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介绍

顾贞观: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 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陈维嵩: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 遗。 况周颐: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 绝高。 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 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 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香阁絮,轻 风吹到胆瓶梅,心字 已成灰。 梦江南 新来好,唱得虎头词。 一片冷香惟有梦,十 分清瘦更无诗。标格 早梅知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 事秋风悲画扇?等闲 变却故人心,却道故 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 雨零铃终不怨。何如 薄幸锦衣郎,比翼连 枝当日愿。
减字木兰花 烛花摇影,冷透疏 衾刚欲醒。待不思 量,不许孤眠不断 肠。 茫茫碧落,天上人 间情一诺。银汉难 通,稳耐风波愿始 从。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 向逾关那畔行,夜深 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 碎乡心梦不成,故园 无此声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 争教两处消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 天为谁春?
纳 兰 性 德
缁 尘 京 国
乌 衣 门 第
纳兰容若,字性德,原名成德(1655-1685),满族正黄旗人, 号楞伽山人,家世显赫,清康熙大学士明珠之子。纳兰性德自 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 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
天 妒 英 才 英 年 早 逝
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 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康 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 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 一),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 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 甲屯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简介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简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简介人物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纳兰氏,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朝著名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其父为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明珠。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
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主要成就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手简真迹,被中国纳兰性德研究界奉为”国宝”,今藏上海图书馆。
手简共三十六通。
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被证实的纳兰性德手稿遗墨,价值极高。
有一幅对联,署名纳兰成德,应是改名之前所书。
被专家认定为真迹,可能是纳兰容若唯一传世的大幅书法。
纳兰词欣赏木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清·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虞美人·秋夕信步清·纳兰性德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长相思:聒碎乡心梦不成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清·纳兰性德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清·纳兰性德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采桑子:明日多情应笑我清·纳兰性德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孤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自在,号菱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词人。
他是浙江嘉兴人,是浙西山水世家纳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生平经历纳兰性德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纳兰容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对纳兰性德的文学才华有很大的影响。
他从小就对文学充满了热情,立志成为一名杰出的词人。
在求学时期,纳兰性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
在国子监期间,他接触到了当时最新的文学思潮和先进的文化观念,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纳兰性德的学业并不顺利。
由于他的放纵和桀骜不驯,他常常逃课、游玩。
这导致他最终被学校开除,使他无法完成学业。
尽管如此,纳兰性德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文学艺术,并以其才华横溢的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
二、文学成就纳兰性德以其出色的词作而闻名于世。
他的词作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词作描绘了人生百态,抒发了他自己的情感体验。
他善于运用比喻和意象,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纳兰性德的词作涉及各个方面的主题,既有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汪小菡《十七岁》中有这样的一句词:“目断魂消,累床纡缩到天明。
”这句词用简短的文字描绘出了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伤,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纳兰性德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各种文学选本,并被后来的词人们广泛研究和传颂。
三、人生哲学纳兰性德的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活在当下”。
他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经历每一个情感的起伏。
他的词作中常常出现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写道:“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首词表达了对时光的流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他的人生哲学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并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简介:清代满族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其先祖原为蒙古吐默特氏,因攻占纳□部,以地为氏,改姓纳□——即纳兰。
17世纪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满洲正黄旗。
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
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
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
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曾委派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边民。
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
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
纳兰性德的词集《侧帽集》于康熙十七年(1678)问世,时年仅24岁。
继而,另一词集《饮水词》在吴中刊行。
而综合编纂他诗、词、文、赋为《通志堂集》的,则是他的汉文老师徐乾学。
他的词集问世后,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曹寅语)的局面。
这不仅因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郑振铎语),其思想的深沉,风格的清新,抒情状物的不落窠臼、别开生面,也是重要原因。
纳兰性德性澹泊。
在涉猎汉文学传统时,他将李白、陶潜奉为楷模。
视功名权势如敝屣,视相府长子、御前侍卫的地位为难以解脱的束缚,不到30岁竟“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产生了“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的出世之想,这种心绪给他的作品涂上了一层浓重的哀愁。
思乡、思亲、思友的主题,词集里多有所见。
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
”王国维论及纳兰性德时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不仅指出了他在中国词坛上的历史地位,而且概括了他的个人风格。
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起了联络海内词客的重要作用。
其词风格接近李煜,有清朝李后主之称。
所写词清丽婉约,格高韵远,颇具特色。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银床①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②行处蹙连钱。
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Array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
纳喇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他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
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1月19日)生于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纳喇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吉,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因而可以说,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国子监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而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

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引导语:《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为纳兰性德的词作品。
这首词把作者内心对爱妻的悲悼之情,尽情表露。
不做作,无雕饰,缠绵凄切,感人至深。
对于纳兰性德估计很多人听过,他是清代词人,文风婉约优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作者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供大家学习。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1685年7月1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
纳喇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易人,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他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萦云、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
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纳兰性德,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
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3],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康熙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史稿》有传。
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后人合称为《纳兰词》。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 年7月1日)纳兰性德病故,享年31岁。
纳兰性德20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浮生萦云,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不幸亡故。
纳兰性德知识点总结

