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现性的分析
浅谈音乐学科的表现性评价

浅谈音乐学科的表现性评价作者:李颖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07期音乐学科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所以表现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也表现得比较突出。
音乐课程中的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态度、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是用动态、积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
一、表现性评价的含义表现性评价的内容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知识技能的应用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以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为主。
表现性评价有以下三层含义: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学业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2.表现性评价,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表现性评定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
3.表现性评价,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上自定目标,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二、表现性评价目标的构建明确评价目标是正确理解和施行表现性评价的前提,表现性评价目标的构建主要有以下步骤:1.确定操作目标中的知识结构操作目标的一个重要的结构就是知识内容,一般而言,知识内容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指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知识,包括符号表征、概念、例题;程序性知识是指概念规则的运用,包括智慧技能和认识策略。
2.明确操作目标中的能力结构学生能力发展主要包括:①综合的思维方法。
即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适当的技能来解决问题;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转化为清晰的可解决的任务。
②有效地占有信息。
即能有效地运用各种信息收集技术和各种信息资源。
③能有效地解释所获得的信息,能准确地评估信息的价值。
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表现特性

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表现特性学前儿童音乐作品是为满足儿童早期音乐教育需求而创作的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在表现形式、内容特点和音乐语言上都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表现特性,包括其乐器运用、旋律特点、节奏形式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
一、乐器运用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乐器运用通常采用简单易操作的打击乐器、体鸣乐器和键盘乐器,如铃鼓、手摇铃、木琴等。
这些乐器易于儿童掌握,能够让他们通过简单的击打、摇晃或按键操作获得音乐的反馈。
同时,学前儿童音乐作品也会加入一些儿童喜欢的音效,如动物叫声、环境声等,以增强乐曲的趣味性和亲近感。
二、旋律特点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旋律通常简单明快,容易上口,并且充满趣味性。
作曲家会运用一些简单的音程和音符组合,打造出旋律流畅而容易被儿童接受的作品。
此外,儿童喜欢模仿和重复,因此学前儿童音乐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易于重复演唱的片段,以增强儿童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三、节奏形式学前儿童音乐作品在节奏形式上较为简单明了。
作曲家常常采用简单的拍子,如2/4拍或4/4拍,并且注重节奏的稳定性。
此外,学前儿童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常常与动作、游戏等元素相结合,如配合敲打乐器的动作、跳舞的节奏等,以增加乐曲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四、情感表达学前儿童音乐作品往往以积极向上、欢快轻松的情感为主导。
作品通过音乐语言传递快乐、友善、温馨等积极情感,以促进儿童的情感表达与体验。
此外,学前儿童音乐作品也会引入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如互助、分享、环保等,以通过音乐启发和引导儿童的思考与感悟。
总结:学前儿童音乐作品具有乐器运用简单、旋律特点明快、节奏形式简单明了和情感表达积极向上等特性。
这些特性有助于儿童通过音乐感知、表达和体验世界,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发展。
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和演绎这些音乐作品,为儿童提供一种愉悦并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体验。
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研究

摘 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音乐艺术来源于实践,并被实践所检验。
通过研究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人们可以对音乐产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音乐艺术;抒情性;表现性;研究音乐艺术作为一门感染力极高的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常用于表达人们内心的感受。
在音乐的发展历程中,音乐形成很多特征,这些特征与音乐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其中,抒情性与表现性是音乐的基础特征。
一、音乐艺术的发展及作用音乐艺术在原始时代就已经存在,当时主要是通过原始人相互之间沟通感情和一起行动狩猎来表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奴隶社会,音乐艺术主要是通过乐舞来体现。
