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评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教科版

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
四、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 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
水中的沉浮: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与沉浮有关的因
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 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 7 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
素,那到底是不是正确呢?当科学家碰到 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
子,每个各举一个,同时写下你认为它们
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写在记录本上。 既能帮助老师发现思维中的问题,也
2.组织学生交流。
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在自由发表
二、观察物体的沉浮: 1、教师演示实验。 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
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 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 探究沉浮的兴趣。
5 / 5第 5 页
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之前看过一枚回形针浮在水中,如果 出现就水表面的张力做简单介绍。
4 / 5第 4 页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教科版
叠加和切分是两种相反的方式,这样 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全面看 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正反逻辑 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砖块:沉 木头:浮 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不一定能改变它的沉浮状态。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非常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安排下来的。但是由于我 首次使用记录本,发现时间很不够,学生花在记录本上的时间似乎太多了,占 用了实验时间,而且现在又是以组为单位,更容易影响到课堂时间。 第二教材上出示的其中材料和后面实验中使用的是胡萝卜,但实际上教材的 目的是分别一个沉和浮的例子的,在上课的时候没有自己提前做,导致了出现 了两个都沉的实验。幸亏有学生带了白萝卜,顺利的完成了这个过程。
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 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 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 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 探究的方向,所以这里建议选择大一 些的物体,进行三次切割。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设计思路在课的开始,首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观察木块、石头、铁盖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却隐含着判断沉浮标准及如何进行观察的问题。
这就引出了观察物体沉浮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观察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
该选择哪一种可以让学生讨论。
明确了观察沉浮的方法和标准,下面就来观察身边更多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在这部分观察活动开始前,教材对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进一步的要求。
即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预想在观察中可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这种观察前的推测,是科学观察的重要环节。
推测与事实之间或许是一致的,也或许是相矛盾的。
教材这里安排了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让他们对上述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在前一部分已引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可能会是:轻的浮、重的沉;大的浮、小的沉;或者是大的沉、小的浮。
是这样的吗?教材引导学生们来进行两项前期观察结果的整理活动。
把物体按会沉的和会浮的分类,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并无他们所想象的那种关系。
事实上,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都是有关的。
正因为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同时影响着物体的沉浮。
所以要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就有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大小”因素加以控制;同理,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大小有关时,就要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轻重”因素加以控制。
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
到这里,学生们有必要对他们原来所作出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油修正,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三、教学准备教师:透明塑料水槽,大中小木块各一个、大中小铁螺母各一个、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块,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母料(塑料颗粒)、沙子各一个,天平,课件。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以及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观察和分析为主,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知道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分析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并运用实验方法进行验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3.分析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共同分析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
4.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分析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得出物体浮沉的规律。
5.巩固练习: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物体浮沉的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体浮沉现象1.物体的形状2.物体的密度3.水的密度4.物体受到的浮力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 (1)

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要求及搭建环境情况
简易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材料: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银杏果、蜡烛、硬币、夹子、塑料板。
2、教师演示材料:乒乓球、橡皮、苹果、蜡烛、回形针。
3、其他辅助材料:烧杯、水果刀、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十分典型的实验探究课,第一课时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本单元的教学成败,是开展后续课程的基础。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三个部分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倾听
课外延伸,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广泛的尝试和学习。
ppt
2
学习效果评价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认识也是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在结束教学后期对于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方法也提出了改进的方向,最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和完善教学结构。
1.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倾听学生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完善自己的总结。并对发言的学生进行积极和充分的肯定,并能发现学生回答中的亮点之处,进行特点表扬。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想象思维。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设计思路在课的开始,首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观察木块、石头、铁盖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却隐含着判断沉浮标准及如何进行观察的问题。
这就引出了观察物体沉浮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观察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
该选择哪一种可以让学生讨论。
明确了观察沉浮的方法和标准,下面就来观察身边更多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在这部分观察活动开始前,教材对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进一步的要求。
即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预想在观察中可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这种观察前的推测,是科学观察的重要环节。
推测与事实之间或许是一致的,也或许是相矛盾的。
教材这里安排了学生的小组讨论活动,让他们对上述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在前一部分已引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可能会是:轻的浮、重的沉;大的浮、小的沉;或者是大的沉、小的浮。
