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20讲-第十六讲-居家(3.安居房)
唐诗20讲-第四讲-高中(3.题名会)

第4讲高中3.题名会还有一项有唐代特色的是“题名会”。
地点是慈恩寺,大雁塔。
慈恩寺是唐高宗即位前为母亲文德皇后所建的一所愿寺,位于唐长安城外东南隅的晋昌坊,即皇城东第一街,街东自南而北第三坊,南临曲江。
公元652年,玄奘奏请皇帝在寺内建塔,以保存他从印度带回的大量佛经和佛像。
唐高宗欣然准奏,玄奘喜之不尽,亲自设计建塔草图甚至参加建塔劳动。
这就是慈恩寺塔,直到唐文宗太和年间,许玫登进士才正式以“雁塔”为诗题。
“雁塔”得名的原因至今不甚了了,比较流行的一种是,佛主释迦牟尼曾化身为鸽救生,鸽为鸟类,而唐时习俗崇尚雁,凡是说到鸟,常以雁代之,所以,塔名为“大雁塔”。
关于这座寺庙,史料几乎没留下什么记载,爱吟咏的诗人留下的一些断章残片,差可让人揣想慈恩寺的景况和风物:《谒大慈恩寺》唐高宗李治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
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
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
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
《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卢纶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
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
鱼沈荷叶露,鸟散竹林风。
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
这些诗中的慈恩寺是一派佛门清净的场景,关于那座五层,砖表土心,建有相轮露盘的名塔,虽然是以佛教和高僧的名义而建,它与红尘俗世从来就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
玄奘大师为虚名所累而离开大雁塔后,大雁塔并不因为大师的离去而寂寞,它一直是京城的热门地。
几经改建修缮,如今的大雁塔已有七层,高达64。
1米,“宝台耸天外,玉辇步云端”的高贵感觉肯定没错。
在唐中宗神龙时代,这塔就成了俗世浮名的纪念碑。
《卿相题名因成四韵》徐夤雁塔搀空映九衢,每看华宇每踟蹰。
题名尽是台衡迹,满壁堪为宰辅图。
当时,进士们参加过杏园宴之后,都到慈恩寺塔(大雁塔)去把名字逐一写在上面。
公推一位字写得好的人来写。
这些字写好,由工匠錾刻在上面。
过后,其中如果有人做到将相一类的官,重新用朱笔描一遍,并在他的名字的前面加一前字,称前进士。
不仅如此,即使他在及第前后在别地方题过的名字也都要加一前字,以示尊荣,“雁塔题名”遂成风尚。
关于百姓安居乐业的古诗词

关于百姓安居乐业的古诗词 1. 《宿郑州》
王维(唐)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国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前村烟火晚,远寺钟声长。寂寂人定初,遥遥天将晓。卧闻檐雨滴,如觉松风凉。
2. 《村居》 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范成大(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5. 《村晚》 雷震(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6. 《过山农家》 顾况(唐)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7.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8. 《渭川田家》 王维(唐)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9.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魏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0. 《游山西村》 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唐诗20讲-第四讲-高中(1.放皇榜)

谁家不借花园看,在处多将酒器行。共贺春司能鉴识,今年定合有公卿。
(张籍《喜王起侍郎放牒》) 放牒就是放榜。唐时的进士榜,要粘四张黄纸,其字淡墨书写。“进士旧例,于都省、 御考试,南院1放榜。”礼部贴榜的地方是尚书省南院的东墙。这扇特筑的墙,高一丈多,上 面有檐,四周是空地。春夜未晓,执事就从北院捧着榜,到南院张贴。许多人早已等候多时。 元和六年国子监的学子们从东面一涌而入,踏破了棘篱墙,把贴榜文的墙也给拥倒了。“车 马争来满禁城”说的就是这种狂热劲。所以,后来先由礼部贴一个副榜,晚一点再张贴正式 的榜文;甚至安排东都放榜,西京过堂。2杜牧有诗曰:
进士团表现的总是最庸俗的方式,正因为其庸俗,才可窥见新科进士们报仇雪耻的快感。 从放榜之日始,等待进士们的是鲜花、醇酒、美妇、忘我的世界。
11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池州石埭(dài,今安徽太平)人。 12 杜荀鹤《下第投所知》 13 《鉴诫录》 14 见《国史补》。自称“前进士”,含有自重,祝福的意思。慈恩寺塔即大雁塔。打毷氉 màosào,即驱除 烦恼。 15 《唐摭言·述进士》
轻寒着背雨凄凄,九陌无尘未有泥。还是平日旧滋味,漫垂鞭袖过街西。 非常平静,平静得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是洒脱?是反思?是清醒地回忆起十年寒窗 的悲辛?还是故作潇洒,把满心的得意收敛住了,不动声色地品味着昨天和今天?这个盼望 已久的人生逆转,那支漫垂袖外的马鞭,在申诉什么呢?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很多人
