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11次课(第6章:含沙量沿垂线分布)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课件(共49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课件(共49张PPT)

读图认识北方地区气候特征
P10活动 1.根据图6.5,概括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 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属温带季风气候
气温的共同特征: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降水的共同特征: 年降水量较丰富, 季节变化大,主要 集中在夏季。
活动P11
2.比较石家庄、齐齐哈尔气候的差异,结 合图6.3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情境荟萃
P8图6.1华北平原的夏收景象
P8图6.2长城东西横亘在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中。历史上, 长城以北地区以牧业为主,长城以南地区以种植业为主。
一、自然环境特征
认识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1.位置和范围
观察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地处中纬度,东面濒临海洋
读图 50°N
40°N 33°N
1.位置和范围
读图
在P9图6.3找到 大兴安岭、青藏 高原、内蒙古高 原、秦岭、淮河、 渤海、黄海
P9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
1.位置和范围 读图
A
C
B D
F G
E
说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 理事物名称,观察北方地 区的范围?
A大兴安岭 B青藏高原 以东
C内蒙古高原 以南
D秦岭 E淮河
以北
东临
课文P9
F渤海 G黄海
1.位置和范围
河流
找出北方地区的主要河流
黄河 汾河
渭河
黑龙江 嫩江 松花江
乌苏里江 辽河 图们江
鸭绿江
练一练
1、北方地区位于 大兴安岭 、 青藏 高原以东, 内蒙古 高 原以南, 秦岭--淮河 以北,东临 渤 海和 黄 海。
2、我国北方地区分布着有肥沃黑土著称的 东北 平原、土层 深厚的 黄土 高原以及由黄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 华北 平

悬移质含沙量垂线分布

悬移质含沙量垂线分布
在 P r a n d t l 提出掺混长度表达式之后 , 萨特克维奇 认为二维均匀紊流的流速梯度为式( 3 ) , 紊流水流
切 应力 为
丁 = o ( 1 一 伽 ) ( 5 )
由此推导出式( 4 ) 对应的掺混长度表达式为
f = 聊一 、 / 1 一 伽 ( 6 )
R o u s e 根据式 ( 6 ) , 得到 R o u s e 经典公式 为
垂 线 积分 得 到应用 广泛 的对 数 型流速 分 布公式 [ 1 2 J
Um- -U
— —

1 n 鱼
, ( Y
( 4 )

式中: 为摩阻流速; 。 沩 最大流速 ; 为水深 。 实测资料表明 l 3 ] , 式( 4 ) 基本符合流速的垂线分布规律 。
S \ Y h a 一 ) /
式中: 5为 含沙 量 ; 为y = a 处 的 含沙量 ; I _为悬 浮指 标 z 。
度相结合 , 得到动量传递系数 的表达式 。 在此基础上假定 泥沙紊动扩散系数与对应的动量传递系数相等 ,
进 而得到新 的含沙量垂线分布公式 。 该公式与 R o u s e 公式 、 v a n R i j n 公 式以及张瑞瑾公式 相 比, 精度十分
近似 , 有效地解决了 R o u s e 公式表层含沙量为零 , v a n R i j n 公式分段表 述结 构不 统一 , 以及张瑞瑾公式结
第3 5卷第 1 期
2 0 1 4 年 2 月


港 口
Vo 1 . 3 5 No . 1
J o u r n a l o f Wa t e r wa y a n d Ha r b o r

河流动力学

河流动力学

10次7次1次18次17次15次14次13次9次4次5次3次作业一1、有一卵石,d=0.1m,从水深h=10m的水面抛入水中,水的流速U=1m/s,若不考虑动水流动的影响,求卵石沉到河底的水平距离?2、什么是泥沙的沉速?球体沉速与等容泥沙的沉速是否相同?为什么?3、试比较岗恰洛夫、沙玉清、张瑞瑾的泥沙沉速公式,说明在层流、紊流、过渡区中泥沙沉速的计算公式有何不同?如何判别层流、紊流、过渡区这三种绕流状态?第二次作业1、已知某河流床沙d90=0.9mm,推移质平均粒径D=0.5mm,比降J=0.0004,单宽流量q=3m3/(m . s),水深h=1.89m。

忽略岸壁影响,试用Meyer-Peter公式计算推移质单宽输沙率。

2 已知:梯形断面渠道,底宽b=5m,边坡系数m=2,流量Q=40m3/s,坡降J=0.0008,运动粘滞系数ν=10-6m2/s,泥沙粒径D35=0.3mm,D65=0.9mm,水深H=1.93m。

