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题与讲解】平均数

1 平均数1.算术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个数1,2,3,…,n,我们把1+2+3+…+n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是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基准.如果需要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时,可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谈重点确定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唯一的,与数列的排列顺序无关;另外平均数要带单位,它的单位与原数据单位一致.【例1】某油桃种植户今年喜获丰收,他从采摘的一批总质量为900 kg的油桃中随机抽取了10个油桃,称得其质量单位:g分别为:106,99,100,113,111,97,104,112,98,1101估计这批油桃中每个油桃的平均质量;2若质量不小于110 g的油桃可定为优级,估计这批油桃中,优级油桃占油桃总数的百分之几达到优级的油桃有多少千克分析: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的平均数约等于总体的平均数.解:1=106+99+100+113+111+97+104+112+98+110=105g,由此估计这一批油桃中,每个油桃的平均质量为105 g;2×100%=40%,900×40%=360g,估计这一批油桃中优级油桃占总数的40%,其质量为360 kg 2.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中,1出现f1次,2出现f2次,…,出现f次这里f1+f2+…+f=n,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1f1+2f2+…+f,这样求得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叫做权.点评:各个数据对应的权,表示这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权越大表示越重要.【例2】在“心系灾区”自愿捐款活动中,某班30名同学的捐款情况如下表:捐款511223元 05 0 50 人数11 962111这个班级捐款总数是多少元2求出这30名同学捐款的平均数.分析:计算平均数时,要先看看使用哪一个公式,带有权的问题应该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解:15×11+10×9+15×6+20×2+25×1+30×1=330元.2330÷30=11元.所以这个班级捐款总数是330元;这30名同学捐款的平均数为11元.3.求平均数的三种方法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它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是度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要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就需要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1定义法:当所给数据1,2,3,…,n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1+2+3+…+n计算平均数.2新数据法:当所给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公式:=′+a i=′i+a,其中i=1,2,…,n,其中,常数a通常取接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较“整”的数.3加权平均数法:当所给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1f1+2f2+…+f,其中f1+f2+…+f=n【例3】公交508路总站设在一居民小区附近.为了了解高峰时段从总站乘车出行的人数,随机抽查了10个班次的乘车人数,结果如下:20 23 26 25 29 28 30 25 21 231计算这10个班次乘车人数的平均数;2如果在高峰时段从总站共发车60个班次,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估计在高峰时段从总站乘该路车出行的乘客共有多少人解:1取a=25,则相应新数据为:-5,-2,1,0,4,3,5,0,-4,-2∵新数据的平均数为′==0,∴=′+a=252∵25×60=1500,∴乘该路车出行的乘客共有1500人.析规律灵活求平均数同学们在解决有关平均数问题时,应该根据所给数据的特征,灵活选用这三种方法求解.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的数据重复时,可以使用加权平均数公式来计算平均数,其中尤其应注意各“权”之和等于各数据之和.4.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是数据的典型代表,它能刻画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1由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利用加权平均数进行决策.各项成绩的权不同,说明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3用平均数进行估算.统计中常用样本来估计总体的方法获得对总体的认识,在实际生活中也常用样本平均数来估计总体平均数.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中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即通过选用不同的权重计算出平均数,来评价某一具体问题.【例4】某公司对应聘者进行面试,按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仪表形象给应聘者打分,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之比为6∶3∶1对应聘的王丽、张瑛两人的打分如下:王丽张瑛专业1418知识工作1616经验仪表1812形象如果两人中只录取一人,若你是人事主管,你会录用__________.解析: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仪表形象的重要性之比为6∶3∶=15,张瑛的平均成绩为=,显然张瑛的成绩高一些,应该录用张瑛.答案:张瑛析规律权的含义侧重不同的权重,计算的加权平均数的值不同,数据的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易错题精编讲义第17讲平均数(附答案)

第17讲平均数(讲义)(知识梳理+易错汇总+易错精讲+易错专练)1、平均数的意义。
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作平均数。
2、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2)公式法。
1、平均数只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而不能反映其中某个具体数量的情况。
2、在对几组同类数据进行比较时,一般采用比较平均数的方法。
