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动点问题解题方法73099

合集下载

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摘要:一、动点问题概述二、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1.分类讨论解决动点问题2.化动为静,寻找破题点3.建立等量代数式4.动点问题定点化三、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建议正文: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一动点问题主要涉及到几何、代数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解决动点问题时,可以运用以下解题技巧:一、动点问题概述动点问题是指在平面或空间中,某个点或线段随着某个条件的改变而运动的问题。

这类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运用几何、代数、三角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求解。

二、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1.分类讨论解决动点问题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分类讨论。

根据题目的条件,分析动点可能存在的位置和运动轨迹,从而确定解题思路。

2.化动为静,寻找破题点将动点问题转化为静止点问题,关键在于寻找破题点。

这需要观察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如边长、动点速度、角度等,寻找能建立等量关系的关键信息。

3.建立等量代数式根据题目条件和分类讨论的结果,建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

这有助于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便于求解。

4.动点问题定点化动点问题定点化是解决动点问题的主要思想。

通过分析动点在运动过程中的规律,将其转化为静止点问题,从而简化问题求解过程。

三、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建议1.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在学习数学时,首先要做好课前预习,提前了解知识点,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消化吸收。

上课时要认真听讲,弄懂老师讲解的内容。

2.掌握数学公式,灵活运用熟练掌握数学公式,并能推导出其由来。

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公式,灵活变形,举一反三。

3.注重理解,培养数学思维数学学习重在理解,要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

在解题过程中,要学会分析问题,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4.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学好数学需要沉下心来,不能浮躁。

踏实做题,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5.勇于挑战,克服困难遇到难题时,不要退缩,要勇于挑战。

通过研究难题,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中考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中考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在中考数学中,动点问题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题型。

这类问题通常需要学生结合图形的运动和变化,利用函数、方程等知识解决。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
1.建立模型:首先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对于动点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2.转化问题:动点问题往往涉及到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的变化,因此需要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比如,可以建立方程或不等式来描述点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3.寻找规律:动点问题中往往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点的运动轨迹是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

因此,需要认真观察、分析,找到这些规律,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4.分类讨论:在解决动点问题时,有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的情况,比如点的位置、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

因此,需要进行分类讨论,逐一解决不同情况下的数学问题。

5.综合分析:动点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知识点,比如函数、方程、不等式等。

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综合分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6.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解决动点问题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比如函数的性质、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等。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加强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训练。

7.注意细节: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需要注意细节,比如点的坐标、单位等。

如果这些细节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解题错误。

总之,解决动点问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通过转化问题、寻找规律、分类讨论、综合分析等方法来解决。

同时,也需要注意细节处理。

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中数学中的几何动点问题是一个常见的考点,也是令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

然而,只要掌握了解题技巧,就能够迎刃而解。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吧!一、建立坐标系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合题目的坐标系,把图形往坐标系上放。

这个坐标系可以是平面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具体是哪种坐标系,需要根据题目要求确定。

二、确定动点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几何图形中的动点,画出动点在坐标系上的轨迹。

通常来说,轨迹可以是一个直线、一个抛物线、一个圆、一个椭圆甚至一个不规则图形等等。

三、列方程有了轨迹,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列出方程,从而解题了。

核心思想是,假设动点的坐标为(x,y),然后利用题目给出的条件,将x和y用一个或多个方程表示出来。

四、解方程列出方程后,我们就可以解方程了。

根据方程的形式不同,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方程,如代入法、消元法等等。

五、验证答案最后,我们需要验证答案是否合理。

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将求出的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能否符合题目给出的条件。

如果符合条件,那么我们的答案就是正确的。

在解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定坐标系时,要选择适合题目的坐标系。

2. 在列出方程时,要注意是否有无效信息,如引入了负数、零,或者不可取的解等等。

3. 解方程时,要注意正确使用代入法、消元法等各种解法,尤其是在多解的情况下,选择符合题意的解。

4. 最后,做题要认真,润色答案要细心,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就能够迎刃而解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而且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中考常见动点问题解题方法(共29张PPT)

中考常见动点问题解题方法(共29张PPT)

