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2013级开始实施

合集下载

民族地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类专业建设初析

民族地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类专业建设初析

昌农业高等专科学 校 、凉山大学等四所专 科学校合并组 建 , 属于典 型的民族地 区新 建本科院校 。我校食 品类学科专业 由原农
产 品 贮 运 与加 工 、食 品 工 艺 、食 品 质 量 与 管理等专科专 业 , 已发展成食品科学 与 现
工程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 专业 、食 品科 学 与工程 专业 ( 营养与烹饪方 向 ) 生物 制 、 药等多个本科专业 ;食品科学与 工程 专业 2 0 年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 予资格 , 07 并于
源 苹 果 、 金 阳 青 花 椒 、 白魔 芋 等 , 有 全 国最 大的 洋 葱种 植基 地 、 优质 马铃 薯种 植 基 地 、 烟 叶 种 植 基 地 等 , 对 于 食 品 学 科 专 业 的 建 设 发 展 具 备 了 良好 的 区 域 优 势 。 西 昌学 院地 处 四 川省 凉 山彝 族 自治州 西 昌市 , 2 0 年通过教 育部审批 由原西 于 03
f类 的 食 品 类 专 业 实 践 教 学 学 分 不低 于
4 %。 其 次 将 实 践 教 学 模 块 科 学 合 理 的 划 0
( ) 创新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二 西 昌学院 “ 建 本科 院校 ‘ 新 本科学 历 ( 学位 )+ 职 业技 能素 质 ’人 才培 养 模式 创新 实 验 区” 是 四 川 省高 等院 校 人 I 才培 养模 式 创新 实验 区建设 项 目。根据 学 院 办 学 指 导 思 想 和 办 学 定 位 , 坚 持 积
f分为公共实践 必修 课、专业 实验课 、专业 实习必修课 、实践教育拓展课 、职 业技能 实训课五 个类 别 , 全面构 建职 业技能素养 培养平 台 。通 过创新实 践技能培养 模式 , 【强调职业技能 素质的培养f iI ,树立用 nI J练 职业生涯理论 指导 人才培养的理念 ,指导 食 品 专 业 学 生 对 市 场 需 求 形 势 做 出正 确 判 【断 ,准 确 定 位 ,避 免 了普 通 本 科 学 生 眼 高

四川大学本科生双学位管理办法

四川大学本科生双学位管理办法

四川大学本科生双学位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双学位”教育的通知》(川学位[2009]6号)文件精神,学校实行全日制本科生跨学科修读双学位教育,允许学有余力本科生在学好主修专业的基础上,跨学科修读双学位,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为了规范管理,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四川大学“双学位”是指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在保证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以辅修方式修读跨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课程(医学类专业除外)。

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并完成跨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规定课程者,可同时获得另一个学科门类的学士学位。

第二章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方式第三条根据社会需要、学生专业需求和学科特点,由教务处和学院协商确定开设专业,报四川省学位办审批同意后确定。

第四条双学位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要求原则上与现有本科各主修专业相同,以确保双学位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条由学院根据主修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确定60~70学分课程作为双学位的核心课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含毕业论文或设计)。

第六条双学位培养计划由教务处于每学年统一向学生公布。

第七条本科生修读双学位教育实行单独组班和跟班修读管理。

1、单独组班的专业,采取周末或晚上集中授课的方式开设双学位课程,完成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2、跟班修读的专业,按照主修专业选课方式选修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完成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第三章修读条件第八条四川大学在校全日制本科二年级学生(5年及以上学制的学生可在三年级),学有余力,均可申请双学位学习资格(学生须跨学科门类选择双学位学习),经双方学院审核同意,教务处审批后,择优录取。

第四章学籍管理第九条获得修读双学位学生的学籍关系保持在其主修专业不变。

确因无法坚持学习或有其他特殊原因需中止学习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双学位所在学院和教务处同意后,可终止双学位学习。

四川大学经济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四川大学经济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四川大学经济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和学校相关工作要求,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6月9日,我院举行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启动会。

会议邀请到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执行院长王xx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盖xx教授,四川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xx 教授莅临参会。

学院党委书记熊xx教授,经济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院长蒋xx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蒋xx 教授、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以及各系分管本科教学的副系主任、教学科研办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副院长龚xx教授主持。

