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

合集下载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

【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济群法师开示心理学高校弘法 2013济群法师非常高兴来到心理学界的名校北师大,和大家交流“心理学视角的佛学世界”这一话题,我觉得很有意义。

佛教自古就被称作心性之学,并被国人奉为修身养性的指南。

因为佛教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心”,包括对各种心理的剖析,也包括心灵的净化、改善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行就是修心。

佛教中,关于修心的理论极为丰富。

佛教有南传、汉传、藏传三大语系,其中,仅汉传佛教就有八大宗派,可谓法门林立。

其中的每个宗派,对如何认识并改善心灵,都有着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可视为佛教心理学的不同流派。

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国人的心态建设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佛教是东方的心理学。

相对只有一两百年历史的西方心理学来说,它已走过二千五百多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一代又一代佛弟子依照佛陀指引的方法,降服烦恼,调御心行,乃至明心见性。

近代以来,这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古老智慧,开始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荣格等心理学大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佛教思想,作为心理学理论建设和临床治疗的指导。

其中,尤以正念学说的影响最大。

由此可见,了解佛教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东方心理学,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心理学。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佛教心理治疗的原理佛教是教育,也是心理学。

其中既有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灵的健康状态,什么是患有疾病的症状,同时还介绍了如何治疗的具体方法。

佛经中,经常将佛陀和众生的关系比喻为医生和患者,并称佛陀为“大医王”,因为他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

那么,为什么将众生称为患者呢?难道我们都有病吗?须知,这个病不是身病,而是心病。

在佛教中,对心理疾病的定义就是贪嗔痴。

这一点,和心理学的定义是不同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那些异于常人且带来各种障碍的心理问题,才被列入疾病范畴。

至于常人都有的贪嗔痴,并不在其治疗之列。

《八识规矩颂》浅解

《八识规矩颂》浅解

《八识规矩颂》浅解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2-20 07:37:50 / 个人分类:藕益大师《相宗八要》直解查看( 259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此《八识规矩颂》,乃唐玄奘大师所作,为唯识宗主要教典之一。

颂将八识分为四章,每章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分属于本识之下,条然不紊,所以称为规矩颂。

《成唯识论》汇成十卷,文繁义富,学者畏难。

窥基法师乃请大师集《成唯识论》要义而作此《八识规矩颂》,言简意赅,提纲挈领。

若能于此颂透彻明了,则识论大义,思过半矣。

此颂古注极多,然皆古文作成,难便初机。

今试以语体文加以解释,名曰浅解。

先列颂文,次出浅解。

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颂,即是颂眼、耳、鼻、舌、身五识。

为什么不将此眼等五个识分别颂?因为此五识,缘境之时,都是性境、现量,可并在一起来颂,而且在果上转八识成四智时,此五识一齐转为成所作智,考虑对应关系,也是放在一起来颂比较适当。

第一句是说眼等所缘之境,是性境,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之中,属于现量,三性(善、恶、无记)之中,是三性皆通。

什么叫性境?性是实义。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必须从人们眼等五根各有浮尘根与胜义根谈起。