设断面平均流速U由沙粒阻力决定,河床为粗糙床面,求沙粒阻力对应的水力半径R’。

3、有一沉沙池,设计水深h=3m,水温20℃,来流流量为4.5m3/s,不计紊动对泥沙颗粒沉速的影响,问:在尽量节约工程量的前提下,为保证将来水中粒径D≥0.5mm的泥沙颗粒完全除去,沉沙池的长度和宽度各应不小于多少?4、已知宽浅型冲积河道,河宽B=850m,流量Q=2500m3/s,比降J=3/10000,D50=0.06mm。

试用李昌华、刘建民方法求其平均水深和流速,并求此种情况下的糙率n和Darcy-Weisbach 系数f各为多少?第三次作业1.某灌区的干渠引水量Q=20m3/s,水中浮沙的中值粒径d50=0.03mm,水温T=20℃,运动粘滞系数ν=1×10-6m2/s。

渠道过水断面为梯形,边坡系数m=1,底宽b=9.35m,水深h=2m。

求此渠道水流每天的输沙量。

2.河心滩把河流分成左右两条支河,左支的平均河宽B1 =260m,水深h1 =2.6m,右支的平均河宽B2 =130m,水深h2 =1.6m,两支河长度相等,干流和两支流的n均为0.03,河床泥沙平均粒径为d=0.25mm,若干流流量为Q=1200m3/s,河宽B=300m,水深h=3.0m,问:(1)左右两支河的流量为多少?(2)两支河是否发生冲刷或淤积?第四次作业1、为什么要将运动泥沙分为床沙质和冲泻质?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用扩散理论研究含沙量沿垂线分布得到什么结果?适用于什么条件?还存在什么问题?可怎样改进?3、简述从理论上推导河相关系的方法。

初中地理人教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何洪军PPT

初中地理人教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何洪军PPT

• A_____山___西___,B___________, 陕西
• •
C(2_)_写__出__图宁__中_夏_字_,母D所_代__表__的__地__形__区。名甘称。肃
• E___________,F___________,
• G___________,H___________平原。
乌鞘岭
秦岭
太行山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 100米左右,六盘山以东到吕梁 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 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 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 都居世界之冠。
想一 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怎么形
成的?为什么别的地区没有?
2、黄土的形成
科学家的假说
水成说 风水雨相说
风成说
(图片点击可放大)
新知预习:
• 1、黄土高原东起 西至 北连
南抵 。
• 2、黄土高原主要包括 、

域。
和甘肃省,
河流经此区
• 3、从地理区域看,黄土高原属于
地区;从温度带上看,大部分属于
带;从干湿类型上看,处于半湿润地区向
地区过渡地带;从农业生
产上看,处于从农业向
业过渡地区。
• 4、黄土高原形成了


的地貌,表现出

的特点。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 区

动1

(图片点击可放大)
找出太行山、乌鞘岭、长城 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 政区。
乌鞘岭
长城 太 行 山
秦岭
1、位置和范围:
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 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 (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跨越省区:山西、陕西、宁夏 、甘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件)
说明黄土非本地形成
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我认为黄土既有大风刮来的,又有绵 绵流动的河流携带而来的,还有本地 土生土长的基岩风化,是在这三种力 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墚、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 土地貌景观。
环境变美了,我们 的收入增加了,生 活也逐渐富裕了。
全县除保留少量口粮田外,其余的坡耕地 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引进良种畜、禽, 改天然放牧为圈养。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 时,合理发展羊、牧草、杏产业。
黄土高原某县生态建设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沟谷和坡地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读图,说说打 坝淤地和林草护坡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陡坡地应全部退耕,保留的缓坡耕地应修建梯田耕作。
退耕结合植树种草,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 的生活出路。
退耕的同时要控制人口的增长,减轻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
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 作。
板书设计
世界最大的 黄土堆积区
黄 土 高 原
特殊的 地理环境
①黄河流经,水源充足; ②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作。黄土高原川地和塬面地形较平 坦,利于耕作; ③黄土高原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利于农作物生长。
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 离破碎。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望 无际、平坦宽阔的高原景象大不相 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 是这里长期的水土流失。
沙土陡坡暴雨来自沙陡暴













[整理版]河床演变学

[整理版]河床演变学

1.阐述弯曲型和分叉型河流的水沙运动特性以及与地形的关系。

弯曲型河流的水流特征:水流作曲线运动时,要求有一定的向心力,这样水面要产生横比降,从而有造成了横断面上的环流,它与纵向水流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旋转流,对纵向水流产生明显的影响。