【易错一】一罐蜂蜜,需要2只小熊一起抬。
3只小熊要把这罐蜂蜜从离家600米远的地方抬回家,平均每只小熊要抬()米。
A.300 B.400 C.500 D.600【分析】因为一箱蜂蜜需要2小熊一起抬,要把蜂蜜从600米的地方搬回家,那么在路上的三只小熊总共抬的路程为(6002)⨯米,然后除以3可以算出3小熊平均每只小熊要抬多少米。
【解答】解:60023⨯÷=÷12003400=(米)答:平均每只小熊要抬400米。
故选:B。
【点评】此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整数乘除法的计算并灵活运用。
【易错二】学校游泳队里6名队员的体重如下表:这些队员的平均体重一定不会超过千克,也一定不会少于千克。
他们的平均体重是千克。
【分析】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它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365046415245)6+++++÷=÷2706=(千克)45答:这些队员的平均体重一定不会超过52千克,也一定不会少于36千克。
他们的平均体重是45千克。
故答案为:52;36;45。
【点评】根据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解答此题即可。
【易错三】随着共享经济的到来,我国外卖行业的消费需求和规模都在持续扩大。
如表是某外卖公司对外卖骑手李师傅一周送单量的数据跟踪。
(1)照这周平均每天送单量来计算,李师傅这个月(按30天计算)能送出多少单外卖?(2)已知该外卖公司骑手每月送满300单即可领取底薪2500元,超出部分平均每单的提成是6元。
李师傅这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元?【分析】(1)先求出平均每天送单量,再乘30即可;(2)分两段计算工资即可。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同步精品课件

3.拓展探究。 如果女生队又加入一名队员,她踢了15个,你会比较两队的成绩吗?
归纳总结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因此可以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或几组同类数据的 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平均数。 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 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求平均数的方法:①移多补少法。②计算公式求平均数 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随堂练习
1.移动圆片,使每人的圆片同样多。 小红的圆片 小明的圆片 小青的圆片
2.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情况统计表。你能求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 蛋多少个吗?
随堂练习
四(1)班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第二小组有6名同学。哪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高 一些?
易错举例
例 下面是两个小组同学某次数学测试的考试成绩。
判断:因为第一组的总分数高于第二组的总分数,所以第一组成绩好。( ) 错误解答:√ 正确解答:× 错解分析:错误解答错在没有选用正确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两个 小组的人数不同,不能用总分数衡量成绩好坏,要用平均数来比较。第一组的平 均成绩:(89+78+95+90)÷4=88(分),第二组的平均成绩: (95+82+93)÷3=90(分),因为第一组的平均成绩低于第二组的平均成绩,所 以第二组成绩好。
平均数
四年级下册
知识点一 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情境导入
讲解过程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讲义第八章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人教新课标版(含解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复习与测试讲义第八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知识点归纳总结】1. 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1.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2.平均数的求解方法:用所有数据相加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需要计算才得求出.【经典例题】例1:参加某次数学竞赛的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1:3,这次竞赛的平均成绩是82分,其中男生的平均成绩是80分,女生的平均成绩是()A、82分B、86分C、87分D、88分分析:根据题意,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女生的平均成绩×1+男生的平均成绩×3=全班平均成绩×4,设女生的平均成绩是x,列并解方程即可.解:设女生的平均成绩是x,因为总成绩不变,由题意得,x×1+3×80=82×(1+3),x+240=328,x=328-240,x=88;或:[82×(1+3)-80×3]÷1,=(328-240)÷1,=88(分);答:女生的平均成绩是88分.故选:D.点评:解答此题关键是先求出全班的总成绩和男生的总成绩,然后求出女生的总成绩,进而求出女生的平均成绩.2.平均数问题求平均数问题是小学学习阶段经常接触的一类典型应用题,如“求一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分数…”平均数问题包括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连续数和求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基准数求平均数.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主要是弄清楚总数、份数、一份数三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总数除以它相对应的份数,求出一份数,即平均数.【经典例题】例1: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解放军张叔叔前4天在一线共奋战了74小时,后3天平均每天在一线工作15小时,这一周,张叔叔平均每天在一线工作多少小时?分析:根据题意可以求出张叔叔在7天一共工作了几小时,用总的小时数除以总天数,就是要求的答案.解:(74+15×3)÷(4+3),=(74+45)÷7,=119÷7,=17(小时);答:这一周,张叔叔平均每天在一线工作17小时.点评:此题是典型的解答平均数应用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例2:甲、乙、丙三种糖果每千克分别是14元、10元、8元.现把甲种糖果4千克,乙种糖果3千克,丙种糖果5千克混合在一起,问买2千克这种混合糖果需多少元?