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代寓言二则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苏教版
学生1
我认为这两则寓言故事非常有教 育意义,它们教会了我如何正确 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100%
学生2
通过学习这两则寓言,我深刻体 会到了寓言故事的魅力,它们以 简单易懂的方式传达了深刻的道 理。
80%
学生3
我觉得这两则寓言故事中的角色 形象鲜明,它们的行为和语言都 很有代表性,让人印象深刻。
寓言在现代社会的启示
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不要一意孤凭主观想象和经验行事,否则 会适得其反。
故事中的成语和名句
成语
郑人买履(比喻墨守成规、不灵 活的人)。
名句
宁信度,无自信也。(宁愿相信 尺子,也不相信自己脚的感受。 )
03
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
故事内容概述
01
启示1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应 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态,不 要骄傲自大,否则会像“郑人 买履”一样遭受失败。
启示2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 ,要善于适应变化,不要固守 旧有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否则 会错失机会。
启示3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应该注重 实际,不要只看重表面现象, 否则会像“画蛇添足”一样失 去真实的价值。
05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本课重点回顾
分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其象征意义。
了解并掌握寓言故事的 创作背景和寓意。
理解并掌握寓言故事中 的语言特点,如比喻、 拟人等修辞手法。
理解并掌握《古代寓言 二则》中两篇寓言故事 的含义。
作业布置与要求
01
02
03
04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 识。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 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5 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苏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评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评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评课稿一、前言《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两则古代寓言,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生活智慧。

本文是对该课文进行评课的稿件,旨在对该课文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详细介绍,以提供教师教学时的参考。

二、课文特点1.寓言形式:本课文以寓言的形式呈现,采用两则古代寓言的故事,通过动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来塑造人物,具有警示作用。

2.生活智慧:通过故事情节和寓言背后的寓意,课文传递了一些生活智慧和道德准则,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思考和反思。

3.故事情节紧凑:本课文的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节奏感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与寓意;–掌握《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课文的核心内容与主题。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生活经验和道德准则理解古代寓言;–能够通过故事情境推导出人物的行为和动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智慧人生的崇尚和追求;–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寓言中的寓意和人性弱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维品质。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寓言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思考和发掘寓言的深层意义。

五、教学内容1.寓言一:“郑人买履”–介绍寓言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欲望和物质追求。

2.寓言二:“五古代”–解读寓言中五种不同的社会风貌;–探讨文明与野蛮、进步与停滞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提问、呈现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寓言和故事的兴趣。

2.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行为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内涵。

3.互动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活动交流和思想碰撞。

4.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原文:楚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注释⑴鬻(yù)——卖。

⑵誉——夸耀。

⑶陷——攻破。

这里是穿的意思。

⑷或曰——有的人说。

⑸莫不——没有不⑹应——回答⑺或——有人⑻“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⑽“吾盾之坚”的之:同上⑾坚——坚固⑿以——用⒁莫能——没有什么。

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道理: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凡事不要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

画蛇添足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正好。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5、古代寓言二则

5、古代寓言二则
(他)返回去拿尺码。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他返回,集市已经结束了,最终他没有买到 鞋子。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状语后置 人们说:“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 呢?” 宾语前置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 脚。”
知识盘点 需要积累的词语(解释词语的意思)
1.主要内容?
亡斧疑邻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说符 》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 之子,视其行步,窃 斧也;颜色,窃斧也; 言语,窃斧也;动作 态度,无为而不窃斧 有个丢了斧头的人。 也。俄而抇其谷而得 (2)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 其斧,他日复见其邻 不久挖掘谷子却找到了他的丢失了的斧子。 4.道理: 人之子,动作态度, 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 无似窃斧者。 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
亡斧疑邻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刻舟求剑 shè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jù qì
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 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 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
剑若此,不亦惑乎!
huò
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刻舟求剑
从 掉落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渡过江河
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
到 立刻, 匆忙 那, 那只 这儿
当堂巩固
⑹ 乃曰:“吾忘持度。” ⑺ 反归取之 : ⑻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⑼ 何不试之以足: ⑽ 宁信度,无自信也
当堂巩固
4、辨析下列一词多义 而忘操之 度 何不试之以足 反归取之 至之市 5、翻译下列句子 ⑴ 及返,市罢 ⑵ 遂不得履。 ⑶ 何不试之以足? ⑷ 宁信度,无自信也。
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古代寓言二则

古代寓言二则

古代寓言二则寓言一:乌鸦喝水的故事从前有一只聪明的乌鸦,它非常口渴,在森林中四处寻找水源。

终于,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它找到了一个装满水的大缸。

缸里的水非常清澈,乌鸦立刻欢呼起来。

但是,缸里的水面距离乌鸦的喙太远,它无法直接喝到水。

乌鸦陷入了困境,但它不愿意放弃,因为它太口渴了。

它开始思考如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突然,乌鸦看到了旁边的一堆小石头,它决定尝试一个聪明的办法。

