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和价值。
2、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4、引导学生从寓言中汲取智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度”“坐”“反”等。
(2)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理解寓言的故事情节。
(3)领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2、难点(1)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深入体会寓言的寓意。
(2)引导学生将寓言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和寓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寓言中的人物行为和寓意,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对比两则寓言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古代寓言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短小而富有深意的故事,它们用简单的情节传递着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一起去感受古代智慧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例如:(1)“度”在文中出现多次,“先自度其足”中的“度”读“duó”,意思是“量”;“吾忘持度”中的“度”读“dù”,意思是“尺码”。
(2)“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这句话中的“反”同“返”,意思是“返回”。
(四)理解寓意1、引导学生思考:《郑人买履》中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学生讨论后明确:郑人过于死板,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导致买不到鞋。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教学流程:一、读课文,找感觉。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你对哪一则寓言比较感兴趣,告诉大家。
指导念准两个成语:南辕北辙、滥竽充数。
2、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则寓言。
如果你能读出与他不同的风格,请你展示自己的才能——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风格吗?二、品课文,悟道理。
1、两则故事很短小,但只要你爱思考,就能从中领悟出一些道理。
可以先与同学讨论,待会儿你们说,你们评,老师来做听众。
2、同学各抒已见,请支持他的意见。
同学举手。
同学们最赞同谁发言?3、那么,用“南辕北辙”和“滥竽充数”这两个词作为故事的题目,你觉得合适吗?(.课件演示两则成语的意思)这是老师从成语词语中查出的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跟同学们刚才说的一致吗?我的感觉是:同学们谈得比它生动、又丰富。
我们还是小学生,读了故事能领悟到学习中的道理;长大后走上社会,你再读这个小故事,会领悟到又一层道理。
只要我们静心读书,善于思考,我们会发现,文章也像一颗树,有无穷的生命力。
它会随着你的成长,而一同成长,同学们信吗?三、评人物。
让我们试一试。
(.课件演示:《寓言二则》新读)这个“新”,就是让你换个角度,用新的眼光去看看这个小故事,也许就会发现,它还有新的含义。
1、同学们可以从这里入手。
(.课件演示:如果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再回头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吗?)想跟同学讨论吗?可以离开座位跟任何同学讨论。
2、组织交流。
同学发言,有同样感受的同学举手表示。
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去楚国的人:A、说话幽默,性格乐观。
B、勇于探索,不怕冒险。
C、大智若愚,大胆创新。
南郭先生:A、信息灵通,随机应变。
B、知已知彼,勇于冒险。
3、引导修改原文。
照你的看法,这课文该怎么读?读后,有没有想把文中有些语句改一改?课件出示:①《南辕北辙》最后一个自然段。
改为:他的朋友呆呆地站在那儿想:这位老兄一向不傻呀!莫非……②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讨论、分享中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运用预测、推理、概括等方法,深入理解寓言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道理,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寓言故事,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道理。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全班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寓言故事中的道德观念。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寓言故事的填空、改写等任务,巩固课堂所学。
1.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在阅读寓言故事时,学会独立思考,挖掘故事背后的道理。
2.针对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4.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寓言二则》中的生字词,能正确书写、运用。
2.深入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及寓意。
3.学会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联系实际生活,提高道德认知。
4.掌握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激发对寓言故事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设想
寓言二则教案范文

寓言二则教案范文教案一:《乌鸦喝水》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寓言的含义,掌握寓言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能够通过故事,了解“聪明勤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意识。
教学内容:《乌鸦喝水》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让学生回顾一下民间故事中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寓言故事。
提问:故事中通过怎样的人物和情节传达出了一种寓意或道理?2.引出本课的寓言故事《乌鸦喝水》。
通过观察故事的标题,让学生猜测故事可能会讲述什么内容。
Step 2:讲述故事1.带领学生读故事《乌鸦喝水》。
在读完故事之后,问学生: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乌鸦、狐狸、乌鸦的水。
Step 3:分析故事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并解读故事中的细节,找出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狐狸是如何欺骗乌鸦的?他用哪种方式成功地取走了乌鸦的水?-乌鸦在事后是否后悔?他从这个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教训?2.思考题:这个故事中的动物角色是否真实?为什么?Step 4: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1.寓言故事的定义:以虚构的动物或事物作为主要人物,以情节为载体,寓意深刻,通常用来教育与启发人们。
2.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自主归纳寓言故事的特点:以虚构的动物或事物为主人公,故事以情节的形式展开,寓意深刻,有教育启发作用。
Step 5:拓展活动1.邀请学生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
可以提供一些主题,比如“真正的勇敢”、“爱与友情”等。
2.学生自由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找出其中传达的道理,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Step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寓言故事的特点和意义。
2.强调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吸取乌鸦的教训。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寓言故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并通过分析故事,体会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拓展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阅读兴趣。
但是在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教学设计《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两则》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如履、及、遂、度、宁、以等。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明确本文寓意(讽刺那些不顾实际,迷信教条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难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讲解法教学步骤:一、检查导入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2、作家、作品(学生先介绍,老师补充。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一起师从于荀子。
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
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之集大成者。
3、正音辨形履lǚ 遂suì 宁nìng度:(1)duó量长短(2)dù 量好的尺码二、诵读课文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停顿: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遂不得履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其它同学纠正其不正确的停顿。
有争议时,教师予以点拨。
三、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全文大意。
2、疑难的文言词语,小组讨论解决。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3篇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理。
教学难点:能借注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教学准备:课件搜集寓言故事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给同学们讲讲吗?最好能说出语言给你的启示。