分析:用三种糖混合糖的总钱数除以总千克数就是三种糖混合后的平均价,再用平均价乘2千克就是要求的答案.解:甲、乙、丙三种糖混合后的平均价是:(14×4+10×3+8×5)÷(4+3+5),=126÷12,=10.5(元),买2千克混合糖果的价钱是:10.5×2=21(元),答:买2千克这种混合糖果需21元.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先求出甲、乙、丙三种糖混合后的平均价,那2千克混合糖的价钱即可求出.3. 两种不同形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1.条形图定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条形,条形的宽度必须保持一致,然后把这些条形排列起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它可以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量.2.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数据的变化情况,比较简单.【经典例题】例1:看图回答问题.(1)哪个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2)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分析:(1)先分别求出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再比较哪个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进而求出多的具体的数量即可;(2)从统计图中我还能发现以下信息:一月销售120箱,二月销售110箱,三月销售130箱,七月销售195箱,八月销售190箱,九月销售185箱;其中二月销售的箱数最少,七月销售的箱数最多;等等.解:(1)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120+110+130)÷3,=360÷3,=120(箱),第三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195+190+185)÷3,=570÷3,=190(箱),190>120,190-120=70(箱);答:第三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70箱.(2)从统计图中我还能发现以下信息:一月销售120箱,二月销售110箱,三月销售130箱,七月销售195箱,八月销售190箱,九月销售185箱;其中二月销售的箱数最少;七月销售的箱数最多;等等.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信息解决问题;也考查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4.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两者数量的多少.复式条形统计图分类:根据直条的方向可以分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①一般在数据种类较多,数据又不是非常大时使用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②在数据种类较少,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使用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两种统计图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特点】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优点】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多少.复式条形统计图画法:1.准备尺子,铅笔,橡皮等画图工具.2.注意写单位,画纵坐标和横坐标,还有日期名字和横坐标上的“0”.3.假如位置有限,例如说0到10,到20,假如你写到200,位置绝对有限,你可以在0的上面画波浪线,然后写100(当然其他数也可以,但最标准的还是画闪电线).4.例如上图两者要有不同的颜色,假如没有色笔,第一个可以用阴影填充,第二个可以涂得严严实实或一个不涂,一个涂阴影.5.在每个图的上方都要写标题.【经典例题】例1:(1)从图上看出男生人数最多的是科技小组,女生人数最少的是数学小组,科技小组的总人数最多,数学小组的总人数最少.(2)通过计算,三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有39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5人.数学小组再增加22人就和科技小组的人数一样多.分析:由图可知:数学小组男生有20人,女生有16人;文艺小组男生有18人,女生有27人;科技小组男生有39人,女生有19人.由以上数据求解.解:(1)39>20>18;科技小组的男生最多;16<19<27;数学小组的女生最少;数学:20+16=36(人);文艺:18+27=45(人);科技:39+19=58(人);58>45>36;科技小组的总人数最多,数学小组的总人数最少.(2)总人数:36+45+58=139(人);男生:20+18+39=77(人);女生:16+27+19=62(人);77-62=15(人);58-36=22(人);三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有139 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5人.数学小组再增加22人就和科技小组的人数一样多.故答案为:科技,数学,科技,数学;139,15,22.点评:本题是复式条形统计图,这类题目先根据图例读出出数量,再由问题找出合适的数据求解.【同步测试】单元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共8小题)1.一个调查数据被呈现在一扇形图里,下面条形图()与这个扇形图显示的是相同的数据.A.B.C.D.2.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是26,最小的是18.下面的数中,()可能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A.30B.23C.123.体操队原来有8名队员,平均体重35千克,现在增加1名体重是38千克的队员,现在体操队队员的平均体重是()A.35千克B.比35千克多一些C.比35千克少一些D.无法确定4.天利家园小区去年年底全部改用节能灯,赵阿姨家上半年节约用电40.2千瓦时,王伯伯家第三季度共节约18千瓦时.()家平均每月节约用电多.A.王伯伯家B.赵阿姨家C.两家一样多5.明明数学、英语、语文的平均分是95分,期中英语是91分,语文96分,数学是()分.A.90B.95C.986.在下面的两幅统计图中,用来表示某地1~6月份的晴天天数的变化情况最为合适的是()A.B.7.踢毽子比赛,小红所在的小组平均每人踢36个,小丽所在的小组平均每人踢32个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小红一定比小丽踢得多B.小红一定比小丽踢得少C.小红和小丽踢的个数一定相同D.无法确定谁踢得多8.如图,()可以表示下面哪种情况的统计.A.4个学生期末数学考试成绩B.四年级喜欢各项运动的男女生人数C.小明1﹣﹣8岁的身高D.蛋糕店的草莓蛋糕和芒果蛋糕最近5天的销售情况二.填空题(共8小题)9.