论是哪个朝代,即使是在钟南山上修行的道士,都会受到整治的影响,因而那种完全与世隔绝,桃花源般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人,其文学创作必然脱离不了社会,文学与政治之间也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又如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而政治活动有直接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源泉——社会生活。

文学与政治之间一直都存在着激烈的论争,有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从属论”,文学的从属论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但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达到了高峰。

《讲话》中提出“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

反对这种摆法,一定要走到二元论或多元论,而其实质就像托洛茨基那样: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资产阶级的。

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到错误的程度,但也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①虽然毛泽东也强调了文学的重要性,但一旦取消了文学的独立性而把文学依于政治之上,久而久之,文学作品将逐渐走向僵化、模式化。

有主张文学与政治并行不悖的“平行论”,两条平行线之间是永远没有交集的,但文学与政治之间显然是有交集的,把文学独立的看待并不是孤立的对待,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因素并不是刻意而为之的,而是渗透于生活之中。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我见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我见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我见摘要:早在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之前,文艺与政治之的关系问题,就是学者们所关注的话题,直至今日,仍然争论不休。

我们认为,文艺与政治相互统一,文艺不能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艺政治脱离独立一早在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拉开帷幕之前,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说法就有三种,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工具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从属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服务论”。

[1]其中,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明确的说出了文艺与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仅如此,在整个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也一直倡导文艺服务于政治。

“1924年,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为革命而艺术’的口号,要求‘革命文学家应当成为民众的代言人,成为民众意识的综合者’。

1927年至1929年,鲁迅先后发表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现今的新文学的概况》等论及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文章,鲁迅认为,文艺与政治有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文艺和政治时时在冲突之中;……惟政治是要维持现状,自然和不安于现状的文艺处在不同的方向’。

另一方面,‘文艺和革命原不是相反的,两者之间,倒有不安于现状的同一’。

文艺不能超越政治,‘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

特别是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见解,代表了40年代文艺与政治关系理论的最高成就和最权威的意见。

毛泽东认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有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的、文艺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文艺的批评应将政治标准放在第一重要位置。

”[2]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强调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就是指文艺与政治相互统一,艺术依附于政治,存在于政治的基础之上,却并不独立。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二者的关系紧密而不可分。

文学与艺术不是远离政治,而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就处于这样一个宽松的政治背景之下,文学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即使是闲话风月的文学作品,也是由于作者处于如此祥和的环境中。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反思摘要:文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文学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在历史上出现过“从属论”“平行论”“想象论”等观点说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早已相互渗透在一起,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在不同的时期,文学与政治的联系也并不相同。

在文学与政治的地位相对平等的情况下,文学与政治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但若政治性过强,就会影响甚至禁锢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文学、政治、十七年文学、文革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一个现世的人,或多或少与社会、政治有些联系,正如鲁迅当年批评“超时代”文学家的那句话,“身在现世,怎么离去?这是和说自己用手提着耳朵,就可以离开地球者一样地欺人。

”政治早已与渗入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人类的整个生活,无论是哪个朝代,即使是在钟南山上修行的道士,都会受到整治的影响,因而那种完全与世隔绝,桃花源般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人,其文学创作必然脱离不了社会,文学与政治之间也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又如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而政治活动有直接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源泉——社会生活。

文学与政治之间一直都存在着激烈的论争,有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从属论”,文学的从属论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但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达到了高峰。

《讲话》中提出“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

反对这种摆法,一定要走到二元论或多元论,而其实质就像托洛茨基那样: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资产阶级的。

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到错误的程度,但也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①虽然毛泽东也强调了文学的重要性,但一旦取消了文学的独立性而把文学依于政治之上,久而久之,文学作品将逐渐走向僵化、模式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为纪念本刊创刊20周年,推动我国文艺理论研究事业的发展,/世纪之交:中国文艺理论研讨会0于1999年5月28日至30日在京隆重召开。

来自全国文艺理论界与高校的专家学者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围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探寻学术资源与经验的中心议题,畅所欲言,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老中青学者济济一堂,显示出会议的勃勃生机。

