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相应表

合集下载

八识与心所对应关系表

八识与心所对应关系表















恶见
身见


边见
邪见
见取见
戒禁取见
随烦恼(20)
小随烦恼(10)
忿



















中随烦恼(2)
无惭


无愧


大随烦恼(8)
不信



懈怠

六七放逸五 Nhomakorabea六

惛沈



掉举



失念



不正知



散乱



不定心所(4)








八识心王各自对应心所数统计
34心所
51心所
18心所
5心所
八识与心所对应关系表
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相应表
心所
八识
前五识
第六识
第七识
第八识
五遍行(5)





作意



















别境(5)

八识五十一心所

八识五十一心所

八識五十一心所佛法把心分為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我們平常能見色聞聲等,是前面五個識的作用,這譬如門口招徠客貨的人;第六意識由前五識所引起,活動的力量最強,這譬如接收客貨入棧的專使;第七末那識,“末那”譯為“意”,意就是思量,它堅固執住第八識為我,恒常思量,為煩惱的根本,這譬如完全憑主觀來收受貨物的人;第八阿賴耶識,譯為藏識,我們有生以來,所經過的千萬事情,都能不忘,學習技能工巧,而能辦成,都是這藏識的作用。

它能含藏一切種子,這譬如大棧房,一切大小、好壞、淨汙等物,無不藏入。

這第八識原是真妄和合,為諸識的根本,力用很大,人生的六道流轉,就是由六識的造業,而由它去受報。

這八個識,也叫做八個心王。

另有五十一個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叫做五十一個心所。

其中五個是起心動念的必經步驟,叫做“遍行心所”——觸(接觸)、作意(注意)、受(感受)、想(想像)、思(思維),這五個是連貫的;五個是各有各的境界,並不連貫,叫做“別境心所”——欲(欲望)、勝解(認為)、念(記憶)、定(專注)、慧(判斷),有十一個“善心所”是作一切善事、自利利人的依據——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有六個是“根本煩惱心所”,是一切煩惱的總根——貪、嗔、癡、慢、疑、惡見;有二十個是“隨煩惱心所”,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忿、恨、惱、覆、誑、謅、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不靜)、失正念、不正知(謬解)、散亂;有四個是“不定心所”,是善惡並不固定的——悔、眠、尋(尋求)、伺(伺察)。

十八界─心物結合的世間壹、前言佛陀將宇宙萬有的事物,歸納為色、心二法,也就是物質現象與精神活動。

但是眾生根器不同,迷悟的程度也有差別,所以對於心法不能瞭解的人,佛陀為他說五蘊──色、受、想、行、識;對色法認識不清楚的人,則為他說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對色、心二法都不明白的人,則為他說十八界──生理方面的六根、物理方面的六塵與心理方面的六識。

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

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

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昙摩结(叶均)“心所”,是心所有法的略称,即是心的附属物。

阿毗达摩摄义论第二品说:“这种心所和它们所相应的心是同一所依,同一所缘,而且是同时生灭的”。

成唯识论卷五云:“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

如属我物,立我所名”。

品类足论卷一云:“若有法……与心相应,总名心所法”。

佛经把身心所存在的现象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

在阿毗达摩中通常用色法、心法及心所法三种来包括它们。

色法属于色蕴,心法属于识蕴,心所法则包括受、想、行三蕴。

根据上座部,行蕴有五十法,再加受想二法,共有五十二个心所法。

这里面有二十五个是善心所,十四个不善心所,十三个是通一切善恶心的心所。

它们的善恶或不善不恶是根据它们所相应的心来说的,即与善心相应的为善心所,与不善心相应的为不善心所,与无记心相应的无记心所。

说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位,它们是和各种其它的心理要素复合而活动的。

分析心的自身各部分为分“识”,而分析心的活动的各种要素称为“心所法”。

例如在八十九心中最简单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只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于对象上并无任何复杂的反应。

如果我们详细地审察,则它们最少还包括有七种心所法在内:一、触(近人译为感觉,即器官和对象的感触);二、受(由对象所激起的感情);三、想(构成意象作用,即于对象而造成概念);四、思(意旨,即欲取或避于对象);五、心一境性(近人译为精神集中);六、命(心理的寿命或内存的生力。