乐舞在当时是统治阶级为了展示自己的威严和所具有的财富而产生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生产水平的提高,使乐器演变得越发精致和细腻,当开始出现乐师这一职业时,其娱乐性开始变强。
在封建社会,随着从事音乐的人越来越多,音乐艺术的水平也得到了相应提升。
同时,音乐的作品种类不断增加,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和繁荣。
工业时代,人们主要是通过音乐创作来表现其艺术形式[1]。
其中,由于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乐器的生产制作技术、表达方式和相关研究理论及传播音乐的方法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音乐成为人们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一)抒情性离不开生活感受意识是人脑对于事物的反应。
音乐艺术中的抒情性就是表达情感的意思。
抒情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人们对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在音乐艺术中具有主观的特质。
利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作为音乐艺术中的经典作品,其曲调所表达的是作者在历经世间的悲欢离合之后的感情和感悟,曲子的旋律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音响的变化可以为音乐增添其自身不能表达的内容,利用观众的自身感受,将旋律变得具体形象,甚至可以将人们视角范围内的空间联系在一起。
在这个环节中,人们将所听到的声音在大脑中做加工,使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通过情景表达出来,并成为情感的一部分。
音乐表现性的分析

在音乐创作与制作过程中,音乐表现性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作曲家和制作人需 要充分考虑音乐的表现力,以创作出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音乐演出与推广
在音乐演出和推广中,音乐表现性也是影响观众体验的关键因素。优秀的音乐表演者能 够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情感表达,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提升演出的市场
04 音乐表现性的应用
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表现性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通 过分析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力,可以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美感,提高他们的 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音乐技能训练
在音乐技能训练中,音乐表现性也是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通过演奏或 演唱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提升自 己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
神经科学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对大脑 的影响,进而影响音乐创作和表演。
音乐表现性的理论发展
01
02
03
音乐理论创新
随着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和 跨界融合,传统音乐理论 将面临挑战,需要不断创 新和发展。
音乐心理学的发展
音乐心理学研究将更深入 地探讨音乐如何影响人的 情感和认知,为音乐创作 和表演提供理论支持。
音乐与艺术的结合
艺术领域的其他分支如绘 画、雕塑等与音乐的相互 影响,可以激发新的创作 灵感和表现方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音乐表现性的分析方法
文本分析法
总结词
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歌词、标题、创作背景等文本信息,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和意义。
详细描述
文本分析法主要关注音乐作品的文字内容,包括歌词、标题、创作背景等,通过解读这些文本信息, 可以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和意义。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歌词的音乐作品,特别是那些 具有明显文学性的作品。
表现性评价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是一种非语 义的信息 , 音乐 的这种 自由性 、 模糊 性和 } 为亟 待 解 决 的 问题 , 表 现 性 评 价 无 疑 对 音 乐 教 学 成 而
2 教 学活 动 的相 容 性 。 现性 评 价 强 调 在 活动 乐 的理 解 与 感 受 单 凭 笔 试 或 者 表 演 是 无 法 考 查 出 来 与 表
过程 中进行评价 , 而在教学中 , 种活动就是教学活 l 给学生听一段音乐 , 以让其用书 面形 式写下对 这 的, 可 动, , 因此 评价与教学融合在一起 , 教师能够 为学生提 l 音乐的理解 ,但这样会受 到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 的限
4 题情境的真实性 。 闸 表现性评价是在真实的或 1 生理解 、 应用知识的能力 , 学生感受 、 鉴赏音乐也是在
仿 真 的情 境 中 , 价 者 通 过 观察 被 评 价 者在 真实 的活 } 解 的基 础 上 进 行 的 思 考 , 且 学 生通 过 不 同 的方 式 评 理 并
动过程中 ( 比如围绕解决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 展 来表现 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可以说, 实施表现性评价
文、 演说 、 操作 、 实验 、 资料收集 、 作品展示 等。它是通 : 1 . 表现性评 价符合音乐学 习注重感受、 赏与理 鉴
过观察被评价者在一定的情境中的实际表现或创造 l 解特征的要求。音乐是听觉艺术,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 出的成果, 并对其表现和成果做出评价, 以帮助被评 【 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 由于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决定
己的 特 长来 选 择 自己擅 长 的方 式 来 解 决 问题 , 现性 - , 可 以用 舞 蹈 、 歌 或 绘 画 等 形 式 。 音 乐 的感 受 表 字 也 诗 对
