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球的历史

(完整版)地球的历史
(完整版)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历史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3题。

甲乙

1.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主要发展过程是

A.物理演化B.化学演化 C.大气演化 D.生物演化

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3.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D.④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

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不大

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

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

5.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7.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8.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动物的呼吸作用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动漫电影风靡一时,电影中作为绿色能源的青青草原不断遭到破坏,“虎威太岁”居然是只假老虎,壁虎军师重返“一统天下”时期的计划也最终落空,最后“秘密武器”也只是生物进化的图谱。

(1)青青草原提供的绿色能源是________,植物在自然环境形成和转化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壁虎军师想要重返“一统天下”的时期是指

A.太古代 B.古生代早期

C.中生代侏罗纪时期 D.新生代第四纪时期

(3)曾轰动一时的“华南虎”事件,导致华南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先北移后南移 D.先南移后北移12.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3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 B.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

C.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 D.清代时期全球降水增多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附1 课时分层作业地球的历史

1.B 2.D 3.C[第1题,在①时期以前,生命尚未出现,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第2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是无脊椎动物的大量出现。第3题,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

4.D[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有关系,A错。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巨大,改变了地球大气组成,B错。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是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C错。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D对。] 5.B[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生代末期,为白垩纪,B对。古生代末期是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A错。太古代末期是动物萌芽发展的初期阶段,C错。新生代末期是人类时代,D错。]

6.B7.C[第6题,动物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第7题,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石炭—二叠纪时期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8.C[本题考查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9.【解析】第(1)题,青青草原为生物能,植物在自然环境形成和转化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第(2)题,爬行类“一统天下”的时期为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第(3)题,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华南虎消失。

【答案】(1)生物能光合作用

(2)C

(3)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空间不断扩展,华南虎生存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华南虎因难以生存和繁衍而消失。

10.B[试题分析:明确地质年代的顺序,了解各时代动植物的演化特点。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级,太古代最老,哺乳动物比爬行动物高级。]

11.D12.C[第11题,读图可知,3000年前至清代,亚洲象分布北界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排列。在此过程中,亚洲象分布北界先南移(3000年前至明代),后北移(清代),故选D项。第12题,由题中信息可知,亚洲象生活于湿热地区,其分布范围北界可表征湿热气候范围北界。读图可知,明朝明湿热气候范围北界南移,即气候变冷明显,全球冰盖面积较大,故C项正确。]

13.

【解析】(1)命名时应突出生物化石这一关键主题。(2)野外考察应有地质锤、指南针、记录工具等,回答合理即可。(3)应熟知地质年代表,知道一些典型化石出现的年代等。(4)结合现在的青藏高原的环境以及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生物化石(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3)①沉积古生②海洋陆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4)①海洋陆地②抬升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xiaojie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运动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原因) 适和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原因) 液态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因这节课所教的学生是农村学生,他们知识面较城市学生要窄些,要查找的书籍或上网等手段要比城市学生缺乏些,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其中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很多是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观察,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小学生很难明白