弯曲型河流的泥沙特征:悬移质泥沙在垂线分布不均匀,上细下粗,上希下浓。

不同高程上的流线在水平面上展开的结果,将使含沙量高的水体和较粗的泥沙集中靠近凸岸,凹岸的水相对较清,泥沙要细一些,含沙量在垂线上的分布也要均匀一些。

推移质的横向输移有同岸输移和异岸输移两种方式。

泥沙由弯道凹岸输移到下游弯道同一岸的,称为同岸输移。

输移到河湾的凸岸和下游弯道另一岸的,称为异岸输移。

对于弯曲型河流来说,推移质泥沙应包括两部分,由上游凸岸边滩下来的推移质以异岸输移动为主。

在弯道凹岸冲刷的泥沙,其中以弯顶稍下游冲刷最甚,这部分泥沙中的推移质运动将以同岸输移为主。

弯道的旋转流运动使得推移质运动有向凸岸集中的趋势,从而形成了凸岸边滩和凹岸深槽。

根据流水与河床相互作用的情况以及河谷的特点,河湾可以分为自由河湾,深切河曲,限制性河湾。

自由河湾具有宽广的河漫滩,弯道发展不受限制,中,枯水时水流受弯道约束,流路弯曲,不断引起凹岸坍塌和凸岸淤涨。

洪水时水流漫滩,流路趋直,对弯道的造床作用反而较小。

深切河曲多出现在山区,河湾与河谷的弯曲形势是一致的,因而各级水流对弯道都有一定得作用,而且所形成的弯道曲率半径比较大。

限制性河湾,河湾受到局部地形限制,水流方向急剧改变,弯顶成锐角折线。

分叉型河流的2.试述长江口、黄河口、珠江口、钱塘江口河床演变的主要特点1.长江口河床演变的主要特点:缓混合陆海双相河口的演变特点是:陆相泥沙和海相泥沙的来源丰富,径流与潮流相互消长,力量相当;陆相泥沙和海相泥沙对河口河床的塑造都起显著作用。

在冲积平原上的河口演变,如中国长江口。

这类河口发育充分,河槽纵比降平缓,河床容积较大,平均潮差不大,但进潮总量较大;咸淡水混合有不同类型,以缓混合型为主;河口区各河段水流情势不同,河床演变也不相同。

人教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复习案

人教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复习案

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一、复习要点1、位置与范围:东到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到秦岭,北到长城(接内蒙古高原)。

2、主要省级行政区: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

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黄土覆盖厚度100—200米。

4、主要黄土地貌: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农业发达,人口集中)5、黄土来源:“风成说”;源地:中亚、蒙古、我国西北内陆;动力条件:西北风。

61)干湿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2)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农耕区牧区)3)地形:平原山地、高原4)气候:温带季风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7、黄土高原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原因:长期的水土流失)8、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7、8月),且多暴雨;地表坡度大;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耕种;修路、开矿等(主要)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9、水土流失的影响:(1)弊:①当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面积减少;农作物减产。

②下游:黄河泥沙含量增加,形成“地上河”,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3)利:塑造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三角洲。

10、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发展林果业。

(2)工程措施:修建堤坝和小型水库;塬面上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缓坡修筑梯田;沟谷处打坝淤地。

11、能源基地:(1)煤炭资源丰富(山西最多)(2)煤炭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煤炭总量的三分之二(3)煤炭资源特点:品种齐全,品质优良,埋藏浅,多露天煤矿,开采成本低,被称为“乌金高原”。

(4)主要煤矿:大同、阳泉、平朔(山西);神府(陕西);东胜(内蒙古)12、煤炭的输出方式:(1)传统方式:铁路、公路(2)新型方式:火力发电,煤液化气技术(优点:减轻交通运输压力;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应。

)二、思维导图三、重难点阐释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及治理措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知识点汇总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考点一】文明的摇篮1、位置与范围:黄土高原东起②太行山脉,西至③乌鞘岭,北连⑤内蒙古高原(大致以④长城为界),南抵①秦岭。

2、主要省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自西向东)3、黄土风情:民居—窑洞,民歌—信天游,白羊肚头巾,革命圣地—延安【考点二】风吹来的黄土1、成因:“风成说”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2、地貌景观:塬、墚、峁、川。

黄土川——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其中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是黄土高原最大的两个川。

