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课文、讲解
陶罐和铁罐课文原文及赏析

陶罐和铁罐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
再说……”“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
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
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
许多年代过去了。
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个陶罐。
“哟,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得叫起来。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
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他,不知道在什么年代已经完全氧化,早已腐蚀成一堆锈土了。
赏析《陶罐和铁罐》是黄瑞云作的寓言故事,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为精读课文。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2019年,本文入选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改版后为第6课的课文,并改由梓君、卫东、张蕾、陈亮参与朗读。
6陶罐和铁罐课件共14张ppt

陶器是用黏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 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 物品。
铁罐
骄傲 傲慢 奚落 恼怒 谦虚 懦弱 光洁 美观
相提并论 和睦相处
说一说
课文讲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认为自己很 坚硬 ,瞧不起陶罐,常 常 奚落 它。陶罐却很谦和,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 陶罐 出土成为文物, 铁罐却消失 得无影无踪。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 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你觉得铁罐有什么特点?
骄傲
傲慢无礼
自以为是
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 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 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 么可吵的呢!”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陶罐有什么特点呢?
谦虚有礼 友好大度
说一说
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人们翻来 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样子也没见 到?
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 的短处,互相尊重,和睦共处。
拓展延伸
1.演一演:演一演这个故事。
2.写一写:试着模仿本课或《北风和太阳》,编一篇具有深刻道理的寓言 故事。
再见
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朗读第1-9自然段,分别画出铁罐和陶罐说的话,找出其中表现铁 罐、陶罐神态的词语。体会铁罐和陶罐性格上的不同。
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陶罐和铁罐》文本解读

《陶罐和铁罐》文本解读《陶罐和铁罐》文本解读一、教材说明这篇略读课文是一则寓言。
讲的是《王的厨师》里的铁锅觉得硬,看不起陶罐。
但土里埋了很多年,土锅出土成了宝,铁锅却变成了土。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尊重对方的长处,和谐共事。
这个童话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
这是本课表达的特点。
铁锅的傲慢与蛮横,陶罐的谦虚、友善与克制,在人物的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此外,生动的表情和动作描写使铁壶和陶壶的形象更加生动突出。
这个寓言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因为时间的变化,事物的命运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编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文中所阐述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懂得发现别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第二,在阅读中不断练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
学习目标1。
认识本课的八个新单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1.本课内容生动有趣,适合自主阅读。
因此,应允许学生自主阅读,并在学生自主阅读和感知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以引导文本思想内容的交流和情感阅读的交流。
首先,教师要引导他们理解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1)抓住关键词语和短语,体验在陶罐和铁罐中说话时的不同表情和心情;(2)从陶罐和铁罐的变化中,了解文字的真实性;(3)分角色读课文。
2.当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时,不再提示他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是在他们自己阅读后进行检查。
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可以再问:你是怎么概括主要内容的?巩固学生对方法的掌握,进而体现从帮助到释放的过程。
其次,让学生再读课文,告诉我们陶罐和铁罐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应该交流他们对课文中所解释的真理的理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感受和观点。
比如要谦虚,不要骄傲;看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谦虚的人有好的结局,骄傲的人有悲伤的结局。
陶罐和铁罐课文解析

