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与血流动力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

第三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
高排低阻型休克亦称高动力型休克(hyperdynamic shock): 其血液动力学特点是总外周血管阻力低,心脏排血量高。由 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使皮肤温度升高,故亦称 “温性休克(warmshock)”。部分感染性休克属本类。
➢休克病理生理改变
❖ 有效循环血容量的维持有赖于
血容量 血管床容积 心排血
呼吸改变有关。 ❖ 体温调节无效 与感染、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 恐惧 与病情危重、担心预后等因素有关。 ❖ 潜在并发症 感染、压疮、MODS等。
➢护理目标
❖ 病人体液失衡得到改善 ❖ 呼吸平稳 ❖ 体温恢复正常 ❖ 恐惧感减轻或消除、情绪稳定
➢护理措施
(一)急救护理
1、处理原发伤、病:包括创伤处包扎、固定、制 动和控制大出血。必要时可用抗休克裤止血。
能量代谢障碍:休克时,微循环血液灌流减少,组 织细胞严重缺氧,使有氧氧化受阻,ATP生成减少。 ATP生成不足导致细胞膜上的钠泵运转失灵,使细 胞内Na﹢增多,细胞外K﹢增多,可出现细胞水中 和高钾血症。
酸中毒:休克引起的缺氧使无氧酵解增强,乳酸生 成增多;同时肝功能受损,乳酸利用障碍;肾功能 障碍,排酸保碱功能降低,导致酸中毒。
感染性休克(又称中毒性休克):由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败血症,阻塞 性胆管炎及腹膜炎等)引起,多见于严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可见于革兰 氏阳性菌,以及霉菌,病毒和立克次体的感染。临床上按其血液动力学改变 分为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心输出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和高排低阻型 (高动力型、心输出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两类型。低排高阻型休克在血 液动力学方面的改变,与一般低血容量休克相似,高排低阻型休克的主要特 点是血压接近正常或略低,心输出量接近正常或略高,外周总阻力降低,中 心静脉压接近正常或更高,动静脉血氧分压差缩小等。

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ppt课件

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ppt课件
是“需多少,补多少”。
大家好
液体量新观点
对于出血性休克传统的观点是尽早、大量地进行液体复苏,必要时应用血管活 性药物恢复血压到正常水平。目的是尽早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纠正其代 谢障碍,从而减少细胞的损伤,恢复器官功能。
但动物试验模型和临床资料表明:在出血未有效控制的情况之下,大量的输液把 血压恢复到正常值会导致已形成的凝血块脱落,出血增多,过度稀释血液,破坏 凝血机制,酸中毒加重,不但不能改善创伤病人的存活率,反而可能导致更严重 的失血和死亡率的增高。
5 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原则
在充分复苏的前提下应用血管 活性药物,以维持脏器灌注。
6、体温调节
保暖
提高室温、加盖棉被
6
禁用热水袋、电热毯等体表加
温方法
降温
库存血常温下复温
六、休克的急救护理措施
7、病因处理
➢需手术者先抗休克后手术,休克不能控制者, 边抗休克边手术
➢加强病情观察,准确记录补液种类和出入量, 注意并发症发生
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切呼吸机 辅助呼吸
3、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2条以上,输血、输液,快速
扩容,首选上肢、颈内,锁骨
3
下大血管
➢尽量选择静脉留置套管针,
常规16~18号留置针
大家好
4、合理补液
➢补液原则:先晶后胶、先盐后 糖、先快后慢、液种交替,见
4 尿补钾
➢有细胞水肿者可用高渗盐水 ➢在连续监测Bp、CVP和尿量的 基础上判断补液量
左心功能、肺循环阻力的指示 PCWP:血容量不足(较CVP敏感) PCWP:肺水肿 PCWP 升高: 提示肺循环阻力增加 PCWP > 30mmHg: 肺水肿 CVP正常、PCWP升高:限制补液预防肺水肿

感染性休克PPT(共47张PPT)

感染性休克PPT(共47张PPT)