下面我们将部分学者的发言整理为一组笔谈发表,相信广大的读者能有所得。

曾经发生的政治动荡和政治专制所带来的沉重的创伤像梦幻一样地缠绕着人们的头脑。

这种可怕的政治运动和政治风暴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政治恶果,很大程度上引发和酿成了作家和群众的政治神经的脆弱和麻痹,政治意识的模糊和退化,政治良知和政治责任的消解和隐匿。

一种厌恶和漠视政治的非理性和情绪化的心态不可遏制地弥漫开来。

不管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都应当既反对文艺即政治的观点,也反对文艺非政治的观点。

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

文艺总是存在着与政治相联系的一面。

这种看法是以坚实的学理为依据的。

从性质上说,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政治。

专制的非人的政治是不好的,而那种人民的、民主的、清朗的、廉正的、开明的政治正是人民和社会所需要的;从位置上说,关键在于把政治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文艺首先应当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服务,同时为能充分体现经济发展要求的政治服务。

一方面要看到政治对经济的从属性和依赖性;另方面也要看到一定条件下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换言之,政治是以集中的形态表现出来的经济。

消解、躲避和排拒政治是不利于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的,从逻辑上说,政治是社会、历史和人生乃至审美的思想内涵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文艺不能脱离政治0,因为文艺有三种形态:即存在形态、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

这三种形态,都是无法超越和躲避政治的。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0包括文艺为人民的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的政治服务;如果文艺不为人民的政治服务,不为社会主义的政治服务,也谈不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0。

从传统来说,重视和弘扬社会的政治教化、政治伦理和政治理性是中国重要的优良的人伦传统和人文传
世纪之交:中国文艺理论研讨会
应当重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
)20)
统,群众和作家都有历史积淀下来的能得到现实支撑的伦理情操和挥之不去的政治情结。

从需要来说,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关键,成为人心所向的社会心理,成为生活和话语中的重要语境。

学者们私下议论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状态的时候,诸如对一言堂、家长制式的专制、腐败、权力和财产分配的不合理义愤填膺,会上却讳谈和躲避政治,一味地宣扬/非功利、纯审美0,这种观点和态度是很不妥当的。

作家艺术家们应当具有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地为人民的民主的开明的政治服务,为呼吁和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体制完善服务。

最近,由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讨论。

我不止一次在学术会议上发现这个曾经被冷落的话题又被重新提起,而且还听到这样的声音:今天的国内外形势表明,文学还是离不开政治,还是具有政治性,还是要为政治服务)))不是为这种政治服务就是为那种政治服务。

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我觉得有必要做以下进一步的阐述。

第一,文学必然具有政治性,但文学可以不为政治服务。

/文学必然具有政治性0与/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0是两个不同的命题。

前者是一个事实陈述(是,,),它并不意味着价值或立场(如文学应当或不应当为政治服务),而后者则是一个规范性陈述(必须,,,应当,,)。

当我们说文学可以不为政治服务的时候,我们并不否定文学客观上总是具有政治性的。

其次,文学可以不为政治服务在中国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含义的命题。

大家都知道,在并不遥远的那个年代里,文学是必须(无条件地)为政治服务的,而且必须为特定的政治服务。

文学工作者没有不为政治服务的权利与自由,而且这也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学术问题。

这种工具论文学/理论0对于文学研究与文学工作者造成的灾难想必大家不至于忘记。

正因为这样,在80年代初文人对于文学自主性的要求,争取的实际上就是文学可以不为政治,尤其是不为狭义的特定政治服务的权利,而不是从学理上否定文学在客观上具有政治性。

这是一个否定性的规范性陈述,而不是一个肯定性的规范性陈述。

这种文学自主性的获得是包括政治家与文学家等各界社会群体在总结了沉痛的历史教训以后才实现的,它因此才得到当时那么多知识分子的拥护。

它表明文学的自主性本身就是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相联系的,没有中国的社会转型,当然就不可能想象文学自主性的获取。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有一种历史的眼光,应当珍惜这种自主性并进一步维护与扩大这种自主性。

第三,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其表现也是极为不同的。

在某种社会环境中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而且必须为特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
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再思考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