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DDT六六粉
杀虫剂作用机制

类型代表种类特点作用机制备注有机氯类DDT以苯为合成原料(六六六也是)在环境中的高残留性及在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性作用于神经系统轴突部位的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道关闭延迟,引起动作电位的重复后放,导致神经过度兴奋,信号传递中断,最终死亡。
1874年合成,1939年发现其杀虫活性,1948诺贝尔奖,1973年禁止使用。
六六六、环戊二烯类(毒杀芬、狄氏剂、艾氏剂、七氯、灭蚁灵、硫丹)不以苯为原料。
化学性质稳定,水中溶解度低,脂溶性强,易被动植物吸附,可在生物体内富集,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不易分解(硫丹除外)。
作用于GABA受体上的苦毒宁位点,促使GABA门控的Cl-通道开放,使大量Cl-涌入膜内,造成神经膜电位超极化,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致使虫体对兴奋性的信号传递反应不敏感,影响其正常的神经活动,最终死亡。
有机磷类(OPs)磷酸酯(速灭磷)、硫逐磷酸酯(对硫磷、辛硫磷、内吸磷、毒死蜱)、二硫代磷酸酯(乐果、灭蚜松、甲拌磷、特丁硫磷)、硫赶磷酸酯(氧乐果、丙溴磷)、磷酰胺酸衍生物(乙酰甲胺磷)、磷酸酯(敌百虫)磷酸氟衍生物、焦磷酸衍生物、次膦酸酯类高效、广谱具有触杀、胃毒、熏蒸等多种作用方式在植物体内可代谢降解,有些残效期短、低毒,如马拉硫磷;有些残效期较长,如甲拌磷有些品种具有内吸作用;有的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施于叶面对叶背害虫也有效抑制神经突触传递中的递质水解酶—乙酰胆碱酯酶,使释放到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大量积累,从而阻断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导致昆虫死亡。
有机磷酸酯与AChE酯动部位丝氨酸的羟基共价结合后,由于磷酰化酶的解离速度非常缓慢,使AChE无法恢复而抑制其活性。
多为油状液体,少数为固体,颜色深,有大蒜臭味沸点一般很高,在常温下蒸气压很低。
但敌敌畏蒸气压高。
大多数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而溶于一般有机溶剂,但有的在水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如敌百虫、乐果、甲胺磷、磷胺等。
碱性条件易分解失效对土壤害虫有效的品种:甲拌磷、二嗪磷、毒死蜱、特丁硫磷、辛硫磷(施用时浸种/拌种、配成毒土)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乐果,氧乐果,甲拌磷,乙拌磷,异丙磷,灭蚜松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用列入“PIC”名单的5种高毒农药: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氨基甲酸酯类(CAs)N,N-二甲基氨基甲酸酯类(抗蚜威、抗蝇威、敌蝇威、异索威、吡唑威、嘧啶威、地麦威)、N-甲基氨基甲酸芳香酯(甲萘威、仲丁威、灭害威、残杀威、除害威、速灭威、害扑威、叶蝉散、克百威)、N-甲基氨基甲酸肟酯(涕灭威、灭多威、棉果威、杀线威、抗虫威)、N-酰基(或羟硫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棉铃威)大部分氨基甲酸酯类比有机磷杀虫剂毒性低,对鱼类比较安全,但对蜜蜂具有较高毒性;对人畜的毒性都比较小。
中国遭受生物入侵严重后果 农业部采取措施有效应对

中国遭受生物入侵严重农业部采取措施有效应对作者:刘斌来源:中新网发布者:日期:2003-09-25 今日/总浏览:671/3021 农业部近日透露,近年来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传入数量多、传入频率快、蔓延范围大,呈危害加剧、损失加重的趋势。
人民日报报道说,农业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今年已在辽宁、四川、云南等地开展了灭毒除害试点行动,铲除豚草190亿株,铲除紫茎泽兰6万多亩。
农业部所属科研机构已筛选出专对紫茎泽兰和豚草的高效除草剂,并先后扑灭了传入中国的蚕豆染色病毒和香蕉穿孔线虫病。
据介绍,目前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约有400多种,全国各省(区、市)均有外来生物入侵,其蔓延已给中国造成严重危害:危害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稻水象甲、香蕉穿孔线虫和美洲斑潜蝇分别使相应的农作物减产50%、40%和60%以上;水花生对水稻、小麦和玉米全生育期引起的产量损失分别达45%、36%和19%。
据估算,仅11种主要病虫草害每年给农林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574亿元,中国各地每年用于打捞水葫芦的费用超过10亿元。
危害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
外来生物入侵直接威胁中国的生态安全,在一些地区甚至造成生态灾难。
紫茎泽兰以每年10公里的速度由南向北蔓延,侵入农田植被、占领草场和采伐基地,排挤本土植物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