五年级(1)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分三段统计,结果如图.(1)这个班身高在1.50~1.59米范围内的男女生相差人.(2)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班男生共有人.(3)将合适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全班同学从高到矮排成一行,张林在第11个,他的身高可能是.A.1.49米B.1.58米C.1.61米10.常用的条形统计图有和两种,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11.如果条形统计图的纵轴是用0.5厘米表示40人,那么4厘米应表示人,在这个统计图上有一个直条上标有160人,那这个直条的高度应是厘米.12.西西期末三门功课,语文、英语平均分数是94分,要想平均分数提高2分,他的数学应考分.13.一桶水,需要2个人一起抬.3个人要把水从离家180米的地方抬回家,平均每个人要抬米.14.四年级的学生参加体能测试,其中7名同学的成绩如下:80,90,80,76,74,80,80(单位:分).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分.15.王大伯攒了一箱鸭蛋,共50个.他任意取出5个鸭蛋称得质量分别为76g、86g、81g、74g、83g,这箱鸭蛋大约重千克.16.3个数的平均数为10,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9,这时3个数的平均数是11,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三.判断题(共5小题)17.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比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更明白..(判断对错)18.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A,且甲>乙>丙,则A>丙.(判断对错)19.在生活中统计一组数据,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表示.(判断对错)20.一分钟跳绳,小丽前两次跳的平均数是120下,要使三次跳的平均数是125下,她第三次应跳135下(判断对错)21.小亮身高150cm,他在平均水深135cm的河中游泳,不会有危险.(判断对错)四.操作题(共1小题)22.德凯小学开展体育活动,小明对五(1)班同学的锻炼情况做了统计,并绘制了下面两幅统计图.(1)五(1)班参加体育锻炼的有人,参加的人数最多.(2)根据条件把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五.应用题(共6小题)23.一辆汽车前2小时一共行160千米,后2小时分别行了70千米和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4.一批货物重9.8吨,运走了3.5吨.剩下的分3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吨?25.第一中学三个年级共有912名学生,每个年级有8个班,平均每个班有多少名学生?26.小明计划8天读完一本114页的故事书.前3天读了39页.如果要按计划读完,他从第4天起平均每天要读多少页?27.小萱、小丽、小红、小含四名同学,他们四人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42厘米,请你帮他们算一算,他们五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28.小文参加舞蹈比赛,7位评委的打分分别是:89分、99分、64分、90分、95分、88分、93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小文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1.【分析】由扇形统计图可知:白色占总数的50%,深颜色和浅颜色各占总数的25%;在条形统计图上白色的直条的高度是深色和浅色的2倍,而深色和浅色的直条高度相同.【解答】解:白色占总数的50%,深颜色和浅颜色各占总数的25%;画出条形统计图就是:故选:A.【点评】抓住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特点,即可解决此类问题.2.【分析】因为在一组数中有最大的数,也有最小的数,根据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所以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进而得出结论.【解答】解:根据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含义可知: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要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30、23和12中只有23是大于18小于26的数,所以可能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应明确平均数的含义,根据平均数的含义进行判断即可.3.【分析】根据题意,用35乘8,求出体操队原来有8个队员的总体重,再加上38千克,即可求出现在体操队队员的平均体重,用现在体操队员的总重量除以总人数,列式解答即可.【解答】解:(35×8+38)÷(8+1)=318÷9≈35.3(千克)35.3>35答:现在体操队队员的平均体重比35千克多一些.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应根据平均数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4.【分析】首先用40.2除以6,求出赵阿姨家平均每月节约的用电量;然后用18除以(3×3)求出王伯伯家平均每月节约的用电量;最后比较大小,判断出谁家平均每月节约用电多即可.【解答】解:40.2÷6=6.7(千瓦时)18÷(3×3)=18÷9=2(千瓦时)6.7>2答:赵阿姨家平均每月节约用电多.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求法的应用.5.【分析】用三科的平均分乘3计算出三科的总成绩,再减去语文和英语成绩之和就是数学的成绩.【解答】解:95×3﹣(96+91)=285﹣187=98(分)答:数学得了98分.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平均数计算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用平均分乘科数计算出三科的总成绩.6.【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行判断.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实物的增减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具体的数量.据此判断即可.【解答】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实物的增减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具体的数量.所以,要反应某地1~6月份的晴天天数的变化情况选折线统计图最为合适.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各种统计图的特点.7.