纳兰性德知识点总结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灵素,号南溪,清代诗人。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诗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仙”。
他的诗作以清丽清新、婉约含蓄而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纳兰性德的生平事迹、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希望能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一、生平事迹纳兰性德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幼聪颖好学,精通经史。
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很高修养的文人,对纳兰性德的文学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幼聪慧的纳兰性德很早就展现了出色的文学天赋,被誉为“神童”。
他十岁时就已精通《书经》、《三礼》、《诗经》等经典著作,被称为“小诗仙”。
在儿时,纳兰性德的家境颇为殷实,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的命运在十七岁时发生了改变。
其父逝世后,家庭陷入了经济困难。
为了维持家庭生计,纳兰性德开始在海上贩运货物,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段经历使他对人生的苦难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在海上漂泊的生活中,纳兰性德曾多次遭受到各种挫折和磨难,但他却依然沉浸在诗歌创作之中。
他的诗作多描绘了寂寞、孤独、离别等主题,表现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怨和忧伤。
1685年,纳兰性德因病过世,年仅三十一岁。
然而,尽管他的一生短暂,却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学遗产,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文学宝藏。
二、诗歌特点纳兰性德的诗歌特点主要包括清丽清新、婉约含蓄、情感真挚等方面。
首先,纳兰性德的诗歌以清丽清新、鲜明的特点著称。
他的诗篇多以婉约含蓄的文字表达,擅长以淡泊的笔墨描绘出田园风光、山水景色等美好的自然景致,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洒脱。
其次,纳兰性德的诗歌情感真挚,能够表现出深沉的哀怨和忧伤。
他在诗作中多以离别、孤独、寂寞等主题为题材,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神思融入其中,表现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此外,纳兰性德的诗歌清丽婉约、含蓄而不失深沉,有时候表现出一种婉约之美。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营造出了一种富有诗意的唯美氛围。
《纳兰性德》课件

第五章
对后世的影响
纳兰性德作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受读者喜爱。他的作品对于清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纳兰性德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后来的文学家和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他的诗歌技巧和文学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兰性德的诗歌
第三章
纳兰性德的诗歌风格
纳兰性德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清新自然 婉约柔美 感伤悲凉 他的诗歌风格婉约柔美,善于以女性视角描绘情感世界。 纳兰性德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感伤悲凉的情绪,反映了人生的苦闷和无奈。
纳兰性德的诗歌主题
纳兰性德的诗歌中有很多描写爱情的篇章,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纳兰性德的文学作品对于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纳兰性德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诗歌中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身份争议
关于纳兰性德作品的真伪存在争议,一些作品被质疑是否真正出自他的手笔。
作品风格
02
纳兰性德的作品风格独特,但也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他的作品过于感伤,缺乏阳刚之气,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作品情感真挚,文笔优美。
作品价值
关于纳兰性德作品的文学价值也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作品过于通俗,缺乏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词独步300年”的大词人” “
纳兰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
纳兰容
若这名字风光旖旎,教人惊艳:胸纳幽兰,神容略若。
一吟此名,浊世才子翩翩风貌,历历眼前。
纳兰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正黄旗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
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
他的词清新婉丽,
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
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
有此为证:张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要知《春明外史》是当时在报纸上连载的通俗小说,若非大多数人都知道此典何意,张先生是不会这样写的。
纳兰容若备受同代读者和词家的推崇和赞誉。
他在1676年刊发了
《侧帽词》,两年
后又刊发了《饮水词》。
他的词章没有刊发之前,
就早已被时人竞相传抄,嘉评鹊起。
他的词章刊发之后,更是掷地有声,洛阳纸贵,井水吃处,无不争唱,人气指数不逊于台湾的伍佰,流行趋势不亚于大陆的刀郎。
有人读了他的“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
悴也相关”而情郁于中,感激涕零。
有人每画一幅画,必题上他的一首词。
有人认为他的词作哀感顽艳足以和南唐的李中主和李
后主相提并论。
顾梁汾先生则说,“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我愁我始欲愁。
”海外的高丽人看了纳兰词后更是竖起大姆指夸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在当时,读《侧帽》,咏《饮水》,谈纳兰,被视作天底下最风雅的事情!
晚清时期,人们不仅对纳兰容若耳熟能详,还掀起了一个研究纳兰容若的高潮。
陈廷维、况周颐、朱孝臧、王国维等人都从不同角度撰文畅谈自己对纳兰容若的欣赏之情。
尤其是王国维先生,把纳兰词中的“夜深千帐灯”、“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等句誉为千古壮观,还将纳兰容若评为“有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作为一代大师,他的研究态度比汉儒注解五经、宋人谈论理性还要严肃,如此厚爱纳兰容若,而忽视了苏东坡、辛稼轩这样的江湖老大,足见纳兰容若的不负盛名和人文魅力。
几度风雨飘摇,时世换了容颜。
三百多年后,人们对纳兰容若的热情持续不衰,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表
达着对这位翩翩浊世隹公子的偏爱之情,以至有“纳兰一族”之说。
有人亲往纳兰氏祖茔及明珠花园所在地,他们中大部分是年轻人。
他们在那里谈“赌书消得泼茶香”,谈“缁尘京国,乌衣门第”,相伴着走访一处处古迹,用笔和数码相机纪录下风貌和变迁,试着在残留的遗迹中重新体味这位真诚词人当年的心情。
更有人在虚拟世界里创办了以当年纳兰容若聚
朋会友的“渌水亭”令名的个人主页,或是在快餐文化流行的都市中时时吟咏着纤尘不染的纳兰词…… 时间删除了一个显赫王朝,却保留了一位贵胄子弟。
他在时间之外,他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别墅里饮酒,填词,泼墨,雅聚,缅怀着塞外家园,向往着燕赵古地,追忆着华年早逝的卢氏,牵挂着幽闭深宫的谢姓表妹……然后在西风夕阳之中回过头来,无言地看着我们,沧桑的脸色一如那首世间传唱的《蝶恋花》。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
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
瓶梅,心字已成灰。
菩萨蛮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欹枕数秋天,蟾
蜍下早弦。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
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