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CNL灌注压与术后肾脏血流动力学相关的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MPCNL术后出血预防治疗论文

MPCNL术后出血预防治疗论文

MPCNL术后出血的预防及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239-01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利用特别的内腔镜和腔内碎石、取石等相关设备通过经皮肾造瘘来医治患者。

是针对尿路结石的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具有损伤程度小、适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也会诱发相关的并发症,其中出血就是最典型的症状之一,严重者危及生命。

本文探讨出现微创经皮肾取石术流血的缘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正确的相关处理方法,指导临床医治的实际操作。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表现及诊断虽穿刺过程中普遍出血不多,几乎所有的病患者在手术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肉眼血尿不良反应,通常在l2~24h后浓度渐渐转清,一般经过3.8d后不良情况消失。

以下状况的出现将导致严重肾出血:(1)肾造瘘管在手术后溢流的引流液呈现鲜红色并进一步加深颜色。

(2)夹闭。

肾造瘘管手术后病患者的侧腰部出现持续性剧烈疼痛。

(3)膀胱内形成大量血凝块淤积。

(4)血压持续性降低、脉搏频率进行性加速,血红蛋白与血红细胞进行性减少,甚至伴随休克状态。

(5)将肾造瘘管拔除后,血尿病症持续性不退。

2出血原因分为术中出血和延迟性出血。

术中出血有分建立穿刺通道及术中碎石操作时出血两类。

(1)建立穿刺通道时出血。

对于经皮肾穿刺引发的流血缘故可能为:①盲目多针穿刺,造成了肋间、肾门或肾实质等血管的损伤。

②皮肾通道扩张时引起的出血主要是由于扩张血管通道时过大、过深或扩张方法粗暴引发静脉涨裂。

(2)碎石手术过程中引起出血。

具体原因为:①在通过肾盏颈探寻结石时肾镜仪器振动幅度偏大。

②用钳抓石时动作过于粗暴。

术后较大的出血称延迟性出血,其发生率约1%,出血量200~500ml,多发生于术后8~12d。

可能原因有以下2点:(1)筋膜扩张器边缘在重复性穿刺过程中及经皮肾通道组建时意外切割损伤小动脉,引发假性动脉瘤或造成动静脉瘘,其中以单纯性假性动脉瘤最常见;(2)通道出血经肾造瘘管的强压形成血痂止血后,因在术后剧烈运动时引起咳嗽、呕吐或大便等反应,引发腹压加高或肾脏上下移动时,导致血痂脱落引起。

探讨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MPCNL)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探讨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MPCNL)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探讨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MPCNL)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目的:探讨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MPCNL)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方法:对我院从2011年2月到2012年2月共进行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及防治方法。

结果:本组的78例患者中,有13例(16.7%)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其中感染的患者3例,出血的患者5例,肾造瘘管脱落的患者3例,液气胸的患者2例,所有的并发症患者经过及时的治疗,均治愈,并顺利出院。

结论: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后,应该加强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处理,以积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并发症;防治方法在泌尿外科中,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已经逐渐的被广泛应用,但是在手术的过后,经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为了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发症的防治工作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现将我院从2011年2月到2012年2月共进行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的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11年2月到2012年2月共进行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的患者78例,其中有因肾结石的患者25例,因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患者34例,因肾盂输尿管的交界处结石的患者19例,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最小的是17岁,最大的是81岁,平均年龄是(48.4±0.5)岁;结石最小的是1.2cm×0.8cm,最大的是2.4cm×1.9cm,其中伴有高血压的患者6例,糖尿病的患者7例,贫血的患者4例,冠心病的患者3例,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2例。

