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现状
国际结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际结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031707212 韦晓思国际结算(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一项国际银行业(International Banking),指为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或跨国转移资金而通过银行来完成的跨国(地区)货币收付活动,是国际间结清贸易和非贸易往来而产生的债权和债务所采用的形式。
国际结算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属于商业信用的结算方式,即由出口商和进口商相互提供信用,如汇付、托收等;另一类是属于银行信用的结算方式,即由银行提供信用来进行债权债务的清偿,如信用证、信用保证书等。
一、国际结算的现状:近几年在国际领域出现以下特点:(一)单据标准化;(二)以快邮处理函件;(三)结算手段的电子化;(四)非信用证业务增加;(五)融资期限的延长;二、从国际结算的发展来看,有这样的趋势:(一)推广采用新技术随着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国际结算与银行清算正朝着电脑化的方向发展。
早在1970年,美国就成立了“交换银行相互收付系统”(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HIPS),这是由100多个设在纽约的美国和外国银行机构自愿组织的协会团体,其目的是通过电脑联网来办理银行收付业务。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际美元收付的电脑网络。
1981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为CHIPS开立了一个特别的清算账户,纽约的美国清算银行通过这个账户利用联邦储备银行的电脑网络,当日即可完成结算。
1984年,英国设立了“交换银行自动收付系统”(Clearing House Automated Payment System,CHAPS)。
不过,在国际结算电脑化方面最成功、影响最大的还当首推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简称环银电协(SWIFT)。
SWIFT是世界各国银行间的高速电讯网络,它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具有自动储存信息,自动加押或核押,以密码处理电文,自动将文件分类等多种功能。
招商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现状及问题分析_2

招商银行东莞分行东莞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日益明显,这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经济来往更加频繁,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这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商业背景为银行间的国际结算业务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广阔的空间。
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自产生以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测性越发明显,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已经成为当下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以招商银行东莞分行为例,对招商银行东莞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概况、技术水平以及当下的金融环境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招商银行东莞分行国际结算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招商银行;东莞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现状;问题;建议Dong guan branch of Merchants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tatus and Problems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world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vident, which makes the economy more frequent exchange between countries, but also closer economic ties, the business backgrou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banks comprehensive settlement business development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and vast spac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business since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o generate gained rapid development, was a great success, but in today's world of increasingly unpredictable economy significantly,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mo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paper to China Merchants Bank, for example, a number of aspects of China Merchants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level, and the current financial environment for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such as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business for a detailed description, China Merchants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and the problems of business carried out a detailed study, and based on these existing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proposed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Keyword;China Merchants Bank;Dong guan branch of China Merchants Bank;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business;Status;Problem;Proposal目录绪论 (1)1.1 国际结算业务研究背景 (1)1.2 国际结算业务研究意义 (1)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2)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2)2、招商银行东莞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现状研究 (2)2.1 国际结算业务与商业银行 (2)2.2 招商银行东莞分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概况 (3)2.3 招商银行国东莞银行际结算业务发展水平 (3)2.4 当下金融环境对招商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影响 (4)3、招商银行东莞分行国际结算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5)3.1 产品服务品种较少 (5)3.2 产品结构存在问题 (5)3.3 风险管控手段欠缺 (5)3.4缺乏精通国际结算业务的人才 (6)4、改善招商银行东莞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可行性建议 (6)4.1 产品创新与改良 (7)4.2 优化组织结构 (7)4.3 强化风险管控 (7)4.4 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8)总结: (8)参考文献: (8)1、绪论国际结算业务是指通过银行提供汇款、托收、信用凭证以及保函等多种结算工具和融资结算工具组成,为国际贸易主体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中介业务,国际结算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一种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和获得国际金融界认可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途径,本章就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

目前 , 国商业银 行的 国际结算业务状况 , 以从各 大商 我 可 业银行 的国际结算业务种类 以及 国际结算业务量等方面来粗 略描述 。文章选取了 中国银行 、 中国建设银行 、 中国工商银行 、 中国交通银 行 、 中国农 业银行为样本 , 从银行各年 的年报 中获 取 20 年到2 1 年各银行 国际结算业 务量数据并 以图1 07 00 显示 : ( 单位 : 美元 ) 亿
23 国 内银 行 的 业 务人 员 素质 不 高 .