《俱舍颂疏》卷五说:“命体即寿,谓有别法指暖与识,说明为寿”);七、作意(注意于所缘的对象)。

各派论师不但重视心法,而且都同样地很重视心所法的分析。

心所法是属于行蕴。

本来把“行”释为“思”,如《杂阿含》里说,“思身为行蕴”(见俱舍论卷一引)。

这是把“行”与“业“同用的,正如《杂阿含》第十三卷中说,“一切造业有漏诸行之法行蕴摄”。

然而历史的发展,佛教学者们在心理学上做了继续分析的工夫,又找出心的程序里一些新分子,而这些新分子又要在人格分子原来的五蕴分类中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来安插。

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概括来说,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这六根都是由四大种,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本身没有精神生命,待众生死后,物质的器官躯体,便会朽坏、散灭、转化,再成为新的物体。

物质的四大,就是这样不断地形成、毁坏、再形成、再毁坏了。

能使六根发挥功能的,不是没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却是心识的力量。

否则人体的六根,只会是一堆废料,没有生命活力可言,犹如一只无桨的船,难有自发的活动了。

心识在眼根发挥功能的,叫做眼识。

它使人能通过视觉器官,观察到世间各种事物。

在耳根发挥功能的,叫耳识。

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官,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

在鼻根发挥功能的,叫做鼻识。

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官,感受到各种气味。

在舌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舌识。

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官,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

在身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身识。

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作种种活动,又使内脏肺腑,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在意根发挥功能的,叫做意识。

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让整个色身,能通过此系统,由心识指挥,在世间动身发语,造种种业。

没有了心识这六种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间活动,过物质的生活,吸取物质世界生活的经验,却只如无情木石一样而已。

心识既有上述的六种功能,为什么不能离六根而存,独自活于世上呢?心识的活动力,确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发挥的。

但是若离六根,生命体经历的只是纯粹精神界的活动,再不是物质世间的生活了。

色身存在的需要与否,定于生命体从前的业力与修行境界。

若由业力所牵,要以色身续命,那么,它便难舍色身而存了。

但是,无沦生命体以何种色身出现于世,心识永随不舍。

否则生命体便没有生命力可言,再不能称为生命体了。

愚昧无知的众生,难知根与识的分别。

但是,以锻炼身心,成就智慧、力量、解脱为事业的佛弟子,却必要知道心识的结构及其特异功能,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止的因由,认清心识的潜能。

八识规距颂贯珠解(范古农

八识规距颂贯珠解(范古农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范古农居士述八识规矩颂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撰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柒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动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性惟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此颂唐玄奘法师所作。

将心王八识。

类分为四。

各作三颂。

均前二颂论凡界。

后一颂论圣界。

注解用贯珠法。

将颂句分析嵌入。

前五识颂一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首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为五识。