第一浮尘根。

它是有形相的,长在身上,肉眼能见,但它实际上是无知觉作用的。

第二是胜义根,或称净色根。

它依附于浮尘根之上,最极清净,但肉眼不能见,唯天眼能见,此根有发识(即知觉)之用。

对境之时,依外境各各自变相分,为自识的见分所缘,如照相机将外境摄入机中一般,唯识家所谓自变自缘者也。

所谓性境,即指自变自缘之境。

现量者,指人们初见自变自缘之境时,尚不起一念分别、筹度之心,称为现量。

说通三量者,此眼等五识,是善、恶、无记三性皆通的。

“眼耳身三二地居”,这句是说眼等五识所能起作用地方。

眼、耳、身三识,唯居止于欲界五趣杂居地和色界初禅的离生喜乐地二处。

为什么呢?因为欲界眼耳鼻舌身五识全起作用,初禅天只有眼耳身三识起作用,其余鼻舌二识不行。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欧阳竟无)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欧阳竟无)
如上所言,一者崇卑而不平,一者平等无二致;一者思想极其锢陋,一者理性极其自由;一者拘苦而昧原,一者宏阔而真证;一者屈己以从人,一者勇往以从己。二者之辨,皎若白黑,而乌可以区区之宗教与佛法相提并论哉!
所谓佛法非哲学者,按哲学之内容,大约有三,而佛法一一与之相反,故佛法非哲学。何者为三?
第一、哲学家唯一之要求在求真理,所谓真理者,执定必有一个甚么东西为一切事物之究竟本质,及一切事物之所从来者是也。原来,哲学家心思比寻常聪明,要求比寻常刻切。寻常的人见了某物某事便执定以为某物某事,一例糊涂下去。譬如宗教家人说有上帝,这些庸人便承认以为有上帝,牧师教人崇拜耶稣,这些人便崇拜耶稣,一味盲从,更不思索,千百年来只是糊涂下去。自有哲学家以来,便不其然。你说有上帝,他便要问问上帝是个甚么东西,眼可以看得见么?耳可以听得到么?如谓世界人类都是上帝造的,上帝又是谁造的?上帝如果不待谁个造他,世界又何必要上帝造他?所以自从有了哲学,一切人便不肯一味糊涂了。哲学家在破除迷信一方面,本来是很对的,是可崇拜的。但是,他一方面能够破除迷信,他果真能不迷信么?他能破人谬执,他果能不谬执么?他天天求真理,他果能求得到真理么?翻开一部西洋哲学史,中间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如像破除有人格的上帝过后,便迷信一个无人格的上帝;破除独神论过后,便迷执一种泛神论。不信唯物的便主张唯心,不信唯心的便主张唯事。笛加尔善于怀疑,于是便破坏世界一切事实,都以为非真理,但随即迷信一个我,以为我既能怀疑一切非真,我便是真。到了现在的罗素,便说他那个我能怀疑,我固是真还靠不住。罗素既能破一切唯物唯心非真理,然而随又执定一切现象是真。仔细想来,他那种现象是真,与笛加尔的我是真,有何分别呢?总而言之,西方一切哲学家对于世间一切事物,你猜过去我猜过来,纷纭扰攘,相非相谤,皆是执定实有一理。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别人诚都可破,自己却不能有个不可破的学说服人。破一立一,不过增加人许多不正确的见解而已。

八识名词解释

八识名词解释

八识名词解释八识是佛教中关于人的认知和感知能力的理论,也是一种对心灵本质的理解。

在佛教中,人的心灵被认为是由八个识所组成,它们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1. 眼识:眼识是通过眼睛感知外界物体的能力。

人们通过眼睛看到形状、颜色和光线等视觉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2. 耳识:耳识是通过耳朵听到声音来感知外界的能力。

人们通过耳朵听到声音,从而识别和辨别不同的声音,如语言、音乐和自然声音等。

3. 鼻识:鼻识是通过鼻子嗅到气味来感知外界的能力。

人们通过鼻子闻到不同的气味,如花香、食物的香味和恶臭等,从而识别和辨别不同的气味。

4. 舌识:舌识是通过舌头尝到食物的味道来感知外界的能力。

人们通过舌头尝到不同的味道,如酸、甜、苦和咸等,从而识别和辨别不同的味道。

5. 身识:身识是通过皮肤感受到触觉来感知外界的能力。

人们通过皮肤感觉到触摸、温度和疼痛等,从而识别和辨别不同的触觉感受。

6. 意识:意识是通过心智活动来感知外界和内心的能力。

人们通过思考、分析和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认识和理解世界,同时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体验。

7. 末那识:末那识是通过直觉和洞察力来感知真实本质的能力。

它是一种超越感官和智识的认知能力,通过直接体验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8. 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种潜藏在潜意识中的无始无终的种子意识。

它是所有其他识的基础和根源,负责储存和转移个体的过往经验和因果关系。

通过八识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人们能够感知和了解外界的事物,同时也能够认知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体验。

在佛教中,通过对八识的觉知和觉察,人们可以超越嗔恨、贪欲和无明等烦恼,达到心灵的觉醒和解脱。

八识与心所对应关系表

八识与心所对应关系表















恶见
身见


边见
邪见
见取见
戒禁取见
随烦恼(20)
小随烦恼(10)
忿



















中随烦恼(2)
无惭


无愧


大随烦恼(8)
不信



懈怠

六七放逸五 Nhomakorabea六

惛沈



掉举



失念



不正知



散乱



不定心所(4)