陶罐和铁罐课文解析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流传下来的诗句,“铁杵磨成针,陶罐要盛酒”,凝聚了古人对陶罐和铁罐的制作技术的深刻认知与崇敬。
古人受限于当时的生产技术,要生产陶罐和铁罐并不容易。
据史料记载,古代陶罐制作大致可分为四步:制作坯型、抛光成型、釉料上色和烧制烧成。
制作陶罐的技术也很具有技艺,要求抛光、光、陶瓷装饰和釉料上色完美结合。
而古代铁罐制作大致可分为五步:制作铁锭、铁锭熨烫、精锻成型、打磨抛光和上色。
铁罐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大量耐力和熟练技巧,需要严格控制熨烫温度,使罐身形状恒定。
陶罐和铁罐的制作技术,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技术水平,也折射出了古人的丰厚审美情趣。
古人在制作陶罐和铁罐时,都采用几何图形来进行设计,他们精雕细琢的图案,蕴含着浓浓的艺术气息,令人叹服。
此外,由于古代礼制的复杂性,古人对于陶罐和铁罐的设计也有特定的要求,以使其适应礼制而有所区分。
比如,古人喜欢用陶罐装饰婚礼,所以陶罐的装饰也有着特定的内涵,丰富了婚礼的艺术气息。
在现代,随着技术的发展,陶罐和铁罐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比古代,现代的陶罐和铁罐制作技术更加先进,既保持了古代设计的精致,也有了现代艺术特点,极大地丰富了陶罐和铁罐的设计和艺术内涵。
此外,陶罐和铁罐的制作技术也体现在现代生活中,比如在日常家居用品,以及装饰品、工艺品等领域中。
现代艺术家依旧受到古代设计的启发,创作出许多富有艺术价值的陶罐和铁罐工艺品,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实用需求。
综上所述,陶罐和铁罐的技术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出他们的审美情趣,表现出古人博大的胸怀与凝结的情感。
现代的陶罐和铁罐制作技术延续古代的技艺,以新的面貌呈现在日常生活中,成为日常家居用品,也参与到更多装饰品、工艺品等艺术品当中,起到装饰和回忆的作用。
陶罐和铁罐课文精讲

陶罐和铁罐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陶罐和铁罐》的段落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第9自然段):在这一部分中,故事描述了自满的铁罐自恃坚硬,因此瞧不起陶罐,并常常奚落它。
而谦虚的陶罐则以礼相让,据理力争,回应铁罐的挑衅。
第二部分(第10至第17自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
许多年过去了,当人们挖掘出陶罐时,它依然如故,完好无损。
然而,铁罐却早已无影无踪,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这一部分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对方的特长,和睦相处。
这种段落划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思想。
二、文章赏析《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富有深意的寓言故事,通过描绘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传达了关于自我认知、尊重他人和看待事物两面性的重要道理。
这个故事展示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和态度。
铁罐自恃坚硬,傲慢自大,常常奚落陶罐,认为它不如自己。
而陶罐则谦虚克制,始终保持平和的态度,不卑不亢地回应铁罐的挑衅。
这种对比鲜明的性格描绘,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铁罐之所以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就是因为它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短处,过于自大和傲慢。
而陶罐则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不因此而自卑或气馁。
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这个故事还强调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陶罐在面对铁罐的挑衅时,没有选择与之争吵或反击,而是以礼相让,据理力争。
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以和平、包容的心态与他人相处。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
铁罐虽然坚硬,但最终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而陶罐虽然看似脆弱,但却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
这告诉我们,在看待事物时,我们不能只看表面或一面之词,而应该全面、客观地了解它们的内在属性和价值。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9陶罐和铁罐_人教版_6325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19 陶罐和铁罐人教版一、教材简说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很多年此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人们,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擅长看到他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互相尊敬,和平共处。
故事主要经过对话睁开情节、推进故事的发展,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色。
铁罐的骄横、强横无礼和陶罐的谦逊、友好、控制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足显现。
此外,详细、生动的神情、动作描绘,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为鲜亮突出。
选编这篇课文的企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他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二是持续学习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课要点是经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情的描绘,认识铁罐的骄横无礼和陶罐的谦逊而不脆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课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1.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骄傲、骄横、谦逊、神气、愤怒、相提并论、理睬、荒芜、吃惊、光洁、朴实、价值、喜悦”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对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录表现陶罐、铁罐神情和动作的词句,累积语言。
三、教课建议第1页/共3页2.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耻、逝”是翘舌音,“素”是平舌音。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有些字能够经过和学过的形近字比较加以差别和识记,比方:恼和脑、捧和棒、朴和扑、受和爱、吵和沙、陶和淘。
能够先让学生回想学过的字的字形和字义,再剖析这些字和它们相像的生字同样点和不一样点,在差别形义的不一样后记忆并书写。
要点指导以下几个易写错的字,如“荒”的中间部分是“亡”,不要写成“”;“植”右侧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素”中间部分是“幺”,不要少写一点;“感”右上方不要少写一点。
3.指引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来理解“挖苦、谦逊、骄横、软弱、相提并论”等词语的意思。
三年级下册第6课《陶罐和铁罐》知识点图文解读