1.2 手术方法对本组的78例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者是连续硬膜外麻醉,取患者的膀胱截石位,当输尿管镜检查显示为无法进行URL的时候,插置输尿导管(f5-f7),对患者进行X线或者是B超检查,以确定肾穿刺的位置,筋膜扩张器由最先的F8扩张到F18。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中高压灌注液对患者影响的观察及护理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中高压灌注液对患者影响的观察及护理
关 键词 微 创经 皮 肾 镜 取 石术 体 温 血 生 化 血 流 动 力 学 护 理
B o d b o h mia lo ic e cl
Ke r s M i i l n a ie p r u a e u e h o i o o y wo d n ma l i v sv e c t n o sn p r l h t my y t
手 术 前 相 比 , 术 后 中 心 静 脉 压 ( VP 显 著 升 高 ( 手 C ) P< 0 0 ) 红 细 胞 压 积 ( C 显 著 降 低 ( .5, H T) P< 0 0 ) 而 血 钠 .5 ; ( )肌 酐 ( r 、 氧 化 碳 结 合 力 ( O C ) 心 率 ( Na 、 C )二 C P及 HR) 平 均 动 脉 压 ( P 等 均 无 明 显 改 变 ( > 0 0 ) 术 中 、 MA ) P .5 。
护 士进 修 杂 志 2 1 0 0年 4月第 2 5卷 第 7期
・ -

63 ・ 9
பைடு நூலகம்
T 术 室 护 理 -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中高压灌注液 对患者影响的观察及护理
覃 素娇 魏 渝 湘 许 连航
( 西 壮 族 自治 区 人 民 医 院 手 术 室 , 西 南 宁 5 0 2 ) 广 广 3 0 1 摘 要 目的 探 讨 微 创 经 皮 肾 镜 取 石 术 ( C ) 应 用 大 量 常 温 高 压 灌 注 液 对 患 者 影 响 的 观 察 及 护 理 对 mP NL 中
平 均 灌 注 液 用 量 3 . , 注 液 出入 量 差 l0 1 7ml 3 4L 灌 9 . 。结 论 m C L 中应 用 大 量 高压 灌 注 液 可 弓 起 患 者 体 温 下 降 、 P N f

MPCNL灌注压与术后肾脏血流动力学相关的问题探讨

MPCNL灌注压与术后肾脏血流动力学相关的问题探讨

MPCNL灌注压与术后肾脏血流动力学相关的问题探讨近年来,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伴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诸如超声,放射及CT等各项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经人体腔内操作的设备不断得到改进,新型材料的应用也经皮肾通道技术的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 ,加上钬激光碎石、气压弹道碎石、超声碎石等设备的应用,使经皮肾镜取石的成功率也不断的得到提高 ,手术范围逐渐扩大,术后并发症逐步下降[1~4]。

与输尿管镜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共同成为泌尿系结石主要的现代治疗方法,改变并逐渐取代了传统开放手术的治疗方式,而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是该技术发展和完善的结果。

能安全、有效地治疗上尿路结石,且并发症少,结石清除率高,对病人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经临床实践证明其安全,准确,易在基层医院推广。

然而随着此项技术的广泛开展,如何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术后肾脏功能改善有没有一种更加简便的检测方法越来越被广大临床医师所关注,我们认为术后早期应用CDFI评价肾血流变化评价肾脏功能的改善的方法简便,精确,快速,无创,有良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现综述如下:1、MPCNL技术发展及特点经皮肾镜手术的发展历史漫长。

可以追溯到1955年,当时oodwin首次提出经皮肾穿刺造瘘的概念,并成功应用此技术为一名患者解除了梗阻性肾积水。

1976年Fernstrom和Jo-hannson通过经皮肤肾穿刺的皮肾通道首次成功取出肾内结石;至1981年Wickbam和Kollett 共同命名此项技术为经皮肾镜取石术。

PCN是腔内泌尿外科最基础的技术。

通过应用穿刺针成功穿刺入到肾脏集尿系统内,经过逐步扩大穿刺通路以建立经皮肾通道,是PCNL手术成功的保证。

自1965年开始Bartley采用Seldinger法X光透视定位PCN, 到1976年Pederson提出的超声引导下PCN, 以及1981年Pfister等提出的Trocar-needle技术和Catheter-needle技术, 1983年HunterLawson的逆行径路穿刺法及1983年Claymen的气囊一步扩张法,使经皮肾穿刺技术越来越准确和安全。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发生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发生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发生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梁英强;罗彦斌;朱上泉【摘要】目的分析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发生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7例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引起MPCNL术患者发生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17例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中,有11例发生出血,出血发生率为9.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肾功能不全、结石位置、手术时间、泌尿系感染是引起患者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及泌尿系感染是引起患者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及泌尿系感染是引起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行MPCNL术患者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关注上述危险因素,严格把握MPCNL的适应证.【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8(029)021【总页数】2页(P3462-3463)【关键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结石;相关因素【作者】梁英强;罗彦斌;朱上泉【作者单位】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东中山 528429;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东中山 528429;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东中山 5284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9泌尿系统结石是临床上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首要原因[1],流行病学显示我国泌尿结石的发病率在1%~5%,是世界上的结石高发国家,其中约有25%的患者需要入院治疗[2]。

