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地震救灾对比

合集下载

中日两国地震救灾对比

中日两国地震救灾对比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8.2级汶川大地震。

遇难69142人,失踪17551人,地震实际造成8.6万多人死亡。

-自中华网社区/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宫城县发生9.0级地震。

根据目前估计,地震至少造成1.2万人以上死亡。

是近千年来,日本境内发生的最严重地震。

-/来自中华网社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文化相似。

甚至文字都有30%是相同的。

千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两国发生了许多理不情的纠葛…… -巧合的是,中日两国发生的地震时间竟然也是相同的。

汶川地震发生的时间(2008年5月12日),与日本宫城地震发生的时间(2011年3月11日),两个数字相加都是等于2025。

即:2008+5+12=2025;2011+3+11=2025。

如果我们用数字游戏的方式来诠释两国地震的话,则是“汶川地震”与“宫城地震”的数值是相等的。

当然,这纯粹是一种巧合。

但有一点不是巧合,那就是地震发生后,两国对于抗震救灾的做法,有许多可比性。

根据几天来的观察,敝人以为,中日两国在抗震救灾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简单来讲,就是:中国政府抗震救灾的能力、效率、成效优于日本政府;中国的民间社会抗震救灾的能力、心态、秩序弱于日本的民间社会。

-下面重点谈谈中日两国政府抗震救灾能力对比分析。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应对灾情,呈现了高速、高效,运转协调的应对机制。

对灾情判断及时,处置有力,行动迅速,上下齐心,效果非常明显。

三天之内,即迅速平稳整个灾区的混乱社会秩序。

-2011年日本宫城地震发生后,由于日本国民素质高,民间社会比较成熟,灾情发生后,灾区社会秩序良好,没有拥挤,哄抬物价等情况发生,灾民情绪比较稳定。

然而,由于日本政府抗震救灾指挥调度不力,行动不果断、出手不迅速,犹犹豫豫,畏畏缩缩,首鼠蛇端,未及及时调谴大量人力、物力扑灭灾情,致使灾情在三天后迅速扩大,并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核电站爆炸、核泄漏、核辐射……坏消息一桩接一桩,接踵而至。

日本与中国的地震烈度(内容清晰)

日本与中国的地震烈度(内容清晰)

日本与中国的地震烈度饶扬誉孟慧付燕玲罗兰(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 430071)日本气象厅的地震烈度(IJMA,Intensity of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称为“震度”,从0到7度共划分为8个等级(表1)。

除根据宏观地震现象外,日本的地震烈度主要考虑地震时地面的最大水平加速度。

表1 日本地震烈度表烈度(震度) 名称说明加速度(cm·s-2)0 无感人无感觉,地震仪可以记录到。

<0.31 微震静止的人或对地震特别注意的人能感到有地震。

0.8~2.52 轻震多数人可感到,屏风仅有轻微的震动。

2.5~8.03 弱震房屋摇动,屏风咔咔响,电灯等垂吊物在摇动,容器内水面发生波动。

8.0~25.04 中震房屋强烈摇动,放置不稳的花瓶等倾倒,器内水外溢,行人有感,人逃屋外。

25.0~80.05 强震墙壁裂缝,墓碑、石灯笼倒塌,烟囱毁坏。

80.0~2506 烈震房屋倒塌30%以下,山崩、地裂、多数人无法站立。

250~4007 激震房屋倒塌30%以上山崩、地裂、有断层发生>400在发布实时地震预警信息时,往往采用随时间而变化的实时地震烈度(Ir)[1]。

为了进一步区分破坏性烈度的等级,常常把5度和6度进一步细分为5-、5+、6-和6+,表示5度弱、5度强、6度弱和6度强的震感。

所以,实际发布的烈度有10个等级(负值烈度除外)。

实时地震烈度,是地震灾害速报和预警的基础,而核心是采用时间域近似滤波法。

以往,计算IJMA是在频率域进行滤波变换,往往需要在地震动结束时才能算出烈度值,地震预警的时间延误十分明显。

后来改进了滤波方法,采用在时间域近似滤波方法[1],这样,就可以得到随时间而变化的实时地震烈度值Ir,而时间序列内Ir的最大值Ia(近似地震烈度,发布系统自动舍小留大),就是与IJMA对应的地震烈度。

它和中国的12等级的地震烈度有较大差别。

中国的地震烈度从Ⅰ度~Ⅻ度共划分为12个等级(见表2)[2]。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中日两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