AE
10-2t
t
30o
2t
30o
B
F
D
C
(3)当t为何值时,△DEF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1单位/s
解析:
2单位/s
②当∠DEF=90o时
30o
由(2)知EF∥AD
5
∴∠ADE=∠DEF=90o
∵∠A=90o-∠C=60o
1
∴AD= AE
2
1
2
即10-2t= t
A
E 10-2t
60o
t
2t
则t=4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01:48:2201:48:2201:488/23/2021 1:48:22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8.2301:48:2201:48Aug-2123-Aug-21
最小值时,△APD中AP边上的高为 _________
3、如图,⊙O的半径为2,点A、B、C
在⊙O上,OA⊥OB, ∠AOC=60°,P是OB上
的一动点,则PA+PC的最小值是________
两个动点(一)
例、如图,∠AOB=45°,P是∠AOB内一
特点:已知一个定点位于平面内两相交直线之间,
点,PO=10,Q、R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
∵点D'和点D关于x轴对称,
∴点D'的坐标为(0,-2).
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y=kx+b,
∵直线CD'过点C(-3,2),D'(0,-2),
4
2 = -3 + ,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初中物理学动点问题是指分析物体在空间中沿特定轨迹运动的问题。

动点问题通常涉及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及其关系,通常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动点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物理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

下面将对初中动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1.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首先需要了解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位置是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具体位置,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距离和方向的改变,加速度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在物理学中,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之间有着具体的数学关系,通过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动点问题。

初中生需要掌握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才能解决动点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的解决方法在解决动点问题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距离相等,速度不变。

针对匀速直线运动,可以通过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求出物体的位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通常会接触到匀速直线运动的解决方法,可以通过公式计算物体的位移、速度和时间等物理量。

3.变速直线运动的解决方法相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在初中物理学中更具有挑战性。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加速度不为0。

在解决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需要利用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求出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和位移。

针对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通常需要运用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4.抛体运动的解决方法抛体运动是一个常见的动点问题,描述的是物体在被施加初速度的情况下,同时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运动的情况。

在初中物理学中,学生通常需要掌握抛体运动的解决方法,包括通过初速度、加速度等参数计算物体的运动轨迹、最大高度、飞行时间等物理量。

对于抛体运动,学生需要了解抛体的水平运动和竖直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物理公式和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概述。

1. 分析动点的运动轨迹。

- 明确动点是在直线(如数轴、坐标轴上的直线)上运动,还是在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的边或内部)中运动。

例如,在数轴上的动点,其位置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而动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则需要用一对数(x,y)来表示。

2. 用含时间t(或其他变量)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线段的长度。

- 若动点在数轴上,设动点的初始位置为a,速度为v,运动时间为t,则经过t时间后动点的位置为a + vt(当向右运动时v为正,向左运动时v为负),两点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它们在数轴上的坐标相减的绝对值来表示。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动点P(x,y)从点A(x_1,y_1)出发,沿x轴方向速度为v_x,沿y轴方向速度为v_y,运动时间为t,则x = x_1+v_xt,y=y_1 + v_yt。

对于线段长度,可以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d=√((x_2 - x_1)^2+(y_2 - y_1)^2),将坐标用含t 的式子代入来表示线段长度。

3. 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 常见的等量关系有:线段相等、面积相等、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等。

例如,若两个三角形相似,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列出方程,然后求解方程得到关于t(或其他变量)的值。

二、题目及解析。

1. 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 - 1和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 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x。

- 解析:因为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所以| x - (-1)|=| x - 3|,即| x + 1|=| x - 3|。

当x+1=x - 3时,方程无解;当x + 1=-(x - 3)时,x+1=-x + 3,2x=2,解得x = 1。

- 若点P在点A、点B之间,且PA+PB = 4,求点P对应的数x。

- 解析:因为点P在A、B之间,PA=| x+1|=x + 1,PB=| x - 3|=3 - x,由PA+PB = 4可得x + 1+3 - x=4,恒成立,所以-1中的任意数都满足条件。

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三

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三

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三
1. 着重理解问题意思: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所求,理解问题中涉及的各项条件,并将其表示为数学式子。

2. 建立坐标系:尽量建立合适的坐标系,明确各个动点所在位置的坐标轴位置和数值。

这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动点运动的方向和路径。

3. 利用几何图形:有时候将问题中所涉及的几何图形画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4. 运用向量和向量运算:向量和向量运算是解决动点问题的重要基础,尤其是位移向量、速度向量和加速度向量。

5. 建立方程组:对于复杂的动点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方程组来求解,利用各个动点的运动状态和条件,把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进行求解。

6. 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对于复杂的动点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空间几何、三角函数、微积分等方面的运算方法解决。