其所缘之境。

于三境中。

惟是性境。

其能缘之量。

于三量中。

惟是现量。

其业性则通乎善、恶、无记三性。

(次句)在有情界九地之中。

鼻舌两识,惟第一五趣杂居地行之。

二地以上则不行矣。

眼耳身二识。

则以第二离生喜乐地为居止之所。

三地以上亦不行矣。

(三句)其相应心所。

共有三十四个。

为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

(末句)中随烦恼二。

更有大随烦恼八个。

及根本烦恼之贪嗔痴三者。

前五识颂二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首句)此五识所依而发之根。

其形状各殊者,为浮尘根。

若就胜义根言。

则同依于肉眼不见,天眼方见之清净色法所成之根无别异也。

(次句)识虽依根而发。

苟缺他缘,亦不能显。

故统论其依缘。

则眼识,须藉明空等九缘。

耳识,则藉除明外之八缘。

鼻舌身三识;则藉除明空外之七缘。

五位百法简表

五位百法简表

五位百法简表(一) 心法八 (有主动支配能力)1. 眼识(能观)2. 耳识(能听)3. 鼻识(能嗅)4. 舌识(能尝)5. 身识(能触)6. 意识(能知诸法)7. 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8. 阿赖耶识 (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 心所有法五十一 (受心王指挥)1. 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1. 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2. 触(由境生心)3. 受(由触生受)4. 想(由受生想)5. 思(想生思,筹谋支配着心)2. 别境五(个别境界)1. 欲(欲望)2. 胜解(审解后之决定)3. 念(铭记不忘)4. 定(专注)5. 慧(拣择性)3. 善法十一(助于修行)1. 信(信心)2. 精进(勇猛心)3. 惭(惭于过错)4. 愧(愧不如人)5. 无贪(不贪)6. 无嗔(不恨)7. 无痴(不昏暗)8. 轻安(身心自在)9. 不放逸(守规矩)10. 行舍(舍行蕴中与道不相应之念)11. 不害(克己不损于人)4. 根本烦恼六(五钝使和五利使)1. 贪2. 嗔3. 痴4. 慢5. 疑6. 不正见a. 身见(执身是我)b. 边见(不合中道)c. 见取见(非果计果)d. 戒禁取见(守牛狗戒、非因计因)e. 邪见(染污法、邪知邪见)5. 随烦恼二十小随十种1. 忿(嗔心遽发)2. 恨(嗔藏心内)3. 恼(恨之极点,恼怒形于外)4. 覆(忿恨藏于心,待时暗害人)5. 诳(假仁假义)6. 谄(谄媚)7. 憍(自负)8. 害(损害于人)9. 嫉(妬忌)10. 悭(悭吝)中随11. 无惭(不知惭,自视太高)12. 无愧(不知愧不如人)大随八种13. 不信(无信心)14. 懈怠(懒惰)15. 放逸(不守规矩)16. 昏沉(常睡懵懂)17. 掉举(烦燥不安)18. 失念(失正念,存邪念)19. 不正知(所知皆邪见)20. 散乱(心不在焉)6. 不定四1. 睡眠(闇昧、无智慧)2. 恶作(后悔)3. 寻(粗思惑)4. 伺(微细思惑)(三) 色法十一1. 眼2. 耳3. 鼻4. 舌5. 身6. 色7. 声8. 香9. 味10. 触11. 法处所摄色(五尘落于意识之影子)(四) 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1. 得(由贪心起)2. 命根(生命)3. 众同分(同类)4. 异生性(类同报异)5. 无想定(外道外执未破)6. 灭尽定(外道法执未破)7. 无想报(生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处天)8. 名身(名显用)9. 句身(句显法)10. 文身(字显体)11. 生(成)12. 住(住)13. 老(坏)14. 无常(空)15. 流转(轮回)16. 定异(因果定理与报之差别)17. 相应(相应于定异之间)18. 势速(迁变不停)19. 次第(法之次第)20. 时(时间性)21. 方(方位性)22. 数(数目性)23. 和合性(二乘执着于因缘和合)24. 不和合性(外道执着于自然)(五) 无为法六1. 虚空无为(空于四相)2. 择灭无为(权教菩萨所证涅槃境界)3. 非择灭无为(有为缘缺,实教菩萨所说)4. 不动无为(定不动,生有色界天)5. 想受灭无为(苦乐不动心,生无色界天)6. 真如无为(如来藏,圆成实性)。