地球发展史

第一节混沌初开--宇宙始于大爆炸?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 -中国古代的贤哲 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具体对象,宇宙是一个有限的客观存在。这样一个宇宙,应该有它的开端。 宇宙是怎样开端的呢? 20世纪初,天文学家斯里弗尔(V.M. Slipher, 1875-1969) 在观测银河系外的仙女座大星云时,取得15个星系的光谱资料,经过研究,发现其中13个正在以每秒数十万米的高速退行,即离开我们愈来愈远。 1929年,哈勃 (E.P. Hubble,1889-1953) 根据观测到的河外星系正在退行的资料,提出:一个星系退行的速度和它与我们(地球)的距离成正比,即离得愈远退行愈快。这个发现告诉我们,我们周围的星系正在四散离开,也可以说我们已知的宇宙正在膨胀。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ien, 1879-1955) 在1916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 2 演绎出宇宙在膨胀的理论。 2 哈勃的发现被认为是对这些理论的验证。以后的天文观测继续有新的发现,证明宇宙在膨胀,曾测到有的河外星系之间,正以每小时2,500,000km的速度在拉开距离。 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G.E.Lematre,1894-1966) 1927年就提出: 2 宇宙为什么会膨胀呢? 2 膨胀的宇宙会不会是爆炸的产物呢? 《BIG BANG》-大爆炸 2 宇宙的全部物质,当初都集中在一个“原始原子”(或称宇宙蛋)里,异常紧密 2 温度约1032°K,绝对温度1亿亿亿亿度 2 显然这只能维持极其暂短的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就发生大爆炸,原始原子迅速膨胀, 逐渐扩展成为我们的宇宙 现在认识: 2 大爆炸后1秒钟,温度降到1010°K,粒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和引力开始分开。 2 在高温下处于基本粒子状态的物质,随着温度的降低,聚合成各类原子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 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2、要判断哪种假说是正确的,我们首先要在地球上确定一个区域,确定作为太阳和地球的工具,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来判断哪种假说正确。 (1)实验计划: 研究的问题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我们的猜测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系。 实验材料小球一个、蜡烛一支(或电筒一个)、火柴、白纸、水彩笔 实验示意图 1 2 3 4 试验方法 1、用水彩笔 在小球表面点上 一个小红点。 2、地球(小 球)不动,太阳 (蜡烛)绕着小 球转动 3、观察小球 上小红点的明暗 变化。 1、用水彩笔 在小球表面点上 一个小红点。 2、太阳(蜡 烛)不动,地球 (小球)绕着蜡 烛转动。 3、观察小球 上小红点的明暗 变化。 1、用水彩笔在 小球表面点上一个 小红点。 2、太阳(蜡烛) 不动,地球(小球) 转动。 3、观察小球上 小红点的明暗变 化。 1、用水彩笔在小 球表面点上一个小红 点。 2、太阳(蜡烛) 不动,地球(小球) 绕着蜡烛转动。同时 转动小球。 3、观察小球上小 红点的明暗变化。 我们的发现 蜡烛转动一 圈,小球上的小 红点明暗交替一 次。 小球转动一 圈,小球上的小 红点明暗交替一 次。 小球每转动一 圈,小球上的小红 点明暗交替一次。 小球每转动一 圈,小球上的小红点 明暗交替一次。 实验结论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太阳的运动有关系。 (2)、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四种假说都能使地球上的某一区域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单是昼夜交替不能确定哪种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得寻找新的更多的证据。 第二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提出“地心说”: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着地球每天做一次圆周远动。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是运动的。地球是球形,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24小时。 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提出“地心说”,相当于我们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的第一种解释;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相当于我们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的第四种解释。我们仍然不能确定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仍得寻找新的证据。 第三课证明地球在自传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地质关系观察错误等。这种方法已发展为地质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同位素年代学。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3地球的历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是了解地球历史的最主要途径 (1)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①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②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2)沉积岩地层中往往存在化石 ①化石是指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②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③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3)地层和化石能反映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2.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显生宙? ??????? ?新生代?????第四纪新近纪古近纪 中生代?????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古生代?????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元古宙太古宙冥古宙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一)前寒武纪 1.距今年代及划分: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这段时间,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 2.地壳运动: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3.大气演化? ????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大气成分改变,氧气增多 4.生物演化 (1)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 (2)太古宙: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 (3)元古宙:蓝藻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5.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二)古生代——“远古的生物时代” 1.距今年代及划分?????距今5.41亿年- 2.52亿年 划分?????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 二叠纪 2.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发生多次大的变迁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 3.生物演化 (1)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①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 ②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海洋仍是无脊椎动物的世界 (2)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①早期:鱼类大量繁衍。 ②中期: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 ③晚期?????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 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地球的历史(学生读本))

2018级地理新教材地理必修1学生读本 目录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第四节地球的限层结构 问题研究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问题研究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路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 第四章地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问磨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植被 第二节土壤 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 第三节防灾威灾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问题研究教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作为最客易辨认的恐龙之一,梁龙(1.21)是巨型恐龙中的明星,体型巨大,最大的身长超过36米,脖子长度超过6米,尾巴长度更在10米以上。1.5亿年前,在北美洲大平原上,它们是最常见的巨型恐龙,然而,现在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通过化石骨架来认识它们。身材这么庞大的动物为什么没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来呢?地球的环境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 ■图1.21 1908年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安装中的梁龙化石骨架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多次火山喷发、板块碰撞等。要了解这些经历,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图1.22)。沉积岩(概念)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图1.23)。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图1.22大行山王莽岭的地层 思考: 图1.23中A. 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 差异的原因。 ■图1.23 A. B两地地层对比