危害人畜健康,威胁人类安全。
侵入中国的豚草所产生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近年来又导致北方地区枯草热症逐年上升。
一些外来动物如福寿螺等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人类安全。
面对外来生物入侵的严峻形势,农业部先后制定了相关规章、规划和技术规程,近期正在抓紧组织起草《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条例》及实施细则。
选择重点防治对象,建立风险评估技术指标、参数与风险评估体系。
目前,全国县以上农业部门大多建立了农业环境保护和动植物检疫专门机构,开展物种检疫管理和生态环境监测等工作。
眼下,农业部正在抓紧建立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将普查、监测、快速反应与紧急扑灭、持续控制4项功能集于一身,加强普查和防治技术研究开发,在生物入侵问题的立法、执法、科技、人才培养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生物圈2号

紫茎泽兰
水葫芦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亚利桑 那的沙漠上建造了一个实验 基地——生物圈2号,占地 12000平方米,容积达141600 立方米,由80000根白漆钢梁 和6000块玻璃组成。里面有 微型的森林、沙漠、农田、 海洋、溪流,还有猪、牛、 羊、鸡、鸭等家禽,以及人 问题:生物圈2号作为一个特殊的 居住的房子,1993年1月,8 生态系统,科学家能够在里面生 名科学家进入,计划在里面 活时间长达一年多,说明该生态 呆上两年,一边从事科研, 系统 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随 一边劳动,自给自足。然而 后科学家不得已撤离,表明该生 一年多以后,由于里面的氧 态系统 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 气含量大幅减少,科学家不 得不提前撤离,结束探索。
外来入侵特种的危害
紫茎泽兰:又名解放草、破坏草。原产中美洲,全株有毒、 排挤其他植物,危害农田、畜牧业有植物杀手之称。自漂洋过海 来到我国之后一路疯长,所到之处破坏大量良田给农业生产带来 极大的危害。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防治方法。 豚草:恶性杂草。原产北美洲,抑制其他物种,开花散粉时危 害人类健康,引发“枯草热”和“花粉病”。 水葫芦:原产巴西,堵塞河道、污染水质,危害环境。由于不 合理的引进物种对我国水产业造成了极大危害。
生物圈2号鸟瞰
生物圈2号全景
生物圈2号远景
夜幕下的生物圈2号
00
生物圈2号外景 生物圈2号内景 生物圈2号的工作人员 生物圈2号的其它设施 结束
生物圈2号外景
01
居住区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 农业区 沼泽 海洋
沙漠
返回
生物圈2号内景
“西肺”
02 居住区
农业区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沼泽 沙漠 “南肺”
DDT的危害(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流动)
ddt杀虫原理

ddt杀虫原理
DDT是一种有机氯农药,其杀虫原理包括两个方面:神经毒
性和胃毒性。
1. 神经毒性:DDT可以靶向害虫的神经系统,干扰其正常的
神经传递。
DDT可以与昆虫神经细胞膜相结合,抑制神经细
胞中的Na+通道。
这导致神经脉冲传递被阻断,干扰了虫体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最终导致虫体的瘫痪和死亡。
2. 胃毒性:DDT进入害虫体内后,虫体会摄入毒性化合物自
身或其代谢产物,导致虫体体内的酶系统遭到破坏。
DDT具
有强烈的氯化作用,可以与虫体体内的各种氢化酶、氧化酶等发生反应,破坏关键的代谢路径或酶系统,导致虫体的能量代谢紊乱、内脏损伤等,最终引起虫体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DDT的毒性不仅对害虫有效,也对其他生物,包括人类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因此,DDT的使用需要谨慎,在农业和防疫中,应严格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方式,避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生物入侵DDT六六粉

危害
六六六稳定性强,不易分解,大量使用直接造成对农作物的污染,同 时农药残留在水和土中,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人体又不能通过新 陈代谢把它排出体外。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人中毒。人体中毒 时,对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多汗、无力、震颤、上下肢 呈癫痫状抽搐、站立不稳、运动失调、意识迟钝甚至昏迷,并可因呼 吸中枢抑制而呼吸衰竭。对消化系统造成流涎、恶心、呕吐、上腹不 适疼痛而腹泻等症状。呼吸及循环系统可以造成咽、喉、鼻粘膜充血, 喉部有异物感,吐出泡沫痰、带血丝、呼吸困难,肺部有水,血压下 降,心律不齐、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方式