是这样的吗?教材引导学生们来进行两项前期观察结果的整理活动。
把物体按会沉的和会浮的分类,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并无他们所想象的那种关系。
事实上,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都是有关的。
正因为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同时影响着物体的沉浮。
所以要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就有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大小”因素加以控制;同理,探究物体的沉浮是否和它的大小有关时,就要对可能影响它沉浮的“轻重”因素加以控制。
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有关认识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
到这里,学生们有必要对他们原来所作出的关于沉浮的解释加油修正,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三、教学准备教师:透明塑料水槽,大中小木块各一个、大中小铁螺母各一个、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块,同体积的水、锯末、铁粉、母料(塑料颗粒)、沙子各一个,天平,课件。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及点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_教科版-精选教学文档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及点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活动准备:每组四个啤酒盖、一个装有马铃薯泡沫蜡烛回形针牙签的盒子、一个装有大小一样并贴有重量标签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以及与这四件物体大小一样的塑料小桶盒子、一组轻重一样但大小不同的小药瓶、一个水槽。
活动过程: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课件出示图景:来来往往的轮船、军舰在蓝蓝的大海上航行,成群结对的鱼虾在海洋里遨游。
)你有什么问题吗?生:我想知道鱼为什么能自由自在的在水里游来游去?生:我想知道轮船、军舰那么重,为什么却能浮在水上呢?生:……(评:教师从沉与浮单元的整体联系出发,利用课件再现生活现象,让学生质疑。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关物体沉浮的问题.)请大家观察(出示四个啤酒瓶盖在水中有沉有沉的演示实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瓶盖有的沉了,有的浮着。
师:(疑惑不解)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试试吗?生:(齐)想!师: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四个同样的瓶盖,你们自由做吧!注意,不要将水溅出。
(学生按小组活动)师:你是怎样放的?发现了什么?生:我把铁盖放入水底,铁盖就浮不起来了,一直沉在那里。
生:(惊喜)我把铁盖盖口朝上,轻轻地放在水面上,铁盖就浮着;盖口朝下,铁盖就沉了下去。
生:我轻轻地把铁盖放在水面上,开始浮着,后来铁盖里进水了,就沉下去了。
师:为什么进水的铁盖会沉呢?生:因为铁盖变重了。
师:你认为铁盖的沉浮还与它的什么有关系?生:与它进不进水,变不变重有关系。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生:放铁盖的方法不一样,铁盖在水中的沉浮也就不一样。
师:放铁盖的方法还有很多。
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时,为了结果更准确、更科学,我们观察一组物体的沉浮时,一般只选同一种放物体的方法。
(评:教师采用让学生自由实验,改变了教材中让学生“把物体放在水底、水面观察沉浮”的做法,真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不仅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而且让学生自我探究出放物体的方式是多样的。
)让我们选择一种方法来观察下面这组材料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一、说教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即:1、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2、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3、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二、说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方面: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过程与方法方面: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学会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初步了解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认识。
三、说教学过程1、为激发学生兴趣,我首先用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曾经看到过的物体沉浮情况,了解学生的经验。
出示砖块,演示把砖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
教师板书:沉2、再出示木块,演示把木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教师板书:浮这里确定了沉和浮的参照标准。
3、教师出示塑料块,让学生猜测塑料块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猜测后,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塑料块的沉浮状况,并指出像塑料块这样,只要物体有一小部分接近或者露出水面,都属于浮的情况。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
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方法和知识基础。
4、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把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和橡皮放在桌上,让学生预测,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并把预测结果和预测的理由填入表格;(2)、给学生发水槽,进行实验观察验证,并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注意:必须先让学生预测和思考,然后做实验验证。
)出示幻灯片:小石块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预测理由结果(3)、比较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有没有出现预测错误,思考这是为什么?分小组讨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所观察和思考。
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了关于力的知识,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浮沉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2.教学难点:物体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大小、重量的物体(如石头、木块、泡沫等),水槽,测量工具(如尺子、称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发学生对浮沉原理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浮沉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在水中的浮沉,还有哪些生活中的现象可以用浮沉原理来解释?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及其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因素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科学评课稿-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科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
本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上,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以科学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育应以科学知识为载体,学生在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恰当地利用了学生在认识上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三、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这节课的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个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学设计上打破了书上的集中指导集中实验的模式,而是将后面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轻重的关系”的实验整合在一个环节中,并以“公平比较”的概念出示给孩子,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更加体现了教师只做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学生与学生的倾听与争论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与反馈中,最终自行探究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轻重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这一单元后面的教学能否顺利完成,而这一课中所涉及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又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更力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地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
在这节课中,我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补充教学内容,当学生的回答没有向教师预定的方向靠近时,能及时的做出调整,在有效的时间内成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课堂是短暂的,但因其而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这次教学观摩中,这节课基本上实现
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而且个别的环节也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机制,但毕竟经验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地方仍急于引导学生按着自己的设计思路走而忽视了去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对于方法的指导还略显稚嫩,这些都是应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