评价关 注其表现过程是否科学 , 的形成是否符合 l 结论 与鉴赏能力 的考查必须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始终 , 而 科学的逻辑推理。 j 表现性评价 即是在 真实或模拟真实 的情境 中考察学
论音乐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

教师培训需求:音乐表现性评价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评价能力,这可能会增加教师的 培训需求。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 准,确保评价的客 观性和公正性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如自我评价、同伴评 价、教师评价等,以 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 准确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汇报人:
式进行调整
学生自我激励: 学生通过自我 评价激发自己 的学习动力和
自信心
表现性评价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设定评价标准:包括技术、 表现力、创造力等方面
明确评价目的:提高学生音 乐表现能力
制定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方 法、评价工具、评价时间等
实施评价:教师根据评价方案 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进行评价,
并给出反馈和建议
实施评价:按照评价计划,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活动,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 记录和评价。
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并提供改进建 议,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提供丰富的音乐资源,如音乐作 品、音乐家故事等
提供音乐学习工具,如乐器、音 乐软件等
提供音乐学习指导,如音乐理论、 音乐技巧等
确定评价目标:明确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如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培 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等。
设计评价标准:根据评价目标,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如音乐表现技巧、 音乐理解能力、音乐创新意识等。
选择评价方法:根据评价标准,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现场表演、录音 录像、作品展示等。
制定评价计划:根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制定详细的评价计划,包括评价时 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注重评价的过程性 ,关注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进步和变 化
关于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的几点思考作者:岳明俊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1期[摘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无论是多么完美的理论体系,都需要实践的可靠性为其提供支持。
音乐理论的创立就是来源于对音乐艺术的实践结果。
那么研讨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从美学的角度提供理论的支撑和辨析,能使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更上一层楼。
让我们能更好地去进一步了解并学习音乐这门艺术。
[关键词] 音乐;艺术;抒情;表现[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1-0123-02“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乐记·乐本篇》抑或是“夫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
”《声无哀乐论》皆可说音乐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也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门艺术。
在音乐艺术中,有很多特性影响着音乐艺术的发展。
其中的抒情性与表现性是音乐艺术中最基础的审美特征。
本论文从这两个方面浅谈一下音乐艺术在当下时代的发展。
一、音乐艺术中的抒情性1音乐艺术中的抒情性与生活感受情,是人对事物在精神上的反映。
抒情,从词意上来说,是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是一种艺术表现。
如《楚辞·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它的基础是人类对事、物的情感抒发的方式,其中的抒情也是一种表现意识。
郭沫若《集外·七请》:“诗非抒情之作者,根本不是诗。
抒情用进步的话来说便是表现意识。
” 在音乐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抒情性,更是具有主观性质的特征表象。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阿炳先生在艺术上的经典创作,乐曲曲调流露出的是阿炳先生饱尝人间冷暖和苦楚的情绪感触。
阿炳先生将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均写在乐曲中。
扣人心弦的旋律,使听者在音乐中产生共鸣。
对于音响变化的感受,我们可以构想出一些音乐本身所不能提供的东西,通过听者的主观感受将音响律动具体化,乃至某种视觉空间表象联系起来。
论音乐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

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因此表现性评价在音乐教学中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实际表现来评价学生能力水平,而不是通过客观测量来评价。
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表现性评价来评价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其中包括音准、音色、表现力、演奏技巧、听觉能力等方面内容。
老师可以给学生定制评价标准,以便学
