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站站前枢纽一体化综合开发方案设计

合集下载

《智慧城市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方案》

《智慧城市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方案》

《智慧城市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方案》智慧城市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其中交通领域的发展尤为重要。

为了提升城市的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方案成为了关键。

一、背景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传统的交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城市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方案应运而生。

二、什么是交通枢纽一体化交通枢纽一体化是指将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各个关键节点(如机场、火车站、公交站等)进行整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共享、资源优化、智能化管理。

通过交通枢纽一体化,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方便市民出行,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城市的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三、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方案包括哪些内容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共享与融合通过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将不同交通枢纽的数据进行融合,实现交通信息的共享和互通。

这将有助于优化交通资源的配置,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2.智能管理与调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能管理与调度系统,实现对交通枢纽的智能监控和调度。

通过实时监控交通情况,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减少交通拥堵。

3.出行服务与导航通过建设智能导航系统,为市民提供多种出行方式的信息查询和导航服务。

市民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出行方式,减少出行时间和成本。

4.安全保障与应急响应建设交通事故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交通安全性。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其他紧急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急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影响。

四、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方案的意义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方案的实施,对城市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实现交通运输的智能化管理;促进交通系统与其他智慧城市领域的融合,提升城市整体智能化水平;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交通枢纽一体化工程方案是推动城市交通发展的关键之一,通过数据共享、智能管理、出行服务和安全保障等措施,可以实现交通系统的优化和提升。

高铁站房与站前广场一体化设计的实践——以贵州地区为例

高铁站房与站前广场一体化设计的实践——以贵州地区为例
PRACTICE O F INTEGRATED DESIG N o F H IG H.SPEED
RAll
S lON AN D FR站前广场一 体化设计 的实践
以 贵州地 区为例
撰文 鲁巍 中南 建筑设 计院 股份 有限公 司

■—-
1概 述
1。1一体化设计 的范围和优势
2一 体 化 设 计 要 点 2.1规 划 层 面 一 体 化 设 计
一 体化 设计应该从 早期规 划层面开始 ,即在站房 设计 中尽早考 虑城市规划 的内容并 与之 呼 应 例如在关岭站的设计中 (图1).站房原 中心里程正对一座小山 ,视线 不开 阔。广场尺度小且 无展示面 。运 用一体化设计思维 .通过 各方协 调 ,在实施方 案阶段就提 出将 站房 的中心 里程偏移 38 5m,使之避开 山体 ,同时与站前规划的特色小镇主轴相 呼应 (图2)。另外 .考虑到 站房偏 离 中心后 出站旅客 的行走距离过长 .设计将 常规站房的布局左右镜像 。将出站厅布置在候 车厅右侧 更靠近站 台中心 的位置 .方便旅客使 用。总之 .调整站房位置是一个 非常复 杂的过 程 。涉及到铁 路 站 场 的 方 方面 面 .必 须 在 建 设 前 期 尽 早 确 定 。
广场设 计常用 的方法是通 过分析本 区域经济能 力、站房 的人 流量 、场地 的限制条件等众 多 因素 , 由设计 方提 出一个广场 的大致 范围并 合理布 局各种功能 。在与地 方政府充分 沟通 的基 础 上 .通过 多轮 次的方案修改和造价估算 ,逐步 明确了需要布置 的功能 和各项经济指 标,并最终确 定方案 .这 与常规拿到任务书再做设计 有较大差异。
:l I兰!! l 12.25 『
2 j安顺西站广场I 6 25 J

枢纽站城融合开发建设与改造方案(二)

枢纽站城融合开发建设与改造方案(二)

枢纽站城融合开发建设与改造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城市发展逐渐向高效、环保、智能的方向转变。

其中,枢纽站城融合开发建设与改造方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之一。

本方案旨在通过将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空间有机结合,形成高效、便捷、舒适的交通网络,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

二、工作原理枢纽站城融合开发建设与改造方案以“站城一体化”为原则,将交通枢纽与城市空间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

具体来说,本方案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原理实现站城融合:1.空间一体化:将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实现空间上的无缝衔接,提高空间利用率和交通便利性。

2.交通便捷化:优化交通组织,提高交通枢纽的便捷性和效率,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效换乘和零距离换乘。

