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讲了哪些事件
史记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

史记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在其中有关孔子的记载可谓丰富多彩,让后人津津乐道。
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在《史记》中,孔子的故事主要包括了他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教育理念以及对当时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等内容。
孔子的生平事迹是《史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生于春秋时期,古代中国的一个混乱时代。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书香世家,家庭条件并不优越。
孔子却有着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
他早年曾游学四方,求学于各位名师,致力于弘扬儒家学说。
由于他的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言行一致,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门徒,被尊为“万世师表”。
孔子在《史记》中的思想观点也是备受关注的。
孔子提出了“仁”的核心理念,他认为“仁”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道。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的道德素养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追求“中庸之道”,主张做到“中庸”以达到生活的平衡和和谐。
孔子还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提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孔子的教育理念也是《史记》中的一大亮点。
孔子主张“教育为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他提倡“第二篇示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思想的创始人。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关于孔子的记载非常详细,包含了许多孔子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孔子的品德高尚、才学卓越、风范独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史记》中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自幼聪慧过人,立志修身治国。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心系国家民生,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四处访贤,很少有地方不去过。
他曾到过鲁国的田二里、宋国的鲁穆公、卫国的襄公、陈国的哀公等地,希望能够得到各地贤者的援助。
然而,孔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遭到排斥和压制,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史记·孔子世家(4)全文

史记·孔子世家(4)全文孔子在陈国居住了三年,正好遇上晋国、楚国争霸,两国轮番攻打陈国,直到吴国攻打陈国为止,陈国常常遭受侵犯。
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些弟子,志气很大,只是行事阔一些,他们都很有进取心,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
于是孔子就离开了陈国。
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
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
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
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
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
孔子是到了卫国。
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很高兴,亲自赶到郊外迎接。
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
灵公说:我的大夫却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
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罢了。
卫灵公说:很好。
但是没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乱。
卫灵公年纪老了,懒得处理政务,也不起用孔子。
孔子长叹了一声说:如果有人起用我,一年时间就差不多了,三年就会在大见成效。
孔子只好离开。
佛肸(xī,西)做中牟的长官。
晋国的赵简子攻打范氏、中行氏,讨伐中牟。
佛肸就占据中牟,反叛赵简子,并派人招请孔子孔子打算去。
子路说:我听老师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
现在佛肸自己占据中牟反叛,您想前去,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是说过这句话。
但我不也说过,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不也说过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
我难道是只中看不能吃的匏瓜吗,怎么可以老是挂着却不给人吃呢?有一次孔子正敲着磬,有个背着草筐的人路过门口,说道:有心思啊,这个击磬人,磬敲得又响又急,既然人家不赏识自己,那就算了吧!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
《史记》第十七章孔子世家

《史记》第十七章孔子世家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zōu,邹)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é,禾)。
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诞生。
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
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出生不久叔梁纥就死了,埋葬在防山。
防山在鲁国东部,因此孔子无法确知父亲的坟墓在何处,是母亲没有把父亲埋葬的地方告诉他。
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常摆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的礼仪动作。
孔子的母亲死后,就把灵柩暂且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慎重没有马上埋葬。
陬邑人輓父的母亲把孔子父亲的葬地告诉了他,然后孔子才把母亲迁去防山同父亲葬在一起。
孔子腰间还系着孝麻带守丧时,季孙氏举行宴会款待名土,孔子前往参加。
季孙氏的家臣阳虎阻挠说:“季氏招待名士,没有请你啊。
”孔子因此而退了回来。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在宋国灭败。
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继位做宋国国君,却让位于他的弟弟厉公。
到他的另一个先祖正考父时,历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朝,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正考父鼎的铭文说:'第一次任命鞠躬而受,第二次任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任命时俯首而受。
走路时避开道路中央,靠墙而行,也没人敢欺侮我;我就在这个鼎中做些面糊粥以糊口度日。
’他就是这般恭谨节俭。
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
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等到孟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礼。
这一年,季武子死了,由平子继承了卿位。
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
到长大之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也曾提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牲畜蕃息。
因此他又升任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
过了不多久,他离开了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遇到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最后又返回了鲁国。
《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通用6篇)

《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通用6篇)《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通用6篇)《孔子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学习吸收夏、商、周三代文明与知识。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篇1孔子为人谦恭好礼,有些过分好礼了,所以齐国晏婴建议齐景公不用他,确实他不适合齐国的施政方针。
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脸厚、心狠、手辣,得见机行事善于权变,看样子孔子不具备这些特质,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关于礼的理论,并不适合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实用啊。
再说他脸皮也太薄了,与南子见了一面,回来被学生“不悦”,就急得发誓赌咒,“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不必这么紧张吧,反倒引人遐想。
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会权变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没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称道的,还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确是中国千年文化中经典中的经典,他教育学生的种种言论,让我在这里评价一句正确都觉得不够贴切不够资格,因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养,我们其实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来衡量现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对孔子思想进行评论。
关于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太博大的话题,以我笨拙的笔墨无法写出其中万一,只是觉得很奇怪的是:一个说出那么多经典的对的话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对的事,让他能够在当世得偿所愿施展才华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让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涩。
《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篇2太史公以诗赞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心得体会