SPO2:低血压、灌注不足、低体温、药物
2
• 血乳酸—全身灌注与氧代谢指标 - 医务人员的技术原因
- 药物相关性(万古霉素、胶体、特例加压素) ABP:体位、部位、通畅性等
• 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 VO2正常值:正常180~280 mL/min
38×Hb×SvO2)×CO×10
(PCO2)
• 10用药监测
• 11Bundle完成率监测
• ········
一般监测
• 神志:低灌注早期出现意识的改变,意识淡漠,躁动可能是休克的早期表现
• 心率
• 血压:脓毒血症所致低血压的诊断标准:SBP<90mmHg或MAP<70mmHg
或成人SBP下降超过40mmHg 集束化治疗目标MAP>=65mmHg
— PAWP——左心室的舒张末压
• 一般认为CVP8-12mmHg、PAWP1215mmHg 作为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目标
CVP和PAWP的影响因素
- 医务人员的技术原因
- 体位 - 共用输液管路
- 左心室顺应性
- 胸腔内压
- 正压通气(PEEO>10mmHg明显升高PAMP)
- 腹腔高压和腹腔室间隔综合征
血压监测的影响因素
无创血压
体位 袖带大小、松紧度 疾病(主动脉夹层)
有创动脉血压
换能器、心脏、测压部位的位置 导管的密封性、通畅性 测压部位(外周动脉、中心动脉的差别)
休克治疗中应尽可能选择接近中心动脉的部位测血压
氧动力学与代谢监测参数
• 氧输送(DO ) - 急性肾损伤/ARF
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菌感染常可引起感染性休克2。
血流动力学监测
• 中心静脉压监测(CVP)最常用的、易于获得的 监测指标

《外科学》休克ppt课件

《外科学》休克ppt课件
药物治疗
使用糖皮质激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等药物,减轻肺部炎症反应和 改善氧合功能。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01
预防策略
02
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源。
03
维持内环境稳定,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01
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
02
处理措施
器官功能支持:针对不同受累器官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如机
立即停止接触过敏原: 抗过敏治疗:应用抗组 将患者迅速脱离致敏环 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境或停止使用致敏药物。 抗过敏药物以减轻过敏
反应。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 喉头水肿严重、呼吸困 难的患者,应及时进行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 保持呼吸道通畅。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策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止血
针对出血原因采取相应止血措施,如加压 包扎、手晶体液、胶体液 或血液制品。
心源性休克
定义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导致心输出 量显著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所引 起的休克综合征。
01
常见原因
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
02 03
强心治疗
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 β受体兴奋剂等,增强心肌收缩力。
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途径探讨
加强休克早期识别和干预,提高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多学科协作在休克治疗中的重要性
加强患者教育和家属参与,提高治疗依从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外科学》休克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休克概述 • 休克病理生理变化 • 休克治疗方法与措施 • 常见休克类型及处理原则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

《休克护理》PPT课件

《休克护理》PPT课件
记录护理措施
详细记录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如输液 、输血、用药等,以及护理效果的评 价和反馈。
04
休克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措施
01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 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给予吸氧 ,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03
监测生命体征
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 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
监测患者的尿量、尿比重和肌酐等指标, 了解肾脏功能状况,预防肾功能不全的发 生。
护理记录
记录生命体征
将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指 标记录在护理记录中,以便于分析和评
估病情。
记录皮肤色泽与温度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皮肤颜色和温度变 化,为医生提供判断病情的依据。
记录意识状态
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如出现嗜 睡、昏迷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进 行处理。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 检查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可以对 休克作出诊断。
治疗
休克的治疗主要包括补充血容量、纠 正酸碱平衡失调、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等措施,同时需要治疗原发病。
休克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
预防休克的发生主要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及时处理并发症等 措施。
护理
护理休克患者需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控制 出血等措施,同时需要做好心理护理。
病情变化。
02
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保证 液体和药物的输入,维持循环血
量。
04
保暖
保持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避免 体温过低或过高加重休克。
特殊护理措施
创伤性休克的护理
对于因创伤引起的休克,应 迅速控制出血,妥善固定骨 折部位,避免搬运过程中的 二次损伤。