乌鸦开始抓起小石头,一颗一颗地扔进缸里。

每扔一颗石头,水面都会上升一点。

经过多次尝试,乌鸦终于成功地将水面抬高到能够喝到水的高度。

它欢快地喝着清凉的水满足了渴望。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或动物在面临困难时,应该保持冷静并寻找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乌鸦利用周围的资源,克服了困境,并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努力和智慧可以战胜困难,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寓言二:蚂蚁和蜜蜂的故事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住着一支蚂蚁部队和一支蜜蜂部队。

蚂蚁们勤劳努力地工作,积极筹备着食物储备以应对严冬的来临。

而蜜蜂们则忙着采集花粉,制造甜美的蜜蜂蜜供应给自己和其他昆虫。

然而,蜜蜂中有一只懒惰的蜜蜂,它总是偷懒、消极怠工。

每次其他蜜蜂努力工作时,它总是躲在花丛中享受甜美的花蜜,不思考未来。

当蚂蚁看到这只懒惰的蜜蜂时,不禁感到担忧。

冬天来了,花园中的花朵凋谢,风雪肆虐。

蚂蚁们收集了足够的食物,它们在地下的巢穴中舒适地过冬。

而那只懒惰的蜜蜂却无粮可食,冻得瑟瑟发抖。

懒惰的蜜蜂悔恨不已,它开始后悔自己的懒惰和冲动行为。

它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工作和积极奋斗的重要性。

然而,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它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食物。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懒惰与怠工是没有好结果的。

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和及时行动,我们才能克服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不要像懒惰的蜜蜂一样错失机会,而要像勤劳的蚂蚁一样努力奋斗。

总结起来,这两个寓言呈现了不同的故事,但都传递了类似的道德教育意义:努力工作和智慧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乌鸦和蚂蚁都通过勤奋和创造性的努力,成功地克服了困难。

寓言两则|《寓言两则》课文原文范文.doc

寓言两则|《寓言两则》课文原文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引导语《寓言两则》想必有不少人都有读过,那么有关《寓言两则》的课文原文哪里有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揠苗助长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张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野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死了。

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

不知怎么搞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过来撞死在树桩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也全完了。

附加阅读《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6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_古代寓言二则
揠(y)苗助长
《孟子》
宋人有悯(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qū)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

【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担心苗长得慢,就将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

然后,他又累又乏地回家了。

他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了!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注释】
揠:拔。

悯:担心,忧虑。

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趋:赶去。

槁:枯萎。

画蛇添足
《战国策》。

初中语文-《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智子疑邻《韩非子》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课文分析]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

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

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

这是故事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盗是邻父干的。

塞翁失马《淮南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课文分析]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

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一、重点字词1、天雨墙坏(坏:毁坏雨:下雨)2、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3、不筑(筑:修补)4、其邻人之父亦云(亦云:也这样说)5、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6、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7、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带领)8、居数月(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9、人皆吊之(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10、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11、死者十九(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二、重点句子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代寓言二则
5、古代寓言二则
一、教学目的
1.从寓言学习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4.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的相关知识。

5.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6.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重实用,尚功利。

韩非之文》发言直率、思想深刻、锋芒毕露,向以峭刻犀利著称。

韩非之文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2.关于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二)、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度其足( )遂不得履()()宁信度()坠于水()遽契()
2.默写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3.借助查工具书,读《郑人买履》,理解文章大意。

4.按时间顺序给文章分层次:
先度足,置其坐
一层:交代人物事件
至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返取之
二层:交代经过结尾
返市罢,不得履
人问曰,何试足
三层:对话式的结尾
郑人曰,无自信
5.说说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6.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欲:
(2)置:
(3)坐:(通假字)
(4)度:
(5)遂:
(6)及:
(7)反:(通假字)
7.翻译全文。

(师相机指导)
8.通读全文,注意读出郑人说话的语气。

(三)、归纳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

告诫人们:不要迷信习惯、成规和理论,而要根据实际得出体会和结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则寓言。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2. 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3. 体会寓言特点,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4.学会变通地处理各种事物。

二、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故事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难点:寓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希望同学们通过《寓言二则》的学习,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课外读一些寓言故事,扩大视野。

二、作家作品简介
吕不韦(约公元前?——235),濮阳(今属河南)人,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门下有宾客三千。

吕不韦命门客各著所文,集为一书,号曰。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包括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160篇,因此又称《吕览》。

三、题目解说
文题中的“刻”是刻记号,“舟”是船的意思,“求”是寻找。

整个文题的意思是“在船上刻记号,到水中去找丢失的宝剑”。

四、抽生试背全文(师相机纠正发音)
五、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坠:
(2)遽:
(3)契:
(4)是:(指示代词)
(5)若此:
(6)不亦惑乎:
六、翻译全文
七: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层意思:
楚人涉江,剑坠水中
一层:交代人物、起因
遽契其舟,吾剑从坠
舟止求剑,从其所契
二层:指出错误原因
舟行剑止,岂可求剑
八、归纳主题:
这则寓言通过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尖锐地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不知变通的愚蠢之人;告诫我们不要静止地看问题,而要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九、这则寓言的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平实、蕴含丰富。

“坠”写出了楚人的慌乱,“遽”写出了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
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2)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

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

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十、通读全文,试背全文。

十一、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寓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