党委书记熊xx教授首先代表学院向各位与会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她谈到,经济学院历来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将本科教育作为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成功申报既是对我们多年来高度重视本科教育的鼓励和肯定,同时也是希望和鞭策。

今后,我们将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根据教育部和四川大学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加快专业谋划与布局,认真实施好一流专业建设方案,努力在专业改革创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教务处副处长李xx教授介绍了教育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背景,并从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学成果、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培养质量四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四川大学的具体工作要求和举措。

经济系系主任姚树荣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系主任李旸教授分别汇报了目前我院两个本科专业建设情况。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相关负责人盖xx教授以“打造国家经济学基地2.0,培养经济学拔尖人才”为题,对标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从目标定位、主要举措、育人机制、管理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在建设经济学国家一流专业的具体思路和举措;西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相关负责人王xx教授详细阐述了在专业建设中,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引领“三新”即新思政、新财经、新西部建设的具体实践,他强调了要将专业建设与“一带一路”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深化国际合作,要将国际化人才培养落地西部,强化改革创新。

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
21 0 2年 9月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Re e rhi g e u ainDe eo m e t sa c n Hih rEd c t v lp n o
S p 2 1 e. 0 2
第 2卷 9
第 3期
V0 . 9No 3 I2 .
教 学科 研 的 紧密 结合 是 培 养 拔 尖 人 才 的重 要 途 径
ti u in b n LTE S i- r i-p i a r yC l rb to yNo - pn o bts l -r a o — t
li ai i dl io R d t nMo e说明在等离子体 的研究 中 sn ao
应用输运理论的必要性 , 它在等离子体诊断技术 中是不可缺少的, 这样使学生知道 自己不仅要学 习基础知识 , 而且在不 同的领域 中要善于灵活运 用, 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的部 分 , 们提 出明确 的教 学要 求后 , 把这一 部 我 就
程 中结合最新 的科研成果 ,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 , 同时提高学生对科研 的参与热情 。物
分留给学生 自学 , 同时把 自己在科研过程 中遇到 的或者已经解决的一些有启发性 的问题布置给学
理学 的进展激励着其它学科新方 向的研究 , 反过
输运过程” 节时, 一 结 二、 改进授 课 内容 以及 方 式 . 好地 实 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讲授“ 更
施教学 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在授课过程 中, 我们注意到在 国内 目 前采用 较多 的还是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 , 课堂上讲授 的内容很多 , 留给学生讨论和提问的时间相对要
合 自己发 表 的论 文 Anls f h reSae s a i o ag tt - ys C Di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刘黎;黄云生;马义华【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转而对应用型的创新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对于一些独立的地方院校如何从研究型的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进行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是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通过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完善与构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期刊名称】《市场论坛》【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作者】刘黎;黄云生;马义华【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1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确定(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随着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

按照当前的理解,应用型人才概念的界定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传统高等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侧重于理论知识,被称之为学术型研究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通过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探寻未知领域的新知识,寻求真理是其动力,最终在自己的所属领域内进行所谓的理论创新,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应用型人才正好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是指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中心,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工作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应用型人才更突出强调与现实接轨,要体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而不一定像学术型人才要对知识十分精通、追寻根源。

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的界定,除了要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之外,还要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试行)》川大教[2007]114号文件的精神,为了规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项目经费,让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原则及要求1、“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是用于国家级和校级(包括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专项经费。

实行“自主计划、自主使用、专款专用"的原则。

2、“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由教育部专项下拨,学校专项划拨配套经费及学校教学经费共同建立。

该经费严格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财经制度以及《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合同书》的预算执行,做到按计划、不超支、厉行节约、专款专用。

3、项目经费适用范围:主要用于购买项目必要的实验设备、实验耗材、图书资料以及相关调研开支等。

4、学生在预算框架下自主使用,学校不提管理费,教师不得使用学生研究经费,但涉及到单宗较大金额(500元及以上)的经费使用时,需指导教师审签后方能报销。

项目结题后,剩余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5、单宗设备金额大于800元的,需根据《四川大学设备管理工作规定》川大实[2003]3号文件的要求,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项目结题后,该设备或物品归学院所有,并用于以后的学生科研活动。

二、组织管理1、学校成立由教务处、财务处以及各学院共同组成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工作组,负责项目经费的预算、审批、划拨和报销等管理工作。