3.功能多元化:在交通枢纽周边打造多功能区域,引入商业、办公、居住等多元化功能,形成城市综合体,提高城市整体品质。

三、实施计划步骤1.规划设计: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明确站城融合开发建设与改造的目标、原则和实施方案。

2.资金筹措:制定资金筹措方案,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

3.土地征收:开展土地征收工作,为站城融合开发建设与改造提供土地保障。

4.施工建设: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组织施工建设,确保工程质量。

5.运营管理: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交通枢纽和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大中城市及周边区域,尤其是人口密集、交通繁忙的地区。

通过实施本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改善居民出行体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五、创新要点1.站城一体化:将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空间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提高城市空间的综合利用效率。

2.多功能区域:在交通枢纽周边打造多功能区域,实现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的多元化融合。

3.绿色出行: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自行车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

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二)

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二)

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少碳排放,我国政府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交通改革政策。

其中,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本方案旨在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创新要点等。

二、工作原理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以“综合规划、协同发展”为原则,将城市内的各种交通方式进行有效的衔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升整个交通体系的运行效率。

具体来说,该方案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统筹规划:对城市内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及城市道路等各类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确保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顺畅。

2.信息共享:建立城市交通数据中心,整合各种交通信息,为乘客提供全面的出行信息,引导公众合理选择出行方式。

3.资源整合:通过对不同交通方式的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实施计划步骤1.现状调研:对城市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流量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2.规划制定:根据现状调研结果,制定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与改造的详细规划。

3.方案实施:按照规划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各项建设与改造措施。

4.效果评估:对实施后的综合交通枢纽进行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大中型城市及都市圈,尤其是那些交通拥堵问题严重、环境污染大的城市。

五、创新要点1.打破信息孤岛:通过建立城市交通数据中心,实现各类交通信息的共享,提高信息利用效率。

2.综合规划:将各种交通方式纳入统一规划,确保衔接顺畅,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3.智能化引导: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乘客提供个性化的出行建议和引导。

4.绿色出行:鼓励市民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如骑行、步行等,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六、预期效果1.提高交通效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信息共享,预计可以将交通拥堵减少30%。

基于TOD_理念的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实践

基于TOD_理念的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实践

智城实践NO.07 20234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基于TOD理念的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实践廖宇清(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0)摘要:TOD理念引入以来,对各城市尤其是开通轨道城市的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

基于TOD理念的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是我国城镇化由追求速率转向追求质量的重要路径。

文章以南宁市不同时期的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实践为例,总结经验和不足,以期对今后城市的高质量规划、建设、经营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TOD;站城一体化;产城融合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936(2023)07-0004-03DOI :10.19301/ki.zncs.2023.07.002美国学者彼尔·卡尔索普于1992年研究提出了TOD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理念[1],基于TOD理念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其集约节约城市用地、提升市民出行效率、降低资源能耗等优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实践与认可。

南宁市是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尚有潜力挖掘的二线城市,在学习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的摸索与实践。

1 南宁市推动TOD 站城一体化综合开发的背景1.1 城市规划思路的局限南宁市地处邕江河谷,地势平坦、平地居多。

南宁市的城市空间扩张格局与居民各发展阶段主要出行方式的出行半径相呼应,即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小汽车。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布局与交通网络布局,也针对主要出行方式而设计。

在城市发展起步阶段,上述规划布局尚无大碍,但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居民出行方式转向小汽车出行后,商业、行政、教育、文娱等配套设施按车行可达距离分散布置,小汽车的道路断面、路幅、密度等交通网络也按小汽车通行需要设计,导致城市过度扩张,空间布局集聚度不高,增加了居民出行的通勤成本与配套设施的建设投入。

1.2 城市开发强度的矛盾南宁市传统旧城片区如麻村、白苍岭、朝阳等区域,建筑密度高而容积率低,空间利用效率较低。

交通枢纽区域综合开发方案

交通枢纽区域综合开发方案

交通枢纽区域综合开发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交通枢纽区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交通枢纽区域不仅是人员和物资流动的重要节点,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枢纽区域综合开发方案,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交通枢纽区域的现状分析在制定综合开发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对交通枢纽区域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这包括交通枢纽的类型、规模、客流量、货运量等基本情况,以及周边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现状。

