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癌诊断标准
宫颈癌诊断治疗标准

宫颈癌规范化诊治及流程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子宫颈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子宫颈癌(cervical cancer):子宫颈癌是指发生于子宫颈阴道部及子宫颈管上皮的恶性肿瘤。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是子宫颈癌的癌前病变,以往称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根据不典型增生细胞在上皮内所占的范围和病变程度分为三级,它反映了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病理过程。
该病变具有不同的转归,它可以自然消退,亦可发展为子宫颈癌,后者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
三、缩略语CA125:(carcinomar antigen)癌抗原125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宫颈上皮内瘤变CTV:(clinical target volume)临床靶区FIGO:(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国际妇产科联盟LEEP:(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al Procedure)宫颈环形电切术PTV:(planning target volume)计划靶区SCC:(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鳞状细胞癌抗原四、诊治流程图1 子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流程五、诊断依据(一)高危因素。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病因,过早开始性行为、多个性伙伴、多产、吸烟、性伴侣的性行为混乱、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营养不良等均是相关高危因素。
(二)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接触性阴道出血或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白带增多。
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

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一、本文概述宫颈癌,也称为子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宫颈癌筛查的普及,该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由于部分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不足,以及医疗资源的地区性差异,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高。
为了提高公众对宫颈癌的认知,规范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
本指南将涵盖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广大妇科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参考。
通过遵循本指南的建议,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改善宫颈癌的诊疗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宫颈癌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涉及多种病因和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了解其病因与病理生理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病因。
高危型HPV(如HPV18型)的持续感染,尤其是长期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的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关键因素。
性行为及分娩次数: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宫颈癌发病率。
其他生物学因素:包括免疫状态、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通常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开始,逐渐发展为浸润性癌。
这一过程涉及细胞增殖失控、凋亡受阻、基因突变等多个环节。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分为CIN I、CIN II 和CIN III。
随着病变的进展,细胞异型性增加,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逐渐增大。
浸润性癌:当癌细胞突破基底膜,侵入间质,即形成浸润性癌。
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和侵袭范围,宫颈癌可分为不同的临床分期。
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而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个环节的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
因此,针对HPV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以及早期发现和干预宫颈癌前病变,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子宫颈癌

*类型:光学阴道镜 数码电子阴道镜
护理评估
辅助检查
宫颈刮片 宫颈活检
碘试验 阴道镜检查
九、护理诊断
排尿异常 营养失调 焦虑 恐惧 自我形象紊乱 潜在并发症 腹胀、感染等
十、护理目标
病人排尿功能恢复良好。 病人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病人焦虑、恐惧程度减轻。 病人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病人无并发症发生或发生并发症后能及 时处理。
谢谢
护理评估
病 史
病因
好发年龄
40—55岁
护理评估
身体评估(症状)
早期典型症状 晚期症状
接触性出血
护理评估
身体评估(症状)
早期典型症状 晚期症状
阴道流血 阴道排液 疼痛
护理评估
身体评估(体征)
全身检查
左锁骨上淋巴结、恶 病质等
息肉状或乳头状突起、赘
生物
宫颈肥大、质硬、呈桶状 癌性溃疡 妇检可扪及两侧宫旁组织
七、治疗原则
手术为主,配合放疗和化疗。 手术治疗 适用于Ⅰ期和Ⅱ期病人。一般采用 子宫根治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 放射治疗:适用于年老、严重并发症、或 Ⅲ 期 以上不能手术的病人。分为腔内和体外照射两种 方法。如:直线加速器、60Co、137Cs。 手术加放射治疗:用于癌灶较大、先行放疗再行 手术治疗,或手术后疑有转移者。 化疗:晚期或复发转移者。
※息肉状或乳头状突起、赘生物
※宫颈肥大、质硬、呈桶状 ※癌性溃疡 ※妇检可扪及两侧宫旁组织增厚、变硬,结节状,有时 形成冰冻骨盆。
临床表现
心理社会方面
巨大的心理应激:阴道排液、癌性瘘管的形成
癌症为绝症,在检查确诊后病人一般将经历疑 虑、恐惧、悲观、认可、失望或乐观五个心理 变化期。
宫颈癌临床诊断及分期