2、教务处负责“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的预算,并具体负责国家级项目经费本的管理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的审核。

3、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划拨和审核、报销.4、各学院负责本单位校级项目(包括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审核以及专项经费本的管理。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
【 摘 要】 近年来 , 随着我 国产业结构的转型 , 大部分研 究型 大学培养 的毕 业生 已经很难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转而对应用型
的创新人 才的需求急剧 增加 。为此 , 对于一些独立的地方 院校如何从研 究型 的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进行转 变显得 尤为重要 。文章
主要是 以四川大学锦城 学院的转 型发展为例 , 通过明确应 用型创 新人才培养模 式 的 内涵 , 对 四川 大学锦城 学院的本科 应用 型创 新人 才的培养模 式进行 了全 面剖析 , 并提 出了完善与构建本科 应用型创 新人 才培 养模 式的对策与建议 。
市 场 论 坛
MARKET FORUM
人 力资源 市场
2 0 1 4 年 第8 期
( 总第 1 2 5期 )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以 四川 大 学锦 城 学 院 的转 型发 展 为例
刘 黎 黄 云 生 马 义华2
( 1 .四 川 大 学 四川 成 都 6 1 0 0 6 5 2 .成都信 息 工程 学 院 四川 成都 6 1 0 2 2 5 )
2 O 1 4 Z R o o 9 9) 。
【 作者简介 】 刘 黎 ( 1 9 6 6一) , 四川叙永人 , 四川大学教务处 副处长、 研 究员 , 研 究方向 : 本科教 学理论和 实践 ;
黄云生( 1 9 6 6一) , 四川成都人 , 四 川 大 学财 务 处 副研 究 员 , 研究方向 : 财 务 理 论 研 究 和 实践 ;


应 用 型 创 新 人 才培 养 模 式 内涵 的
仅要具有应用型 人才所 要求 的运 用所 学知识 和技 能 的能力 , 更要具有对所学 知识 和技 能进 行二 次创 新。 因此 , 应 用 型创 新 人才 和应 用型人才 二者 之 间有 着 天然 的内在联 系 , 同时二

国 家 级 教 学 成 果 奖 申 请 书-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双创实践教育体系 构建与实践

国 家 级 教 学 成 果 奖 申 请 书-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双创实践教育体系 构建与实践
该体系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覆盖; 二是构建“发现问题——激发灵感——提升能力——实现创意” 双创实践教育全链条; 三是校外行业精英参与“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过程实施——教 学质量评价”全过程。
该体系有效解决了在双创实践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四个突出问 题:
1.实习基地不稳定、量少质差,体系不完善。导致学生实习时间 短、动手少,对岗位职责、产业链等缺乏完整认识,学生实践动手能 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
c:成果属普通教育填 1,继续教育填 2,其他填 0。 d:成果属本科教育填 1,研究生教育填 2,其他填 0。 4.推荐序号由 5 位数字组成,前两位为推荐单位代码,按照附件 1 中各推荐单位代码填写,后三位为推荐单位推荐成果的顺序编号。 5.申请单位需提供一个成果网址,将成果申请材料和认为必要的 视频及其他补充支持材料放在此网址下,并保证网络畅通。 6.成果曾获奖励情况不包括商业性的奖励。 7.成果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或开始研制的日期;完成时 间指成果开始实施(包括试行)的日期;实践检验期应从正式实施(包括 试行)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 间。 8.本申请书统一用 A4 纸双面打印(封面去掉“附件 3”字样), 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 4 号字。需签字、盖章处打印复印无效。 9.指定附件备齐后合装成册,但不要和申请书正文表格装订在一
/
推荐单位名称 推荐时间
四川省教育厅 2018 年 4 月 25 日
填表说明
1.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 35 个汉字。
2.成果科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 年)》(教高〔2012〕9 号)的学科门类分类(规范)填写。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不超过 1000 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2013级开始实施)
为努力实现把我校建成“中国一流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战略目标,构建具有四川大学特色的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真正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根据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培养方略
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2.培养体系: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 “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综合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双特生”
“2” “两阶段”培养过程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个性化教育阶段
“3” “三大类课程体系” 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创新探索型课程体系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
“X” 若干个支撑项目
3.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培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在本科前半段(一年半到两年半),即通识教育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育;在后半段(余下的两年半到一年半),即个性化培养阶段,主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成长需要,分类开展大学生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实践
应用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教育。