休克ppt课件

休克ppt课件
休克ppt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休克概述 • 休克的原因 • 休克的治疗 • 休克的预防 • 休克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 休克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流程
01
CATALOGUE
休克概述
休克的定义
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障碍综合征,通常由大量失血、失液、 严重创伤、感染、过敏反应等导致,使机体循环功能急剧下 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引起全身性生理功能紊乱和代 谢障碍。
休克的症状
休克的症状包括血压下降、心 率加快、呼吸急促、意识模糊 、皮肤湿冷、口唇发绀等。
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可能出现 多器官功能衰竭、酸碱平衡紊 乱、电解质失衡等症状。
休克对机体的影响因病因和严 重程度而异,治疗方法和预后 也有所不同。
02
CATALOGUE
休克的原因
失血性休克
总结词
因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提高对休克的认知和警惕性
了解休克的症状
了解休克的症状,如头晕、乏 力、出汗、心慌等,以便及时
发现和处理。
学习急救知识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如心肺 复苏、止血等,以便在紧急情 况下能够自救或救助他人。
注意身体状况
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 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避免危险因素
避免接触和吸入有害物质,如 化学气体、病毒等,以减少休
胞凋亡等多个方面。
休克与MODS的关系
休克与MODS的关联
休克是MODS的重要诱因之一,也是MODS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临 床并发症。
休克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休克时,全身血流灌注不足,各器官功能受损,尤其是对心、肺、 肾等重要器官的影响更为显著。

急危重症护理课件——休克

急危重症护理课件——休克

激素
心源性
心率失常
强心
心功能减退 药物
神经源性
肾上腺素
止痛等药物
二、护理要点
(一)维持生命体征:
1.病室 :温度22-280C ,湿度70% 2.体位:中凹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 4.保暖 5.止血:压迫、止血带止血,应尽快手术止血 6.镇痛:呼吸抑制、诊断未明者禁用.
(二)密切监测病情
• 尿量改变
早期肾前性(< 30ml/h) ,中、晚期肾 实质性(< 25ml/h)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
1.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 测定方法:中心静脉穿刺、插管 • 正常值:0.49~0.98 kPa (5 ~10cmH2O) • 临床意义:过低说明血容量不足
皮温
湿冷
温暖、干燥
压甲
延长
1~2秒
脉搏
细速
慢、有力
脉压 小于2.67kPa(20mmHg)

尿量
小于25ml
大于30ml
三. 病理生理改变
(一)休克发展过程
微 循 环
1.休克早期(微循环收缩期、缺血缺氧期)
大失血 血容量减少
心输出量↓,Bp ↓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儿茶酚胺释放↑
微循环平滑肌收缩 动静脉短路开放
项目五
休克 shock
教学内容
项目五 休克
概述 病情观察 救治与护理
目的要求
掌握:休克的病情观察,病情判断和救护原则。 熟悉:休克的病理生理与临床的联系,休克的护
理措施。
了解: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定义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 袭后,有效循环血量 锐减,组织和器官 血液灌注不足,组织缺血缺氧,导致代 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时呈现 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休克PPT课件

休克PPT课件
39
休克早期患者:清醒、烦躁
Shock ≠ Coma
40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CRT)
正常 CRT ≤2秒 休克 CRT >2秒
41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CRT)
42
42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CRT)
32
失血、创伤等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CA大量释放
皮肤、肾、腹腔内脏 微血管的α受体
微血管显著收缩
动-静脉短路 的β受体
动-静脉短路开放
33
休克的发病机制
休克早期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
休克代偿期
有助于心脑血液的供应 有助于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维持
34
休克的发病机制
休克早期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 有助于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维持
71
问题
1.该患者发生休克了吗?有哪些典型的表现? 2.该患者血压为何降低? 3.患者尿量为什么减少? 4.该患者应如何治疗?
72
本章要求
掌握 休克的概念;掌握 休克Ⅰ期的微循环改变、机制、
代偿意义、临床表现;掌握 休克Ⅱ期的微循环改变;掌 握 休克Ⅲ期的微循环改变。
熟悉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熟悉休克Ⅱ期的临床表现;熟
36
休克早期临床表现
37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
心率↑ 外周阻力↑
肾、腹腔内脏、皮 肤小血管收缩
汗腺 分泌↑
中枢神经 系统兴奋
肾缺血
皮肤缺血
BP (–) 脉搏细速 脉压差↓
少尿
面色苍白 四肢冰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顺应性改变 瞬时性
25
容量指标监测历史
• 1966 Pearse ML • 20世纪80年代后床旁测定
经食道心超 左心室舒张末容积 • 2000年后PiCCO
GEDV /SV/SVV等
26
思考
• 容量指标好于压力指标 • 应用压力指标的原因
无奈 需要 time-course 弥补不足
27
静、动态指标
22
监测方法与进展
“重中之重” • 代表前负荷及评估容量反应性的指标 • CO的测量及进展
23
代表前负荷及评估容量反应性的指标
ICU永恒的命题 • 压力指标及容量指标 • 前负荷指示指标及前负荷依赖指标 • 静态指标及动态指标
24
压力指标
CVC及PAC可获得 • CVP与 RAP RVEDP
• PAOP与 LVEDP • 局限性 如:
4
• 更深层理解 点与线的关系
• 意义:Occult shock的早期发现
5
休克历史与发展
• 80年前:初步认识阶段 • 80—90年: 发展阶段 • 90年--:进一步发展阶段
6
80年前
总与战争有关 • 1773年,法国医生LeDran—SHOCK
枪伤与战伤:失血 • 二战(40年代)沼泽与溪流 • 朝鲜战争(50年代)创伤性肾衰 • 越南战争(60年代)休克肺
9
休克分类
• 病因分类 • 血流动力学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分布性休克 梗阻性休克
10
低血容量性休克
特点:低排高阻
• 20-25%以上的循环容量急性丢失 • 病因:失血性、非失血性(呕吐、腹泻、
高热及利尿)
11
心源性休克
特点:低排高阻
• 心脏不能产生足够的CO • 病因:AMI、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