唐诗20讲-第一讲 概貌(2.面对现实与另辟蹊径)

第一讲概貌(2)2.面对现实与另辟蹊径安史之乱只留下了破碎的唐朝,满目疮痍,四野萧条,中唐社会逐渐由巅峰走向低谷。
如何面对现实成了诗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史家认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从中亚撤退,吐蕃与回纥人又占领了他们原有之领土。
……中国从此变得更加内向。
”这种“内向”造成文化气象上的衰弱,转向心灵上的慰藉和寄托。
王维、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相继去世,刘长卿、顾况、韦应物及被称为“大历十才子”的一批诗人,在富庶风流的盛唐时代度过了青春时光,安史之乱及战乱之后的破败萧条在他们心上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
“年少逢胡乱,时平似梦中。
梨园几人在,应是涕无穷”(戎昱《八月十五日》)时代衰变使他们感到格外痛苦,随处可见“白发”“梦中”这样的句子。
一方面,固有的盛唐气质和士大夫传统的济世救民思想,掺杂着对开元、天宝盛世的追怀之情,使他们仍然不时地关注着社会,试图在拯救社会中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但另一方面,痛苦的现实和士大夫独善其身的观念以及软弱的性格,又使诗人在痛苦之余转向了自身心灵,所谓“日夕开真经,言忘心更默”1,“莫问生涯事,只应持钓竿”2,都是希望在这纷乱的现世中寻找一片宁静的绿地,在失望的心境中寻找一种新的心理平衡。
山水田园念经修道的本意其实就是寻求心理平衡。
唐诗经过大历年间一度中衰之后,在唐德宗至唐穆宗的四十余年时间里又渐趋兴盛,并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达到高潮。
这个时期,名家辈出,流派分立,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大量极富创新韵味的各体诗歌,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中唐诗人应对现实的觉悟,在无可比拟的情况下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3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表面看来似乎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毫无疑问,唐朝文化富于创造性的生命力并不是在中唐就消失了。
甚至,中唐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各种不同风格之间的差异,比盛唐诗给人的印象要更为强烈;中唐诗人对语言表现形式的关注,也比盛唐诗人更为深入。
唐诗20讲-第七讲-刺事(2.少陵子美有史笔)

第7讲刺事2.少陵杜甫有史笔1)时事成为诗歌的主题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这种说法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陈子昂的创作开辟出了一个创作方向,但时事在其诗中往往只是一个影子,是触发他感情的契机,而在杜甫那里,时事已经成为诗歌的主体。
如《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㔩1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2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丝络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唐玄宗李隆基本来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后来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致使杨家兄妹权势熏天,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天宝十二年(753年)春天,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
杜甫的这首《丽人行》,对就杨氏兄妹的骄奢淫逸的放荡生活,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大胆的揭露。
杜甫的这首诗先用重彩涂抹,泛写曲江春游佳丽的豪华,衬托出杨氏娣姒得宠的骄奢;接着详细描写杨氏娣姒暴殄天物的惊人糜费,显见出她们平日的生活该是怎样的穷奢极欲;最后六句写杨国忠3之炫赫,意气骄恣,势焰熏灼。
这是一首具有很高讽刺艺术的诗,其特点是反话正说,含而不露,寓意峻刻。
它刻划细致入微,态度严肃认真,叙事有条不紊,甚至对丽人的体态意态和服饰肴馔等细节的描摹都历历可见,明显体现出客观性的特点。
诗人在一本正经的描述中追求讽刺的效果,“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4,此言得之。
杜甫的创作,目光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
无论叙事纪行,还是抒发情怀,他的诗大都伤时忧国,缘事而发,有着丰富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
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 忧国忧民的情怀。 3.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增强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社会观。