八识心王各自对应心所数统计
34心所
51心所
18心所
5心所
八识与心所对应关系表
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相应表
心所
八识
前五识
第六识
第七识
第八识
五遍行(5)





作意



















别境(5)

八识五十一心所

八识五十一心所

八識五十一心所佛法把心分為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我們平常能見色聞聲等,是前面五個識的作用,這譬如門口招徠客貨的人;第六意識由前五識所引起,活動的力量最強,這譬如接收客貨入棧的專使;第七末那識,“末那”譯為“意”,意就是思量,它堅固執住第八識為我,恒常思量,為煩惱的根本,這譬如完全憑主觀來收受貨物的人;第八阿賴耶識,譯為藏識,我們有生以來,所經過的千萬事情,都能不忘,學習技能工巧,而能辦成,都是這藏識的作用。

它能含藏一切種子,這譬如大棧房,一切大小、好壞、淨汙等物,無不藏入。

這第八識原是真妄和合,為諸識的根本,力用很大,人生的六道流轉,就是由六識的造業,而由它去受報。

這八個識,也叫做八個心王。

另有五十一個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叫做五十一個心所。

其中五個是起心動念的必經步驟,叫做“遍行心所”——觸(接觸)、作意(注意)、受(感受)、想(想像)、思(思維),這五個是連貫的;五個是各有各的境界,並不連貫,叫做“別境心所”——欲(欲望)、勝解(認為)、念(記憶)、定(專注)、慧(判斷),有十一個“善心所”是作一切善事、自利利人的依據——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有六個是“根本煩惱心所”,是一切煩惱的總根——貪、嗔、癡、慢、疑、惡見;有二十個是“隨煩惱心所”,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忿、恨、惱、覆、誑、謅、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不靜)、失正念、不正知(謬解)、散亂;有四個是“不定心所”,是善惡並不固定的——悔、眠、尋(尋求)、伺(伺察)。

十八界─心物結合的世間壹、前言佛陀將宇宙萬有的事物,歸納為色、心二法,也就是物質現象與精神活動。

但是眾生根器不同,迷悟的程度也有差別,所以對於心法不能瞭解的人,佛陀為他說五蘊──色、受、想、行、識;對色法認識不清楚的人,則為他說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對色、心二法都不明白的人,則為他說十八界──生理方面的六根、物理方面的六塵與心理方面的六識。

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相应表

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相应表
个人收集整理 -ZQ
网上同修根据《五位百法表》和玄奘大师地《八识规矩颂》,整理成地一张《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相应表》
八 识 心 相应心

所个数
相应心所法
前五识: 眼耳鼻舌
遍行 别境善ຫໍສະໝຸດ 根本烦恼 (贪 瞋痴)中随烦恼 大随烦恼


第六识:
遍行 别境

根本烦恼
小随烦恼 中随烦恼 大随烦恼
意识
第七识: 末那识
别境()
欲、胜解、念、定、慧

善 ()
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本烦恼()
贪、嗔、痴(无明)、慢、疑、恶见(不正见)

心所()
小随烦恼()
忿、恨、覆、诳、谄、骄、害、嫉、悭、恼
随烦恼()
中随烦恼()
无惭、无愧

大随烦恼()
昏沈、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
不 定()
悔、眠、寻、伺

色法()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1/2
个人收集整理 -ZQ
心 不 相 应 行 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传、

()
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无为()
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
2/2
遍行
别境 (慧)
根本烦恼 (贪、痴、慢、
大随烦恼
我见)
第八识:
遍行
阿赖耶识
,转传于此,方便诸位!
源于玄奘大师 《八识规矩颂》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评述

《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评述

《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述评一:《唯识三十论颂》简介:《唯识三十论颂》世亲著,唐玄奘译。

分三十颂论述三界唯识的理论。

前二十四颂阐明唯识之相,第二十五颂阐明唯识之性,最后五颂阐明唯识之行位。

此论以识转变理论为中心,论述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的八识如何转变为人们的经验世界,由此组织成一套完整的阿赖耶识缘起说,并进而论述三性、三无性等唯识论的中心概念及有关唯识修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从正面阐发了“唯识无境”说。