12
分布性休克
特点:高排低阻
• 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引起的循环衰竭
容量血管扩张(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阻力血管扩张及动静脉分流增加(感染性休克)
13
梗阻性休克
机械因素所致:监测困难
• 静脉回流:张力性气胸、PEEP、正压通气 • 流出道受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肺动
脉高压
14
治疗
• 支持治疗 提高氧输送
42
进展
• IABP • 体外膜肺氧合 • 心室辅助
43
谢谢
44
• 静态指标 MAP CVP PAOP CO CI SV SVI 局限性
• 动态指标 SPV PPV delta-DOWN SVV 广义性 动态指标可能有比静态指标更好的反应性
28
指示指标与依赖指标
• 前负荷指示指标(preload -indicated variables) CVP PAOP
• 前负荷依赖指标(preload -dependent variables) CO CI SVI
4 心肌顺应性
18
基础理论
• STARLING定律及曲线 • ABC理论 • 氧输送理论
19
CO
前负荷CVP STARLING 定律
20
ABC理论
CI
D
A
B
C
PAWP
21
氧输送监测
• 氧输送(DO2)
DO2 =CI*1.34*Hb*SaO2
• 氧耗( VO2 ) VO2 =CI*(CaO2-Cne
(1970)
32
33
34
35
漂 浮 导 管
36
进步
持续CO监测 1992连续温度稀释法 continuous thermodilution method
37
38
再发展PiCCO
1. Transpulmonary thermodilution 经肺热稀释方法
7
80年代
血流动力学监测应用于临床
• 循环监测指标逐步丰富-连续定量 • 可反馈指标-滴定式治疗 • 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分类 • 血压下降为休克晚期指标
8
90年--
整体性与器官关系
• DO2临床应用 • Supranormal---optimal(DO2) • EGDT与Scvo2 • 组织细胞缺氧与PHi • 分子水平
休克与血流动力学
1
休克
• 概念 • 休克的历史与发展 • 分类
按病因分类 按血流动力学分类 • 治疗
2
概念
• 基本概念 休克是不同原因造成急性循环衰竭致
使组织血液灌流不足造成细胞水平的一种 急性氧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及组织器官功 能受损的病理过程的综合征。
3
• 进展概念 氧输送与氧耗 氧摄取与氧利用
2. Pulse contour analysis 脉搏波形分析
39
CO的测量方法2
尚不成熟 • ICG-CO 阻抗法
• FICK METHOD
40
CO的测量方法3
不易推广:昂贵;技术复杂 • UCG • TEE
41
血流动力学支持
• 容量
• 低血容量休克 • 感染性休克 • 心源性休克
刻不容缓 刻不容缓--容量复苏 容量调节
循环支持--血流动力学
呼吸支持及Hb 脏器功能支持 肾CBP;肝MARS 营养支持 • 辅助治疗:激素;严格控制血糖;APC等
• 病因治疗 交流与会诊
15
血流动力学
16
• 血流动力学监测
基础理论 监测
• 血流动力学支持
17
基础理论 重点
血流动力学包含因素
1 前负荷 直接测量
2 后负荷
3 心肌收缩力 直接测量
29
CO的测量及进展
30
CO的测量方法1
临床应用成熟
• CO-TDs Thermodilution CO
1.PAC-CO温度(热)稀释法 2.经肺温度(热)稀释法
• CO-染料稀释法
31
革命的第一步
• 1970年,H.J. C Swan和William Ganz发明了带套囊的肺动脉漂浮导管 Swan-Ganz导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