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 深重灾难。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忧 国忧民的情怀。 4.增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社会观。 5.了解“虚实结合”“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理解诗意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 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 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 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 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 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 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 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三重茅:多层茅草。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衾:被子。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 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广厦:宽敞的大屋。 大庇:全部遮盖,覆盖起来。庇, 遮蔽。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高耸的样子。
重点句子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章鲜明的节奏、和谐的 音韵。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 诗人的情怀。 3.欣赏诗歌词句,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感受杜甫忧 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 品德。
唐诗20讲-第七讲-刺事(3.张王元白兴“诗教”)

第7讲刺事3.张王元白兴“诗教”1)生民正憔悴,事事入悲吟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唐王朝经济(特别是南方地域经济)得到了相对的稳定和恢复,但元气大伤,已非昔比。
在平息战乱中,地方势力渐大,形成了唐中叶藩镇林立的局面。
中央皇权的削弱,又引起宦官乘隙染指朝政,形成了宦官专政的局面。
所有这一切,酿成了中唐的政治黑暗。
土地集中,赋税苛重,灾荒不断,战祸频频,民不聊生。
这是一段多灾、多难、多事的年月,唐诗中有真切的反映。
和杜甫同时,作品也注重反映社会情况的诗人是元结。
《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是元结这方面的两首代表作。
《舂陵行》描写道州经过兵乱后衰败破敝的景象,记述百姓“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
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并表示自己宁可接受上司处责,也不忍心再在这些处境艰辛的人民身上搜括钱粮;《贼退示官吏》则劝告道州官吏,“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不要再在这些百姓身上横征暴敛,并以诘难的口吻写道:“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在这两首诗里,显示了元结同情百姓的人格,所以杜甫也称赞他“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并感叹说:“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
”1元结这种极力强调诗歌在政治上的实用功能的理论在当时似乎并未引起太大的注意,但它确实代表了一种动向。
在中唐时期,张籍2、王建3无疑是有重要影响的两位诗人,他们在乐府诗的创作活动中为元、白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籍一生中创作诗歌400多首,王建有500多首,其中大多数是在他们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创作的乐府诗,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他们诗作中的最高成就4。
他们的表现手法略有不同,张籍的诗感情激越、刻画入微,而王建的诗则明快爽利、简练平易,所谓“张籍善言情,王建善征事”,钱钟书认为,文昌含蓄婉挚,长于感慨,兴之意为多;而白王轻快本色,写实叙事,体则近乎赋也。
同时,他们“专以道明人心中事为工”,勇于道他人之所未道,目光敏锐地大胆“刺美”,表现出他们对社会、时事的深切关注和对诗文教化作用的重视。
唐诗20讲-第六讲-边塞(2.供奉翰林)

第6讲任职2.供奉翰林进士及第的读书人也有授校书、正字的,都是些九品闲职。
有些走捷径的读书人可能会得到一项颇为瞩目的职务,那就是翰林供奉。
李白曾做过此职。
唐初的待诏机构容纳了众多擅长各种技能的才彦之士,其中词学之士较受重视1。
称之为“翰林供奉”,取其“入居翰林,供奉别旨”之意,为皇帝的差遣侍从之臣,主要陪皇帝消遣娱乐,以及文章应和。
无品阶。