泌尿结石的治疗方法先后经历了开放手术、体外冲击波碎石、腔内治疗等阶段,目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及较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对患者的损伤小、结石清除率高,患者术后恢复快,且随着泌尿外科腔镜技术的发展使得MPCNL在复杂性肾结石和较大输尿管上段结石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3,4]。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护理体会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护理体会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微创经皮肾镜(mpcnl)取石术的护理体会。

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03例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病人术前、术后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和护理,总结相关经验。

结果:103例病人通过一期或二期取石术,结石取净率为92.1% 。

结论:微创经皮肾取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缩短手术时间,并发症少等特点;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有序的配合是手术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术后及时随访及健康教育是早期发现并发症和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248-02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病人恢复快的优点。

2008年4月~2012年4月,我院开治疗肾脏复杂性结石103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2.8岁。

结石大小为2.1cm×1.5cm~3.9cm×6.1cm,均为肾脏多发性结石,合并血尿3例,尿路感染1例。

均一次性取石成功,术后留置肾造瘘管、导尿管、双j管。

2 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存在恐惧等心理因素,需要护士每天对患者进行耐心疏导,讲解手术的优越性,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术前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口服安定,定时入睡,经过指导,患者顺利接受手术,康复出院。

2.1.2 两种手术体位的训练病人在术程中分别采取截石位和俯卧位,患侧抬高30cm,术前护士指导患者练习两种体位,特别是俯卧位。

由于复杂性结石取石时间长,需要1~3h,从俯卧30min 开始训练,再分别延长至45min、1h、2h、3h。

2.1.3 术前准备检查肝肾及凝血功能,b超检查,静脉肾盂造影,ct扫描肾脏,做好备皮、皮试等常规术前准备。

微造瘘经皮肾镜吸引取石术中灌注吸引压力的设置与调节

微造瘘经皮肾镜吸引取石术中灌注吸引压力的设置与调节

微造瘘经皮肾镜吸引取石术中灌注吸引压力的设置与调节曾维伟【摘要】目的:了解微造瘘经皮肾镜吸引碎石取石术中合适的灌注流量及灌注、吸引压力.方法:对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96例微造瘘经皮肾吸引取石术中灌注流量及灌注、吸引压力与手术时间,清石率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手术开始后将灌注流量调节为500 mL/min,灌注压力为200 mmHg,吸引压力为100 mmHg,碎石开始后巡回护士根据视野清晰度,吸引取石效果,术中出血等情况随时调节,平均清石时间为(40±4)min,87例一次手术结石完全清除,一期清石率约为90.3%,2例行第二期经皮肾镜取石将结石清除,1例行中转开放手术.平均出血量为(105.0±34.6) mL,无胸腔和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天出现体温≥38.5℃者5例.结论:合适的灌注吸引压力保证视野清晰,集合系统低负压平衡,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出血、液体外渗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2)006【总页数】2页(P952-953)【关键词】经皮肾镜;吸引取石;灌注吸引压力;并发症【作者】曾维伟【作者单位】赣州市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1.4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已经成为治疗肾脏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1],但现有的经皮肾镜取石主要靠异物钳夹取,因手术时间长,结石取尽率低,尚有很多不足之处,本院的专利发明微造瘘经皮肾镜碎石清石鞘通道小,配有负压吸引系统,主动清石[2],大大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

优质的手术室护理配合特别是术中灌注流量及灌注、吸引压力的设置与调节对顺利完成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手术配合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对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96例微造瘘经皮肾吸引取石术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肾结石患者96例,男63例,女33例。