1,对森林和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
2,污染物的排放 3,采集(药用,食用)
4,采樵
5,狩猎和捕捞
特点
广泛性,多变性,潜在性,协同性,累积和放大等特征和性质
生物入侵
科普读物 目录
《外来生物入侵—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பைடு நூலகம்掀起生物入侵者的“盖头"来 1.生物入侵——一条看不见的战线 2.澳大利亚——兔子、狐狸和鲤鱼的故事 3.美国——斑马贻贝的故事
鲤鱼
鲤鱼在中国是喜庆的东西,但在澳大利亚,它们被视为 一大害。自100多年前从欧洲引进后,这种鲤鱼大量繁殖。 这东西十分皮实,水温高低不在乎,含盐量接近海水的水也 抗得住,扔在地上两三个小时,放回水里照样游得欢。它们 数量多,肚子大,吃光了水草,把本地鱼种推到了灭绝的边 缘。澳大利亚人把它们称作“水兔”,与坏了名声的兔子相 提并论。 那么,吃了它不行吗?澳大利亚人不吃,连喂猫的资格 都没有,商店里自有各种猫食出售。一般人捕到了,如果在 荒郊野外,一扔了之,如果在城里,则必须埋掉。谁如果把 它放回水里,就犯了法了,就要上法庭。为了消灭鲤鱼,各 州没有少想办法,但都和灭兔类似,效果不理想。
六六六滴滴涕

1.气相色谱法 1.气相色谱法
(1)原理 样品中六六六、滴滴涕经提取、净化后用气相色 谱分析,再与标准品比较定量。 出峰顺序:α 666、 666、 666、 666;P,P`出峰顺序:α-666、γ-666、β-666、δ-666;P,P`DDE、O,P`-DDT、P,P`-DDD、P`-DDT。(如下 DDE、O,P`-DDT、P,P`-DDD、P`-DDT。(如下 图) 检测限: α-666、γ-666、β-666、δ-666依次为: 666、 666、 666、 666依次为: 0.2,0.3,0.4,0.8ug/Kg; P,P`-DDE、O,P`-DDT、 0.2,0.3,0.4,0.8ug/Kg; P,P`-DDE、O,P`-DDT、 P,P`-DDD、P`-DDT依次为:0.5,2.7,1.6.4.0ug/Kg P,P`-DDD、P`-DDT依次为:0.5,2.7,1.6.4.0ug/Kg
滴滴涕滴滴涕ddtddt化学名称为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也有几种异构化学名称为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也有几种异构体化学性质较稳定分解缓慢可溶于脂肪一旦进入人体就很体化学性质较稳定分解缓慢可溶于脂肪一旦进入人体就很难排出可在肝脏中积累中毒也可通过食物链中毒滴滴涕在土壤难排出可在肝脏中积累中毒也可通过食物链中毒滴滴涕在土壤中可维持十至十五年不分解所以造成各种动植物食品存在农药残中可维持十至十五年不分解所以造成各种动植物食品存在农药残留问题
(5)测定
①
② ③ ④
1.气相色谱参考条件: 1.气相色谱参考条件: 色谱柱:φ3mm*2m玻璃柱,以OV-17(15g/L) 色谱柱:φ3mm*2m玻璃柱,以OV-17(15g/L) 和QF-1(20g/L)的混合固定液涂于硅藻土上 QF20g/L)的混合固定液涂于硅藻土上 (80-100目) 80-100目) 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温度:汽化室215°,柱箱195°,检测器225° 温度:汽化室215°,柱箱195°,检测器225° 载气:N2:制标准品曲线:取混合标样,注入已稳定的 2.汇制标准品曲线:取混合标样,注入已稳定的 仪器中,进行分析,根据各组分出峰时间和浓度 汇制曲线图或编制ID表。 汇制曲线图或编制ID表。
ddt的参数 -回复

ddt的参数-回复DDT是一种有机氯杀虫剂,全称为二苯二氯气磷。
它是一种无色结晶性固体,具有强烈的杀虫作用,因此被广泛用于农业和公共卫生领域。
然而,由于其长期存在性和环境累积性带来的严重环境和健康问题,DDT已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
本文将从DDT的定义、化学性质、毒性效应、危害和禁用等方面一步一步地回答有关DDT的参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DDT的定义和化学性质。
DDT是由二苯基和二氯甲基通过氰化反应合成的,化学结构式为C14H9Cl5。
它是一种非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很低的水溶性和挥发性。
这也意味着DDT在环境中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能够积累在土壤和生物体内。
在农业领域,DDT的主要应用是杀虫。
它可用于防治农作物的害虫,如蚜虫、甘蓝夜蛾和蚜虱等。
DDT的杀虫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昆虫神经系统中的钠通道,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昆虫死亡。
然而,虽然DDT对昆虫有很大的杀伤力,但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也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
DDT进入人体后,会通过吸入、摄入和经皮吸收的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一旦进入体内,DDT会逐渐在脂肪组织中积累,长期暴露可能导致DDT在人体内的浓度逐渐增加。
长期暴露于DDT可以对人类健康造成多种危害。