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拥有的音乐表现能力,并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以提高能力水平。
此外,表现性评价还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培养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学习音乐,提高音乐表演能力。
总之,表现性评价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
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是音乐教学不可或
缺的评价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再次,音乐能表现情绪是无疑的。 • A、由于音乐作品音响特征的多变性,它的情绪表
现也会随之变化,一种音乐情绪体验往往不会持续 在整个音乐作品中,所以音乐作品的情绪特征分析 变化要以音乐自身的变化为依据,不能机械断定整 首作品一直在表现什么情绪。
• B、音乐的音响结构不仅受表现对象的制约,还受 音响结构基本审美原则的制约。如贝多芬《A大调 钢琴奏鸣曲作品2之2》
富人类的感性体验 二是表达人对对象世界及内心的感受。
音乐艺术可以爱直接传达显示世界及内心 世界活动引起的情绪体验。在表现情绪的 活动状态与变化过程方面,音乐所具有的 能力是任何其他艺术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1、情绪、情感——感情对象在音乐中的表现 A 情绪性对象在音乐中的表现
首先,人类的情绪体验十分复杂而微妙,但它们所包含 的情态只有四个维度:兴奋性、强度、紧张度以及三者在 时间中的变化特征。 (1)“悲哀”性情绪的基本情态特征是低兴奋度、低强 度、较高的紧张度及缓慢地活动变化,相应的音乐音响就 表现为低音区以突出下行感的高音进行,在较弱的力度上 使用些紧张性的音程,辅之以缓慢的速度《安魂曲》 悲哀的程度不同,引起悲哀原因不同,会导致力度的大小变 化、内心紧张度不同,更重要的是人的情绪在动态的变化 着的,因此表现人的情绪变化过程的音乐也就往往会发生 相应的变化。 (2) “快乐”情绪与悲哀情绪相反。如马勒的《D大调 第一交响曲》
• 情为何物总伤心,生死与共月明中。 梁山伯与祝英台
• [5] 相思肠断泪如雨,任凭红烛一夜烧。 痴魂迷魄归何处, 花开花谢落流东。 一曲悲歌千百年,感君蝶化依旧愁。
•
• 2、《蝶恋花.梁祝》
• 作者/黄敬远 年代/现代
• 桃花谢去人不回,春江流水。 一段痴情会。 肠,楼台泪别红心碎。 梁祝·化蝶
天上人间折断
• 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情感”,实际上就是音乐音响 激起的情绪活动在联想的作用下与观念系统结合的 产物。《列宁格勒》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 情感是音乐的主要 表现内容”,是不够准确和容易引起误解的。这 种说法事实上只是强调了音乐与人类情感之间的 密切关系。音乐与人类情感之间关系的密切,但 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 美活动中能否发生,一方面取决于音乐直接激起 的情绪体验十分具有持续 稳定 的特征,另一方
(2)还有某些对象本身并不发出声音但却有特色鲜明 的音乐与之相伴,比如舞会的场景本身是视觉的对 象但它总是与特性鲜明的舞曲相伴。如柏辽兹《幻 想交响曲》
(3)指义性音调是指在音乐中使用一些已经具有特定 象征意义的旋律 如《春天的故事》,会使大家 想起伟大邓小平同志
二、各种对象在音乐中的表现分析
任何艺术都有两方面的功能, 一是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感性样式,用以丰
• 1、被表现对象的条件
2、“直接对应”——音乐表现对象的辅助性手段
“直接对应”手法的本质就是音乐的音响与经验中 的某种事物具有经验中的相关性。这些手法在音乐 创作中虽非主流,但也常见。直接对应手法主要有 三种:1声音模仿、2伴随音乐、3指义性音调。
(1)声音模仿就是在音乐作品中直接模仿被表现对 象发出的声音。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梁祝故事基本内容
•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
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
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
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
• C)情感体验在音乐中的发生过程分析
总结
• 可以看出,以上音乐审美体验有四个发生 的层次
• 产生对音乐音响的听觉感知是第一层次; • 声音的刺激使人产生情态活动,并形成相
应的情绪体验是第二个层次; • 情绪体验因引起对某种经验与观念的联想
而转化为情感体验是第三个层次; • 由情感体验而形成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 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 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 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在中国西晋时 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 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万松书院就读。在 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 ,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 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 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花 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 ,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又传:祭拜时,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 化蝶双舞。 《梁祝》细腻地呈现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爱 情。 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 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 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己争取婚 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祝的情,终究 感天动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飞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经之 处,花儿漫天开放.