史记《孔子世家》心得体会史记《孔子世家》心得体会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史记《孔子世家》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世家》《孔子世家》是的《史记》中篇幅较长的一卷,讲述了孔子多舛、漂泊不得志的一生,6通过对其语言的大量描写突出了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尚品德。
但孔子为人又不迂腐,有时他也不会遵守自己订下的约定,因为他认为“要盟也,神不听”,这和后世那些迂腐的儒生大不相同。
同时,孔子是有大才的:“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季桓子叹道:“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
可就是这样一位圣贤,却始终未一展奇才,周游列国终生不得志。
鲁国大乱后,孔子来到齐国,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政在节财”的回答让景公很满意,,“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
这时进言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
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此后齐景公虽然不再询问“礼”,但还是愿意留住孔子。
这时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
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
”孔子就上路齐国,回到鲁国。
之后,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经过一年的,四处都来效法他。
孔子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又由司空升任大司寇。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
齐国人闻悉鲁国的情况后感到恐惧,大夫黎鉏提议:“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挑选齐国国中漂亮的女子八十人,全都穿上华丽服装而跳起《康乐》舞蹈,连同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馈赠给鲁国国君。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家族的历史。
这部书不仅是对孔子及其家族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更是对孔子思想和影响的深入探讨。
读完《史记·孔子世家》,我深受启发,对孔子及其家族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史记·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载了孔子的家世、生平以及他的思想。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等思想,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种精神的指引。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思想中找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比如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对孔子思想的深入了解,通过《史记·孔子世家》这部书,我还对孔子的生平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
孔子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他从小就非常勤奋好学,对礼仪、音乐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在书中,还详细记载了孔子的求学之路和他的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对于当今教育界也是有着深刻的启示。
通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我还对孔子的家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孔子的家族虽然并不是最富有的,但他们一直都非常重视教育和家风。
孔子的祖父孔悝、父亲孔鲤,都是有着很高学问的人,他们对孔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通过对孔子家族的了解,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我对孔子及其家族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孔子的思想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孔子的思想和家族的故事,对我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领悟孔子的思想,同时也会努力培养自己的家风,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苏教版学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四孔子世家讲义

司马迁是第一个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的文学家。
在一些优秀人物的传记中,作者本着“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着力凸现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渗透着他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解读。
我们在探讨、理解和学习传主的人格和品质的同时,也能深刻领会到作者在传记写作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
本专题由《孔子世家》《管仲列传》《屈原列传》三篇文章组成。
《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被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
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
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著追求。
文章用了相当长的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管仲列传》主要写了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
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功名卓著。
他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屈原列传》中,作者先写屈原才能之高。
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
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
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死。
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
第9课孔子世家千古圣子——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史记·孔子世家(6)全文

史记·孔子世家(6)全文孔子离开鲁国一共经过十四年又回到鲁国。
鲁哀公向孔子问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为政最重要的是选择好大臣。
季康子也向孔子问为政的道理,孔子说:要举用正直的人,抛弃邪曲的人,那样就使邪曲的人变为正直的人了。
季康子忧虚盗窃,孔子说:如果你自己没有欲的话,就是给奖赏,人们也是不会去偷窃的。
但是鲁国最终也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要求出来做官。
孔子的时代,周王衰微,礼崩乐坏,《诗》、《书》也殊缺不全了。
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编定了《书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后,加以整理编排。
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还能讲出来,只是夏的后代杞国没有留下足够证明这些的文献了。
殷商的礼仪制度我也能讲出来,只是殷商的后宋国没有留下足够证明这些制度的文献了。
如果杞、宋两国有足够的文献,我就能证明这些制度了。
孔子考察了殷代继承夏代对礼仪制度所作的增减之后说:将来即使经过一百,那增减的也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一种是重视文采,另一种是重视朴实。
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在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基础上制定的,多么丰富多采呀,我主张用周代的礼仪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
孔子曾对鲁国的乐官太师说:音乐是可以通晓的。
刚开始演奏的时候要互相配合一致,继续下去是节奏和谐,声音清晰,连续不断,这样直到整首乐曲演奏完成。
孔子又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就开始订正诗乐,使《雅》、《颂》都恢复了原来的曲调。
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了,选取中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其次是叙述殷、周两代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的政治缺失,而开头的则是叙述男女夫妇关系和感情的诗篇,所以说:《关睢》这一乐章作为《国风》的第一篇,《鹿鸣》作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为《大雅》的第一篇;《清庙》作为《颂》的第一篇。
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能将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这些乐曲的音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孔子世家讲了哪些事件
《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
孔子世家孔子世家在他之前,在记述故事的同时,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排斥、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孔子曾受业于老子、《易》。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有条不紊,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以及他循循善诱,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但仍执着追求,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即使在他遭到打击,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学在官府,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奔走游说。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他不辞劳苦,都有全面地描写。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而且重点突出、《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
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孔子兴办私学。
文章用了相当篇幅、嘲讽。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广收门徒,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写
得生动具体,头绪也很纷乱,诲人不倦的作风。
虽然到处碰壁,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他整理和编纂过《诗》。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形象逼真、《乐》。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实在是个创举、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礼》,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
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