二、朗读课文——奇文共赏1、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利,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2、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时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3、听读:播放两则语言的录音朗读,要求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三、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1、小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体释疑4、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指导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
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准确的把握股市的内涵呢?(自选配音或作画的`方式)第二课时一、创新设计——提升理解。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再也不拔苗了。
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
这回,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合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寓言故事有较高的兴趣,能够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但对于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对于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课堂展示:
-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寓言故事创作,鼓励大家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可以选择以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表演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5.家长反馈:
-家长在学生完成作业后,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关注孩子的学习进步。
-家长可以与教师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对比两个寓言故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类似的道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针对《寓言二则》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如:“愚公为什么能坚持移山?他在移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这两个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创作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寓言二则》,使学生认识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寓言故事中的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对寓言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培养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意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文(精选6篇)

寓言《亡羊补牢》的教案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文(精选6篇)寓言《亡羊补牢》的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透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资料,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就应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齐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此刻你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4、从这个课题,你明白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1)选取正确的读音窟窿(kū lóng;kū long)废窿(lóng long)街坊(fāng fang)坊本(fāng fang)圆圈(quān juàn)羊圈(quān juàn)钻研(zuān zàun)钻石(zuān zuàn)重点强调: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区分。
你是怎样来区分的指名汇报透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
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资料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此刻你能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板书:第一次第二次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那么这部分能够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样会丢了两次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1)若,像。( 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 反问句式。
4 、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
“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 、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
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 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 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 问题。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 二、查字典,读准字音。 sshè 涉 j ù 遽 qì 契 yǐ 矣 ru ò 若 三、作家、作品 1 、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 门下有宾客三千。 2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 也称《吕览》 ,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 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 《史记·吕不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 1 、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 、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 、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 、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 、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1 、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 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 助长等) 2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 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
3 、重要语句 (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
有欲买履(的)郑人。
(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 无信自也。”
4 、复述故事 5 、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6 、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 、文章寓意
(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 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四、讨论 1、
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 2 、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 、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 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教学后记
手法。 3 、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出身
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 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 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 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 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 、《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 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 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词字义 1 、字音、字形
l ǚ 履 suì 遂 nìng 宁 度: duó 量长短 dù 量好的 尺码
2 、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 , 悬千金其上,延诸 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 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点语句 1 、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 涉江(的)楚人。 2 、 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 ( 2) 所······者, ······的地方 (3)所从坠,(剑) 坠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