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

合集下载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

小学升初中古文复习之“字词句篇”一、必考字词(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即将面临小升初的同学们来说,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小升初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文言文常见字词1、实词实词是文言文词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比如“人、山、水、走、跑”等。

在小升初阶段,需要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意思。

(1)“吾、余、予”都表示“我”。

(2)“汝、尔”表示“你”。

(3)“日、月、星”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天体。

(4)“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行”则是“走”。

2、虚词虚词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语法作用,比如“之、乎、者、也”。

(1)“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指代人或事物;也可以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等。

(2)“乎”通常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或感叹。

(3)“者”常用于句末,表示“……的人”“……的事物”等。

(4)“也”常表判断或陈述语气。

3、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那些在古代和现代意思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则仅指“妻子”。

“无论”在古代是“不要说,更不必说”,现代是“不管,不论”。

二、文言文常见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刘备,天下枭雄者”。

2、省略句文言文在表述时常常会省略某些成分,要根据上下文来补充完整。

比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渔人”。

3、倒装句(1)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是“有何陋”。

(2)状语后置:“于……”“以……”常引导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应是“于长勺战”。

4、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标志有“为……所……”“见……于……”等。

例如“为天下笑”“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文言文的翻译1、原则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要忠实原文,“达”是要通顺流畅,“雅”则是要有文采。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试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言文基础知识:如文言文的句式、语法、修辞等。

考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押韵、比喻、借代等。

2. 古诗词鉴赏:考生需要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如分析意境、抓住修辞手法、理解词句等,同时还需要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如诗人的生平、代表作品等。

3. 古文阅读:考生需要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断句、理解词义、抓住关键词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古文的常见句式和语法结构,如主谓宾、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4. 成语和名言警句:考生需要掌握常用的成语和名言警句,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同时还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如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等。

5. 文化常识:考生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文化常识,如传统节日、古代礼仪、器物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如数学、医学、天文学等。

以上是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试的几个方面,考生需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准备。

同时,还需要多读、多练、多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和能力。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文必考知识点总结古文知识点总结一、古文词汇1. 动词:多用古代用法,如不分主谓的“惟”,表猛然迸发的意思,如:“忽”, “忘”, “怀”, "念", “怜”, “为”等。

2. 形容词:多形式丰富,用反义关键词表示夸张,如“甚”,“极”,“殊”,“绝”,“悠”,“犹”等。

3. 副词:多为古代用法,如,“将”,“尚”,“尤”,“复”等表示时间、条件、程度等。

4. 量词:多以“有”作为表示量词的符号,如“何有”,“安有”,“敢有”等。

5. 连词:用于连接成分,如“则”,“而”,“乃”,“兮”等。

6. 古代文言助词:如“之”,“乎”,“于”,“于是”,“也”等。

二、古文句式1. 反复句:带有对比含义的句式,如“不闻不问,大庭多怨;一言一笑,处堂成圣”。

2. 并列句:并列分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常表对比、转折、承接等意义。

3. 嵌套句:在句子中嵌入另一个句子,修辞手法丰富,如“太史公曰:……”。

4. 现象描写句:通过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描写,表明作者的感悟。

5. 倒装句:倒装句在古文中出现频繁,用于加强语气和表示反问等。

6. 典故引用句:妙用典故、历史人物或史实来说明问题。

7. 结构紧凑句:如正反对照、因果关系、条件状语从句等。

三、古文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意象来描绘另一事物,增加形象感染力,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 借代:将词义扩大到其他事物,引起联想,增加意量,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 对仗:在句子中把相同或相对的内容对立来安排,形成对比关系,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 排比:相邻的短语对象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结构上连贯统一。

5.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事物之大、之小、之重、之轻等。

6. 反复:特定的字句在一篇文章里多次出现,确立主题,突显重点。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 通读全文:通读全文把握大意,了解文章脉络。

2. 段落核心:把握段落的中心思想,分清主次。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也是小升初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小升初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1. 文言文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字词、句式和常用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例如,学生需要熟悉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和成语,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修辞手法等。

2. 文言文阅读技巧: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一些阅读技巧来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文章。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通过分析关键词和句子,找到文章的重点和主题等。

3. 文言文词语理解:学生需要学会理解和解释文言文中的生词和专有名词。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者上下文推测的方式来理解生词的意思;通过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理解专有名词的含义等。

4. 文言文写作技巧: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一些写作技巧来写文言文的作文。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古人的写作风格,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通过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等。

5.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学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能力的文言文材料进行阅读和分析。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文言文课文或者文章进行练习和理解;通过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素养等。

总之,掌握文言文知识点对于小升初考试非常重要。

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完整版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完整版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完整版一、了解文言文基础知识1、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同学们需要掌握常见实词的意思,比如“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

2、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常见的虚词有“之”“乎”“者”“也”“而”等。

要理解它们在不同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项为之强”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4、古今异义很多字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有所不同,比如“妻子”在古代是指妻子和儿女,现在则仅指妻子。

5、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比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二、掌握文言文断句方法断句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一步。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断句:1、借助名词和代词名词和代词在句中常作主语或宾语,找出它们可以帮助断句。

2、借助虚词如“夫、盖、若夫、至若”等常用于句首,“也、矣、乎、哉、焉、耳”等常用于句尾。

3、借助对话标志“曰”“云”“言”等词后通常要断开。

4、借助句式排比、对偶、反复等句式整齐,可据此断句。

三、理解文言文文意1、结合注释课本和练习中的文言文通常会有注释,要充分利用这些注释来理解文意。

2、联系上下文有些字词的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

3、了解背景知识一些文言文涉及到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了解这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四、背诵经典文言文背诵是积累文言文知识的有效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如《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孟子》中的片段、《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等。

在背诵时,要注意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样有助于记忆,而且记得更牢固。

五、多做文言文练习题通过做练习题,可以检验自己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补充和强化。

练习题可以包括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文意理解、断句等多种类型。

小升初语文备考之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小升初语文备考之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一、杨氏之子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

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释】: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②甚:很。

③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④诣:拜见。

⑤乃:就,于是。

⑥示:给……看。

⑦曰:说。

⑧未:没有。

【译文】:梁国有户姓杨人家的儿子九岁,非常聪明。

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就喊出杨氏子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放果品,果品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说:“这是你们杨家的果子。

”杨氏子接着他的声音回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孔家的禽鸟呀。

”二、伯牙绝琴①弦伯牙善鼓②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③,钟子期曰:“善哉④,峨峨⑤兮⑥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⑦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①绝:断绝。

②鼓:弹。

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⑤峨峨:高。

⑥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⑦洋洋:广大。

【译文】: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

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高峻巍峨啊,像泰山!”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浩淼广阔啊,像长江黄河!” 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道他琴音意思的人,于是,他摔碎自己心爱的琴,折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三、奕秋(yì)⑴弈秋⑵,通国⑶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⑷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⑸;一人虽听之⑹,一心以为有鸿鹄(hú)⑺将至,思援⑻弓缴(zhuó)⑼而射之。

虽与之⑽俱⑾学,弗(fú)⑿若之矣(yí)⒀。

小升初课本文言文知识点习题必看

小升初课本文言文知识点习题必看

小升初课本文言文知识点习题必看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小升初课本文言文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升初必须掌握的文言文1、《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舍:家。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一类的事。

贾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2、《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候:拜访,问候。

履行:实践,做。

绥:安,安抚。

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师:学习。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

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 文言文知识梳理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