【精品】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关键字】精品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 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 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 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 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 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 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

2021届新高考 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5讲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

★第5讲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3.地层 (1)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 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②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概念: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由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5.41亿年-2.52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④结束: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3.中生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②生物演化? ????动物:爬行动物盛行,后期向鸟类发展,出现小型哺乳动物植物:裸子植物占主要地位 ③地质矿产:也是主要的成煤期。 ④结束: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 4.新生代 (1)时间:距今6 600万年至今,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②生物演化?????? ???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 ③气候演化: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自形成以来已经历了46亿多年地球上有生命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

生命进化对称性的数理模型 李四维 (南京大学生物技术系 2004级 210093 南京) 摘要:首先通过物理系统分析了结构对称与能量最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动物体形结构的对称性,并认为动物体形结构的对称性是在进化过程由“最小能量原理”决定的。通过核苷酸的二进制数字编码,并根据对称变换分析4 种核苷酸的二进制数字编码与对称性之间密切关系。根据氨基酸遗传密码子的简并程度并以分子量(Mw)及等电点(pI)作为氨基酸的化学特性坐标,作出其二维集合MP分类图,根据氨基酸的分类分析,可以认为:高简并度(对称性高)氨基酸多数是脂烃类和羟脂烃类的氨基酸,分子量比较小,分子结构比较简单,大部分为疏水性, 主要组成跨膜结构或蛋白质的结构域, 可能是出现较早的氨基酸; 而低简并度(对称性低)的氨基酸,分子结构比较复杂,分子量比较大,多数是和蛋白质功能有密切联系的基团,可能是进化出现较晚的结构。最后对数字生物学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对称性; 最小能量原理; 对称变换; 遗传密码简并度; 分子对称;数字生物学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Model on Symmetry of The Creature Evolution Li Siwei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 Abstract: Two actually physical systems are first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symmetry and the minimum energy is then shown. On the basis, we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symmetry of body structure of animals ,and think that the symmetry of body structure of animals is determined by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energy. The 4 nucleotides of DNA sequences can be further encoded with two - bit digits in which t he first bit is the base bit to encode purines and pyrimidines and the second bit is the functional group bit to encode the keto group and amino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degeneracy of genetic codes and the two dimension distribution of molecular weights (Mw) and isoelectricpoints ( pI) of amino acids , a set of classification grap h(Venn’ s diagram) of amino acids can be obtain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mino acids of high degenerate group are mostly small and simple, and constitute the transmembranic structure or the structural domains of protein molecules. So amino acids of high degenerate group might appear in the early evolution stage. On the other hand , the amino acids of low de generate group are rather large and complex , and ultimately correlate to the functional domains of protein molecules , then , the amino acids of low degenerate group might appear more lately during evolution. Key words : Symmetry ; Principle of minimum energy; Symmetry transform; Degeneracy of genetic codes;Symmetry of molecules;Digital biology

4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 1 2.日心说发表300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他发现:随 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会与摆的方向发生偏移,由于 3 4 5 由于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 早西边晚。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 为标准,将地球分成 0度经线向东180度为东经,向西180度为西经,每隔15 度为一个时 区,每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在地图上越是东面(右边)的城市,越先见到太 阳。 6 产生的现象。 7、(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8、(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9、(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地轴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 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不会超过南极圈北极圈。 10 。