【分析】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可知,平均数只是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不表示这组数据中某一个具体数据,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可知,虽然知道小红所在的小组平均每人踢36个,比小丽所在的小组平均每人踢32个多,但是平均数只不表示这组数据中某一个具体数据,所以无法确定谁踢得多.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8.【分析】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反映两种或两种以上数量的多少,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A,表示4个学生期末数学考试成绩,用单式条形统计图;B,表示四年级喜欢各项运动的男、女生人数,必须用复式条形统计图;C,表示小明1﹣﹣8岁的身高,用单式统计图;D,表示蛋糕店的草莓蛋糕和芒果蛋糕最近5天的销售千克,可以用复式条形统计图,但是统计图中只有4项,所以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二.填空题(共8小题)9.【分析】(1)用身高在1.50~1.59米范围内的男生人数减去女生人数即可解答;(2)把三段的男生人数加起来即可解答;(3)全班同学从高到矮排成一行,张林在第11个,因为男生身高在1.50~1.59米范围内的人数有12人;所以张林身高在1.50~1.59米范围内;即他的身高可能是1.58米.【解答】解:(1)12﹣10=2(人);答:这个班身高在1.50~1.59米范围内的男女生相差2人.(2)3+12+6=15+6=21(人);答:这个班男生共有21人.(3)班同学从高到矮排成一行,张林在第11个,因为男生身高在1.50~1.59米范围内的人数有12人;所以张林身高在1.50~1.59米范围内;即他的身高可能是1.58米;填B.故答案为:2,21,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以及分析数量关系,解答问题的能力.10.【分析】常用的条形统计图有单式和复式两种,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由此解答即可.【解答】解:常用的条形统计图有单式和复式两种,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故答案为:单式,复式,多少.【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分类和特点进行解答.11.【分析】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中,用固定的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本题中0.5厘米表示40人,看4厘米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然后乘以这个单位长底代表的人数就行了,用160人除以每个单位长度代表的人数,看有多少个单位长度,然后乘以这个单位长度的厘米数就行了.【解答】解:由题意知,4÷0.5×40=320(人),160÷40×0.5=2(厘米),故答案为:320,2.【点评】此题考查统计图纵轴的长度和单位长度代表的量之间的关系.12.【分析】根据“平均成绩×科目的数量=总成绩”算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的总成绩以及语文、英语两门功课的总成绩,进而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的总成绩减去语文和英语两门功课的总成绩即可求出数学成绩.【解答】解:(94+2)×3﹣94×2=96×3﹣188=288﹣188=100(分)答:他的数学应考100分.故答案为:100.【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根据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出三门课程的总成绩,然后分别减去语文、英语的成绩即可.13.【分析】一桶水总是有两个人抬,所以抬水的人共走了180×2=360米,然后根据平均数的意义,用360除以3就是平均每人要抬水的米数,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180×2÷3=360÷3=120(米)答:平均每人要抬120米.故答案为:120.【点评】本题的难点是理解一桶水总是有两个人抬,所以抬水的人共走了2个180米,而不是1个180米.14.【分析】先求出7名同学的的总成绩,再用总成绩除以7,即得他们的平均成绩.【解答】解:(80+90+80+76+74+80+80)÷7=560÷7=80(分)答:他们的平均成绩是80分.故答案为:80.【点评】此题考查了平均数的意义及求法,平均数=总数÷份数.15.【分析】用这5个鸭蛋的总克数除以5就是这5个鸭蛋平均每个的克数;再用平均每个的克数乘50后换算单位即可求得这箱鸭蛋大约一共重多少千克.【解答】解:(76+86+81+74+83)÷5=400÷5=80(克)80×50=4000(克)4000克=4千克答:这箱鸭蛋大约一共重4千克.故答案为:4.【点评】本题是考查平均数的意义及求法.要记住总数、个数及平均数三者之间的关系.16.【分析】先用原来的平均数乘3,先求出原来3个数的和,同理再求出后来3个数的和,两次和的差就是9比原数多了多少,进而求出原数.【解答】解:11×3﹣10×3=33﹣30=39﹣3=6答:这个被改动的数原来是6.故答案为:6.【点评】解决本题根据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求出和的变化,从而得出改动的数是怎么变化的,从而解决问题.三.判断题(共5小题)17.【分析】条形统计图分为: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前者只表示1个项目的数据,后者可以同时表示多个项目的数据;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进而判断即可.【解答】解:根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条形统计图的条形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的分类和特点.18.【分析】一组数的平均数要大于这组数中最小的数,要小于这组数中最大的数,由此判断.【解答】解: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A,且甲>乙>丙,由此可知,甲数最大,丙数最小,那么:甲>A>丙;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解决本题关键是明确:一组数的平均数要大于这组数中最小的数,要要小于这组数中最大的数.19.【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解答】解:在生活中统计一组数据,能够比较数量的多少;所以可以制成条形统计图表示,所以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20.【分析】要求小丽第三次应跳多少下,根据题意,先求出三次跳绳的总次数,然后求出前两次跳绳的总次数,用三次跳的总次数﹣前两次跳的总次数,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25×3﹣120×2=375﹣240=135(下)答:她第三次应跳135下.