七年级数学动点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动点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动点题解题技巧
动点问题在七年级数学中是一个相对较难的部分,但掌握了一些技巧后,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
1. 理解题意:首先,要确保完全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条件。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应该重新阅读题目,或者请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2. 设定变量和方程:对于涉及动点的问题,通常需要设定一些变量来表示动点的位置。

然后,根据题目描述,建立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方程。

3. 数形结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图形或图表,这样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

4. 找出关键点:在解决动点问题时,找出关键点(如速度、时间等)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关键点可以帮助确定动点的移动路径和方向。

5.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题目的描述和已知条件,建立数学模型。

这可能涉及到代数、几何等知识。

6. 求解方程:一旦建立了数学模型,就可以开始求解方程了。

这可能涉及到一些复杂的计算,所以需要细心和耐心。

7. 检查结果:最后,检查结果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和条件。

如果有任何不一致的地方,需要重新检查解题过程。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七年级数学中的动点问题。

当然,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经验积累,才能真正掌握这些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C
作点N关于AD的对称点 N ' 此时BM+MN=BM+M N '
要使BM+MN ' 最小 则要满足:① B,M,N ' 三点共线
②B N 垂' 直于 AC
÷ ∴ BM+MN的最小值= BN '=AB
N'
M
D
B
A
N
N'
C
MD
A
NB
练习
1. 如图,在△ABC中,∠C=90°,CB=CA=4, ∠A的平分线交BC于点D,若点P、Q分别是AC 和AD上的动点,则CQ+PQ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
初中常见动点问题解题方法
唐江红旗学校 张远强
引言
以运动的观点探究几何图形部分规律的问题, 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动态几何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 中的“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其特点是图形 中的某些元素(点、线段、角等)或某部分几何图 形按一定的规律运动变化,从而又引起了其它一些 元素的数量、位置关系、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或某 部分图形等发生变化,但是图形的一些元素数量和 关系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却互相依存,具有一定的 规律可寻.
O
Q
A
OP= OP' =OP'' =10
∴△PQR周长的最小值= P'P'' =
P ''
F
练习
1. 如图,已知∠AOB的大小为α,P是∠AOB内
部的一个定点,且OP=2,点E、F分别是OA、OB
上的动点,若△PEF周长的最小值等于2,则α=( )
A.30°
B.45°
C.60°
D.90°
2. 如图,∠AOB=30°,内有一点P且OP=2,
常见的动点问题 一、求最值问题 二、动点构成特殊图形问题
一、求最值问题
初中利用轴对称性质实现“搬点移线”求几何图 形中一些线段和最小值问题。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 决几何图形中的最值问题借助的主要基本定理有三 个: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垂线段最短。 求线段和最小值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动点的 最值问题,两个动点的最值问题。
例、如图,∠AOB=45°,P是∠AOB内一
点,PO=10,Q、R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
求△PQR周长的最小值是__1_0___2____ 。
解析:
E
过OB作P的对称点 P' 过OA作P的对称点 P''
连接 OP',OP'' 连接 P'P'' 与OB,OA的交点即为R、Q
P'
B
RP
{ 由对称性知: PR+PQ+RQ=P'P'' ∠ P'O P'' = 90°
满足最值的位置。 2 3
p
考题中,经常利用本身就具有对称性质的图形,比如等腰三角形,等 边三角形、正方形、圆、二次函数、直角梯形等图形,即其中一个定点的对称 点就在这个图形上。
练习
1、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4,AD是BC边上的中线,
F是AD边上的动点,E是AC边上一点,若AE=2,
当EF+CF取得最小值时,则∠ECF的度数为( )
例 、如图,在锐角△ABC中AB=4√2,∠BAC=45°,
∠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AB上 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是 ________