以某大型火车站为例,该火车站是多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日均客流量较大。

然而,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较为混乱,商业、居住、工业等功能混杂,缺乏合理的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道路拥堵、停车难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交通枢纽的运行效率和周边区域的发展。

二、综合开发的目标与原则(一)目标1、提高交通枢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

2、优化周边土地利用,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完善。

3、加强交通枢纽与城市其他区域的联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4、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打造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原则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综合考虑交通枢纽区域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关系,实现交通、土地利用、产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2、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注重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和生活需求,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交通枢纽区域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特色的开发方案。

4、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功能布局与产业规划(一)功能布局1、交通功能区包括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等交通站点,以及停车场、换乘中心等配套设施。

合理规划交通流线,提高交通换乘的便捷性和效率。

2、商业服务区布局购物中心、餐饮娱乐、酒店等商业设施,满足旅客和周边居民的消费需求。

3、商务办公区吸引企业总部、金融机构、科技研发等商务办公机构入驻,打造高端商务办公集群。

站城一体化模式下的缙云综合客运枢纽站优化设计

站城一体化模式下的缙云综合客运枢纽站优化设计

站城一体化模式下的缙云综合客运枢纽站优化设计
朱珊炯;叶颖;王海文
【期刊名称】《浙江建筑》
【年(卷),期】2024(41)3
【摘要】“站城一体化”是集城市环境特色及交通枢纽站特征为一体的开发理念,具有紧凑型、多元化的特点。

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综合客运枢纽进行分析总结,并以缙云综合客运枢纽站为例,从项目定位、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城市形象等多角度提出设计思路及优化策略,可为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站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总页数】5页(P14-18)
【作者】朱珊炯;叶颖;王海文
【作者单位】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8.3
【相关文献】
1.既有铁路场站改扩建为综合客运枢纽站的方案设计探讨——以黄岩综合客运枢纽设计为例
2.新形势下广州新塘站综合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化规划
3.综合客运枢纽站建筑设计——沈本新城客运枢纽站例析
4.铁路客运站综合体的“站城一体化”设计探索
5.深圳坪山综合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化规划方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一)

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一)

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实施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了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建设与改造应运而生。

本方案旨在通过一体化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营效率。

工作原理: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以“零换乘、无缝衔接”为目标。

通过将不同交通方式(如地铁、公交、出租车、共享单车等)进行集中布局,实现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便捷换乘,缩短旅客的出行时间。

1.空间一体化:通过合理规划,将不同交通方式的功能区域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空间上的无缝衔接。

2.信息一体化:建立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实时发布各类交通信息,方便旅客查询和获取最新的交通动态。

3.支付一体化:推行“一卡通”或移动支付,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支付互联互通,简化购票和支付流程。

实施计划步骤:1.前期规划:对现有交通状况进行详细调研,确定改造的范围和目标。

2.设计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一体化建设与改造方案,包括空间布局、信息平台建设、支付系统设计等。

3.实施建设: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和建设。

4.测试与调整:对建设完成的一体化交通枢纽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

5.正式运营:经过测试和调整后,正式开放一体化交通枢纽,并进行长期管理和维护。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大中型城市,特别是人口密集、交通压力大的城市。

通过一体化建设与改造,可以显著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营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创新要点:1.空间整合:将不同交通方式的空间进行一体化的规划和设计,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2.信息共享:建立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方便了旅客的出行。

3.支付互联:推行“一卡通”或移动支付,实现了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支付互联互通,简化了购票和支付流程。

4.智能化管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交通枢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运营效率。