血
国内国际结算从业人 员素质未达到 国际结算业务多元 化 的要求 , 严重阻碍 了国际结算 业务发展 。而且 , 对于引进 的业 务类别 ,国内银行人员不具备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水平 , 这 也 大大 阻碍 了国内银行 国际结算业务发展。
中的全面风 险管理 , 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
() 1加强全程信用管 理。以客户信用和应收账款 为核心管
理对象 , 客户信 息管理 、 从 客户信用分析 、 应收账款管理 、 拖欠 账款催收四个方 面的管理来全程控制交易 的事前 、 中和事后 事 各环节的信用风险管理 。
图l 显示 各商业 银行 国际结算业 务量差距 较大 ,特别是
中 嘲银 行 中嘲 工丽银行 - 斟建 设银行 中国变通 银行 中国农 业银行
另外 , 国内商业银行 的业 务人员素质不全 面 , 缺乏 既有 国 际金融知识叉精通外语 和计算机 的复合型人才 , 减缓 了国内银 行在国际结算业务操作 方面的创新 。
3 促 进 国 际结 算 业 务 发 展 的 几点 建 议
金 融 管 理
T C E HN0 oGY A R ET L ND MA K
Vo .8 No 720 1 11 , . , 1
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面临的困难及应对策略工作心得

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面临的困难及应对策略工作
心得
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中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缺乏国际化经验: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相对缺乏经验,不熟悉国际市场的
规则和操作方式,对于跨境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2. 外汇风险:由于汇率波动以及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国有商业银行在进行国际业务
时面临着外汇风险,特别是在贷款和交易结算方面存在较大风险。
3. 全球金融监管环境: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要求日益严格,国有商业银行需要遵守各
国的监管规定和要求,合规压力增大。
为应对上述困难,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能力提升:国有商业银行应通过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化经验的
人才,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建立专业化的国际化团队,以应对海外
业务的挑战。
2. 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方面,提高在国际业务中的风险防范能力。
3. 扩大国际合作与融资渠道: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融资渠道,与国际
知名银行、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业务,提高国际化运营能力。
4.提高技术支持能力: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提高技术支持能力,
以满足国际业务的需求,提高业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综上所述,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中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但通过加强人才培养、风险管理、国际合作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提高国有
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国际结算的现状与趋势

国际结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国际结算是指国际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交往联系而发生的以货币表示的债权债务的清偿行为的资金转移行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结算在世界范围内越加普遍,而且结算效率也有了飞跃。
而在各个方面而言,贸易结算所见最为广泛。
下文将针对国际结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一、国际结算的现状(一)全方位性。
目前各银行开办的国际结算业务既包括贸易结算,也包括非贸易结算,以贸易结算为主,非贸易结算量有上升趋势,这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大体相适应。
(二)相对独立性。
目前大多数银行在开办国际结算业务时,基本上能保持结算业务的完整性和与国际贸易的相对独立性,尽管结算产生于贸易,服务于贸易,但无论是从遵循国际惯例国际规则和法律条款规定出发,还是从维护银行自身利益的目的出发,银行都应保证做到这一点,以防止自己陷于贸易纠纷,遭受信誉上或收益上的不必要损失。
(三)综合性。
就银行在办理国际结算业务时为客户提供的服务项目而言,国际结算具有综合的性质。
最初银行介入结算,客户的优势在于其较强的专业性,较高的技术水平,较先进的设备,以及其遍布世界各地的联行或代理行网络能够保证资金在客户账户上的迅速安全划拨以及便利地进行账务管理和款项催收,随着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银行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其他优势,开始提供信用保证服务和资金融通服务,这两项服务为银行带来了单纯提供资金划拨服务所无以比拟的巨大收益,也成为吸引客户争揽结算业务量的重要手段,从而为各家银行所关注,日渐成为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领域竞争的焦点。
(四)多样性。
这是针对银行目前开办结算业务所采用的结算方式而言的,结算方式的国际结算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而寻求最科学最有效最便捷的结算方式来结清国际间以货币表示的债权债务关系以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则是我们研究这门学科的目的,这一目的决定了结算方式顺应国际贸易结算的要求而不断出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永远不会有终点。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作者:潘志新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04期本文主要针对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的研究,经分析主要存在影响因素有贸易规模形式和银行的结算能力,然后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提高国际业务的资金投入、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国际结算业务中贸易融资的良性发展、建立健全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控制,从而提升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水平,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情况从整体上来看,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速度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提高发展的深度。
在商业银行中,国际结算业务是一种主要中间业务。
随着国际贸易不断增长,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没有实现同步增长,反过来还面临着一定问题。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贸易融资发展存在滞后的现象。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围绕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资金便利各种方式总和,这项业务的实施作为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判定的标准。
其中进口开证免税性和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打包款作为商业银行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标准。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控制还没有赶上国际水平,使得相关业务和运用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国家保理和银行保函等。