基层医院MPCNL术后大出血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基层医院MPCNL术后大出血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1 44
与该治疗方案有 良好 的降糖效 果 , 使糖尿
4 中国 社 区 医师 ・ 4 医学专 业 2 1 年 第 3 期 ( 2 总 第2 8 00 1 第1卷 S 期
血 等 并 发症 , 善 人 员素 质 及 设 备 条 件 是 改
关键 。
关键 词 血
微 创 经 皮 肾镜 取 石 术 术 后 出 基 层 医院
并发症
肩胛下 角线 之间的区域 , 根据结石所在部
位 用 1F肾 穿 刺 针 垂 直 皮 肤 刺 人 , 刺 顺 8 穿 利到达结石 处时有摩擦感 , 出针芯见清 取 亮 尿 液 流 出 , 针 尾 随 呼 吸 上下 摆 动 。 穿 且 刺 成 功 后 导 入 00 5 英 寸 斑 马 导 丝 约 .3
胍有降低甘油 三酯水平 的作用 外 , 还可能
1 乔浩 , 陈家伦. 2型糖尿病 与胰 岛素 p细胞
功能缺陷. 国糖 尿 病杂 志 ,0 0 8 4 中 2 0 , :2—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7 李强. 2型糖尿病伴 高胰 岛素血症的对策 与
评价.中 国实 甩 内科 杂 志, 0 4 2 3 : 2 0 , 4( )
b t a e t o a e  ̄ wi tp i b ts Di ei g n rp f n f i 山 y e2 d a ee . ・ a e oo i 1 9 0: 2 b t lg a, 9 7 4 3 0.

5 Ch s t a W .Re a l i e: e o a lo e ah m p g n d a n w r l b o d i g o 一 1we n a e t Cl ia Dib t ho  ̄ 9 f g g n. i cl i n a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PCNL灌注压与术后肾脏血流动力学相关的问题探讨发表时间:2014-04-25T09:36:23.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作者:李义学1 张树华(通讯作者)2 蒋泉[导读] 可以追溯到1955年,当时oodwin首次提出经皮肾穿刺造瘘的概念,并成功应用此技术为一名患者解除了梗阻性肾积水。

李义学1 张树华(通讯作者)2 蒋泉3(1河北联合大学 067000)(2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 063000)(3承德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067000)【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023-02近年来,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伴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诸如超声,放射及CT等各项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经人体腔内操作的设备不断得到改进,新型材料的应用也经皮肾通道技术的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 ,加上钬激光碎石、气压弹道碎石、超声碎石等设备的应用,使经皮肾镜取石的成功率也不断的得到提高 ,手术范围逐渐扩大,术后并发症逐步下降[1~4]。

与输尿管镜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共同成为泌尿系结石主要的现代治疗方法,改变并逐渐取代了传统开放手术的治疗方式,而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是该技术发展和完善的结果。

能安全、有效地治疗上尿路结石,且并发症少,结石清除率高,对病人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经临床实践证明其安全,准确,易在基层医院推广。

然而随着此项技术的广泛开展,如何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术后肾脏功能改善有没有一种更加简便的检测方法越来越被广大临床医师所关注,我们认为术后早期应用CDFI评价肾血流变化评价肾脏功能的改善的方法简便,精确,快速,无创,有良好的重复性和一致性.现综述如下:1、MPCNL技术发展及特点经皮肾镜手术的发展历史漫长。

可以追溯到1955年,当时oodwin首次提出经皮肾穿刺造瘘的概念,并成功应用此技术为一名患者解除了梗阻性肾积水。

1976年Fernstrom和Jo-hannson通过经皮肤肾穿刺的皮肾通道首次成功取出肾内结石;至1981年Wickbam和Kollett共同命名此项技术为经皮肾镜取石术。

PCN是腔内泌尿外科最基础的技术。

通过应用穿刺针成功穿刺入到肾脏集尿系统内,经过逐步扩大穿刺通路以建立经皮肾通道,是PCNL手术成功的保证。

自1965年开始Bartley采用Seldinger法X光透视定位PCN, 到1976年Pederson提出的超声引导下PCN, 以及1981年Pfister等提出的Trocar-needle技术和Catheter-needle技术, 1983年HunterLawson的逆行径路穿刺法及1983年Claymen 的气囊一步扩张法,使经皮肾穿刺技术越来越准确和安全。

但经皮肾镜术本身有一定的侵入性,需要扩张较大通道,易损伤肾脏而致出血, 手术器械和操作过程较繁琐也影响了该项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