故答案为:√.【点评】此题是考查平均数知识的灵活运用情况,做题时应认真审题,找出前后数量间的关系,进而列式解答即可得出结论.21.【分析】平均数只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能反应这组数据的中所有数据的大小,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35cm,可能有的地方水深超过150厘米,下水游泳可能存在危险,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平均数只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能反应这组数据的中所有数据的大小,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35cm,可能有的地方水深超过135厘米,甚至超过150厘米,所以小亮下水游泳可能有危险,所以题干说法不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均数的含义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平均数只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能反应这组数据的中所有数据的大小.四.操作题(共1小题)22.【分析】(1)观察条形统计图发现,参加篮球的有20人;再观察扇形统计图可知,把总人数看成单位“1”,参加篮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0%,用20人除以40%即可求出参加体育锻炼的有多少人;比较扇形统计图上各部分的扇形占的区域,面积最大就是人数最多的,由此求解;(2)用(1)求出的总人数,分别乘各种运动占总人数的百分数,求出各种运动的人数,然后根据条形统计图的画法,画出条形统计图.【解答】解;(1)20÷40%=50(人)观察扇形统计图发现参加篮球锻炼的人数最多;即:五(1)班参加体育锻炼的有50人,参加篮球的人数最多.(2)足球:50×20%=10(人)其它:50×30%=15(人)乒乓球:50×(1﹣40%﹣30%﹣20%)=50×10%=5(人)统计图如下:故答案为:50,篮球.【点评】解决本题需要结合两种统计图的特点,找出需要的数据,求出各类体育运动的人数,从而解决问题.五.应用题(共6小题)23.【分析】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总时间是(2+2)小时,总路程是(160+70+50),据此可列式解答.【解答】解:(160+70+50)÷(2+2)=(230+50)÷(2+2)=280÷4=70(千米/小时).答: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70千米.【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关系式的掌握情况.24.【分析】根据原有的吨数﹣运走的吨数=剩下的吨数,先求出剩下了多少吨,再除以次数3,即可得出平均每次运走多少吨.【解答】解:(9.8﹣3.5)÷3=6.3÷3=2.1(吨)答:平均每次运2.1吨.【点评】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求出剩下的数量,然后根据平均数问题解答即可.25.【分析】用3×8求出共有班的个数,再用共有的学生人数除以共有的班数就是平均每个班有多少名学生.【解答】解:912÷(3×8)=912÷24=38(名)答:平均每个班有38名学生.【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26.【分析】先用114减去39求出剩下的页数,然后再除以剩下的天数5就是他从第4天起平均每天要读的页数.【解答】姐:(114﹣39)÷(8﹣3)=75÷5=15(页)答:他从第4天起平均每天要读15页.【点评】解答此题应根据平均数、数量和总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关键是求出剩下的页数.27.【分析】根据题干,四人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则他们的身高之和是132×4=528厘米,再加上小明的身高,即可求出5个人的总身高,再除以5,就是5人的平均身高.【解答】解:(132×4+142)÷5=(528+142)÷5=670÷5=134(厘米)答:5人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应用.28.【分析】由题意知,共有7个得分,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为:99、95、93、90、89、88、64.要求小文最后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分,先求得去掉一个最高分(99)和一个最低分(64)后5个得分的和是多少,再除以5即可.【解答】解:(95+93+90+89+88)÷5=455÷5=91(分)答:小文的平均得分是91分.【点评】此题考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求解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 讲义

《平均数》讲义一、什么是平均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听到“平均数”这个词。
那么,究竟什么是平均数呢?简单来说,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它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比如说,有五个同学的考试成绩分别是 80 分、90 分、70 分、85 分和 95 分。
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80 + 90 + 70 + 85 + 95)÷ 5 = 84 分。
这个 84 分就代表了这五个同学成绩的平均水平。
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平均数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出每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
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算术平均数这是我们最常见、最常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算术平均数的公式为:平均数=总和 ÷个数2、加权平均数当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时,我们就需要用到加权平均数。
比如说,在计算学生的综合成绩时,期末考试成绩占 70%,平时作业成绩占 30%。
假设期末考试成绩是 90 分,平时作业成绩是 80 分,那么综合成绩就是 90×70% + 80×30% = 87 分。
加权平均数的公式为:加权平均数=(数值×权数)之和 ÷权数之和3、几何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主要用于计算比率或者百分比数据的平均水平。
例如,某公司连续三年的增长率分别为 20%、30%和 40%,那么这三年的平均增长率就不是简单地(20% + 30% + 40%)÷ 3,而是用几何平均数来计算。
