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艺术形式的对比与融合

合集下载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方绘画在风格、技术及表现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的绘画传统和审美观念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绘画的历史、审美观念和技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揭示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历史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的历史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内涵。

西方绘画源自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受到基督教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

在西方绘画中,人文主义思想对于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家追求形式的完美和个性的表达,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对人性的探索。

而中方绘画则源自中国古代的书画传统,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墨韵和意境,注重表现内在精神世界和对自然的感悟,追求意蕴的表达和墨韵的升华。

二、绘画技法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的技法手段各具特色。

西方绘画以油画、水彩、素描等为主要技法,强调色彩的运用和透视构图,注重细节的表现和光影效果的渲染。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国画和工笔画为主要技法,讲究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变化,偏重于意境的抒发和气韵的营造,强调形神兼备和神韵飘逸。

中西方绘画的技法手段的不同源于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民族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中西方绘画在历史、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既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艺术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绘画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新的绘画风格和形式也必将催生出来。

希望通过对中西绘画差异的思考和分析,能够对当代绘画创作和传承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时期,同时也是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中国绘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愈发频繁。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展开讨论,探究这一时期绘画领域的变革与特色。

我们不得不提到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明代末期,西方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和艺术。

虽然基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并不算深入,但西方绘画技法和艺术观念却对中国绘画有了较大的影响。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透视法的引入。

透视法的运用使得画面的空间感更加丰富,画面更加真实,这一技法对当时的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绘画自此逐步步入现实主义的门槛。

在绘画题材方面,明清时期的中国绘画中也出现了大量新的题材,如人物画、风俗画等,这些题材的出现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西方人物画的引入,使得中国画家开始尝试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栩栩如生。

而西方绘画中的风景画也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绘画师开始尝试用西方的透视法去表现山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山水画变得更加立体和写实。

在明清时期的绘画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可波罗的《万历西洋图》。

这幅画是中国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画家绘制的,画中描述了大量西方传教士的生活以及西方的建筑、船只等。

这幅画被认为是中西绘画融合的典范之作,不仅在画面构图上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风格,也传达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从《万历西洋图》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融合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融合不仅仅在技法和题材上有所体现,更在绘画观念和审美情趣上发生了深刻的交融。

除了在绘画技法和题材上的融合之外,明清时期的中西绘画交流还在绘画理论和审美观念上有所交融。

西方绘画强调逼真性和写实性,而中国绘画则注重情趣和意境。

这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在明清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融合和交流。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摘要】:中西绘画在笔触与线条、色彩运用、主题和表现形式、审美取向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笔触与线条方面,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主义和透视,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与留白。

色彩运用上,西方绘画更强调对比与鲜艳,中国绘画则偏好淡雅含蓄。

在主题和表现形式方面,西方绘画更注重个性与自由表达,而中国绘画更强调情境与抒情。

在审美取向和历史文化方面,西方绘画更偏向于理性与现实主义,中国绘画则注重哲学性与传统文化。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比较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种绘画风格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理念,进而拓展我们对世界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中西绘画差异、笔触、线条、色彩运用、主题、表现形式、审美取向、历史文化背景、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介绍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绘画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绘画传统,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艺术特征。

中西绘画在表现手法、题材选择、色彩运用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东方绘画强调笔触的灵动和线条的流畅,注重表现内心情感和境界美;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透视和逼真感,追求光影效果和形式的立体感。

在色彩运用上,东方绘画常以淡雅的色调和意境诗意感染人,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色彩的对比和明暗的对比,以强烈的色彩表现力震撼人心。

中西绘画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也存在不同,东方绘画常以自然山水、花鸟为主题,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融合;而西方绘画则更多涉及人物、历史、宗教等丰富多样的题材。

审美取向上,东方绘画重视平和、内敛的审美,强调意境之美;而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直观、理性的审美,注重形式之美。

历史文化背景也对中西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方绘画受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影响,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西方绘画则受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传统影响,强调人类的中心地位和个体情感。

通过比较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风格特点、艺术表现手法、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下面从一些典型的角度出发,简单说明一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

一、造型表现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大差异在于造型的表现方式。

西方的绘画注重的是物象的严谨细致,尤其是对形体、色彩、细节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中国画则更注重心灵的抒发,笔墨的变化、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润泽、空白的留白都是画家所借助的技巧手法,以达到对画面情感境界的准确表达。