• 其他因素 • 遗传易感性。
二、子宫颈解剖、生理及宫颈上 皮的生理病理
(一)、子宫颈解剖、生理
子宫颈,即子宫肌纤维的下部,呈柱形 或锥形,长3-4cm,直径2.5cm,宫颈的侧、 后部与盆腔壁之间由主韧带和宫骶韧带支 持。宫颈的下半部分深入阴道,称为宫颈 阴道部,由前壁突入阴道,上半部分在阴 道之上。宫颈阴道部开口于阴道,称宫颈 外口。
一是生物学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和衣原体 等各种微生物的感染;
二是行为危险因素,如性生活过早,多个性 伴侣、多孕多产、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营 养不良及性混乱等;
三是遗传易感性。
HPV感染的自然史
• HPV感染是引起子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
HPV的传播途径
• 水平传播 • 垂直传播
FIGO2019年报道22428例浸润性子宫
颈癌的年龄分布,40岁以下患者占26%, 60岁以上患者占34%,大部分为40-60岁约 占40%.我国有医院报道近50年子宫颈癌的 平均发病年龄逐渐减低,由1955-1964年的 56岁降至2019-2019的44岁;年轻患者子 宫颈癌≤ 35岁的构成比由3.4%升至24.9%。
• 鳞状上皮的底部结构是单层圆形基底层细 胞。
• 鳞状上皮的成熟依赖于雌激素,如果雌激 素缺乏,细胞不能完全成熟而不产生糖原。 因此,绝经后附基层细胞以上不能继续成 熟而不形成多层扁平细胞,因而上皮变薄 萎缩。肉眼检查显得苍白,因上皮易于损 伤,上皮下可见出血点。 。
柱状上皮
• 宫颈管内覆以柱状上皮(又称腺上皮), 由单层高柱状细胞形成,核深染而靠近基 底膜,呈粉红色。宫颈管上皮远端或顶界 与宫体下端的上皮相连,下界与鳞状上皮 在鳞柱交界处会合。妇女的年龄、生育状 况、激素水平和月经周期不同,柱状上皮 覆盖宫颈阴道部的范围不同
宫颈癌早期诊治规范

宫颈癌诊治规范宫颈癌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宫颈癌的早期诊治,主要是针对癌前病变,即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宫颈上皮内瘤变包括宫颈非典型增生(cervical dysplasia)及子宫颈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CIS),这两者的上皮变化性质相同,程度不同。
根据细胞异常的程度将CIN分为三级,CIN1级相当子宫颈轻度非典型增生,CIN2级相当子宫颈中度非典型增生,CIN3级相当子宫颈重度非典型增生和(或)子宫颈原位癌。
1.CIN1(轻度非典型增生)异型性细胞局限在鳞状上皮细胞层的下1/3。
2.CIN2(中度非典型增生)异型性细胞占鳞状上皮细胞层的下2/3。
3.CIN3(重度非典型增生)异型性细胞几乎累及全部上皮细胞层,为CIN3。
如果累及全部鳞状上皮细胞层,但未突破基底膜,未侵犯间质,则为原位癌。
过去30年,人们一直认为从CIN发展到浸润性宫颈癌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且从CIN1,CIN2,CIN3逐步发展,CIN的最初分级也源于这种观点。
实际上,大多数CIN2,CIN3的妇女未经过CIN1的形态学阶段,同时与高危型HPV密切相关。
而CIN1在细胞病理形态和阴道镜下的改变与HPV感染难以区别。
因此,目前一些学者认为:CIN2,CIN3是真正的癌前病变,CIN1仅是自限性性传播感染过程中的形态学表现。
CIN1、CIN2和CIN3发展为癌的危险性分别为15%、30%和45%;甚至CIN1和CIN2可以直接发展为浸润癌,而不经过CIN3(或原位癌)阶段。
从宫颈癌前病变到癌的演变一般10年左右。
这将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时间。
所谓宫颈癌是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疾病,其关键也在于此期的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
一、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诊断(一) 碘试验1.目的:针对CIN患者,主要是识别宫颈病变的区域,提供活检取材部位。
2.原理:正常的宫颈鳞状上皮含糖原,糖原与碘混合后着色,如果不着色,则为阳性。
宫颈癌TNM分期标准

宫颈癌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1 宫颈癌局限于子宫
T1a 仅镜下诊断为浸润癌,间质浸润深度不超过 5mm,宽度不超过 7mm T1a1 间质浸润深度不超过 3mm,宽度不超过 7mm
T1a2 间质浸润深度超过 3mm,但不超过 5mm,宽度超过 7mm
T1b 临床可见的病灶局限于子宫颈或镜下病变超过 T1a
T1b1 临床可见的病灶小于或等于 4cm
T1b2 临床可见的病灶大于 4cm
T2 浸润范围超过子宫,但未及盆壁或阴道下 1/3
Ta 无宫旁浸润
T2a1 临床可见的病灶小于或等于 4cm
T2a2 临床可见的病灶大于 4cm
T2b 有宫旁浸润
T3 侵及盆壁和/或下 1/3 阴道,和/或导致肾积水或无功能肾
T3a 侵及下 1/3 阴道,未到达盆壁
T3b 到达盆壁或引起肾积水或无功能肾
T4 侵及膀胱或直肠粘膜,和/或超出真骨盆
区域淋巴结(N)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分期:
0期:Tis N0 M0ⅠA1期:T1a1 N0 M0ⅠA2期:T1a2 N0 M0ⅠB期:T1b1 N0 M0
T1b2 N0 M0ⅡA期:T2a1 N0 M0
T2a2 N0 M0ⅡB期:T2b N0 M0ⅢA期:T3a N0 M0ⅢB期:T3b any M0
T1-3 N1 M0ⅣA期:T4 any M0ⅣB期:任何T 任何N M1
(UICC/AJCC第七版)。
如何看子宫颈癌病理诊断报告