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国情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灾害应急管理仍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管理组织层面存在差异。

日本设有专门的灾害管理厅,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和政策,并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

而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相对分散,存在着多个部门分散负责的情况。

此外,日本还在地方层面设有专门的灾害对策机构,灾害应急管理更加精细化和协同化。

其次,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预警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日本的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已经相对成熟,能够提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预警信息,让民众做好防护措施。

而中国的地震预警系统相对较为滞后,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日本相比尚有差距。

此外,日本在台风、洪水等灾害的预警系统也比中国更加精细完善。

此外,在防灾教育和民众参与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差异。

日本通过学校、社会团体等渠道广泛推广防灾知识,将防灾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

而中国的防灾教育相对较为薄弱,很多民众对于灾害应急知识了解不足。

此外,日本的民众参与度较高,自治组织和民间自救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中国的民间组织在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最后,中日两国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有一些差异。

日本在灾害救援方面的国际协作经验较为丰富,积极参与全球灾害救援行动,并与国际组织开展合作。

中国在近年来也加强了与国际机构的合作,但在国际协助方面仍有一些限制。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日本在组织体系、预警系统、防灾教育和国际合作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两国可以通过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对方经验,共同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国内外地震救援案例的对比分析与经验借鉴

国内外地震救援案例的对比分析与经验借鉴

国内外地震救援案例的对比分析与经验借鉴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在地震发生后,救援工作的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众多生命的安全。

本文将对国内外地震救援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地区的救援经验,以期从中获取借鉴,提高地震救援能力。

一、案例对比分析1. 北汶震区(中国)vs. 强大地震(日本)北汶震区是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发生的区域,强大地震指的是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

这两个地震都有着巨大的破坏力,但在救援方面存在一些不同。

北汶震区在救援初期由于受伤害严重,缺乏救援物资和专业救援人员的支持,导致救援行动的效率较低。

而强大地震后,日本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援行动,快速调派了大量的救援人员和物资到达灾区。

这一行动的高效组织对于救援的成功至关重要。

2. 汶川地震(中国)vs. 海地地震汶川地震发生于2008年,海地地震发生于2010年。

这两个地震案例中仍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在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迅速组织力量,展开了广泛的救援行动,包括派遣大量救援队伍到达灾区,以及调运大量物资支援灾民。

然而,由于交通运输的困难和道路受损的严重程度,救援物资和救援队伍向灾区运送的速度有所滞后。

相比之下,海地地震中由于国家整体基础设施的较差,救援行动的组织和物资运输也受到了极大的困难。

这说明在地震救援中,国家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救援行动的效率。

二、经验借鉴1. 加强预案制定地震发生时,救援工作的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到众多生命的安全。

因此,各国政府应提前制定完善的地震救援预案,明确救援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

预案制定时要考虑到不同灾情下的应对措施,并定期进行演练和修订,以提高救援的应变能力。

2. 提高救援能力国家应明确地震救援的主要力量和资源,建立专门的救援队伍和物资供应体系。

增加救援力量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救援人员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素质。

此外,加强对救援装备和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

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

中日建筑抗震规范抗震设计比较
力 , 实 现第 三水 准不 倒 塌要 求 。 来 日本 的设 防烈 度 也是 按 5 0年设 计 基 准期 超 越 概 率 1 % 的地震 烈度 定 义 , 0 日本根 据 其 国土 范 围 和 地 质 构造 全 国采 用统一 的地震 动设 防参 数 。 日本 建 筑 基 准 法 规定 了 两个 水 准 的 设计 地 震 , 两 水 准设 计具 体 如下 :
第 3 4卷 第 4期 21 0 2年 8月
- 7 -程 抗 震 与 加 固 改 造
V0. 4 . . 13 NO 4
Aug 2 2 . 01
Ea t q k ssa tEn i e i g a d Rer ft n rh ua e Re it n gne rn n toi i g t
Ke wo d :s i c d s n c d ;J p n s es c d sg o e es c d sg t o y r s es e i o e a a e e s imi e i n c d ;s imi e i n me h d;c mp rs n mi g o a io
第一 水准 设 计 , 算 容 许 应 力 。要 求 按 容 许 应 验 力 法 验算 结构 的弹性强 度 。第 一水 准地 震 地 面速度
0 2 m s 相应 地 面加 速度 0 0 g~ . 0 。 .5 / , . 8 0 1 g 第 二 水准 设 计 , 算 极 限承 载 能 力 。 除木 结 构 验
e e g a e t d i sg o n ry b s d meho n de in c de. Acc r i g t h o o d n o te c mpaio n a l ss n t i p r i ca a rf r n e f rc m plng o rs n a d nay i i hs pa e , t n be ee e c o o ii f Ch n s es c de in c d n es i e in. i e e s imi sg o e a d s im c d sg

