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分型、分期治疗90273
脑出血的分型、诊断、治疗,这篇文章讲清了!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脑卒中之首。
根据脑出血的部位,分为颅内动脉出血(ICH)和非颅内动脉出血(NICH),两者均可引起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缺失。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新发病例,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该病的致死率高达30%~40%,患者往往由于延误治疗而留下终身残疾。
目前我国对脑出血的治疗尚无统一标准,主要以急性期脑出血治疗后1周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标准。
临床上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估是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本文将对脑出血分型、诊断以及临床治疗进行简单介绍,以期提高人们对脑出血的有进一步了解。
一、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出血后颅内压升高,引起脑水肿,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
2.高血压:颅内压增高时,部分患者出现血压波动(收缩压和舒张压)及头痛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血压过高引起的脑出血,甚至出现血压剧烈波动导致的脑出血。
3.精神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或兴奋、躁动,甚至可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精神异常症状。
4.偏瘫:部分患者可伴有偏瘫。
5.语言功能障碍:当颅内压增高时,脑水肿会影响语言功能的发挥和语言中枢的正常运转。
二、脑出血的分型1.根据出血部位:①颅内出血;②非颅内出血(如脑干出血、小脑出血等)2.根据出血量:①量少:<20 ml,即微量;②量多:20~100 ml,即大量;③量多:>100 ml,即大量。
3.根据出血的时间、部位及临床表现:①早期(急性期);②中晚期(亚急性期、慢性期)4.根据出血部位分类:①根据出血部位,可分为小脑出血和额叶、颞叶出血等;②根据有无脑水肿分为脑室出血、脑内血肿及脑叶出血等;③根据 CT表现分为低密度(Ⅰ型)、高密度(Ⅱ型)、混合性(Ⅲ型)三种类型。
5.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四种类型,即正常型(Ⅰ型)、昏迷型(Ⅱ型)、嗜睡型(Ⅲ型)和意识障碍加重期(Ⅳ型)。
脑出血的分型和分期治疗

依据脑受损征象,可分为
I级:清醒或嗜睡,不同程度失语和偏瘫; II级:朦胧或昏睡,不同程度失语和偏瘫, 瞳孔等大; III级:浅昏迷,不全或完全偏瘫,瞳孔等大 或轻度不等大; IV级:中度昏迷,单或双侧病理征(+),病灶 侧瞳孔散大; V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双侧病理征(+), 病灶侧或双侧瞳孔散大
原则:
维持基本生命系统(心、呼吸、血压、血流等)的 稳定; 及早处理脑损害的主要病理环节,如血肿、水肿、 缺血等
基本疗法及实施步骤
内科治疗:血压调控,抗脑水肿降颅内压,改善脑 代谢及循环,防治合并症等 手术治疗:血肿穿刺抽吸引流,脑室引流,开颅血 肿清除术
基本疗法及实施步骤
血肿清除 开颅清除术:血肿清除,止血满意,创伤大 穿刺抽吸引流术:加用纤溶剂,血肿清除不充分, 再出血,技术改进 脑室引流:加用UK 1~2万U,5ml,1~2次/日,tPA 2~5mg,4ml,12~48h 1次
脑叶出血
内科疗法: 血肿<30mL 手术治疗:血肿31~50mL,锥颅穿刺引流;血肿> 50mL,尤其脑室受压明显,开颅清除术
小脑出血
大多数须手术,除非症状轻,出血量<10mL,可暂 行内科治疗,伴破入脑室者,可同时脑室引流。
脑干出血
大多数内科治疗,继发脑室出血者,可行脑室引流。 有条件者,争取手术,血肿>5mL为宜。
丘脑出血
I:血肿局限于丘脑;Ⅱ: 血肿扩展至内囊;Ⅲ:血肿 扩展至下丘脑或中脑 (未破入脑室为a亚型,破入脑室为b亚型)
治疗 ── 目标、方向、原则
目标:
减少→清除血肿,恢复正常功能
方向:
改善脑循环:去除占位效应或主要病理环节 → 恢复 血流 → 正常代谢; 减轻病理生理损害:脑保护
脑出血治疗细则