• 一个能够被音乐表现的对象,必须包含与音乐音 响具有连觉对应关系的感性特征,其感性特征与 音乐音响之间的联觉关系越多,人们从音乐中领 悟到这个对象的可能性就越大,或对音乐表现对 象理解的认同就越大;繁殖,则难以得到理解上 的认同,或人们无法从音乐中领悟到这样的对象。 比如,肖邦的《革命练习曲》、《葬礼进行曲》
面也取决于综合的经验与思想认识能否成功的介 入到这种情绪体验之中来。
梁祝
•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 》、《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 ,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 说,发源于魏晋士族文化荟萃的大都会绍兴。梁 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 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 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 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 与茱丽叶》齐名。
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透过祝
英台女扮男装所表现的反抗封建礼教的表层思想,能
更深一步地把握到社会进步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唤女
权回归这一深层的民族潜意识。如果没有梁祝的悲剧
,人们就不会认识到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的弱点和局
限,就无法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传统的婚姻制度
就将继续保持原样。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
三、主要特征
•
梁祝的传说主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
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
求。它是民间文化的积淀,代表了民间
文学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诸城的梁祝传
说之所以久传不衰,多具魅力,其原因
不仅因为梁祝是诸城人,更因为它代表
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相关诗词作品
•
1、《梁祝情依依》
• 作者/黄敬远[5] 年代/现代
是第四个层次。
感谢下 载
第二节 音乐表现性的分析
教学目标
• 本届的目的是,在联想规律为基础上对音 乐表现对象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整体分析, 概括音乐表现对象的手法,从创作与接受 两个方面去分析音乐表现对象的发生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三种主要对象——感情 的、视觉的及哲理性、戏剧性对象在音乐 中的表现。
(一)音乐表现对象的手法与条件
• 其次,由于音乐对情绪的影响是在情态反应的层次 上发生的,因此不需要通过任何其他心理活动的中 介,就可以直接使人产生情绪体验。
• 当然所有的艺术都有可能使人引起情绪活动,如美 术作品、文学作品但它们都需要有一定的领悟时间 过程,使人不能直接引起情绪发展变化,而音乐可 弥补这些艺术形式对情绪表现的缺陷,从而说, “音乐是情绪的艺术”。
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
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
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
。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 ,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 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 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
• [5] 纵然世俗城墙高,生死无悔。 风坟前过,泣血成雨蝶双飞。
漫漫路何归。
凄凉秋
•
• 3、《红尘诀.化蝶》
• 作者/黄敬远 年代/现代
• 今生相爱奈何桥,情至伤心泪凝霜。 过往沧桑成追忆,曹娥烟 江落晖残。 红尘一诀凄苦雨,花自凋零随风葬。 血染双蝶 痴魂附,清明坟茔草深长。
四、重要价值
•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
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
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
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正是日益厚积
的冲击封建礼教的强烈社会心理的生动反映。千百年
来,这种结局鼓舞着人们向一切顽固封建势力作顽强
的抗争。
自我认识
• 梁祝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从一开始两人的相遇到相知再到私定终身 ,其实在古代是一段佳话,但是由于有心 人的破坏,权势的压迫使得二人最后以凄 惨的结局而告终,双双死去,最后,应广 大中国读者的心理,给他们编了个美好的 结局,那就是化蝶双飞。从而,让故事的 各方面得到升华。
• 不同故事版本
•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
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