所以说,中国画气韵生动,意象独特;西方画注重写实,精细入微。

二、审美取向的差异中国文化注重内在的心灵世界,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深厚、朴实、含义丰富的审美境界,中国画家尤其擅长通过线条、墨色、笔墨的巧妙运用,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视觉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西方画却更加追求视觉造型上的直观冲击力,强调视觉形式的协调、对比、配合,讲究装饰效果、状态表达,争取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三、构图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构图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中国画常常采用“三扇画法”,即将画面分成三部分,上、中、下,以相对简单的横竖线条、墨色与色彩相互搭配。

西方绘画则更强调构图比例的合理,追求构图效果的严谨,这样才更能展现出作品的整体美感,更加符合西方审美标准。

四、艺术追求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对于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画认为艺术的根源在于“自然”,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通过心灵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而西方画则注重艺术的现代化、前卫化,强调艺术发展的时代意义,更多的是将艺术的价值、意义与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艺术的不同发展方向,更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两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互相借鉴和融合,共同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1.透视与非透视:中西方绘画在透视的处理上有所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的运用,追求空间的逼真和立体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线性的深度。

而中式绘画则多采用非透视的手法,通过山水、花鸟的形象和构图,表现出静寂、静谧的美感。

2.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中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追求色彩的鲜明和对比,注重色彩的暖与冷、亮与暗的变化,以营造不同的气氛。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淡泊、克制的审美情趣,通过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1.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西方绘画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感和精细描绘,致力于对现实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入研究。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体现思想性和寓意性。

2.对绘画技法的使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法更为细腻和精细,画面贴近视觉感知的真实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用笔的质感和节奏感,追求笔法的灵动、意态的神韵。

在用笔技法上,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点染,追求韵味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更注重线的把握和线条的构造。

三、主题内容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以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境界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更多地从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注重表现人类对于宗教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

2.艺术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倾向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性。

而中国绘画则更强调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方式、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非透视的构图和水墨的意境表达,强调意境和寓意的传达。

而西方绘画则注重透视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着重于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
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与西方绘画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与西方绘画的交流与融合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是在绘画技法、题材、风格上有所交融,更是在思想观念和艺术观念上有所交汇,共同促进了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体现在绘画技法上。

明清时期,西方绘画技法通过宣教传入中国,例如透视法、阴影法、光影效果等西方绘画技法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中国绘画技法更加丰富多样。

相应地,中国绘画也影响了西方绘画,例如中国画的水墨技法和写意技法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种技法上的交融,不仅让中西绘画在技术上有所交汇,也为双方绘画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还体现在思想观念和艺术观念上。

西方宗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画家们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宗教思想和艺术观念,使中国绘画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观念更加开放包容。

与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也被引入西方绘画中,丰富了西方绘画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观念。

这种思想观念和艺术观念上的交融,为中西绘画的发展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

双方绘画在绘画技法、题材、风格、思想观念和艺术观念上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这种交流与融合,在丰富了中西绘画的内涵和外延的也为世界绘画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愿今后更多的中西绘画家能够深入交流、广泛融合,共同推动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

中西结合的画作赏析

中西结合的画作赏析

中西结合的画作赏析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西结合的画作展现了不同文化的融
合和交融。

这些作品结合了中国和西方绘画传统,融合了两种风格和
技巧,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达。

中西结合的画作在表现方式上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国画和西方绘画
的写实主义。

在构图上,这些画作常常采用中国传统意境的元素,如
山水、花鸟和人物。

与此同时,绘画技法上采用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和
明暗处理,使画面更加立体和真实。

在题材上,中西结合的画作常常表现了文化差异和交流。

画家通
过绘制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展现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
交融。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传达了西方现
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在色彩运用上,中西结合的画作通常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青、红、
黄等颜色,同时也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明亮色彩和鲜艳调调。

这种混合
色彩的运用使得画作更加丰富多变,并充满了活力和张力。

总的来说,中西结合的画作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这些作品从视觉上展示了中西两种绘画传统的结合,同时也传递了文
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价值。

中西结合的画作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融合,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认同的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绘画艺术形式的对比与融合摘要:本文用比较的方法就东方与西方绘画的形成、种类与内容的区别主要艺术特征以及创作理念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

文中阐述了传统西画遵从“客观观察”,力求“再现现实”,中国画崇尚“天人合一”追求“画中意境”的不同。

又指出东、西绘画相互间的影响,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写意画几乎如出一辄,均强调心意与情感表现的事实。

文中最后提出东、西两大绘画体系犹如两座高峰,应在互相学习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东方绘画西方绘画天人合一再现意境分号类:J20前言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当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里时就已经开始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在洞穴壁画和彩陶上,都留下了人类早期绘画的例证。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等不同,绘画的种类、材料形式也产生了相异的特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的流派和体系,尤其是作为东方绘画代表的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油画,均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它们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思维上存在的异同,以及他们在兼收并蓄中健康发展。