预期效果:1.提高旅客出行效率:通过一体化的设计和无缝衔接,旅客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完成出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置用地 S=17341㎡ 安置用地 S=11000㎡ 预留用地 S=19459㎡
保留村庄
安置用地 S=24695㎡
长途枢纽用地 S=28258㎡
保留建筑用地 S=45841㎡
预留用地 S=39763㎡
安置用地 S=2450㎡
预留用地 S=10255㎡
安置用地 S=54234㎡
安置用地 S=33235㎡
878.00-880.00
880.01-882.00
882.01-884.00
884.01-886.00
886.01-888.00
888.01-890.00
890.01以上
892.36
885.98
884.96
884.23 884.52
885.34 885.
884.03 884.04
调整站前用地布局,共安置户数 325户;
小结:
继续方案深化;
目录 现状分析 站房核心区规划 站前枢纽设计方案 站前广场景观设计 枢纽交通专项设计 建筑风格意向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现状(村庄、农田、水系、新建公建);村庄安置情况(近期拆迁位置户数、不可拆迁位置户 数、可安置用地范围);现状高程分析(平剖面);站房高程分析(平剖面);设计高程分析(平 剖面); 核心区鸟瞰图;总平面图;核心区用地布局图(地块功能、面积);空间景观分析;道路交通分析; 村庄安置布局图;枢纽设计范围;
长途 客运
售票 厅
884.00层平面图
旅游集散
旅游上客区
பைடு நூலகம்
长途车场 车位:85辆
长 途 落 客 区
候 车 厅
长 途 上 客 区
旅游车场 车位:66辆
剖面示意图
出站通道 出租车场
商业 公交车场
过街天桥
长途客运、旅游集散
站前广场景观设计
设计概念; 总平面图; 鸟瞰图; 人视图;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意向;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意向——硬质铺装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意向——景观小品
04
05
02
01
03
1 2 3 4 5
杜鹃花带 绿篱结合杜鹃特色种植 条石结合草地休憩空间 特色铺装 特色灯柱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意向——景观小品
02 01
04
02
04
01 03
03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意向——景观小品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意向——景观绿化
城市支路
城 市 支 路 次 城 市 支 路 干
城市支路 城 市 支 路
城 市 支 路 道
城市支路
城市支路
城市支路
村庄安置布局图
E区 43户 保留村庄 A区 37户 新农村综 合体 B区 46户 H区 26户
保留村庄
D区 96户
C区 82户
枢纽设计范围
枢纽设计范围 S=61848㎡
交通专项研究范围 S=320195㎡
883.00
880.00
884.00
安置用地 883.00
880.00
广场过街天桥 剖面示意
站前核心区规划
核心区鸟瞰图; 总平面图; 用地布局图; 空间景观分析; 道路交通分析; 村庄安置布局图; 枢纽设计范围;
鸟瞰图
总平面图
用地布局图
保留村庄
安置用地 S=24953 ㎡
站前广场开发用地 S=33590㎡
882.20
至昆明 龙瑞高速
888.30
52
884.42 885.65
884.68
883.59
884.81 883.03
882.28
880.70
885.12
878.35
885.30
885.64
881.37 879.60
至瑞丽
站台标高
场地现状
站房设计高程
04
02 01
01 05
03
1 2 3 4 5
景观花圃 水景观道 景观带 特色铺装 特色灯柱
05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意向——景观绿化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意向——景观绿化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意向——下沉广场
1 2 3 4
01 03 02
下沉广场特色铺装 休憩设施 主题景观灯具 景观带
04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意向——下沉广场
站前核心区研究范围 S=921392㎡
站前枢纽设计方案
鸟瞰图; 设计定位及目标; 设计原则; 设计理念; 总平面图; 功能分析; 各层平面高程示意图; 各层平面布局图; 剖面示意图;
鸟瞰图