首先,DDT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DDT可能导致乳腺癌、卵巢癌等妇女癌症的发生风险增加。
其次,DDT对人类的内分泌系统也有影响。
它可以干扰内分泌系统中的雌激素和雄激素平衡,导致生育和生殖方面的问题。
此外,DDT还可能对儿童的神经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智力发育水平和引发行为异常等。
基于上述的环境和健康问题,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措施禁止或限制DDT 的使用。
例如,在1972年,美国禁止了DDT在农业领域的使用,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陆续跟进,相继禁用DDT。
然而,DDT的使用仍在一些国家的特定情况下被允许,如防治疟疾。
目前,使用DDT的主要领域是公共卫生,尤其是疟疾防控。
难禁的DDT

322004年5月17日联合国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通过了一个公约,这个公约又被称为“禁用化学药物黑名单”或“肮脏的12种化学物”,其中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欧美大多数国家禁用的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也赫然在目,位居第四。
DDT作用的争论但是,对于这些化学物质能否完全禁止人们却普遍怀疑,最为典型的莫过于DDT。
直到今天,DDT并没有寿终正寝,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还在频繁地使用它,使用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杀灭病虫害,比如最典型的是喷洒DDT来杀灭虫子,以防止传播疟疾。
如今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国都在广泛使用DDT以抗御疟疾,而疟疾每年造成100万人死亡,因而使用DDT好像是一个有效的防止疟疾的简易方法。
DDT现在仍然有其市场,并且“大小是一个角儿”,这一点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也不得不承认。
该署化学部主任吉姆·威里斯估计,尽管从2004年5月17日起,DDT就成为违禁化学物,但是还是有约25个国家将继续使用。
而这些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对于他们来说,使用DDT会产生有害作用,但不使用DDT又不可能有效地防止疟疾。
联合国的统计是,如果不使用DDT灭蚊,疟疾每30秒钟就会夺去一名非洲儿童的生命。
疟疾不仅是非洲人健康和生命的大敌,而且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对于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人们来说,除了认为DDT可以救人于疟疾的水火之外,还存在着DDT无毒或对健康与环境无损的看法,因为很多人认为DDT有毒并无明确证据。
比如,南非国家卫生部国家疟疾项目经理迪瓦南德·姆拉萨就认为喷洒DDT对人健康没有任何影响。
在南非,人们只在屋檐下和传统的泥土结构的屋内喷洒DDT,而且时间也只是在蚊子抵抗力最弱的8~10月份。
喷洒的工人还要做防护,比如穿上防护服。
所以南非人认为联合国把DDT与其他11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列为禁用物是太为僵化。
DDT与其他污染物的流向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不这样认为,该署主席克劳斯·托普菲认为,大量的事实证明每年由人类释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是最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M2.5
定义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 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 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 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 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 量的影响更大。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
DDT
又作滴滴涕,学名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化学式: (ClC6H4)2CH(CCl3)。白色晶体,不溶 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剂,对人类 毒性低,曾经是最著名的合成农药和杀 虫剂。后来人们发现DDT不易降解,积 累下来对鱼类和鸟类生存繁殖不利,破 坏生态平衡,因此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已 经停止使用DDT,只有少数地区继续使 用以对抗疟疾。
六六粉