“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际化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把国际化、跨文化观念和教育资源融合到教学中,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

二、培养计划制定的基本框架
(一)培养方案基本内容
1. 专业培养目标
2. 专业培养要求
3. 基本学制及修业年限
4. 授予学位
5. 基本学分学时
6. 专业核心课程
7. 教学计划进度表
(二)弹性学制
基本学制为4年的本科专业,学习年限原则上为3-6年;基本学制为5年的本科专业,学习年限原则上为4-7年。

(三)毕业学分要求
四年制本科培养总学分一般为:文史哲艺术农理:140-165学分;经管法:150-160学分;工科、非临床医学类(四年制):160-180学分;
五年制本科培养总学分一般为:非临床医学类(五年制)、临床医学类(五年制)、建筑及城规类:210-225学分。

1.选修课:学分所占比例≥30%;
2.实践教学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医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5%。

其中,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5学分。

毕业论文(设计)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6—8学分,理工农医类专业不超过10学分。

3.工科类专业课程学分学时安排:参照相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制定。

(四)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个性化教育两部分构成,涵盖“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三大类课程体系。

实践训练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验、实习实训、创新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全部课程和教学活动属性为必修或选修。

教学体系一般框架示意图如下:
(五)毕业论文(设计)时间要求
原则上文法经史哲管艺术类专业≥8周;农、理科类专业≥14周;工科类专两阶段教育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通识教育和
专业基础教

通识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 形势与政策 外语 体育 军事理论、军训 新生研讨课 中华文化(文学篇/历史篇/哲学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类(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要求选择) 跨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个性化教育
阶段(含学
术研究型、创新探索
型、实践应用型课程) 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程(至少一门、总计不低于3学分的全英语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
实践环节 实验、实习实训 创新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特长
与技能;科技成果) 毕业论文(设计)
业≥16周;非临床医学类专业≥16周,其它专业参照执行。

(六)转专业制
为让每个学生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潜力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重新选择专业,鼓励教学资源和条件有保障的学院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要求(具体方法参照学校转专业相关文件执行)。

鼓励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

(七)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
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校认可的各类竞赛、科研训练计划、技能训练等活动获得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具体办法参照《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川大教[2011]164号)执行。

(八)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每个学生在学期间要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三、课程设置
(一)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
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体育、军事理论、军训等公共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含文化素质公选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具体修读要求如下:
1.通识教育课程
(1)思想政治理论课:修读14学分(理论课9学分、社会实践5学分)。

课程名称理论学分实践学分总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1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3 2 5
系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1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1 3
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课带社会实践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单独开设实践课程。

(2)英语课程(College English):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修读10学分,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完成。

(3)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每学期1学分,安排在前四个学期完成。

(4)军事理论、军训(Military theory 、Military training):共计1学分,全校必修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

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安排在“实践及国际课程周”。

(5)形势与政策(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为全校必修课,计2学分。

(6)中华文化(文学篇/历史篇/哲学篇)(Chinese culture)三篇任修一篇,3学分,文、理、医科安排在2秋,工科安排在2春完成.
(7)大学生心理健康1学分。

(8)新生研讨课1学分。

(9)跨专业选修课程(含文化素质公选课)至少6学分。

2.专业基础教育课程
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指各学科、专业应修读的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

(二)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分设学术研究型课程、实践应用型课程、创新探索型课程三大类课程体系。

每一个学生只需修读一个类别的课程即可满足培养要求。

课程涵盖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同时,各专业至少应开设1门、总计不低于3学分全英语授课课程。

四、学分认定
1.理论课原则上16学时对应1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1—2周为1学分,实验课程原则上16—24学时为1学分;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及兄弟院校合作办学的学分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认定。

2.“实践及国际课程周”开设的课程,原则上每周计1学分,或按16学时对应1学分计算学分。

3.毕业需获得2个创新创业教育学分。

五、教学计划安排原则
1.必修理论课程(含课带实验课程)原则上要求在大三上期(五年制在大四上期)完成,从大三下期(五年制在大四下期)开始开展个性化教育。

2.按两学期安排教学计划,每年春季学期后2-4周为“实践及国际课程周”,主要用于开设短期课程、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学术前沿和创新创业系列讲座以及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实习、实训、“国际交流营”和“海外留学经验”交流会、读书-报告等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