★★ 1 导致阳光有规律性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 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变 化,形成四季。 (当阳光直射北半球的时候,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被太阳斜射,处于冬季; 当阳光直射赤道的时候,赤道都处于夏季,南半球, 北半球分别处于春季和秋季。) 2 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推断出地轴是倾斜的。 3 另一端一直照 不到太阳。因此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 两极正好相反。 4 围着太阳转,每24小时自转一周。著作《天体运行论》。 5.地球公转的证据是:一、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天空中的星座 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 ★ 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太阳不动,地 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2.当我们坐在行驶的火车内看外面不动的树时,树的运动方向正好与我们 的运动方向相反。我们处于运动的地球上,看到原本不动的太阳自东向西(顺时 针运动),则我们原本转动的地球的运动方向正好是太阳运动的相反方向,自西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历史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历史教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的年龄:约□0146亿年。 2.沉积岩 (1)具有明显的□02层理构造。 03化石。 (2)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 04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05复杂。 3.生物演化规律:从□ 06地层和它们包含的□07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4.地球历史研究的依据:通过研究□ 08古地理环境。 □ 1.判断正误。 (1)地球的历史为4.6亿年。(×) (2)研究地层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 2.显生宙不包括(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元古代 答案 D 解析显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5.地质年代表 (1)时间单位:宙、代、纪等。 (2)地质年代表 3.为什么说地层和化石是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提示地层呈层状分布,每一层都记录着地球发展的一段历史,地层类似于书本的“书页”;化石是呈块状存在于地层中,每一块就像一个字,记录着地球的历史。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判断正误。 (1)鸟类诞生于古生代。(×) (2)人类诞生于新生代。(√) 2.中生代结束的标志是( ) A.物种大灭绝 B.始祖鸟出现

C.生物的起源 D.联合古陆解体 答案 A 解析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 3.说明动物的演化特征。 提示古生代开始出现动物,动物首先出现在海洋中,为无脊椎动物,后来出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中生代出现了鸟类和哺乳动物;新生代出现了人类。 任务探究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材料一科学家往往从连续性好的深海沉积岩芯、冰芯、黄土、树木年轮以及考古遗迹、文献资料等信息源中获取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环境特征的信息,依此推测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 材料二长江上游涪陵段河道中白鹤梁上的石鱼题刻(见下图)记载了公元764年以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 材料三地质学家认为,在距今约2.8亿年的二叠纪,南极洲作为古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位于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繁盛。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 (2)推测长江上游地区气候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3)如何确定地质历史时期南极洲的气候变化? [成果展示] (1)地层层序律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未经过构造运动改造的层状岩层大多为水平岩层,下老上新。 (2)由材料可知,该图记载了公元764年以来长江上游涪陵段河道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变化,据此可推测上游地区的降水变化状况。 (3)大量煤田在南极洲被发现,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南极洲分布有大量繁茂的植物,之后被

2019(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人教版(新教材)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1.观察化石标本,推测地质年代和古地理环境,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2.结合地球的演化历史,从大尺度区域科学认识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区域认知】 3.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说明地壳与生命的演化过程。【综合思维】 4.通过地质史上的生物灭绝,认识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 (1)概念: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类。 ①一般先沉积的岩层在下,后沉积的岩层在上。 ②层内可能含有化石。 ③同一时代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表 (1)划分依据: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 (2)时间单位:宙、代、纪。

(3)地质年代 知识清单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生命演化 ①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 ②太古宙: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③元古宙:蓝藻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3)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如铁、金、镍、铬等矿藏。 2.古生代 (1)时间: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2)海陆演化:早期地壳运动剧烈,后期形成联合古陆。 (3)生命演化 ①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②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③古生代末期: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3.中生代 (1)时间: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2)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大陆漂移。 (3)生命演化

(完整版)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历史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3题。 甲乙 1.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主要发展过程是 A.物理演化B.化学演化 C.大气演化 D.生物演化 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3.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D.④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 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理环境影响不大 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 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 5.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7.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8.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 A.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动物的呼吸作用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动漫电影风靡一时,电影中作为绿色能源的青青草原不断遭到破坏,“虎威太岁”居然是只假老虎,壁虎军师重返“一统天下”时期的计划也最终落空,最后“秘密武器”也只是生物进化的图谱。 (1)青青草原提供的绿色能源是________,植物在自然环境形成和转化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壁虎军师想要重返“一统天下”的时期是指 A.太古代 B.古生代早期 C.中生代侏罗纪时期 D.新生代第四纪时期 (3)曾轰动一时的“华南虎”事件,导致华南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2020版地理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1.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和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课程标准原文】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核心素养定位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地层和化石在确定地质年代和恢复古地理环境中的意义。(综合思维) 2.结合“地质年代表”示意图认识地球历史阶段性时间单位划分。(区域认知) 3.运用地质年代等资料掌握不同地质时期重要的地壳运动、生物演化以及矿产形成。(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划分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据此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从宙看主要有冥石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其中显生宙又划分三个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 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