中日地震对比

中日地震对比

在日本大地震中,自卫队、消防、警察和医院等紧急情况部门都有派出直升机参与 地震救援,其中包括多种专业救援直升机,配备有专门的悬降索具、空中医疗装备 等。图左:2011年3月12日,宫城县气仙沼市,直升机在震后抢救幸存者。图右: 3月12日,仙台市,札幌市的消防直升机营救一名被困屋顶的老人。
而芦山地震的空中救援主力依旧是陆航部队的米-17和米-171直升机。中国在救灾中 投入的直升机数量和专业程度上,和日本相比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图为4月21 日,陆航出动直升飞机前往道路尚不通的宝盛、太平重灾区。
4月21日,芦山县,发放救援物资现场,民众争抢。
2011年3月13日,日本宫城县仙台市,市民在操场上排着长队领取饮用 水。
大地震往往导致地面交通阻断,黄金72小时,空中救援显得尤为重要。图为2011年 3月12日,日本宫城县南三陆町,人们在当地小学操场上画上引导直升机起降的标 识。
在汶川大地震时,震区许多道路被泥石流阻断,致使救援车辆无法及时进入,不 少地方成为震中“孤岛”。此次芦山地震,再次暴露出西南多山地区地面交通在 面临自然灾害时的脆弱。图为4月21日,芦山县龙门乡,救援直升机找不到合适的 降落地点,只好在河滩着陆。
中日地震对比
软件1107班 20111654 王娟
汶川地震与日本3-11地震的比较


震级对比:日本地震9级 汶川地震8级 遇难人数对比:日本地震目前大概10000余人遇难 汶川地震保守估计已达10万 余人 次生灾害对比:日本地震引发10米海啸,海啸导致日本沿海一片废墟,更要命 的是核电设施被摧毁,恐酿成核惨案 汶川地震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出现堰 塞湖 灾害破坏力对比:日本地震即便引起海啸,重灾区仙台主城区房屋依然完好 汶 川地震重灾区北川整体毁灭 学校功能对比:日本地震是大中小学校作为避难场所 汶川地震大中小学校成为 遇难场所 新闻媒体对比:日本媒体在灾难中报道 中国媒体在灾难中煽情 国际援助对比:日本地震第一时间寻求国际援助 汶川地震五天之后开放国际 援助 民众反应对比:日本地震民众大多比较平静 汶川地震远在北京的都如惊弓之 鸟 震后秩序对比:日本地震民众排队购物按部就班生活 汶川地震有钱抢钱有物抢 物 政(和谐)府态度对比:第一时间赶赴救灾现场 军队救援队比:日本自卫队出动3分之二部队参与救援,并号召退伍军人参加救 援 中国解放军出动百分之一救援,无任何迹象表明号召退伍军人参与救援

中日震后救助对比

中日震后救助对比

中日地震后救助对比分析姓名:晏菲学号:20101020076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日本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和海啸,这是日本地震记录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震撼人心的灾情惨状,通过电视图像和互联网迅速传遍全球,闯入人们的眼帘!一波接一波几米高的海啸,一瞬间便吞噬了所到之处的所有乡镇村落、农田林地。

日本近期发生的9.0级大地震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灾难,中国也是个地震多发国,而且就在不久前也发生了造成大量人员财产损失的云南盈江地震,三年前的汶川地震更是至今记忆犹新。

下面就中日两国面对巨大自然灾难的应对过程做简要对比分析:(一)日本政府在第一时间就接受外部援助,而中国政府不要说当年唐山地震时拒绝外援。

32年后的汶川地震,在急需救人的黄金72小时内仍是一如既往地“残忍”!拒绝一切外援,连震灾救人很有经验的日本和台湾救援队也被拒。

有报导说,中国政府所以这样做,是担心当地的军事设施被暴露。

但日本这次地震海啸,二十多架战斗机被冲毁,核电厂受损。

战机和核子等更是“机密”,但日本却马上接受全球35国救援,仅美国就开去14艘军舰,包括雷根号航空母舰。

怎么日本就不怕军事和核子秘密暴露?因为民主的日本更看重人的生命,救人高于一切!(二)公民素质。

这次日本地震和海啸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面对巨大灾难日本人表现出的镇静、守法和有条不紊。