几何平均数的公式为:几何平均数=(数值 1×数值 2×······×数值n)的 n 次方根三、平均数的特点1、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如果一组数据中存在极大值或极小值,那么平均数可能会被这些极端值拉高或拉低。
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含义

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含义在统计学中,平均数和中位数是两个常用的统计量,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和特征。
本文将对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含义进行深入分析,并介绍它们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一、平均数平均数,又称为算术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
它是最常用的数据集中趋势的度量,并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平均水平。
对于一组数据集{x₁, x₂, ..., xn},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平均数 = (x₁ + x₂ + ... + xn) / n其中,n表示数据的个数。
通过求平均数,我们可以得到一组数据集的总体平均水平,可用来揭示数据的总体特征。
平均数的应用范围广泛。
例如,在考试成绩中,平均数可以用来衡量整个班级或整个学校的平均水平;在经济数据中,平均数可以用来衡量国民收入的平均水平;在天气数据中,平均温度可以用来描述某一地区的常年气温。
二、中位数中位数是一组排列有序的数据中的中间值,即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序,中间位置上的数值。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中间位置和数据集的分布情况。
对于一组有序的数据集{x₁, x₂, ..., xn},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如下:如果数据个数n是奇数,中位数为第 (n+1)/2 个数;如果数据个数n是偶数,中位数为第 n/2 个数和第 (n/2+1) 个数的平均值。
中位数具有抗干扰性,它不受极大值或极小值的影响,更能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中位数常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分布特征和表示数据的典型值。
例如,在房屋价格数据中,中位数可以用来代表这个区域的房价水平,避免受到少数高价房屋的影响;在薪资数据中,中位数可以代表这个职位的薪资水平,避免受到少数高薪员工的影响。
三、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比较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常用的数据集中趋势度量,但它们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和适用场景。
平均数对极端值比较敏感,受到异常数据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偏离真实情况的情况。
而中位数则相对稳定,对异常值有一定的鲁棒性。
n个数的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公式

(一)n个数的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平均数(mean)是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是描述数据集中心位置的一种统计量。
对于n个数的数据集合,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bar{x} = \frac{1}{n} \sum_{i=1}^{n} x_i\]其中,\(\bar{x}\)表示平均数,\(x_i\)表示数据集中的第i个数值。
(二)n个数的方差的计算公式方差(variance)是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度量,表示数据与其平均数之间的偏离程度。
对于n个数的数据集合,其方差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Var(x) = \frac{1}{n} \sum_{i=1}^{n} (x_i - \bar{x})^2\]其中,\(Var(x)\)表示方差,\(x_i\)表示数据集中的第i个数值,\(\bar{x}\)表示数据集的平均数。
(三) n个数的平均数和方差的例子假设有一个数据集合:2, 4, 6, 8, 10。
现在我们来计算其平均数和方差。
1. 平均数的计算数据集合的总和 = 2 + 4 + 6 + 8 + 10 = 30数据集合的个数 = 5平均数 = 30 / 5 = 6数据集合2, 4, 6, 8, 10的平均数为6。
2. 方差的计算将每个数值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进行累加,并除以数值的个数:\[\frac{(2-6)^2 + (4-6)^2 + (6-6)^2 + (8-6)^2 + (10-6)^2}{5}\]=\[\frac{16 + 4 + 0 + 4 + 16}{5}\]=\[\frac{40}{5}\]=8数据集合2, 4, 6, 8, 10的方差为8。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平均数和方差是描述一个数据集合的重要统计量,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中心位置和数据的离散程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些统计量来分析和描述数据的特征。
当我们对一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平均数和方差是最基本的描述统计量之一。
平均数和标准差

平均数和标准差在统计学中,平均数和标准差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本文将分别介绍平均数和标准差的含义、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平均数,又称均值,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它是描述数据集中心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可。
例如,一组数据为5、7、9、11、13,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5+7+9+11+13)/5=9。
平均数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考试成绩中,老师可以通过计算学生的平均分来了解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在经济学中,人均收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
通过计算平均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从而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决策。