【考点三】严重的水土流失1、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原因:长期的水土流失2、水土流失的原因(简答):自然原因:(1)土壤: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易溶于水(2)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3)植被: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4)地形:平地少,斜坡多。

人为原因:(1)人多地少,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3、水土流失的危害:(1)带走肥沃土壤,破坏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破坏。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4、水土保持(1)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2)生态建设的效果:①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②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z
从河底高度为a处到y 范围内积分,Sa代表 参考点y=a处的时均 含沙量(一般取a= 0.05h)
h z y
s a sa
5
1、Rouse方程的推导
③ 含沙量沿水深分布方程
dS dy 1 1 dy U* 1 y h y U* 1 y h y h S h
14
6.2.2
公式的验证
2、Rouse公式的改进
S h y a Sa y h a
z1
(2)谢鉴衡的改进-----改进后的悬浮指标z1的取值问题 对于形态规则的渠道,可z1由图6-5中的曲线确定; 对于天然河流可由谢鉴衡给出的下面的关系式决定
e 1.5 z 1 z1 0.034 1.5 z e 1
16
6.2.2
公式的验证
2、Rouse公式的改进 (5)针对浮指标中卡门系
数k值的改进 根据实测资料,可以采用对 数流速分布规律描述挟沙水 流的流速分布,但卡门常数 有了变化,浑水的卡门系数 较清水的小,k值随含沙量增 大而减小,k值减小,流速梯 度增大,即挟沙水流的流速 分布不如清水中均匀,如图 所示。
速的影响)
c、挟沙水流流速分布采用对数流速分布,κ=0.4。
12
6.2.2
公式的验证
2、Rouse公式的改进
y m U * 1 y h
(1)范诺尼的改进 ----针对实测悬浮指标较理论计算值偏小的改进
泥沙扩散系数修正为
s m
β为大于1的比例常数, 随泥沙的粗细而变化。
从河底高度为a处到y范围内积分,Sa代表参考点y=a处的时 均含沙量
y S 1 1 y h y a ln d ln y y u* a 1 h u y h a Sa * h h
Hale Waihona Puke (6-16)21、Rouse方程的推导
S s
dS 0 dy
(6-10)
② 动量交换系数沿水深分布规律
a、 εm的表达式 紊动切应力仿照粘滞切应力 的表达式可写为
m
du dy
m
du dy
(6-17)
( a)
h-z h-y h z y
z y
b、紊动切应力的表达式 水流切应力沿水深变 化关系为
11
6.2 6.2.2
含沙量沿垂线分布 公式的验证
1、对公式结构的检验
S h y a h/ y 1 Sa y h a h/ a 1
z
z
(6-21)
(4)、Rouse方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a、泥沙交换系数与动量交换系数相等 ;(没有考虑两种 交换性质上的差异) b、ω沿水深不变;(忽略了含沙量沿垂线的不均匀性对沉
S
w
表示将悬沙组成
18
6.2.2
公式的验证
2、Rouse公式的改进 (6)针对浮指标中水流剪切流速值U*的修正
U* ghJ
a、当床面平整无沙波时 b、当床面有沙波存在时
U*取与沙粒阻力相应的摩阻流速 U * ,其计算可 按爱因斯坦动床阻力计算方法求得。
'
19
6.2.2
公式的验证
S h y a Sa y h a
(6-22)
z U *
15
上式中的z为Rouse 公式中的悬浮指标
6.2.2
公式的验证
2、Rouse公式的改进
(3)针对水面含沙量总是零的改进
如果在推导含沙量沿垂线分布方程时,采用其它适当
的流速分布公式,可以避免含沙量在水面总是零的缺
点。 (4) 悬浮指标中ω的改进 含沙量不大时,沉速可取清水中的沉速值; 当含沙量很高时(数十公斤),应考虑含沙量对沉速 的影响。