设计目标及定位
自身功能——综合交通枢纽
• 以芒市站为核心,实现与长途客运、市内公交、出租 车、社会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强化芒市的 地区综合性交通枢纽的地位; • 实现将客流向商机的转换,并依据对未来城市功能发 展的预判,合理进行交通组织,实现交通枢纽与经济 枢纽的良性互动;
出站厅 标高 896.86
火车站候车 大厅标高 896.86
接枢纽 通道
站房 • 896.86
站前广场 • 896.56
场地设计高程
安置用地 站房 896.86 站前广场
886.00
现状用地 883.60
883.00
896.56 过街天桥 893.50
884.00
安置用地 885.00
893.00 站前广场
枢纽鸟瞰图;枢纽总平面图;设计定位、目标;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功能分析(色块);各层平 面高程示意图;各层平面布局图;剖面示意图;
设计概念;总平面图;广场鸟瞰图;透视图;主要景观节点设计意向;
总平面图;道路交通分析;车行流线分析;进出站人行流线分析;
整体鸟瞰图;沿街商业风格;公屋风格;民宿商业街风格;安置房风格;
面积 56950 20987 10357 25606 1587 58537
保留范围 安置 范围 安置 范围
保留区域
近期拆 迁范围
保留范围
保留范围
安置 范围
现状高程分析
芒市站前枢纽用地现状为农田和村舍,地势呈缓 坡状,自站房往东南方向递降。
894.96 888.34 886.40 885.34 888.43 886.48 886.78 887.45 886.21 886.81
特色商业
方案回顾
20160817版方案 方案介绍:
以孔雀为设计灵感,用“直接表达”和“抽象表达”两种方式深化 站前广场设计;
站房
小结:
明确站前广场设计方案,考虑周边村寨的安置问题;
综合枢纽 站前广场 综合枢纽
特色商业
商务 商业
商务 商业
生态公园 特色商业
方案回顾
20160819版方案 方案介绍:
景观渗透轴线
公共活动 空间节点
公共活动 空间节点
景观渗透轴线
公共活动 空间节点
景观渗透轴线
中 景观渗透轴线 央 景 观 轴 景观渗透轴线 线
公共活动 空间节点
公共活动 空间节点
公共活动 空间节点
景观渗透轴线
景观渗透轴线
公共活动 空间节点
道路交通分析
村路 城市支路
城 市 支 路 城 城 市 次 干 道 市
站房
出租上客区
出租落客区
车行流线分析——社会车流线
站房
社会车落客区
人行流线分析——到达人流
出站通道
出租车 上客区 公交车 上客区 长途车 上客区
人行流线分析——出发人流
站房
候车大厅
公交车 落客区
小汽车快速落客区
建筑风格意向
整体鸟瞰图; 沿街商业风格; 民宿商业街风格; 公屋风格; 安置房风格;
集交通集散、现代服
城市职能——新城发展引擎
• 以综合交通枢纽带来的人流为依托,发展商业、餐 饮、零售、酒店、会议等设施; • 以铁路车站和长途客运站为依托,打造具有特色的 枢纽型商业核心区; • 在交通、商业功能发展的同时,提升车站地区的服 务能级,由枢纽型商业业中心向芒市新城的综合商 业中心区发展;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意向——下沉广场
枢纽交通专项设计
总平面图; 道路交通分析; 车行流线分析; 进出站人行流线分析;
总平面图
外部交通分析——到站流线
出租、社会、 公交车场
瑞丽 方向
长途车场
市区 方向
机场 方向
外部交通分析——出站流线
出租、社会、 公交车场
瑞丽 方向
长途车场
市区 方向
机场 方向
总平面图
鸟瞰图
鸟瞰图
鸟瞰图
鸟瞰图
功能分析
出租车 场 社会车 场 站前广 场
公交车 场
长途客 运
旅游集 散 客运服 务
站前 枢纽
商业配 套
各层平面高程示意图
站房
站前广场
896.56层 商业
883.500
商业 890.00层 社会车场 公交车场 出租车场 884.00层
884.000 882.500 883.000
功能复合化
要避免功能单一的局限性,把交通功能与其他商业配套服务功能 相结合,要有复合化、多元化的城市职能;
换乘人性化
要“以人为本”,保证最短的换乘路径、最清晰的换乘流线、拥 有场所精神的换乘空间;
设计理念
复合模式:改变传 统布局模式,因地 制宜,以广场为中 心,整体考虑周边 地块,各种功能混 合布置,多元化、 一体化的综合开发 ,最少的占用土地 ,最大的提升土地 价值。 远期发展说明: 借鉴国内外已有枢纽业 态功能,芒市站将有潜 力形成集综合交通、商 务交通、商务居住、商 业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综 合体。按枢纽客流配建 与商圈承载能力法分别 测算枢纽客流与服务于 本地居民的商业容量, 从而判定枢纽区整体开 发规模。 采用“四位一体” 的布局方式,以 站前广场为主导, 整合各类交通设 施的换乘人流, 使得各类换乘乘 客可以在站前广 场内部有一个愉 悦的换乘空间, 可以便捷的通过, 也可以舒适的停 留休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