标准差是衡量数据分散程度的指标,它可以告诉我们数据的离散程度有多大。
标准差的计算方法较为复杂,需要先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值的平方,然后将这些差值的平方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最后取平方根。
虽然计算方法较为繁琐,但标准差在统计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标准差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数据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在科学实验中,如果一组数据的标准差较大,那么说明实验结果的稳定性较差,需要进一步检查实验过程;在金融领域,标准差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资产的风险程度,从而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平均数和标准差经常会同时被用到。
通过分析平均数和标准差,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一个数据集的特征,从而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
综上所述,平均数和标准差是统计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通过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从而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平均数和标准差经常会同时被用到,它们是统计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例1 例2
课型新授备课人沈楠执教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力
目标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情感
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课件
教学过程师生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的收集成果我都看到了。
我从中任意的选取了两
组同学的,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成绩是怎样的?(多媒体出示统计
图)
2、师:小明同学收集的最多,我宣布他所在的一组获胜,同意吗?
3、师:老师也很喜欢收集矿泉水瓶,我收集了50个,现在老师申
请加入二组,这回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哪组会赢?
学生汇报结果
4、激起矛盾
师:同学们直喊不公平,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公平?
5、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6、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
师:这个办法不错。
我们可以把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关于“平均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一组的成绩为例,全班讨论,总结方法
师:我们先来看看一组的平均成绩会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
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师:那为什么要把某某的2个分给他们呢?
师:是啊,因为他收集的个数比较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②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
生:52÷4=13(个)
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出总共收集了52个,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52÷4=13(个)。
师:说得多好啊。
在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的时候,我们要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
(板书)
师:我们再来看看二组的平均成绩会是多少?
60÷5=12(个)。
2、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两个组收集的总数分别除以它们的人数,求出了两个组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我们用这两个数描述了两个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这两个组的平均数。
现在你们知道是哪个组收集的数量多一些呢?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看平均数。
师:对呀,这两个平均数反映出了一组和二组的整体成绩,所以看
这两个平均数就可以公平、公正地比较出是哪个组的整体成绩高一些了。
(板书:整体成绩公平、公正)师:这回我宣布获胜的还是一组。
4、理解平均数的用途
师:刚才的收集人数不同,我们比总数,你们觉得不公平,这时,平均数出现了,你们评价一下,学习平均数有什么用?
5、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师:同学们举了那么多有关平均数的例子,看来平均数真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现在就有一个,同学们愿不愿意帮老师解决?
6、小练习(练习十一例2)学生解答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汇报
小结: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同学们今后在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可以用计算的方法,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7、自学书中例2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3页,自己学习这一页的内容。
师:通过自己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十一1、3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延伸:
寻找生活中应用到平均数的例子,并和家长交流你通过这些平均数了解到的信息。
板书
平均数
公正、公平整体成绩
①移多补少
②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
一:14+12+11+15=52 15+17+11+17=60
52÷4=13(个) 60÷5=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