思考1 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 提示:(见教材P16) 知识点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地球状况 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这段时间,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2)生命出现 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层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冥古宙时期,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到了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藻等原核生物。蓝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时,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2.地球的诞生 太阳系在大约50亿年前诞生后,大约经过了5亿年,地球开始形成。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坍缩、凝聚而形成的。由于陨石的轰击、地球不断收缩等原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出现熔融现象。同时又在地球自转、重力作用下,发生了物质分异现象,外部密度较大的物质和元素向内部逐渐下沉,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结构。 (3)金属矿产生 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2.古生代 (1)代、纪的划分 古生代(距今5.41亿年~2.52亿年)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

1.3地球的历史 学案(含答案)

1.3地球的历史学案(含答案) 第三节第三节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历史课程标准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学习目标 1.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掌握其规律。 2.结合地质年代表等资料,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与化石1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3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4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5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2地质年代表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填写下表判断1地层中的化石是指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 2各类地层中都含有化石。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亿年。 2演变历程海陆格局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太古宙出现了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演化 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地质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1时间距今 5.41亿年 2.52亿年2演变历程海陆格局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 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生物演化早古生代寒武纪植 物出现低等的植物;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奥陶纪志留纪 晚古生代泥盆纪植物蕨类植物繁盛;动物脊椎动物时代鱼类两栖 类爬行动物石炭纪二叠纪地质矿产蕨类植物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3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 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古生代由此告终。 3中生代1时间距今 2.52亿年6600万年2演变历程海陆格局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生物演化 三叠纪植物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动物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开始 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侏罗纪白垩纪地质矿产主要的成

湘教版选修1第四章《地球的演化》word教案

地球的演化 固体地球形成至今,在46亿年的漫长演变史中,经历了地球化学动力演化、大气成分的演化、海陆变迁及生命的演化,形成今日的地球。这些变化,有些是逐渐发生的,有些是突然 发生的。 (1)地球内部层圈构造的形成早期地球可能是一个不分大陆和海洋的同质混合体。在高温和重力作用下,发生物质分异。密度大、熔点低,难以挥发的物质,如铁、镍元素沉降到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上浮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形成地幔。 (2)地球内部的层圈结构科学家们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几个显著的波速不连续界面,从而将地球内部分为几个不同物质组成、不同物理性质的同心圈层,并且综合地球科学、天文学及天文地质学研究成果,结合岩石的高温高压实验、陨石及宇宙化学的研究成果,推断出地球各圈层的密度、压力、温度及化学成分等特征。 ·地壳:由风化的土层和岩石组成。上部为硅铝层(花岗质岩),下部为硅镁层(玄武质岩)。大洋底部经常缺失硅铝层,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 ·地幔:上地幔主要由橄榄岩、超基性岩组成,下地幔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千米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软流层物质为高温熔融状态,柔软而富有可塑性。 ·地核:由铁、镍元素组成。上部(外地核)是地球内唯一的液态圈层,内核是固态的。 ·莫霍界面(南斯拉夫):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 ·古登堡面: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距地表2800余千米)。 (3)地球外三圈的形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包裹在地球外面的外三圈。它们自成系统,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伴随着地球的成长而成熟。同时,又推动了地球的演化。 ·地球上水与大气的产生地球形成之初,大量的小天体,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不停地撞击地球,使得地球刚刚形成的地壳一次又一次地破裂,构造活动、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大量的火山喷气进入地球上空,形成次生大气。大气中充满CO2,呈现出黄色的“天空”,而没有氧气。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下降,地球上空的大气凝结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降雨。这地球上的第一次降雨,无休止地下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原先地球表面的坑洼沟谷成为江河湖海,但那时的水是灼热地球表面近于沸腾的水。 ·地球生命演化与地球外三圈的形成有水才有生命。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距今38亿年。至距今35亿年,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原始生命在缺氧、沸腾的水中挣扎了20多亿年,改造着原始海洋,从而影响了原始大气。终于,在大约距今17亿年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