除此之外,国际结算业务和贸易融资业务存在脱节的现象,进而影响到一些银行国际结算客户贸易融资,不利于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因素(一)贸易规模形式在进行国际结算业务的过程中离不开人民币业务服务配套。
在国际贸易中同一笔国际贸易所包含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非常多。
以交易双方的贸易合同签订为例,所涉及到的业务相对较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打包贷款和履约保函、预付保函和信用证通知等。
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背景下,逐渐出现各种国际贸易的形式,也使得其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化,这从商业银行的角度上来看,不管是在商业银行的国际金融资本还是在进出口企业资金风险保障上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国际结算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国际结算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1江晨国际结算是一项国际银行业,指为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或跨国转移资金而通过银行来完成的跨国(地区)货币收付活动,是国际间结清贸易和非贸易往来而产生的债权和债务所采用的形式。
国际结算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属于商业信用的结算方式,即由出口商和进口商相互提供信用,如汇付、托收等;另一类是属于银行信用的结算方式,即由银行提供信用来进行债权债务的清偿,如信用证、信用保证书等。
一、国际结算发展现状(一)传统国际结算三种主要方式1.信用证是银行介入国际贸易的产物,它解决了进出口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以银行信用代替了商业信用,因此被视为可靠的国际结算方式,被广泛运用于国际贸易中,曾经占据国际结算主导地位达一个世纪之久。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结算方式发生了剧变,信用证的使用率迅速下降。
信用证在国际结算中的运用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1)费用和成本高。
进口商需要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向开证银行交纳20-80%开证押金,致使进口方的资金被长期占用,增加成本。
另外,进口方还要支付开证申请费和电报费等。
出口企业需支付的费用主要有通知费和议付费,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操作复杂。
信用证要经过开证、审证和改证等繁琐的程序,还有复杂的制单手续,特别是银行要求出口商打制单证一致、单单一致的单据,从而使信用证成为最复杂的支付方式。
3)货物品质难以保证。
由于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付款银行只审核单据表面是否符合信用证条款,而不问与单据有关的货物。
所以,货物的品质如何,只有等进口商提货后才能发现,风险承担得较大。
2.汇款是指付款方通过银行,使用一定的结算工具(票据),将款项交收款方的结算方式。
在贸易项下可分为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两种。
1由于汇款业务的资金负担和风险集中在付款方,因此在我国大多用于支付预付款或尾款,在国际结算中所占份额不大。
而在在发达国家之间,由于大量的贸易是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而且外贸企业在国外也有可靠的贸易伙伴,汇款仍然是主要的结算方式之一。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对策

国际服务贸易课题论文题目浅析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学院专业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二O一三年十一月三十日摘要:进入21后,随着中国入世成功以及经融市场不断对外开放,国内融入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中国对外投资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出现了较大发展。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需要、外在市场的对外贸易支付需要和对外投资需要及科技的迅猛发展等因素不断促成本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开展。
作为经济资本占用少、综合回报率高、业务联动强的主营业务,国际业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新时期加速推进战略转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具有非凡的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题将借此机会从介绍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种类入手,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找出原因,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战略应对措施,以此大力推动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字:中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业务现状发展对策一、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种类1、国际业务中的负债业务(1)吸收各种存款A、吸收当地存款人的存款当地存款人包括当地各种企业、机构和个人,当地存款的货币种类有当地货币和其它国家货币两大类;存款的期限一般属于短期,也有部分中期存款。
B、吸收当地同业的存款当地同业存款是当地银行和其他国家银行存放在本国银行的资金,所吸收的当地存款的货币种类也是有当地货币和其它国家货币两大类;期限分为短期和中期两种。
(2)发行国际债券国际债券是指一国的国际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公司企业或国际组织机构为筹集资金在国际市场上发行的以外国货币为面值的债券。
国际债券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型:A、以发行的债券是否以发行市场所在国货币为面值作为划分依据,可分为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
B、以是否公开发行为划分依据,可分为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
C、以发行债券的利率情况划分,可分为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零息债券和限定下浮债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7月下 总第269期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现状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杜坚
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几乎占有全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总量的大部分比例,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现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反应,一个是国际结算产品种类,一个是国际结算总量,另一个是国际结算手续费收入。
下表列示了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主要产品。
从表中可以看到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产品主要集中在信用证、汇付托收等常规性方式,而新型的国际结算方式仅出现在少数的银行业务中。
从四大国有银行的先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产品类型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产品种类比较丰富,客户可选择的余地相对来说比较大,而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农业银行由于国际结算业务发展时间滞后与其他四大银行,国际结算产品集中于传统的信用证、托收、汇付等等,其中工商银行也涉及了福费廷、国际保理等新型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表1 四大国有银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产品
数据来源:四大国有银行网站