请全科医师讨论,定案后在临床中应用。
2000-10-22
4)本期一般不降血压,以免脑灌注压不足,使昏迷进一步加深。
5)促醒药物的应用,如醒脑静,苏诺等。
6)抗生素的应用,防止肺部感染。
7)抗胃酸剂的应用,防止应急性消化道溃疡。
8)注意水电平衡、血糖、营养状况。
3、外科手术处理:
1、未昏迷期的处理:
1)首先是降血压处理,一般病人需立刻将收缩压下降10~30mmHg,如果一诊断脑出血者,就要争分夺秒的降低血压,使脑内出血立刻停止。降压首选的药品是尼莫地平输液(尼莫同10mg+500ml GS/GNS)静滴,以每分50~150滴的速度快速滴注3~8分钟,待收缩压下降10~30mmHg后,将滴速调为20~40滴,使血压持续维持在这一水平上,时间达6~8小时。如果没有本药品或输液条件时,可用硝苯比啶10~20mg舌下含化以降血压止血。
2脑灌注压(脑血流量)失代偿期(昏迷期):
1)无脑疝期:出血量较大,颅内压极高,病人因颅内压升高,引起的脑灌注压不足,脑供血量下降的全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浅昏迷,呼吸血压较为平稳。基底节出血量>25ml、中线结构移位、环池间隙一侧存在、脑干>3ml 、小脑>9ml,四脑室明显受压,侧脑室扩张。
2)脑疝期:脑出血病人的病程到达晚期,病人中度以上昏迷,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规则,血压不稳。基底节出血量>50ml、中线结构移位明显、环池间隙两侧消失、中脑结构变形、脑干>5ml 、小脑>18ml,四脑室明显受压或消失,侧脑室扩张。
三、脑出血的急救原则:争分夺秒、降压止血;慎用脱水、严防再出血;积极助脑、恢复功能;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4)激素应慎用,一般没有明显作用。
脑出血时间分期

脑出血时间分期文章目录*一、脑出血时间分期1. 脑出血时间分期2. 脑出血如何治疗3. 脑出血如何护理*二、脑出血吃什么好*三、脑出血要注意什么脑出血时间分期1、脑出血时间分期 1.1、超急期(发病6小时内)本期是决定预后转归的关键,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迅速控制血压及颅内压,防止继续出血。
由于脑出血6小时后紧靠血肿的脑组织即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因此6小时内是治疗的黄金六小时。
1.2、急性期(发病6小时至2周)本期影响病情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脑水肿,患者表现为病情重、变化多,是脑出血引起死亡的又一个高峰期。
1.3、恢复期(发病后2周至6个月)度过急性期,病后2周开始,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脑水肿、颅高压征象消退,脑部机能开始恢复,进入恢复期。
1.4、后遗症期(6个月后)此时病情稳定,重症患者可后遗偏瘫、言语障碍甚或关节的挛缩、变形等症,过多的药物治疗已无必要,可酌情予平调阴阳、疏通气血的中成药。
2、脑出血如何治疗第一期:急性高颅压期(1.5~2.5周)。
对出血量大者,采用血肿清除加药物降颅压治疗。
本组323例浅昏迷~深昏迷、出血量大于30ml患者,301例(93.2%)经降颅压治疗1.5~2.5周后,经颅脑CT、腰穿术、减压窗张力等证实高颅压缓解。
第二期:并发症期(发病后3~9天开始,2~2.5周好转)。
高血压性脑出血重危病人,极易合并感染,其发生率高达37.3%,肺部感染最为常见。
发生时间早,多在术后约3天出现,甚至术后1天即可产生较为严重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长,且多为反复感染。
第三期:恢复期。
治疗措施包括针灸、按摩理疗、高压氧、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心理治疗、中草药治疗等。
恢复期治疗应尽早开始,有人认为,最初3月神经功能恢复最快,是恢复治疗最佳时间。
超过3月,只要神经功能还有恢复的迹象,应积极进行治疗。
3、脑出血如何护理 3.1、一般护理脑出血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头部抬高15-20°,放置冰袋,持续低流量吸氧。
脑出血分期方法