六氯环己烷,是环己烷每个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 被氯原子取代形成的饱和化合物。英文简称HCH。 分子式C6H6Cl6 。分子的结构式中含碳、氢、氯原 子各6个,因此它可以看作是苯的六个氯原子加成 产物。白色晶体,有8种同分异构体。666对昆虫有 触杀、熏杀和胃毒作用,其中γ异构体(又称林丹) 杀虫效力最高,α异构体次之 ,δ异构体又次之, β异构体效率极低。六氯化苯对酸稳定,在碱性溶 液中或锌、铁 、锡等存在下易分解,长期受潮或 日晒会失效。本品对环境有危害作用,有毒性。
性质 工业品DDT为白色或微黄固体,组成一般为 70%的p,p'DDT及20%的o,p'- DDT ,后者杀虫活性较弱,是主要的副产 物。 DDT 是高度疏水的无色结晶固体,有微弱的特征气味。 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和油脂中。它对空气、 光和酸均稳定,但在碱存在下,可以消除分子氯化氢,得到 1,1-双(对氯苯基)-2,2-二氯乙烯(DDE),在强烈水解条件 下还可以生成邻-(4-氯苯基)-4-氯苯乙酸(DDA)。 DDT 是用氯苯和三氯乙醛于酸性条件下高温缩合而成的。 反应需要在硫酸或发烟硫酸的存在下进行, DDT的产率几乎 是定量的。
代谢
DDT的主要代谢产物是上文所提到的消除产物DDE,其代谢最终产物则为亲水性 的DDA,它可以随尿排出动物体外。此外在昆虫和其他动物组织中,还可以发 现进一步代谢的产物——2,2-双(对氯苯基)-1,1-二氯乙烷(DDD)。
毒性
DDT具有中等的急性毒性,从半数致死量的角度来看DDT对温血动物的毒性是相 当低的。但是问题在于,DDT以及其主要代谢产物DDE,由于具有较高的亲脂性, 因此容易在动物脂肪中积累,造成长期毒性。此外,DDT还具有潜在的基因毒 性、内分泌干扰作用和致癌性,也可能造成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DDT 的代谢物DDE并且是一种抗雄激素。
成因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 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 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粒径 2.5 微米至 10微米的粗颗 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 ;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 (PM2.5) 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 有机物等。 可查资料显示,煤炭燃烧排放的烟尘中有许多无法 去除的超细颗粒是无法去除的超细颗粒,是PM2.5 细颗粒的 主要来源。而煤炭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空气中其 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 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成固体污染物,成为 PM2.5升高 的最主要原因。
斑马贻贝
是一种贝壳上具有斑马花纹形条纹的水生软体动物,原 产于黑海地区,而现在这种软体动物已经遍布英国、西欧、 加拿大和美国的水系。斑马贻贝以浮游生物为食,由于繁殖 很快可以影响整个水体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人们在超过 230 个湖泊里发现了斑马贻贝,其踪迹遍 布美国东部各州和加拿大南部,尤以五大湖区最为严重。它 们堵塞管道,污染水源,排挤当地物种,对水力发电、居民 饮水、船舶航运、水产养殖、水上旅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比如,1988年夏季,门罗水力发电厂进水管道减少了25%的 进水量;当年12月,由于斑马贻贝的影响,电厂停止进水两 天,附近的部分工厂及学校也停止供水,花费了25万美元清 理才重新启动,之后电厂花费了 600 多万美元设计新的取水 系统,以防止斑马贻贝的影响。
4.给生物入侵者“画个像”
二、生物入侵——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问题
1.卧榻之畔,入侵者已“酣睡良久”
2.外来物种与生物入侵种良莠有别
3.“生物恐怖分子”名录
三、生物入侵路径——一曲人类自己奏响的悲歌
1.无意引入——魔盒初启 2.有意引入——都是无知惹的祸 3.自然入侵——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
狐狸
鲤鱼
鲤鱼在中国是喜庆的东西,但在澳大利亚,它们被视为 一大害。自100多年前从欧洲引进后,这种鲤鱼大量繁殖。 这东西十分皮实,水温高低不在乎,含盐量接近海水的水也 抗得住,扔在地上两三个小时,放回水里照样游得欢。它们 数量多,肚子大,吃光了水草,把本地鱼种推到了灭绝的边 缘。澳大利亚人把它们称作“水兔”,与坏了名声的兔子相 提并论。 那么,吃了它不行吗?澳大利亚人不吃,连喂猫的资格 都没有,商店里自有各种猫食出售。一般人捕到了,如果在 荒郊野外,一扔了之,如果在城里,则必须埋掉。谁如果把 它放回水里,就犯了法了,就要上法庭。为了消灭鲤鱼,各 州没有少想办法,但都和灭兔类似,效果不理想。
兔子
兔子