二:《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详述:首先是:阐明“唯识相”,共二十四颂。

相就是现象,“唯识相”主要属于“依他起相”的范畴。

《唯识三十论颂》开宗明义:“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以此破我法执,显唯识理。

“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所变”为相见二分,有所变,必然就有能变。

问题:“能变”的识有哪些?“此能变唯三”,是说能变的识有三类八种,三类即异熟识、思量识、了别境识;八种则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更进一步来说,第一类为异熟能变,即第八识。

第二类是思量能变,即第七末那识。

第三类为了别能变,也就是前六识。

前六识能对事物进行了别,其共同特点为大概的了别;第七识具有恒常的思维分别的特征;而第八识作为生命轮回的载体,即种子识,为生命轮回保存信息。

接着我们会问:识如何变现呢?唯识所变,包含能变和所变两方面。

能变为八识,所变为见分和相分。

唯识学讲到两种能变,即因能变和果能变。

因能变的因,是第八识的种子。

种子是万法生起之因,而种子是通过前七识现行和熏习留下的,即“现行熏种子”。

自此要说明的是同样是“变”,因能变和果能变所指的“变”是不同的。

因能变指的是转变,从种子转变为现行;而果能变指的是变现,八识在现行的当下,能在自证分变现出见分和相分。

从因能变的角度来说,八识的活动为果,为种子现行的结果,故名果能变。

由此我们理解了识的变现过程。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初能变是指第八识,本论以八段十门对其进行阐述,分别是三相门、所缘行相门、心所相应门、五受相应门、三性门、心所例同门、因果譬喻门、伏断位次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概括来说,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这六根都是由四大种,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本身没有精神生命,待众生死后,物质的器官躯体,便会朽坏、散灭、转化,再成为新的物体。

物质的四大,就是这样不断地形成、毁坏、再形成、再毁坏了。

能使六根发挥功能的,不是没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却是心识的力量。

否则人体的六根,只会是一堆废料,没有生命活力可言,犹如一只无桨的船,难有自发的活动了。

心识在眼根发挥功能的,叫做眼识。

它使人能通过视觉器官,观察到世间各种事物。

在耳根发挥功能的,叫耳识。

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官,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

在鼻根发挥功能的,叫做鼻识。

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官,感受到各种气味。

在舌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舌识。

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官,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

在身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身识。

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作种种活动,又使内脏肺腑,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在意根发挥功能的,叫做意识。

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让整个色身,能通过此系统,由心识指挥,在世间动身发语,造种种业。

没有了心识这六种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间活动,过物质的生活,吸取物质世界生活的经验,却只如无情木石一样而已。

心识既有上述的六种功能,为什么不能离六根而存,独自活于世上呢?心识的活动力,确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发挥的。

但是若离六根,生命体经历的只是纯粹精神界的活动,再不是物质世间的生活了。

色身存在的需要与否,定于生命体从前的业力与修行境界。

若由业力所牵,要以色身续命,那么,它便难舍色身而存了。

但是,无沦生命体以何种色身出现于世,心识永随不舍。

否则生命体便没有生命力可言,再不能称为生命体了。

愚昧无知的众生,难知根与识的分别。

但是,以锻炼身心,成就智慧、力量、解脱为事业的佛弟子,却必要知道心识的结构及其特异功能,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止的因由,认清心识的潜能。

这样,他才可以强化自己的身心,超越物质的众多掣肘,能够逍遥自在,以心御万物,无处不自得。

人的心识以功能区别,可分作八个部份,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又合称前五识。

行者于此八识,必要深究,始能登自度度他之阶梯,悟以心造物之法门。

前五识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人于日常的活动里,若要对外境作认知了别,必要依赖眼、耳、鼻、舌和身这五根,而使这五根发挥作用的,就是前五识了。