脑出血分期方法文章目录*一、脑出血分期方法 1. 脑出血分期方法 2. 脑出血有什么症状3. 脑出血如何确诊*二、脑出血如何治疗*三、脑出血吃什么好脑出血分期方法1、脑出血分期方法 1.1、超急期(发病6小时内)本期是决定预后转归的关键,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迅速控制血压及颅内压,防止继续出血。
由于脑出血6小时后紧靠血肿的脑组织即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因此6小时内是治疗的黄金六小时。
1.2、急性期(发病6小时至2周)本期影响病情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脑水肿,患者表现为病情重、变化多,是脑出血引起死亡的又一个高峰期。
1.3、恢复期(发病后2周至6个月)度过急性期,病后2周开始,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脑水肿、颅高压征象消退,脑部机能开始恢复,进入恢复期。
1.4、后遗症期(6个月后)此时病情稳定,重症患者可后遗偏瘫、言语障碍甚或关节的挛缩、变形等症,过多的药物治疗已无必要,可酌情予平调阴阳、疏通气血的中成药。
2、脑出血有什么症状经常出现反复性的流鼻血。
突然发作较为剧烈的头痛(与通常性质头痛不一样,呈头炸裂样),或病程较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表现。
颈部变得僵直,后枕部不适(活动受限,尤其是低头,下颌抵上胸动作困难)。
出现头晕的症状,感到周围环境不停旋转,无法稳定的站立或是晕倒在地。
这些表现可是一过性的,也可反复出现或是愈发严重。
暂性视物模糊,或眼睛有重影出现,以后可自行恢复正常,或出现失明。
突然感到一侧身体麻木、无力、活动不便,手持物掉落,嘴歪、流涎,走路不稳。
和他人交谈时突然出现语言障碍,或口齿不清,听不懂别人所说的话。
走路不稳定,意识出现障碍,反应差,甚至神志不清醒,大小便失禁。
3、脑出血如何确诊 3.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蛋白尿阳性,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增高由应激反应引起,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脑疝,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脑出血的分型分期治疗20030417

原则:
●维持基本生命系统(心、呼吸、血压、血流等) 的稳定;
●及早处理脑损害的主要病理环节,如血肿、水 肿、缺血等
基本疗法及实施步骤
内科治疗:血压调控,抗脑水肿降颅内 压,改善脑代谢及循环,防治合并症等
手术治疗:血肿穿刺抽吸引流,脑室引 流,开颅血肿清除术
基本疗法及实施步骤
急性期(1~1.5个月)
血肿位置、大小,继发脑损害 → 确定主 要措施 内科基础治疗:小血肿,无明显颅内高压, 活血去瘀中药 脱水疗法:脑水肿、颅内高压 手术治疗:按分型原则,争取早期或超早 期(<6h)手术,(血肿起启动,关键作 用,缺血水肿可达数倍
恢复期(2~6个月)
改善脑血循环:扩管轻,影响血压及 血容量少,作用缓和,渐增量 促进营养代谢:能量代谢,膜及神经 元的保护等 康复治疗:尽早,有步骤进行(偏瘫、 失语等)
Ⅰb型:血肿 局限于丘脑、 破入脑室
Ⅰb型:血肿局限于右丘脑、破入脑室
Ⅱa型:血肿扩展 至内囊
Ⅱb型:血肿扩展 至内囊、破入脑室
脑叶出血
脑叶出血
小脑出血
中脑出血MRI
中脑出血CT
脑桥出血
治疗 ── 目标、方向、原则
目标:减少→清除血肿,恢复正常功能 方向:
●改善脑循环:去除占位效应或主要病理环节 → 恢复血流 → 正常代谢;
远隔区
↓ 全脑缺血
血块占位致缺血(短暂自限3~6小时),脑水肿者48小时后
继发损害
中线移位
免疫功能↓、感 染、药物
下丘脑损害、脑干衰竭、脑疝
高热、代谢及电解质紊乱、 消化道出血、心肾功能不全
MOF
临床征象
全脑损害:意识及精神障碍、颅内高压症 及脑膜刺激征 局部病灶:瘫痪、感觉障碍、运动失调、 失语症、颅神经损害 内脏障碍:胃肠、心、肺、肾、代谢及电 解质等改变
脑出血如何分期

脑出血如何分期文章目录*一、脑出血如何分期*二、脑出血如何诊断*三、脑出血如何治疗脑出血如何分期1、脑出血如何分期脑出血一般根据时间分为超急期(发病6小时内)、急性期(发病6小时至2周)、恢复期(发病后2周至6个月)、后遗症期(6个月后)。
超急期(发病6小时内)本期是决定预后转归的关键,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迅速控制血压及颅内压,防止继续出血。
由于脑出血6小时后紧靠血肿的脑组织即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因此6小时内是治疗的黄金六小时。
急性期(发病6小时至2周)本期影响病情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脑水肿,患者表现为病情重、变化多,是脑出血引起死亡的又一个高峰期。
恢复期(发病后2周至6个月)度过急性期,病后2周开始,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脑水肿、颅高压征象消退,脑部机能开始恢复,进入恢复期。
后遗症期(6个月后)此时病情稳定。
2、脑出血是什么样的疾病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
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
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3、脑出血的病因是什么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血管炎、瘤卒中等。
脑出血如何诊断中老年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应考虑脑出血的可能,结合头颅CT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诊断。
脑出血诊断主要依据:1.大多数为50岁以上,较长期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
2.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