如何看子宫颈癌病理诊断报告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我国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宫颈癌位于第一。
宫颈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很难被察觉或注意到,一般在妇科体检的时候才会被发现。
宫颈癌有多种诊断方法,产生的诊断报告也是包含许多医学专业术语的,许多患者在拿到诊断报告时很难理解报告内容,因此容易对自己的病理诊断报告进行盲目猜测,产生紧张情绪。
为解此类问题,本文将以宫颈癌的病理诊断报告为例,向大家介绍如何正确看懂医学诊断报告。
一、了解宫颈癌病理诊断1、宫颈癌诊断方式宫颈癌包括很多种类型,常见的为鳞状癌,约占80%,其次为腺癌。
在检测报告单中医生会根据组织细胞的癌变类型进行进一步的亚类划分。
宫颈癌的诊断通常根据检测时期的不同采用阶梯式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早期宫颈细胞学检测(TCT)和高危型HPV检测;中期阴道镜检测;最后子宫颈活体检测。
具体检测方式如下: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是宫颈癌检测的第一步,是筛查的基本方法,它是采用无菌刷在宫颈处取样,对样本进行细胞学观察,从而判断是否出现病毒真菌等的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HPV)该类型检测相对于细胞学检测来说敏感性更高,但特异性较低,通常与TCT联合应用。
同时该类检测还用于宫颈病变复发判定、疗效评估等。
阴道镜检测与宫颈活体检测是利用阴道镜通过肉眼进行观察,判断宫颈有无异常组织增生,对可疑癌变异常区域进行活体组织检查。
活体检查是判断异常细胞是否为恶性的重要依据,是确诊的可靠依据。
2、病理诊断报告的基本内容宫颈癌检测的病理报告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活检报告,是用来确定肿瘤良恶性,确定治疗方案的。
另一种则是手术标本的病理报告,用于明确疾病分期。
常规的宫颈癌病理诊断单分为三大板块:肉眼检查描述、图像部分以及病理诊断部分,如下图:病理报告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活体组织的肉眼观察,主要内容为对活检组织的全貌描述,包括检查部位、可疑病变的形状、有无异常阴影、边缘是否清晰、所检查的组织的直径大小等内容。
子宫颈癌

疾病名称(英文) cervical cancer拚音ZIGONGJINGAI别名中医:癥瘕、积聚、石瘕。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子宫颈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中国宫颈癌居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35%—12%),在多数西方国家中宫颈癌仅次于乳腺癌占第二位。
宫颈癌可分为鳞形细胞癌、腺癌(见“宫颈鳞形细胞癌”、“宫颈腺癌”条)。
宫颈微灶型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 ofcervix uteri)是指癌组织已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但浸润灶较浅而小,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故属临床前癌,又称早期浸润癌(early stromal invasion)、镜下早期浸润癌等。
中医释名西医病因迄今为止,宫颈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多数作者认为宫颈癌的发病与早婚、早育、多产、宫颈糜烂、宫颈撕裂或外翻、性生活过频、性生活紊乱、包皮垢以及性激素失调等因素有关,其他如妇女卫生、经济条件及精神刺激也可能有关。
最近不少学者提出病毒病因。
有人发现宫颈脱落细胞中有Ⅱ型疱疹病毒,并对女性生殖道有Ⅱ型疱疹病毒感染患者作前瞻性追随,发现其宫颈癌发生率比对照组高6倍,因此认为Ⅱ型疱疹病毒与宫颈癌有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其他因素,如精神创伤、社会经济状况、家属肿瘤史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宫颈癌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中医病因与肝郁气滞,七情所伤、冲任受损、外受邪毒、湿毒瘀阻等有关。
季节地区人群发病年龄为40~55岁。
60~65岁又有一高峰出现。
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子宫颈癌是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数仅次于乳腺癌。
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了普查,宫颈癌发病率有明显下降,在我国近二十年来由于开展了全国性普查普治宫颈癌,发病率亦明显下降。
北京地区1972~1976年较1958~1959年普查官颈癌的患病率下降至原1/7,而原发癌的比例则由5.5%上升为43.7%,上升8倍,早期发现、经中西医综合治疗,死亡率有明显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颈癌诊断标准
术语和定义:
1、子宫颈癌(cervical cancer):子宫颈癌是指发生于子宫颈阴道部及子宫颈管上皮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是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恶性肿瘤,被《中华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十大癌症。
其主要类型为鳞状细胞癌(70%~80%),腺癌和腺鳞癌(15%~20%),其余为透明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等少见特殊类型。
本标准适用于主要类型。
2、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是子宫颈癌的癌前病变,以往称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根据不典型增生细胞在上皮内所占的范围和病变程度分为三级,它反映了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病理过程。
该病变具有不同的转归,它可以自然消退,亦可发展为子宫颈癌,后者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