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关于《古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关于《古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关于《古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1.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1.3掌握古诗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2培养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古诗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

1.2掌握古诗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人的情感。

2.2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1.导入1.1利用图片展示鹳雀楼,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背景。

1.2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

2.熟读成诵2.1学生自读,注意读音和停顿。

2.2教师领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分析诗意3.1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

3.2教师简要解释诗句含义。

4.感悟情感4.1学生谈谈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

4.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人的情感。

5.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5.1学生发现并列举诗中的修辞手法。

5.2教师解释修辞手法的作用。

6.小结与作业6.2布置背诵作业。

第二课时:《静夜思》1.导入1.1利用图片展示夜晚的月光,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背景。

1.2简要介绍诗人李白。

2.熟读成诵2.1学生自读,注意读音和停顿。

2.2教师领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分析诗意3.1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

3.2教师简要解释诗句含义。

4.感悟情感4.1学生谈谈对诗人的情感的理解。

4.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人的情感。

5.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5.1学生发现并列举诗中的修辞手法。

5.2教师解释修辞手法的作用。

6.拓展延伸6.1学生谈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2教师分享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

7.小结与作业7.2布置背诵作业。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较好,但在理解诗意和感悟情感方面还有待提高。

2.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其次,在分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讨论时无从下手。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互动性强、易于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古诗。
此外,古诗的朗读和吟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今天的教学中,虽然学生们已经能够基本掌握朗读技巧,但在情感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花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古诗的美。
-古诗的审美鉴赏:学生可能对古诗的审美特点把握不足,难以从文学角度欣赏古诗的美。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不仅是视觉上的远望,更是心灵上的追求和探索,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讨论来领悟这一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直观教学、情境创设、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感受古诗的魅力,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古诗是汉语文学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它是我们传承文化、培养审美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望庐山瀑布》和《登鹳雀楼》这两首具体的古诗。这两个案例分别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的自然景象与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挖掘诗句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诠释能力。

二、教学内容《古诗两首》包括《登鹳雀楼》和《春晓》。

三、教学重点1. 理解《登鹳雀楼》和《春晓》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难点1. 分析《登鹳雀楼》和《春晓》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会学生运用韵律和修辞手法仿写古诗。

五、教学方法1. 集中讲授法。

2. 分组合作法。

3. 情景模拟法。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多媒体设备。

2. 教材《古诗两首》。

3. 学生的练习册和作业本。

七、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与自然建立情感联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向往。

2. 课文导入(10分钟)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鹳雀楼》和《春晓》,理解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如岸边的鹭鸟、雀鸟、万家灯火等。

3. 学习韵律和修辞手法(15分钟)通过讲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并分析《登鹳雀楼》和《春晓》中所运用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集中讲授法(2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授,详细解释《登鹳雀楼》和《春晓》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同时,让学生与教师一起齐诵两首古诗,体验古人的艺术享受。

5. 情景模拟法(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情景模拟表演。

通过模拟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境,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6. 小组合作完成题目(30分钟)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仿写一首自己的古诗。

学生可以就近选择题材,如描写家乡的山水,描绘美好的未来等。

七、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朗诵出来,并讨论交流,对各组的作品进行点评。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两首》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八、Homework:1. 完成作业:阅读理解《登鹳雀楼》和《春晓》,回答相关问题。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23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23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23篇)《古诗两首》篇12古诗两首教学目标及要求: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资源和手段准备: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四、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学会通过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所传达的美丽情感和深刻思想。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其主题思想和意境。

难点:通过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分享对古诗的感受和体验。

(2)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两首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2. 学习古诗《静夜思》:(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3. 学习古诗《登鹳雀楼》:(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来创作自己的诗歌。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选择一首古诗,用作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作业量,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等。

关于《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方案

关于《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方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 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根本内容。

(2) 理解古诗的韵律特点,掌握朗读古诗的根本技巧。

才能目的(1) 培养学生的朗读才能,进步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

(2)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 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步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根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2) 掌握朗读古诗的根本技巧,进步学生的朗读程度。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欣赏才能,进步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才能。

欣赏法通过播放古诗朗读录音、欣赏古诗配乐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情境教学法创设古诗的情境,如模拟古代文人雅集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古诗。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播放古诗朗读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朗读古诗(1) 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2) 学生跟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错误。

(3) 分组齐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理解诗意(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根本内容。

(2) 讨论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欣赏古诗(1) 播放古诗配乐,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2) 组织学生进展古诗朗读表演,进步学生的朗读程度。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搜集其他古诗,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2) 组织学生进展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五、板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 认识生字新词(2) 理解韵律特点才能目的(1) 培养朗读才能(2) 学会欣赏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 激发传统文化兴趣(2) 进步文化素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内容,把握意境(2) 掌握朗读技巧教学难点(1) 感受古诗韵味(2) 培养欣赏才能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欣赏古诗拓展延伸五、板书设计以上就是我根据你的要求写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方案文档,总字数为500字左右。

《古诗两首》课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课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能够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能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分析古诗的句式和用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感悟能力,提高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2.2 教学重点:两首古诗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分析两首古诗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3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体会古诗中的情感和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与古诗相关的文化背景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生字词和疑难问题。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展示和分享。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古诗的背诵和练笔的认真程度。

4.3 学生展示和分享:评价学生在展示和分享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理解、表达的清晰度和语言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古诗教材,提供两首古诗的学习内容。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与古诗相关的自然景观或文化背景。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或在线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朗读与背诵:安排时间让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增强语言感知能力。

《古诗两首》课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课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古诗表达情感的能力。

(3)学会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友情,懂得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运用古诗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学习古诗的情境。

2.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4. 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两首古诗的原文、翻译、图片、音乐等。

2. 生词卡片:用于教学过程中巩固生词。

3. 朗读录音:用于学生跟读和模仿。

4. 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两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跟读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

3. 理解古诗:(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进行讨论。

4. 感悟古诗:(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讨论。

5. 巩固生词:(1)学生朗读生词卡片,巩固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古诗两首》(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
单元主题:人间真情
课型:精读课
课时:共两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默读。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学情分析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课前自学生字新词,会正确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正确听写“孟、浩、陵、辞”等7个生字。

2.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的基础上,读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背诵课文。

3.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思,明白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在学诗之后,产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5.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积累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
学习重难点:
1.会说出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课堂提问,检查朗读,指名读等形式,学生能正确认读,听写本课字词。

任务二:通过课堂提问,检查朗读,指名读等形式,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读出诗中的惜别之情,熟读成诵。

任务三:通过提问、检测等形式,学生会简单说出古诗大意,明白诗中表现的深厚情谊。

任务四:通过背诵检测、课堂提问等形式,学生会喜欢中国的诗歌,并积累背诵一定的篇目。

学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附1: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尽唯见天际
消失了只见天边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
朝雨
浥轻尘

青青
依依不舍柳色新
更尽

无故人
附2: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