没有精神力的根身,只是物质,必待心识的调御,始能活动。

若四大本身自有能看、能听、能嗅、能辨味、能感觉、能思惟的功能,那么,一切的物体,无论有情或无情众生,皆有这些功能了。

因为它们同是由四大所造的。

若真的如此,木石钢铁、雨露微尘,便与—切凡夫圣贤,毫无分别,同具一样的活动力了。

这是多么不合情理的事情啊!人的五识,是怎样发挥功能的呢?五识特有的功能,就是通过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去对外境起认知了别,且作出反应。

五识对现于它们前面的实境,无需思量考虑,便能立即了了分明、认知它们的形相本质,并且能对它们,即时生起善的、恶的、或非善非恶的反应。

五识在物欲的世界里,让生命体能作色、声、香、味、触的领受。

为了达成这五事的领受,五识有五种能力,能在欲界一切时空里,随缘起用。

这五种能力,就是对外境能产生接触(触)、起警醒注意(作意)、领受外境刺激(受)、认知辨别(想)和作思量反应(思)的能力了。

五识使居于欲界的众生,能通过根身,追逐物质欲乐,得色、声、香、味、触的满足。

但是,修禅定的行者,追寻的不是物欲享受,故能于不同的定境里,次第止息五识的活动,代以离欲的禅悦,也能从此而生智慧、神通与解脱。

五识在欲界里,各与色、声、香、味、触一法相应,与其他各识所司之事,并不涉及,无一能负责综合五法,为生命体建立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印象。

一辆有五匹马的马车,若无驭夫驾车,五马势必不羁,任意乱闯。

五识就如五马,若无统御,一切所受纳的个别印象,便互不相连,没有意义了。

那么,负起调御五识和综合它们输入的片面印象,令能生整体意义这责任是什么呢?这就是第六意识了。

第六意识什么是第六识呢?第六识可单称为“识”,又叫意识,是认知了别之识。

它是人体的感觉中心,负责指挥前五识的工作。

前五识所传送的零碎片面资料,皆由它作有系统的组织,建立一个全面、有意义的影像。

意识根据从前的经验,能把前五识传送的资料,迅速整理,对外境能即时生起三种认知了别的作用。

意识对有实质存在之境物,能根据以往的经验,立刻达成认知了别,这是现量的作用。

在没有实质境物存在时,意识则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资料,迅速比较、测度、推论,而达成认知了别的目的,这就是比量的作用。

但是,意识并非时常都能作出正确的认知了别。

有时,根本没有存在的事物,它却会无中生有,作完全错误虚妄的认知,这就是非量的作用。

意识所能了别认识的外境也可分作三种,就是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了。

实实在在存在的外境,能为意识了别认知的,叫做性境。

没有实质存在的境幻,也能为意识所了别认知,但是,这些叫独影境。

外境虽有实质的存在,但意识却不能对它作恰如其分的认知,却把它误作他物而不自觉。

这些从错误了别认知而得知的外境叫做带质境。

意识以现量、比量和非量,对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这三种外境作出了别认知后,又能起三种不同的反应。

那三种反应,就是善的反应、恶的反应和无记(非善非恶)的反应了。

意识能根据从前生活累积的经验,指挥前五识,不须思量,而能即时生起含有善、恶或无记的活动。

意识的活动最强,因此能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里,不断引发身、口和意的活动,作善、恶和无记的业,使生命之轮不停转动。

第六识于八识之中,了别认知外境的能力最强。

因此众生的存在和生活,受此识之影响至巨。

对很多人来说,第六意识的活动,几乎等于他们整个生命的活动了。

为什么第六意识的作用那么强,对人的影响那么大呢?这都是因为第六识具备了心识的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的缘故。

第六意识具备了心识的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

什么是心所有法呢?心所有法,就是心识所能生起的五十一个心理状态或功能。

此五十一个状态或功能只在第六意识中,才全部完备无缺,而于其他七识,则多付阙如。

因此,第六识于动身发语的能力上,比其他七识,就要强得多了。

也就是这缘故,意识几乎操纵了人的全部生存活动。

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什么呢?这五十一个心理状态或功能,可分作六大类,就是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和不定了。

什么是遍行呢?遍行就是于所有时空,都能现行,作心理活动的意思。

隶属于遍行类的心所有法,是八识所共有的,有五个,就是触(接触内外之境)、作意(起警醒注意)、受(感受)、想(起影像或概念以作认知)和思(起意志活动)。

什么是别境呢?别境是了别外境的意思。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五个,就是欲(希冀)、胜解(彻底地明了)、念(牢记)、定(专注一境)和慧(智慧)。