宋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卷七中说:“唐翰林院,本内供奉艺能技术杂居之所,以词臣侍书诏其间,乃艺能之一尔。
开元以前,犹未有学士之称,或曰翰林待诏,或曰翰林供奉,如李白犹称供奉。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说,翰林供奉只是处在备顾问的地位,和读书人的理想还是相差很远。
李白在长安期间,常醉不醒也就可以理解了。
“醉草吓蛮书”的故事说的太浪漫,《清贫调》的故事恐怕才合乎当时的情形: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正文前有一长段题注:《清平调词三首》(《全唐诗》):天宝中,白供奉翰林,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移植于兴庆池东沈香亭。
会花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
诏选梨园中弟子尤者,得乐一十六色。
李龟年以歌擅一时,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
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
白承诏,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
龟年歌之。
太真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词,意甚厚。
上因调玉笛以倚曲。
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
太真饮罢,敛绣巾重拜。
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土。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栏干。
清平调三首,乃李白奉诏而写的新乐章。
虽然吟咏的是白牡丹,事实上是将花比人。
花之容人之面,这样超绝人寰的姿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里才能相见,将杨妃比作娇艳的牡丹,又似天女下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讲居家3.安居房?作为人类生活物质基础之一的住宅,在唐朝人的生活中曾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构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住宅文化。
部分皇亲国戚及居重位掌大权的内外官员纷纷构建豪宅美第,极尽奢侈之能事。
唐人在住宅上费尽心思,极尽奢华,以此来标榜身价,满足虚荣,其规模之大,装饰之华丽,令今人也望尘莫及。
住宅之外,还往往建有别墅,其中搂台馆字,山水树木,花鸟虫石无不应有尽有。
唐初元勋郭子仪,“其宅在亲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
”1三千人的大家族出出进进,谁也不认识谁,其壮观可想而知。
武后从父姊之子宗楚客建成的新宅,“皆是文柏为梁,沉香和红粉以泥壁,开门则香气蓬勃,磨文石为阶砌及地,着吉莫靴2者,行则仰仆。
”宗楚客获罪流放后,太平公主到他的宅第观看,叹息说:“观其行坐处,我等虚生浪死。
”3玄宗朝宰相杨国忠,也在宣义里“连构甲第,土木被绨绣,栋宇之盛,两都莫比。
”4代宗宰相元载,在都城南北分别建造宅第,“室宇宏丽,冠绝当时,又于近郊起亭榭,所至之处,帷帐什器,皆于宿设,储不改供。
”5据说虢国夫人造一合欢堂,花费巨金。
堂成之后,除了给工人费用之外,又拿了五千段绛色绸罗给工人,谁知那工头看都不看一眼,说:你逮些蚂蚁蜥蜴蜜蜂之类,放到堂内,如有一道间隙能让它们跑脱,我一个钱也不要你的。
虢国夫人没办法,除了付200万工钱之外,还给了两个金盆,三斗珍珠才罢休。
房子确实盖得好,有一次暴风拔起一棵大树砸在堂顶,房子也“略无所伤”。
白居易的《秦中吟》曾对这种现象加以揭露和抨击。
如《伤宅》诗说: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
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这些豪宅一旦主人失势即变为凶宅。
白居易在《凶宅》一诗中还说: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
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
枭鸣松桂树,狐藏兰菊丛。
苍苔黄叶地,日暮多旋风。
前主为将相,得罪窜巴庸。
后主为公卿,寝疾殁其中。
连延四五主,1《旧唐书·郭子仪传》2同州产的吉莫皮制的靴子3《太平广记》卷二三六4《册府元龟》卷三三八5《旧唐书·元载传》殃祸继相锺。
自从十年来,不利主人翁。
风雨坏檐隙,蛇鼠穿墙墉。
人疑不敢买,日毁土木功。
嗟嗟俗人心,甚矣其愚蒙。
但恐灾将至,不思祸所从。
我今题此诗,欲悟迷者胸。
凡为大官人,年禄多高崇。
权重持难久,位高势易穷。
骄者物之盈,老者数之终。
四者如寇盗,日夜来相攻。
假使居吉土,孰能保其躬。
因小以明大,借家可喻邦。
周秦宅殽函,其宅非不同。
一兴八百年,一死望夷宫。
寄语家与国,人凶非宅凶。
这些诗句都是劝诫为宅者戒奢倡简,不做凶人,径陈其事,直指其失。
唐代诗人的居室中,影响最大的则是“杜甫草堂”。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
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其中就有广为流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在这首诗里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命题:安居!这成了历乱之后李唐王朝的社会问题。