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惊慌失措,没有怨天尤人,人们从电视画面看到的是,在公用电话亭前,在地铁站口,在领取用水和购物时,日本人安静地排着长队,井然有序。

民众安静地坐在地上,人们没有很慌张。

大家都很相信政府。

震完了大家哪里来就哪里去,“广场上一个垃圾也没有”。

这是由于日本震前培训到位,日本由于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国民上下都十分重视避震的培训,从小学到中学,每年都进行地震逃生的演习,这就使每一个日本民众都对应对灾难的办法了如指掌,同时,政府加大对国民防灾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宣传教育力度。

2023年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2023年中日灾害应急管理对比
是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互动和合作的重要途径。
教育
公众
宣传
灾害
应急
短信
06
国际合作与支援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upport
1. 社会文化交流
2. 双边合作经验
中日合作基础
中日标准差异
紧急灾害响应机制
灾后重建与恢复
灾害预警机制差异
2023/7/19 星期三
Other themes:
其他主题:
REPORT-ben
TEAM
目录
catalog
01
灾害预警机制
Disaster warning mechanism
机构设置
责任分工
中国
日本
气象厅
灾害管理厅
地方政府
管理模式
中日灾害预警机制差异
其他国家灾害预警方式
1. 预警技术与装备
2. 预警覆盖范围与速度
02
救援队伍建设
Construction of rescue teams
概述
1.灾害形势
2.政府角色
3.法律法规
4.技术手段
5.国际合作
人员选拔与培训
1.中日两国在人员培训上的差异
03
应急物资储备
Emergency supplies reserve
应急物资重要性
决策制定和参与度的差异
a. 中方:在灾害发生后,中国政府积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展开灾情评估和救援行动,如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等。此外,中国各级政府通常会建立临时指挥部或指挥部分为领导组织与基层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中日两国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其中一方面,中日在重建策略上的差别表现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8.2级汶川大地震。

遇难69142人,失踪17551人,地震实际造成8.6万多人死亡。

-自中华网社区/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宫城县发生9.0级地震。

根据目前估计,地震至少造成1.2万人以上死亡。

是近千年来,日本境内发生的最严重地震。

-/来自中华网社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文化相似。

甚至文字都有30%是相同的。

千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两国发生了许多理不情的纠葛…… -巧合的是,中日两国发生的地震时间竟然也是相同的。

汶川地震发生的时间(2008年5月12日),与日本宫城地震发生的时间(2011年3月11日),两个数字相加都是等于2025。

即:2008+5+12=2025;2011+3+11=2025。

如果我们用数字游戏的方式来诠释两国地震的话,则是“汶川地震”与“宫城地震”的数值是相等的。

当然,这纯粹是一种巧合。

但有一点不是巧合,那就是地震发生后,两国对于抗震救灾的做法,有许多可比性。

根据几天来的观察,敝人以为,中日两国在抗震救灾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简单来讲,就是:中国政府抗震救灾的能力、效率、成效优于日本政府;中国的民间社会抗震救灾的能力、心态、秩序弱于日本的民间社会。

-下面重点谈谈中日两国政府抗震救灾能力对比分析。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应对灾情,呈现了高速、高效,运转协调的应对机制。

对灾情判断及时,处置有力,行动迅速,上下齐心,效果非常明显。

三天之内,即迅速平稳整个灾区的混乱社会秩序。

-2011年日本宫城地震发生后,由于日本国民素质高,民间社会比较成熟,灾情发生后,灾区社会秩序良好,没有拥挤,哄抬物价等情况发生,灾民情绪比较稳定。

然而,由于日本政府抗震救灾指挥调度不力,行动不果断、出手不迅速,犹犹豫豫,畏畏缩缩,首鼠蛇端,未及及时调谴大量人力、物力扑灭灾情,致使灾情在三天后迅速扩大,并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核电站爆炸、核泄漏、核辐射……坏消息一桩接一桩,接踵而至。

躲过地震、海啸、火灾的日本灾民,在三天后,仍然缺水、缺粮、缺衣,日本的公路并未受到严重损毁,而奇怪的是,救灾物资却运不进去……可以对比的是,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立即调集大型机械不惜一切代价,挖山开路,填壑搭桥,在损毁极其严重的丛山峻岭中,开辟出了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相比之下,日本政府的救灾是懒洋洋,根本没有什么气势。