兔子是随第一艘殖民船落户澳大利亚的,它们以每年1 00多公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许多地方简直是漫山遍 野。偏偏澳大利亚极为干旱,尤其是内陆,一棵草都是宝贵 的。兔子所过之处,像蝗虫一样,风卷残云般地吃光了仅有 的一点绿色。这就给这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带来了大麻 烦。一场历时一个多世纪的灭兔行动开始了。各州都开始筑 木栅栏。栅栏动辄上千公里,甚至数千公里。但兔子会打洞, 栅栏挡不住。其他办法诸如挖沟、烟熏、投毒、设夹子和驱 狗追杀等,效果也都不理想。最后想出一条“毒计”,投放 病毒,用蚊子作媒体,兔子感染后,慢慢病死。这一招相当 成功,兔子数量大减。然而,兔子渐渐地获得免疫力,不怕 这种病毒了。下一步用什么武器,目前还不清楚。
历史
1874年,奥地利实验室一位大学化学系学生奥特马·蔡德勒合成了DDT, 但人们没有发现它的用处 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发现DDT可 以能迅速杀死蚊子、虱子和农作物害虫,并比其他杀虫剂安全。随后 于1940年他获得了第一个瑞士专利。1942年,商品DDT面市,用于植物 保护和卫生方面。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时期,世界很多地方传 染病流行,DDT的使用令疟蚊、苍蝇和虱子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使疟疾、 伤寒和霍乱等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下降。由于在防止传染病方面的重要 贡献,米勒于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DDT在环境中非常难分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 蓄积,甚至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也检测出DDT。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 尔·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所著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在唤起公众意识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据估计,DDT在生 物体内的代谢半衰期为8年;鸟类体内含DDT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 化,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极的食肉鸟如美国国鸟白头海雕几乎因此而 灭绝。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方式
1,对森林和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
2,污染物的排放 3,采集(药用,食用)
4,采樵
5,狩猎和捕捞
特点
广泛性,多变性,潜在性,协同性,累积和放大等特征和性质
生物入侵
科普读物 目录
《外来生物入侵—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掀起生物入侵者的“盖头"来 1.生物入侵——一条的故事 3.美国——斑马贻贝的故事
危害
六六六稳定性强,不易分解,大量使用直接造成对农作物的污染,同 时农药残留在水和土中,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人体又不能通过新 陈代谢把它排出体外。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人中毒。人体中毒 时,对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多汗、无力、震颤、上下肢 呈癫痫状抽搐、站立不稳、运动失调、意识迟钝甚至昏迷,并可因呼 吸中枢抑制而呼吸衰竭。对消化系统造成流涎、恶心、呕吐、上腹不 适疼痛而腹泻等症状。呼吸及循环系统可以造成咽、喉、鼻粘膜充血, 喉部有异物感,吐出泡沫痰、带血丝、呼吸困难,肺部有水,血压下 降,心律不齐、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
1788年以前,澳大利亚还是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孤 岛,岛上动植物自成一体,没有豺狼虎豹,食肉动物只有一 种小型的有袋类动物和数量不多的野狗。1845年,英国 殖民者引进了狐狸,为的是有个打猎的对象。因为没有天敌, 狐狸在这块乐土上迅速繁衍,只用了50年的时间,就发展 到全大陆。这里的狐狸头大嘴壮,少了几分妩媚,多了几分 凶猛,很快就消灭了20种本地的动物,并威胁到另外40 多种的生存。今年7月1日起,维多利亚州采取了为期3个 月的灭狐行动,猎人交一条狐狸尾巴,奖励一点钱。日前, 州政府已收到2.5万条尾巴。
制取
工业品六氯环己烷是通过在光照下将氯气通入纯苯中而制备的。这个 过程得到的是六氯环己烷各种异构体的混合物,可以通过利用各异构 体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而将高含量的γ-异构体提取出来。
用途
该品是作用于昆虫神经的广谱杀虫剂,兼有胃毒、触杀、熏蒸作用, 一般加工成粉剂或可湿性粉剂使用。由于用途广;制造六六六的工艺 较简单,50-60年代在全世界广泛生产和应用,曾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杀 虫剂,对于消除蝗灾;防治家林害虫和家庭卫生害虫起过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