什么是善呢?善就是行善的能力和心态。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十一个,就是信(信心)、精进(努力)、惭(羞己不如人)、愧(羞于己过)、无贪、无嗔、无痴、轻安(内心的解脱禅悦)、不放逸、行舍(舍弃污染的行为)和不害(不作损害自他的事)。

什么是烦恼呢?烦恼又叫根本烦恼,是能令人颠倒迷惑、苦痛哀愁的东西。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六个,就是贪、嗔、痴、慢(轻慢自他)、疑和不正见(错误的见解)。

什么是随烦恼呢?随烦恼,是由烦恼或根本烦恼的存在而生起的。

没有根本烦恼,它们自然不再存在了。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二十个,就是忿、恨、恼、覆(隐瞒自己的过失)、诳(欺诈)、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恐惧、激动、失去内心的安宁)、失念(忘记)、不正知(愚昧无知)和散乱。

什么是不定呢?不定是指本质善恶不定,要看情形才可定其善恶的心理状态。

属于这类心所的共有四个,就是睡眠、恶作(悔恨已作的事)、寻(追逐寻求)和伺(伺察)。

以上六类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在八识之中,只有第六意识才全部齐备。

因此,众生于生存所须作之身口意活动,便全皆可由此意识引发了。

第六识虽然具备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但它的作用,只在于了别认知外境,鲜有思量的活动。

就是思量,也只处于了别认知外境的层面。

了别认知已毕,思量便止。

意识若是了别认知已毕,思量便止,那么,是哪个去作善、恶、无记等业呢?如前所述,第六意识具有心识全部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

这些法在前六识遇外缘、起了别认知之后,便能即时相应生起,其间并不需要多大的思量活动。

为什么没有思量的必要,这些心所有法便能生起呢?这都是习气的缘故。

众生于无始以来,于无数的生命之中,在不同的时空里,曾作数不清的业。

而重复的行为和反应,便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习惯力,时刻影响了众生对外境所起的反应。

当外境相同或类似的时候,意识便即时生起惯性的反应,引发有关的心所有法,令众生经历某些感受,或作某些行动。

惯性有时太强了,以致众生虽想主动改变反应,也无能为力。

就是这缘故,意识的惯性作用,能使众生不需要思量,便能生活于世上,天天机械地做着重复或类似的工作。

外缘若引发善的心所,行为便属于善,若引发恶的心所,行为便属于恶;若与无记的心所相应,这些行为便属非善非恶了。

外缘能有很多不同的组合,各心所有法也能同时或异时出现。

于是,众生便恒久处于苦乐善恶不定之中,作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毋须着意的思量了。

虽然大多数的人,于大部份的时间,所过的是不自觉的机械反应生活,但是,他们总有些时间是在了别认知以外,作较复杂的思量推理,带有意志性质的心理活动,虽然深度与频密,则因人而异。

第六意识的思量能力既止于了别认知,那么是什么去作这些较自觉着意的心理活动呢?心识中能负起这个责任的就是第七识——末那识了。

第七识末那——思量执“我”之识第七识可称为意,又叫末那识,是思量之识,是心识中掌管思量的部份。

第六识依它而立。

它若遇外缘,随即生起你我之想,牢牢地执持着有一个“我”与外境相对。

七识末那是六识之本,也是八识阿赖耶的主观部份,但它却错谬地视自己为心识的全部,不知有八识阿赖耶的存在,更不知自己活力软弱,难制前六识,却常为意识所转,统治之权常失。

第七识共有十八个心所有法,比第六识所有的心所有法为少,故活动功能也自然比六识为少了;末那识有四个根本烦恼心所有法——贪、痴、我见和我慢,八个随烦恼心所有法——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和散乱;五个遍行心所有法——触、作意、受、想、思,和一个别境心所有法——慧。

这十八个心所有法,若遇外缘,便即生起。

第七识能不断地审察、思量内外之境。

十八个心所有法中,以作意、想与思的活动力最强,为七识之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