观者多,动者少。

政府效率低下,协调能力也很差,指挥调度也不太灵,好象主要是靠自觉,而不是行政命令。

-3月12日,核电站发生冷却剂失灵后,其实是重大灾难前奏,奇怪的是日本政府处置相当犹豫,先是拒绝美国答应帮助运送冷却剂,政府却也不组织强有力的核电站事故抢险队,害怕承担责任,听凭、放心地让核电站公司独立去去处理这场世纪劫难…… 所作所为,不可想象。

象这种紧急情况,中国一定是出动军队,组成十万火急的抢险队,赶赴灾区,及时除险,扑灭灾情,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中国是绝不可能让核电站发生爆炸泄漏事故的!-险情处置得早,后续麻烦就会少许多。

但是,3月14日,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重大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府仍然没有派军队前往处置,也没有由政府协调组成抢险队,举一国之力,扑来险情,而是仍然由电力公司组织员工进行除险救灾。

实在不可思议!在最初处置核电站爆炸事故中,日本政府和首相基本好象是没有什么作为。

听到核电站第二次爆炸,核电站公司为策安全,撤回大部分员工后,日本首相菅直人所做的事,竟然是暴哮一顿:“你们竟然敢全部撤了下来,你们的这样的公司活该100%倒闭!”都什么时候了,如此人命关天的天大之事,事涉全日本、全世界人民生命安危的大事,首相竟然如此搪塞责任,要一家电力公司独立去承担,如此严重的事故、责任和灾情,它一家小小的核电站公司应对得了吗?真是狗屁逻辑!-面对如此艰难危局,政府要做的,不应是去斥责心力交瘁的核电站公司,而应是立即由政府牵头,组成强有力的抢险队,举全国之力,调集人力、物力,立即抗灾扑险,把事故所带来的危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日本首相去斥责势单力薄的核电站公司,叫他们去应对天塌下来一般的灾难?他们应对得了吗?日本政府抗震救灾严重失职!日本首相把最宝贵的抢险黄金时间错失了!-记得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32分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得到消息后,立即从中南海启程,乘车赶往机场,乘专机飞往四川,指挥抗震救灾。

他是一边走在路上,一边吩咐手下,通知国务院各部委立即入川,各司其职,组成抗震救灾抢险队。

我依然记得,2008年5月12日和13日的电视新闻,当时,温家宝总理走得很急,没有带厚衣服,只穿了一件西装加薄白衫。

他当晚就到达都江堰,看望了一所小学的受灾学生。

他当晚在嘉凌江的江边,设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现场办公,现场指挥。

当时,夜深了,旁边哗哗的河水声都听得到,温总理因为穿衣少,冷得他有些打颤,后来不知是哪位民警给了他一件警服棉衣穿在身上,让他遮风挡寒。

温总理是穿着警服棉袄,四川度过了指挥抗震救灾的第一个极其重要的难眠之夜。

-估计也是总理第一次穿警服吧。

温总理从中南海出发飞四川的时候,有中央台电视记者陪同前往。

温总理在飞机上接受了采访,总理是将讲话简单地写在一张纸上,偶尔看看,肯定是飞机上临时写的。

我清楚记得总理当时讲过的最关键、最重要的话:“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冷静、镇定、信心以及强有力的指挥!”温总理在飞往四川的空中,其实并不知道灾情有多严重。

他只是听到7.8级地震发生(后修正为8.0级),立即判明重大灾情,然后二话不说,立即赶赴灾区的。

事后证明,总理对灾情的判断多么及时、准确。

温总理此举,挽救了多少灾区人民的生命!中国政府的领导人,就这样身先士率,高速、高效,勇敢、果断地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最前线,及时领导抗震救灾,为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温总理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非常到位,那就是:冷静、镇定、信心以及强有力的指挥!后来的抗震救灾,都基本遵循这一原则进行,特别是强有力的指挥。

-中国政府对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实现了强有力的指挥!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在三天内,调集了10万军队入川。

其中,有8万解放军正规武装部队,2万公安和武警人员,加上政府组成的救灾人员、志愿者等,直接参加救灾的人数至少50万人以上。

当时,灾情发生后,中国的电视新闻实行24小时滚动播出救灾画面,那些催人泪下的画面,触及了国人的情感,全国迅速掀起了支援灾区的高潮。

民间的救灾物资、救灾人员源源不断地往灾区输送。

地震发生后,在三天,基本缓解了缺衣、缺粮、缺水的困难;五天后,基本确保生活的基本所需,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睡觉。