为使该技术尽快推广,吴开俊等于1992年首次提出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 1998年后又提出了多通道经皮肾穿刺取石术[5~6], Lahme、Bichler等在2001年也提出可以在F14~F16扩张器中进行经皮肾镜取石,命名为/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0[7~8]。

李逊等人也提出了更为简单实用的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

传统PCNL需要扩张手术通道至F24~F34,而MPCNL手术通道仅扩张到F14~F16。

因此,MPCNL可将创伤减至最轻微,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一般术后不用输血。

术后皮肤造瘘口细小,仅需缝合一针固定,从而因创伤及出血产生的并发症低,可以控制在在5%以下,仅为PCNL的1/10,病人手术安全性高[9-11]。

用输尿管镜替代肾镜,由于输尿管镜纤细,输尿管镜的摆动和转动范围较大,可以到达肾盂和大部分肾盏,甚至可以通过狭小的肾盏颈进入肾盏, 一个通道可进行多个肾盏及输尿管上段结石手术,结石清除率更高[12]。

2微通道经皮肾穿刺对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监测MPCNL通道需经过肾实质,所以尽管损伤控制在较轻的水平上,仍有可能对肾段、肾叶间或弓状动脉造成损伤,造成大出血并影响肾实质血供,造成肾功能的损失[13]。

进行碎石与取石操作的过程中同样会对肾脏集合系统内膜和肾实质造成一定的冲击,而肾盂内压力的增高而引起的反流等问题就必然会可能损害肾脏功能,影响肾内血流[15]。

肾脏的血管分布和血液供应有其自身特点,通常肾动脉在肾门处会分为前后两根主支,前支又分为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

前支血管供应肾脏腹侧上中区及腹背侧的顶区及下区,后支即后段供应背侧相当于腹侧的上、中区的范围,中心区是前后支分别供应,而顶区、下区全部由前支供应。

由肾门向肾皮质边缘,肾脏血流主要分为肾主动脉、段间动脉、叶间动脉3级动脉供应,并且各个分支血管之间无侧支循环[16]。

如果损伤某支动脉就会引起相应动脉供应区域的肾组织缺血性坏死。

因此要减少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对肾脏功能影响,必须尽可能减少对肾实质的损害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对肾脏血流灌注的不利影响,减少对肾内血管尤其是动脉的损伤[17]。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便携式实时三维彩超的推出,实时进行血流分布的三维立体信息将使介入超声更安全、更简便[18]。

肾脏血管的阻力状态,与血管弹性和肾间质改变有关,正常肾血管床的血流特点是低阻血流导致舒张期持续向前血流[19]。

结石梗阻可导致肾内血流参数发生明显改变[20],MPCNL在解除梗阻的同时也对肾内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

MPCNL术中必须建立经皮肾盂通道,此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局部肾实质损伤,术中持续冲洗液高压灌注,导致肾盂内压力增高的时侯容易造成肾盂解剖最薄弱处、即肾盏穹隆部发生破裂,冲洗液经破裂口外渗至肾周或可进入到肾间质,进而使肾内压升高,并可损伤肾小管细胞,冲洗液也可以通过管壁外渗,沿结缔组织小梁渗出至肾周[21];手术操作中输尿管镜体在肾盂内往返摆动以及碎石过程中碎石设备造成的机械损伤、热损伤均可以引起肾盂黏膜的损伤。

术中、术后出血、术后穿刺通道部位形成瘢痕等因素也可以造成肾脏不同程度的损伤。

手术前病人都合并不同程度的肾积水,积水程度不同导致病理生理改变有所区别,梗阻肾的主要改变是肾盂积水,肾内液体的积聚致使肾盂内压增高,这一机械性挤压作用使肾内各级动脉解剖结构移位、变形,管腔狭窄,血管顺应性差下降,血管不能发挥自身的调节能力,致使远端阻力增大,RI升高,血流速度明显降低。

持续的肾灌注不良使肾实质缺血,造成肾小球、肾小管细胞变性坏死,从而进一步影响肾脏功能[22]。

另外造瘘通道是由扩张形成的.扩张器械对组织的压迫造成血运障碍,尤其手术时间长者.造瘘口周围肾组织的损伤更明显。

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肾内血流动力学,但究竟影响程度如何,多长时间肾脏血流能够恢复或者得到改善。