例 、如图,在锐角△ABC中,AB=4√2,∠BAC=45°,
∠的B动A点C的,平则分BM线+交MBNC的于最点小D值,M是、_N_分_4_别__是_A_D、AB上
一、求最值问题
一个动点
例、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ABE是等边 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动点P, 使PD+PE的值最小,则其最小值是 ______
特点: 思路:
已知两个定点位于一条直线的同一侧,在直线上确定一 动点的位置,使动点与两定点线段和最小,求出最小值。
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其中一定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 连结这个对称点与另一定点,交直线于一点,交点即为动点
2. 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4,∠BAC=60°, ∠BAC的平分线BC于D,M、N分别是AD与AB 上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是 _________ .
小结
以“搬点移线”为主要方法,利用轴 对称性质求解决几何图形中一些线段和最 小值问题。如何实现“搬点移线”
(1)确定被“搬”的点 (2)确定被“移”的线
若M、N为边OA、OB上两动点,那么△PMN
的周长最小为( )
A.2√6
B.6
C. √6/2
D. √6
两个动点(二)
特点:两动点在两条直线上,定点和其中一个动点共 线,求不共线动点分别到定点和另一动点的距 离和最小值。
思路:(1)利用轴对称变换,使不共线动点在另一动 点的对称点与定点的连线段上(两点之间线段 最短) (2)这条线段垂直于另一动点的对称点所在直 线时,两线段和最小,最小值等于这条垂线段 的长。
由(2)知EF∥AD
∴∠ADE=∠DEF=90o ∵∠A=90o-∠C=60o ∴AD= 1 AE
2 即10-2t= 1 t
2 则t=4
1单位/s
2单位/s
30o
5
AE 10-2t
60o
t
2t
B
F
30o
D
C
(3)当t为何值时,△DEF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解析:
1单位
/s
③当∠EFD=90o时, 此种情况不存在。
B
AD=9cm,BC=6cm,点P从点A出发,
沿着AD的方向向终点D以每秒一个
单位的速度运动,当点P在AD上运 P
动时,设运动时间为t,求当t为何值
时,四边形APCB为平行四边形.
A
解析
∵四边形APCB为平行四边形
B
6
∴ AP=6 t=6
t
A
P
C D
C D
动点构成特殊图形解题方法
1、把握运动变化的形式及过程;思考运动初始状 态时几何元素的关系,以及可求出的量
B
53
2单位/s
30o
t
2t
30o
D
F
C
(2)四边形AEFD能够成为菱形吗?如果能,求出相应的t 值;如果不能,说明理由.
解析:
1单位/s
能,理由如下,
2单位/s
由(1)知AE=DF ∵AB⊥BC,DF⊥BC,
30o
53
∴AE ∥DF
∴四边形AEFD为平行四边形。
AE
在Rt△ABC中,
t
设AB=x, 则AC=2x,
解析
1单位/s
①当∠EDF=90o时
若∠EDF=90o时,则四边形EBFD为矩形
在Rt△AED中,
AE
∵∠ADE=∠C=30o ,
∴AD=2AE
t
即10-2t=2t,t=
10-2t
30o
B
F
53
2单位/s
30o
2t
30o
D
C
(3)当t为何值时,△DEF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解析:
②当∠DEF=90o时
(1)求证:AE=DF;
(2)四边形AEFD能够成为菱形吗?如果
能,求出相应的t值;如果不能,说明理由.
(3)当t为何值时,△DEF为直角三角形?
请说明理由.
(1)求证:AE=DF
1单位/s
解析:
在△DFC中,
∵∠DFC=90o,∠C=30o,
DC=2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E
∴DF=t
t
又∵AE=t,∴AE=DF。
A.15°
B.22.5°
C.30°
D. 45°
2、如图,在直角梯形中,AD∥BC,AB⊥BC,AD=2, BC=DC=5,点P在BC上移动,当PA+PD取得 最小值时,△APD中AP边上的高为 _________
3、如图,⊙O的半径为2,点A、B、C 在⊙O上,OA⊥OB, ∠AOC=60°,P是OB上 的一动点,则PA+PC的最小值是________
2单位
/s
30o
5
综上所述,当t= 5 或t=4时△DEF为直角三角形
2
AE
30o
D
BF
C
小结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 “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 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 AB2 BC2 AC2
∴ X2 5 3 2 2X2
解得x= 5 ,即AB= 5 ,AC=10.
B
∴若使平行四边形AEFD为菱形, 则即须当At=D13=0 A时E,,四即边t=形10AE-2FtD, 为t=菱13形0 。
10-2t
t
2t
30o
D
F
C
(3)当t为何值时,△DEF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二、动点构成特殊图形
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 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 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 的特殊位置).分析图形变化过程中变量和其他量之 间的关系,或是找到变化中的不变量,建立方程或 函数关系解决。
问题导入
如图:梯形ABCD中,AD//BC,
2、先确定特定图形中动点的位置,画出符合题意 的图形———化动为静
3、根据已知条件,将动点的移动距离以及解决 问题时所需要的条件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