y h
(6-18) (6-19)
(6-16)
0 hJ U*2
对上式求导,可得
d u U* 1 dy y
s m 01
(3-38)
得εm沿水深的变 化规律如下:
y y h U* 1 y U* 1 h du y dy
罗斯公式
1、Rouse方程的推导 ①、基本假设
(6-10)
b、泥沙紊动扩散系数εs相等水流动量交换系数εm (动量扩散系数、动量传递系数); c、挟沙水流的流速分布符合Karman-Prandtl对数 流速分布规律,并取卡门常数k=0.4;
umax u 1 h ln U* y
(2)悬浮指标Z
图6-5 含沙量沿垂线分布公式中指数的实测值 Z1与理论值的对比 10
6.2 6.2.2
含沙量沿垂线分布 公式的验证
z
1、对公式结构的检验
z
S h y a h/ y 1 Sa y h a h/ a 1
(6-21)
(3) Rouse公式存在的问题 b、如果泥沙颗粒较粗,含沙量较大,计算结果与实测资 料偏离较大; c、实测的悬浮指标一般较理论计算的偏小,说明实际的 含沙量分布较理论计算的更均匀,Z值越大,差别越大。 d、按照Rouse方程计算,水面含沙量总是0,床面含沙量总 是∞,这自然不符合实际。
d、泥沙悬浮高度可以看作是z的函数。当z≥5时,悬移质
相对含沙量接近于0,说明以悬浮形式运动的泥沙数量甚微。
Einstein建议,将z≈5作为泥沙是否进入悬浮状态的临界
判别值。 z≥5,推移质;z<5,为悬移质。(第9次课结束)
8
6.2 6.2.2
含沙量沿垂线分布 公式的验证
z z
S h y a h/ y 1 Sa y h a h/ a 1
垂线分布问题。
y 水面 s(y) h s(y 0 ) 排沙底孔 y0
24
例、某宽浅河道实测水深h=8.0m,平均流速U=1.12m/s,糙
率系数n=0.025,悬移质平均粒径D=0.1mm,经修正后的卡门
系数κ=0.295,水温t=20℃( 0.01cm 2 / s (a=0.05h)的含沙量Sa=12kg/m3,问 ),若临底处
第6章 6.2
悬移质运动和水流挟沙力 含沙量沿垂线分布
二维恒定均匀流平衡情况下含沙量沿垂线分布的微分方程
S s
dS 0 dy
(6-10)
1、Rouse方程的推导 ①、基本假设 a、沉速不随水深变化(就是不考虑含沙量对沉速的影 响),等于单个颗粒静水沉速。
1
6.2
6.2.1
含沙量沿垂线分布
dS S s 0 dy
01
y h
τ τ
0
(6-18)
3
1、Rouse方程的推导 ② 动量交换系数沿水深分布规律
m
du dy
01
01

由以上两式得 c、流速梯度的表达式
y h s m du dz umax u 1 h ln U* y
清水与浑水水流中流速分布的对比
17
6.2.2
公式的验证
2、Rouse公式的改进 (5)针对浮指标中卡门系 数k值的改进 可由钱宁实验曲线确定挟沙 水流的卡门常数 纵坐标
E s
S
w

UJ
S w 是沉速为ω的泥沙以重量
百分比计的垂线平均含沙量,
中各粒径级的 S w 求和
悬移质存在对卡门常数k值的影响
泥沙交换系数与动量交换系数沿垂线分布
13
6.2.2
公式的验证
2、Rouse公式的改进 (1)范诺尼的改进 ----针对实测悬浮指标较理论计算值偏小的改进
s m
z1 z
泥沙扩散系数修正为 悬浮指标改写为

U*
(6-22)
z1
修正后的含沙量沿水深分布方程为
S h y a Sa y h a
④、悬浮指标Z
悬浮指标 z
的物理意义 U *
a、z包含了泥沙粒径和水力条件等因素,是反映泥沙沿 垂线分布均匀程度的无因次参数; b、z实质上代表重力作用(ω)与紊动扩散作用(κU*) 的对比关系。
7
6.2.1
罗斯公式
⑤、悬浮指标Z c、如图6-3所示,z值越
大,表示重力作用相对于 紊动扩散作用越强,泥沙 分布越不均匀;z值越小, 表示重力作用相对于紊动 扩散作用越弱,泥沙分布 越均匀。
10 6 3 1.09 1.65 9.8 0.1 10 13.95 0.1 10 3
2
2

10 6 13.95 0.1 10 3
20
6.2.2
公式的验证
3、Rouse公式的应用 (2)非均匀沙的含沙量沿垂线分布计算
u*
z
S h y a Sa y h a
h y a y ha
对于非均匀沙,应将悬移质按粒径大小分为若干组,再按 各组代表粒径的相应沉速计算各组的含沙量分布,最后将 各组相同水深的含沙量分别加起来,得到总的含沙量分布 情况。
S h y a Sa y h a
u*
h y a y ha
Z U *
z
(6-21)
指数z称为悬浮指标
上式即为二维恒定均匀流平衡情况下,相对含沙量沿水深 分布方程式,一般又称为Rouse方程。
6
6.2.1 罗斯公式
u*
3、Rouse公式的应用 (1)参考点高度的选取 和临底含沙量的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