讨论主题
引导学生围绕陶罐和铁罐的故事 展开讨论,思考其中蕴含的生活
智慧。
讨论问题
例如,陶罐和铁罐各有什么优缺 交流分享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 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进行
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06 课后习题解答与 指导
针对性习题类型介绍
阅读理解题
01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的阅
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词汇运用题
02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填空、选择等练习,巩固学
生的词汇知识。
语法解析题
03
通过对课文中的典型句型进行结构分析和运用练习,帮助学生
掌握相关语法知识。
解题思路和方法分享
阅读理解题 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再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定位 到原文相关段落;最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得出正确答案。
本课的插画采用了水彩画风格, 色彩鲜艳明快,形象生动可爱,
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
插画内容
插画中陶罐和铁罐的形象栩栩如生, 表情丰富,动作夸张,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描述技巧
在描述插画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色 彩、线条、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和 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 表达能力。
关键场景再现及情感体会
《XX儿童文学精选》
收录了多位儿童文学作家的经典作品, 包括寓言、童话、小说等多种体裁, 有助于孩子们拓宽阅读视野。
《XX童话全集》
作者的其他经典童话作品合集,展现 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作风 格。
02 课文内容详解
陶罐与铁罐形象描绘
陶罐
被描绘为谦虚、朴素、有内涵的形 象,通常呈现出圆润、光滑的外观, 有时还会有精美的花纹装饰。
陶罐和铁罐课文

陶罐和铁罐课文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著名的寓言故事。
下面是这篇课文的内容:
从前有只陶罐和一只铁罐。
它们原本都是从工厂出来的,分别被一个农夫和一个商人所购买。
陶罐很自豪地说:“我是非常特别的,我用陶瓷制成,精致而美丽。
”它常常向周围的物品炫耀自己的优点,认为自己比其他容器更珍贵更有价值。
而铁罐则非常平静和实际,它并不过分夸耀自己的特点。
相反,它通过实实在在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有一天,农夫和商人同时使用两个罐子。
他们需要将水运送到不同的地方,看哪个罐子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
农夫用陶罐来装水,然后放到脖子上扛起来。
但是陶罐很
快就发现,它的瓷质非常脆弱,经不住颠簸和摇晃。
每当
农夫走起路来,水都从罐子的裂缝里漏出来,到达目的地时,陶罐几乎全空。
商人则用铁罐来装水。
铁罐虽然没有陶罐那么漂亮,但它
强韧耐用。
尽管商人走得很迅速,铁罐却能紧紧地封住水源,一滴不漏地把水带到目的地。
经过几次实验,农夫和商人都认识到了陶罐和铁罐的差异。
陶罐再也没有自大的心情,因为它意识到自己的瓷质是不
适合运输水的。
从那以后,陶罐开始更加谦虚和实际。
它意识到,美丽和
外表并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实用性和耐用性同样重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表并不决定一切。
真正的价值在于实际的贡献和长久的表现。
美丽的外表可以给人带来短暂的惊喜,但内在的优势才是真正的支持和回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罐和铁罐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谦虚的陶罐回答说。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摆出一副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不能叫做懦弱。
”陶罐不卑不亢地说,“我们的任务是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在完成我们的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就比你差。
再说……”
“住嘴!”铁罐愤怒地喝道,“你怎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完蛋了!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害怕。
”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好,吵什么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你要变成碎片的!”
陶罐不再理会。
时间不断地向前推移,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
两只罐子被遗落在废墟里。
历史在它们的上面积满了渣滓和尘土,一个世纪连着一个世纪。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月。
终于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发现了那只陶罐。
“哟,这里头有一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只陶罐!”其他的人也跟着高兴得叫起来。
大家把陶罐捧起,把它身上的泥土刷掉,擦洗干净,和当年在御厨的时候完全一样:朴素、美观、釉黑锃亮。
“一只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千万别把它弄破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
但,一点铁罐的影子也没有。
——它,不知在什么年代便氧化了。
人们只发现几块锈蚀不堪的铁片,而且不能断定那是否是铁罐的残余。
——用自己的强点去比人家的弱点是不应该的,人家也会有比你强的地方。
陶罐和铁罐的拓展阅读——寓言简介
《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寓言”的: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成语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
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伊索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是民间口头创作。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
讲解
先让同学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扫清生字词
然后交读生字词
再次小声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和直线分别画出陶罐和铁罐所说的话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他们各自的特点
最后总结全文主旨
From: 两全其美网校城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