一、中西绘画艺术形式的差异(一)材质的差异1、油画的概念及材质西方绘画是在画布上用颜料反复涂抹出光影和透视效果。

中国画则是在一张白纸上充分利用虚幻而简略的手法概括具象和景深。

油画是以油为调合剂调和颜料、用短毛硬质棕笔和油画刮刀、画在经加工制作过的不吸油的亚麻布或其他材料上的一种画种。

油画是从古老的壁画技法中发展出来的,墙壁上绘画被转移到画架上的木板或木框绷着的画布上,被称为“架上的绘画”。

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是油画技法的奠基人。

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溶解颜料的基础上,以亚麻油和核桃油为媒介作画。

这样在作画时运笔流畅并能反复覆盖修改,干透后的颜料附着力强,色泽鲜艳,不易剥落和退色。

因此这种新的材料技术很快在欧洲其他国家传播开。

油画的效果细腻、丰富、能很好的表现被画物体的质感、量感、表现的光线、色调、气氛逼真。

19世纪,欧洲油画出现了许多艺术主张明确的流派,虽主要表现在艺术主题与内容上,但油画技法也相应地有所差异。

从19世纪末起,西方油画因其功能的狭窄和一体化的写实手法已趋高度饱和,其哲学与艺术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不再以模仿、再现自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而以想象、幻想方法表现自己的精神与情感,凡高、高更、塞尚这3位画家画风成为油画面貌剧变的标志。

至20世纪,油画形式语言受到高度重视。

油画在清代中期传入中国,至今已与中国画并肩发展。

2、中国画的概念及材质中国画古称丹青,体系庞大,内容丰富。

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

中国画是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与中国各民族文化融合与渗透而共同创造的成果。

它具有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能容纳百川而归大海,它能同化各种外来艺术流派,而不被其所融化。

它已成为中华艺术的代表,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绘画的巨大能量。

中国画,从现在的画在绢帛上的最早的作品来看,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以后,至唐代宣州泾县匠人用檀树皮与稻草炒制出墨华滋、纸质洁便于装裱、经年不变的宣纸以后,中国画的创作更进入自由驰骋的天地。

中国画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艺术宝库中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的创立。

(二)表现形式的差异及比较1、西方绘画偏重写实,求真,偏重表现主体以客观的态度感受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审美意象。

中国绘画偏重表达表情,写意,沿着内在主体性的方向,偏重表现融于主体审美意象。

在古希腊很早就有人指出:“艺术是对客观自然的模仿”,达芬奇也曾说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

”从古希腊神话传说到希腊雕塑,大量雕塑也作证了西方艺术是对真实物象立体性的模仿和美化。

艺术家在模仿事物外在形象的时候,通过比例、对称、完美、表现存在的本质和规律,从一个物体的认识到集体的、全部的美的认识,从美的形体到美的制度美的知识,一直到彻底美的本体。

在西方印象派出现之前,绘画创作的标准是形似。

直到浪漫主义画派出现,才注意到绘画要表现激情,印象画家虽然已经有了表现画家主观世界的因素。

但主要的还是再现即再现客观世界的光色,再现特定瞬间的感觉和印象。

直到后期印象派,才开了西方绘画表现的先河。

同中国画相比,传统西画要求的是写实,是具象绘画。

其发展靠的是科学,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靠技术、物质材料。

西方绘画在以形似的刻划作为前提,在偏于客观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形似神似与画家的情感表现有机的统一起来。

而中国绘画偏重表达表情,写意,沿着内在主体性的方向,偏重表现融于主体审美意象。

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点的影响,画面中的世界是画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在中国画的画境中,更注重画家的“心意”和“情景”相融合的“意境”.中国的传统历来是将“气韵生动”放在前位,而将应物相形作为相应的手段至于其中的。

由于“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国画借助自然物象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绘画不以形似为最高标准。

中国画的发展,则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书法、音乐等有密切的关系。

在绘画中渗透了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由于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国画借助自然物象,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中国绘画不以形似作为最高标准。

2、在平面图形的建构上,西方绘画偏重焦点透视,中国绘画多偏重散点透视,这是东西方绘画的本质区别。

中国绘画旨在表现内在主体性的内容,表现画家的内在审美意象,所以,它一般不讲固定的视点,而是讲散点透视,视点是一个活得视点,它可以自由的上下、左右、前后移动。

宋代郭熙提出“三远法”,可以看出这种透视方法的系统与理论说明。

按散点透视法构图,就可以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人物景物全部至于画面之中,这就使画面内在主体的因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是偏于再现艺术中的表现手法也大大丰富了。