从白居易上两首诗看,他也一直关注着这个问题,“因小以明大,借家可喻邦。
”这实在是一个关系国运民生的命题。
其《村居苦寒》注意到了贫民的生活状况,云: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这首诗分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
后一部分写自己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
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表现出诗人可贵的自省精神。
当然早期的白居易居住条件也不能让他自己满意,他写过一首《卜居》,说自己住房的惨状: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能藏身。
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连蜗牛、老鼠都有让人羡慕的藏身之处,诗人自己却无立锥之地!只要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就心满意足了,岂敢嫌低湿矮小,环境吵闹。
这很有些现代无居室者的心理与情感。
不过,这些都是白居易当小官时的景况,当了刑部尚书,到告老退休,诗人总算有了自己理想的家园。
他在洛阳风土水木之胜的覆道里建了宅,“地方十七亩,居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
”如此宽敞幽静的去处,真是诗人养性赋诗的好地方。
也算满足了他“我想有个家”的长久心愿。
不过,虽说官位不小,白居易仍非富豪,为买这座宅院,钱不够,还卖了自己的两匹马。
这也没什么,安心才能安居嘛,只要心安,怎么都行。
白居易还有几首关于燕子楼的歌诗颇引人注目。
说到燕子楼,就必然提到关盼盼。
关盼盼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出身于书香门第,精通诗文,更兼有一副清丽动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
她能一口气唱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也以善跳“霓裳羽衣舞”驰名徐泗一带。
后来,关盼盼被徐州守帅张愔重礼娶回为妾。
张愔,字建封,洛阳人,唐宪宗元和年间出守徐州,虽是一介武官,却性喜儒雅,颇通文墨,对关盼盼的诗文十分欣赏,而关盼盼的轻歌曼舞,更使这位身为封疆大臣的显官如痴如醉。
此事《警世通言·卷十》演绎甚详。
但是不久,张愔病逝徐州,张愔死后,张府中的姬妾很快风流云散,各奔前程。
只有年轻貌美的关盼盼,在徐州城郊云龙山麓的燕子楼,矢志为张愔守节十余年。
关盼盼的这种忠于旧情、守节不移的精神,赢得了远近许多人的怜惜和赞叹。
元和十四年,曾在张愔手下任职多年的司勋员外郎张仲素前往拜访白居易,他对关盼盼的生活十分了解,并且深为盼盼的重情而感动,因关盼盼曾与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倾慕白居易的诗才,所以张仲素这次带了关盼盼近来所写的“燕子楼新咏”诗三首: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理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一十年。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琴玉箫无愁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诗中展示了关盼盼在燕子楼中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
白居易读后,回忆起在徐州受到关盼盼与张愔热情相待的情景,那时夫妻恩爱相随,这时却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少妻独守空楼,怎不是人世间的一大憾事!诗人依韵和诗三首: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设想徐州西郊的燕子楼上,秋来西风送寒,月明如水,更显得凄冷与孤寂。
独居楼上的关盼盼想必受尽了相思的煎熬。
张愔离去后,她脂粉不施,琴瑟不调,往日的舞衣也叠放箱中,根本再也没有机会穿戴上身了。
忽然笔锋一转,说到张愔(尚书)墓上白杨已可作柱,而生前宠爱的红粉佳人还孤孤单单地独守空帏,倘若真的情真义挚,为何不甘愿化作灰尘,追随夫君到九泉之下呢?那岂不是更圆满?传说他后来还写了一首诗: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白居易写这首诗时也许并没有逼关盼盼殉情的意思,但关盼盼看了以后可不这么认为,她接到白居易的诗“乃反复读之,泣曰:‘自公6薨背,妾非不能死,恐百代之后,人以我公6指张建封重色,有从死之妾,是玷我公清范也,所以偷生尔!’”7于是,这位早已想过“从死”的女诗人,便给白居易写了示意绝命的答诗: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于是她“旬日不食而卒”,临死时她口中还吟道:“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污雪毫。
”为此,人世间又多了一出悲剧。
唐诗中最常见的素材是那些富有诗意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如山居、湖居、洞居、舟居、寺居、卜居、旅居等。
此处不赘。
邹文艳说:“我从小就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学前我曾经任性的以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人的肚子,而我们的肚子里也同样住着很多人。
”这一句可为居家之诗的妙解。
7见《唐诗纪事》卷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