通过采取不同时间点来测量肾脏血流灌注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MPCNL对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影响,尤其是对肾叶间动脉的血流灌注影响比较大,MPCNL术后,随着肾盂压力的下降、积水程度得到改善,肾内血管床阻力下降,肾内血流灌注可以得到不同程度改善[23]。

3、CDFI在临床应用的意义CDFI可以无创观察肾内血流灌注情况,并且可以量化评价肾内血流动力学,运用CDFI评价MPCNL的安全性及疗效简便、快速。

利用CDFI监测肾动脉血流灌注状态及肾动脉RI,观察患肾术前与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健肾与患肾血管树血流图的对比,是评估肾实质损害和肾脏微循环的整体方法[24-25],有学者将肾脏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分为四型[26]:以观察肾脏的血流灌注状况;当血管阻力增高时,使舒张期血流速度较收缩期相对降低,舒张期血流减少,频谱搏动增加,RI增大,这些变化可清楚地体现在多普勒频谱中, Vmax和RI是衡量肾3级血管血液流变学变化的重要指标, Vmax主要反映肾血管充盈度和血液供应强度, Vmax值越大说明血管内血流供应充足,组织灌流状态越好,RI值反映血管阻力状态,与血管弹性和肾间质改变有关[27]。

肾动脉RI值可准确预测肾积水时肾功能的恢复性。

因此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影响肾脏功能的重要因素,血流参数能直接反映肾脏的病变情况。

4、 MPCNL灌注压于肾盂内压的关系MPCNL与传统经皮肾镜取石术相比,由于MPCNL 的扩张通道较小,加之MPCNL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精确穿刺,选择最佳位置建立碎石取石工作通道,术中损伤血管的几率小[28] Jackman等报道采用16 F通道施行MPCNL,术中出血量不到30 F通道的传统PCNL的1 /10,显著提高了MPCNL的安全性[29],然而在 MPCNL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灌注液以一定压力高压冲洗肾盂和肾盏集合系统,以保证手术过程中视野的清晰,并有利于取出结石或冲出碎裂后的结石碎屑。

灌流压力越高,灌流液流速越快,就越容易保持视野清晰,且加速流动的灌流液可将碎结石经工作鞘冲出,提高了取石的速度和效率[30]。

目前常用腔镜高压灌注泵的灌流压力可在0~53. 33 kPa(0~400 mm Hg)之间调节,术中应用灌注液的灌注压力一般为 100-250mmhg,灌注液压力和用量都明显的高于传统 PCNL,曾国华等通过输尿管导管连接压力转换器,在MPCNL 术中进行肾盂内压测定,发现最高肾盂内压达200mmhg,远大于正常肾盂压力,生理状态下的人类肾盂内压约0. 98kPa[31]。

实践中我们发现,MPCNL 术中肾盂内压>40cmH2O 多见于以下情况:①在通过中盏后组入路处理肾上、下盏靠边缘的结石,需要摆动输尿管硬镜,使之能够进入结石所在肾盏。

而此时peel-away 鞘可能出现弯折或扭曲,加上皮肤肌肉等组织的压迫,使 peel-away 薄鞘与输尿管硬镜之间的间隙明显减少,可导致peel-away 薄鞘与输尿管硬镜之间的间隙减小,致使肾内灌注液引流不畅。

②由于术中患者疼痛或者咳嗽,以致腹压增加可导致肾盂内压短暂增加。

③肾盂内以及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结石碎片堆积过多,影响了灌注液的正常流动,堵塞peel-away 薄鞘与输尿管硬镜之间的间隙致使引流不够通畅。

④输尿管镜进入狭窄的肾盏或肾盏憩室,由于 peel-away 鞘直径大于肾盏颈部,外鞘未进入时引起灌注液引流不畅,此时肾盂肾盏内压力升高较明显。

⑤异物钳取石时,peel-away 鞘因操作挤压而变形,加上结石碎片被异物钳从 peel-away 鞘中拖出,使肾盂内灌注液流出通道减小,导致引流不畅。

一般认为MPCNL 术中可通过适时调整输尿管镜与peel-away鞘的位置、及时清理结石碎片、保持输尿管通畅、采用口径较大的通道鞘等,以避免肾盂内压过高[32-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