八识规矩补注证义

八识规矩补注证义

眼耳身三二地居
颂前五识所居界地。眼耳身三。三界九地。唯在二界二地中居。谓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离生喜乐地。以有饮食。睡眠。淫欲。故名欲界。天趣。人趣。畜生。饿鬼。地狱。同处。故名杂居。色界诸天。虽有未灭心心所法。有漏禅定。意在灭心。唯存色质。故名色界。得到初禅。虽未入定。已离欲界杂生诸苦。喜得上界静地之乐。故名离生喜乐。上之三禅。何无眼等。曰。以上三禅。既无寻伺。识不起故。谓于初禅。未入定时。名有寻伺。故有眼等三识。已入定时。无寻唯伺。阙一不生。二禅以上。无寻无伺。双阙不起。问。五识不与寻伺相应。何无寻伺。三识不起。曰。寻伺虽不与五相应。而与第六意识相应。第六又与前五为缘。名分别依。意分别时。必有寻伺。若无寻伺。意无分别。若无分别。前五不起。以阙一缘。识不起故。此句颂中。影略鼻舌二识界地。唯在欲界。五趣杂居地。上界地中。何无鼻舌。答。鼻舌二识。以香味触三尘为境。即段食体。段食既为禅天所厌。香味触尘。上界俱无。识亦不起。
种识。二同时意识。三诸心心所自证分体。四一切定心。以此四种。皆实证境。而无分别。名为现量。故前五识。于三量中。唯是现量。颂言三性。谓善性。不善性。无记性。此前五识。善恶无记三性俱通。何则。以五识性。非恒一故。遇善境时。识性即善。不善境时。识亦不善。于无记时。识即无记。故前五识。三性俱通。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颂前五识。于三境中。唯缘性境。三量唯现量。而三性俱通也。境则有三。谓性境。独影境。带质境。颂言性境。性是实义。即实根尘。地水火风。色香味触。能所八法。皆是有体。实相分故。谓此性境。有实种生。有实体用。现在实法。于二变中。因缘变故。不同独影。并带质境。从分别变。于五位唯识中。即所缘唯识也。量亦有三。谓现量。比量。非量。颂言现量。现有三义。一谓现在。简非过未。二谓显现。简非种子。三谓现有。简无体法。量谓量度。是楷定义。谓心于境。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今言现量。不度量也。圆觉经云。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可证现量。不分别义。以前五识。于缘境时。离映障等。显了分明。得境自性。故唯现量。若现属境。量属心。依士释也。虽心由境生。而境劣心胜。由心胜故。方显境名。由量胜故。乃知现义。故云胜劣依彰依士释。如父生子。子名胜故。彰显父名。是为依士。或俱属心。持业释也。谓于心量上。亲持显现业用。故云体持业用持业释。或现属根。量属心。依主释也。谓前五识。依根得名。所依之根。为缘发识。故有主义。能依心量。生灭改转。名为客义。故云能所依彰依主释也。所言现量。以何为体。曰。无分别智。为现量体。何无分别。曰。正解心王心所缘境。离名种类。名无分别。故以此智。为现量体。因明正理门论。说有四种现量。一前五

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之意义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

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这一代时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脚。

现在我们只能择其精要者约略言之。

在未讨论明心见性的内容与如何明心见性之前,首先让我们来把心性的轮廓勾勒一下,以便易于着手分析讨论明心见性的意义。

那么心是什么?性又是何物呢?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

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没有心——思想和念头,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从各别的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

这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起的,所以称为集起为心,也就是现代学说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

”要详细谈它的形象和内容,法相宗《成唯识论》说得很清楚,它可以分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

这里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不详细说它了,请读者自己去研读《成唯识论》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

现代学说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

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

我们之所以能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

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是有。

古人比为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在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来藏、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等。

只因众生迷而不觉,不知有此妙体,无始以来,只与生灭和合,变为妄心。

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与波,不是两回事。

现在世界得以飞跃前进,全靠自动化,而自动化又靠热能,无有热能,即无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静止的,死的。

同样,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也靠体内的动力,而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集整理 -ZQ
网上同修根据《五位百法表》和玄奘大师地《八识规矩颂》,整理成地一张《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相应表》
八 识 心 相应心

所个数
相应心所法
前五识: 眼耳鼻舌
遍行 别境善ຫໍສະໝຸດ 根本烦恼 (贪 瞋痴)中随烦恼 大随烦恼


第六识:
遍行 别境

根本烦恼
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 大随烦恼
意识
第七识: 末那识
别境()
欲、胜解、念、定、慧

善 ()
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本烦恼()
贪、嗔、痴(无明)、慢、疑、恶见(不正见)

心所()
小随烦恼()
忿、恨、覆、诳、谄、骄、害、嫉、悭、恼
随烦恼()
中随烦恼()
无惭、无愧

大随烦恼()
昏沈、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
不 定()
悔、眠、寻、伺

色法()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1/2
个人收集整理 -ZQ
心 不 相 应 行 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传、

()
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无为()
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
2/2
遍行
别境 (慧)
根本烦恼 (贪、痴、慢、
大随烦恼
我见)
第八识:
遍行
阿赖耶识
,转传于此,方便诸位!
源于玄奘大师 《八识规矩颂》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不定
相应心所五十一
八大遍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性唯无覆五遍行
心王()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遍行()
触、作意、受、想、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