如下分别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2009年到2011年国际结算总量的数据图表,通过图表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鉴于中国农业银行的国际业务起步较晚,农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规模要落后于其他四大国有银行。
从2009到2011年的总体趋势来看,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率,主要受益于我国在金融危机后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逐渐恢复和不断增长。
中国银行2011年的国际结算量是招商银
行同年的结算量总额的将近4.17倍,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际结算量差距也相对明显,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量是中国农业银行的2
倍多。
图2 2009-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国际结算总量(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年度财务报告
图3 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结算总量比重
数据来源: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年度财务报告
通过上图中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总量的比例可以看出,中国银行在整个四大国有银行中占了35%之多,其次是工商银行占了28%。
从整体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银行的国
际业务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中国银行开展国际业务较早而且一直定位于国际化的银行的发展战略。
dio:10.3969/j.issn.1004-8146.2012.7.010
(下转第28页)
2012年7月下 总第269期
(上接第26页)
(责任编辑:何 蓉)
(责任编辑:韩 梅)
图4 2010、2011年我国各商业银行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数据来源:根据各商业银行2011年年报整理
数据说明:工商银行数据包括现金管理手续费收入,兴业银行数据为支付结算手续费收入。
以上图表为2010年和2011年我国各个商业银行取得的国际结算中间业务收入。
通过图表可以看到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收入几乎远远超过其他中小型商业银行所取得的国际结算收入,而且2011年各个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收入增长率大都
在30%以上,其中浦发银行较为突出,结算手续费2011年增长率超过100%。
其他中小型银行由于国际结算手续费收入基数较小的原因,2011年全年的增长率表现出普遍高于四大国有银行,也体现了我国中小银行在国际业务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参考文献:
[1]潘虹红.国际结算方式概述[J].商业现代化,2007年6月(上旬刊),总505期
[2]王家民.国际结算业务中的发展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10月.
[3]李刚、田原、张志亮.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6年2月(下旬刊),总459期
[4]汪芳.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J].技术与市场,2011年第7期
[5]原擒龙.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
信用证,转移可能存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资金风险,保全企业利益。
(三)控制型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建设
我国有句古话叫做“弃车保帅”,这就是最典型的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
所谓控制型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就是指在国际贸易风险不幸发生的情况下,及时对贸易行为的整体风险级别进行准确评估,采取适当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不危及贸易主体的限度内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措施。
由于国际贸易风险的成因众多,风险类型复杂多样,因此,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不能因为既往国际贸易往来中遭遇的风险较少而对可能发生的国际贸易风险估计不足。
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与国际贸易活动的流程、动态完全同步的风险监督控制体系,以期对可能发生的国际贸易风险及时发现,早作准备。
同时,企业应当在这个风险监督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将发生国际贸易风险时的企业应对举措常态化、固定化、制度化,提高企业在面对突然发生的国际贸易风险时的反应效率和管理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发生国际贸易风险的情况下,为企业在极其不利的局面中找到一线生机,留住未来发展东山再起的机会,减少损失,减少伤害。
(四)救济型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建设
所谓救济型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就是指在国际贸易风险依然不幸发生并且已经无法及时进行挽救的情况下,对贸易行为给企业造成的影响进行准确评估,并采取适当措施,将风险造成的损失及时补救以降低国际贸易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措施。
国际贸易往来中,很多时候造成国际贸易风险的原因并不是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能够控制和掌握的,因此,一旦发生超出企业预计的意外情况给国际贸易活动造成损失,那么这种损失将很难被及时的加以控制或转移。
例如前段时间在亚丁湾海域索马里海盗猖獗,就曾给全球海上商贸往来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这种时候,企业必须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作出预估,否则很难在风险发生后实现救济行为。
具体地说,企业可以通过事先订立国际贸易风险损失赔偿条款、事先
准备风险资金等方式,对可能发生的国际贸易风险进行救济管理。
我国有句老话叫做“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说的其实就是救济型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的一种。
(五)综合型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建设
所谓救济型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就是指企业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对在国际贸易中可能存在的国际贸易风险进行综合式管理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措施。
由于这种风险管理手段和措施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做出的,因此,这种风险管理手段和措施更基础,操作更简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最有益处。
具体地说,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督和管理制度。
通过任用高水平的风险监督和管理人员,将企业当前发生的国际贸易行为中的风险进行适当规避和转移。
此外,企业还应当建立风险识别和管理培训学习制度,对企业从事风险识别和管理的专门人员进行与时俱进的培训和教育,坚强现有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大量的足够的风险识别和管理人员。
然后,企业应当建立风险管理应急处理制度。
将遭遇国际贸易风险时的应急处理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这样才能加强企业对国际贸易风险的察觉、防范和补救的能力,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莱.国际贸易信用风险管理[J].国际市场.2006(02)[2]张志.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初探[J].经济师.2006(06)
[3]张桐赫.有关国际贸易中风险管理的讨论[J].经营管理者.2010(06)
[4]盖超.国际贸易中的风险防范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
[5]王新刚.关于国际贸易企业风险管理的探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