中国绘画并非不讲空间效果的艺术,只是它追求的是心灵的空间,心灵空间构架的真实性。

较之西方绘画的传统焦点透视法,这种移动的散点透视法更鲜明的呈现了绘画艺术的主观性,精神性原则,使绘画这种客观的主体性艺术,主体性之精神心理自由创造的本质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而西方绘画因其突出内在主体中的客观因素,偏重反应客观对象形态状貌的逼真,在画幅中呈现近乎客观外界的由近至远的实景。

这种透视方法颇接近于近代的摄影,立体感与真实感极强。

这种焦点透视方法,由于强化审美主体精神——心理建构中理智的因素,它有助于较客观的反应主体心目中的客观世界,因而多为求真意识强的西方画家所崇尚,并形成了西方绘画中贴近反映对象的传统。

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

西方造型艺术就是以模仿自然为目的,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数”是万物之源。

自然界事物存在就是“数理”的存在,由此,在对和谐美的追求过程中有了“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构成长方形比例协调感的“黄金比”。

人体美同样取决于不同数之间的比例和谐。

比较中西美术,如果说中国古代哲人对美的认识,主要侧重于审美的“心理”方面,那么西方侧重于对象的外在形式,关注“美”与“真”的联系,把艺术的审美创作和欣赏看作是追求知识和真理。

3、在平面造型手段上,西方传统绘画追求逼真的视觉效果,偏于讲究色彩的团块造型,中国绘画因追求抒情写意的表现效果,偏于舒展线条的自由建构组合。

也可以说西方人发现了光影,东方人发现了线条。

西方人利用光影成像的原理在画面上描绘出逼真的图像。

从达芬奇到安格尔再到马耐莫不如此,甚至到后来发明照相机,也是绘画的结果。

东方人因为受书写习惯的影响,将书法运用到了绘画中,从吴道子到阎立本再到今天的诸画家依然如此。

西方传统绘画偏于客观的求真写实,所以它讲究色彩的团块造型,相对来说一般不太重视线条。

绘画中着重刻画人物外表之凹凸阴暗,从团、块、面、光、质感入手去描绘物象,努力反映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光照下,从某一特定的焦点透视所得到的客观物象,使在二维空间中展现的画面,具有较鲜明的体积感、空间感、质感,使物象犹如浮雕一样呈现在人们面前。

由此种审美观点所决定,色彩的处理必然处于头等的重要地位。

画家以不同比例的色彩搭配,描绘不同的物象并借以抒发主体内心偏于客观的感受。

而中国画偏于在类似客观再现形式种去表现主体的审美情趣,所以它是偏重于运用线条的组合在二维平面种造型的艺术,就是人物肖像画也是偏于靠线条的组合去传达某种神韵,以线条为主,以色彩为辅。

中国画主旨在于传神写照,抒发画家的胸中逸气。

因此,它并不注重形式的逼真效果,而擅长以抽象的线条既有意味的形式表现主体的情感和意境。

画家运用精湛的勾线技巧描绘物象,传拟摹写,使每个物象都是一组线条的舒展流动交织,虽不足以显示凹凸立体的形象,却飞动摇曳,生机贯注,气韵生动,富有节奏感,旋律感。

神似是感性的表现对象,是绘画中的人文精神,从《洛神赋图》中可以开出,顾恺之的画法是当时典型的铁线描,以线造型,然后填色,整幅画透着魏晋的萧散自如的气息。

这种萧散的气息是后世的画家们梦寐以求想要达到的最终极的美术目标。

虽然那时的中国古典人物画也非常强调“形似”,但整体神韵和人物的神韵的把握、整体绘画作品诗意的处理是重中之重,绘画中“神似”的处理是绘画作品成功的首要因素。

(三)中西绘画观念的差异中国儒家思想是汉文化不同于世界奇谈民族的基本特质。

儒家理想人格的形成是把宗法体制的共同性要求内化于自我人格的形成,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艺术的目标。

道家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一”。

明确了在心与物浑然一体的体验中,人的精神将从实用、利害、因果的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一种虚、静、明的自由境界。

人作为生命的存在本应与自然一体。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些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为中国古代的审美理想构建乐一种独特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是以类取之,以虚带实,以实带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情理统一,物我合一。

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拿山水画来说,山水画一直作为纯粹而且重要的精神象征存在于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生活中,一幅画可以从山前到山后,从山顶到山脚,一副长卷可容下一年四季、阴晴、雨雪。

它不是特定的山、特定的水。

它有明暗、有表情、有灵性、更有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