震后第七天,建起了“抗震救灾帐篷小学”。

这是“抗震小学”的诞生,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人心,迅速平稳了灾区的秩序和人心。

以上这一些,中国政府所能够做的,我没有在日本政府中看到。

-今天是日本地震进入第6天,我所看到的情景是,日本的地震灾区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灾情在扩大!日本政府的救灾能力效率低下,其灾区没有发生大规模骚乱,得益于国民素质好,平时守秩序。

但是,如果灾区的情况在未来几天内没有得到缓解的话,难保日本社会秩序是否会大乱,种种迹象显示,日本发生骚乱,也不是不可能。

-最后,谈谈日本首相。

我对日本首相菅直人的救灾行为感到失望。

我当然相信,日本各级政府官员、公务人员都在努力救灾,他们的确很辛苦,夜以继日,没有休息。

就日本政府而言,日本首相这样去救灾,是不行的。

日本首相,好象是中国新闻发言人的角色。

呆在东京首相官邸,时不时发一个新闻消息,这样的事,不要首相去做呀,新闻发言可以交给部下去做,自己埋头去指挥、协调,去组织人力、物力抗灾救险呀!遗憾的事,日本首相对当新闻发言人很感兴趣,对救灾的事,犹犹豫豫,畏畏缩缩,根本不象一个国家的领导人。

-另外,日本自卫队的表现也太让人失望了。

人们对日本自卫队(军队)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二战时的水平,以为今日的日本军人仍然会象二战时一样,勇猛顽强,服从命令,时刻有一种敢死之心。

现在看来,今日的日本自队军人,远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他们接到首相命令,要求他们用直升机吊海水浇核电站以降温后,竟然以核辐射太强、太高,生命健康受到威胁为由,拒绝执行首相的命令。

军队以保卫人民为天职,竟然抗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命,真是闻所未闻。

日本卫队竟然好意思袖手旁观,单靠核电站留守的50名工人进行施救。

这一幕,不仅日本在看,而且全世界在看!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不仅危及数百万、上千万日本人民的生命安危,而且影响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在国家遭受如此重大危机的面前,在最需要军人前往救灾除险的时候,日本军人竟然以堂而皇之的理由逃之夭夭,实在难于理喻,可怜、可叹、可悲!-日本自卫队在其他地方的救灾,也是懒洋洋的,没有什么气势和规模。

我看到他们,更多的是处置遗体,而没有什么象模象样的救灾行为。

日本此次调了10万军人前往救灾,人数同中国当年的10万军人救灾一样多,但是,救灾效果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之上。

-在抗震救灾中,日本的舆论不感谢政府,认为是政府的天然职责,不值得感谢。

这其实是不对的。

是政府天职这没有错,但是,政府也是人,需要舆论的支持、鼓励、激励,如果媒体和舆论只盯着政府人员的责任,那么政府人员就会人人怕事,怕担责,而畏畏缩缩,没有人会猛打猛冲,什么都不敢作主,只好不断向上请示,生怕承担责任,就就没有效率。

日本首相可能就是怕承担职责,怕被人骂,所以行动很犹豫。

国家最高领导人都这样了,那么,下面的行动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有一句话,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日本政府的情形让人叹息。

救人,是最大的恩。

被人救出来,获得新生命,表示感谢是最起码的人性,感谢政府,感谢救命恩人,没有错呢。

日本媒体鼓吹不用感恩是错误的。

如果自己冒险救了人,不能获得感恩,那么,谁会去救人了。

且不要说有没有利益,连一句好话都得不到,会有人积极去救人吗?所以,日本媒体是失职的。

日本媒体的眼光只注重于传播信息,没有注重挖掘人性闪光的东西。

这是中日媒体的差异。

显然,在抗震救灾中,日本媒体逊色于中国媒体。

2008年中国抗震救灾时,中国媒体做得非常好,他们的报道极其感人,激发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国难。

在这一点上,日本媒体要向中国媒体好好学习。

-在日本宫城地震发生后,日本成熟的公民社会,民间很有秩序,应对灾难淡定、从容、不慌张,社会和人民团结、守纪,让人很是钦佩。

这一点,是值得中国人民学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