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早期总体性概念研究

合集下载

《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研究》范文

《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研究》范文

《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卢卡奇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的总体性思想对当代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性思想强调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以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分析其理论内涵、应用领域及现代意义。

二、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内涵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哲学思想和社会理论中。

他主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认为每个事物都应被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

在总体性思想的指导下,卢卡奇提出了以下几个核心观点:1. 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赖性。

他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每个事物都是其他事物的组成部分或影响因素。

2. 反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卢卡奇认为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过于简单化,无法全面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相反,他主张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去理解事物。

3. 重视历史性和时代性。

他认为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都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应该将它们置于特定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三、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应用领域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学领域。

卢卡奇强调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相互关联性,对于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文化研究领域。

总体性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从而深入探讨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3. 经济学领域。

总体性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长期性,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四、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现代意义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去理解事物。

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世界,避免片面性和极端化的思维倾向。

其次,总体性思想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赖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024年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研究》范文

《2024年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研究》范文

《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卢卡奇,作为20世纪初欧洲思想界的重要人物,其总体性思想在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哲学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性,对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方式。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分析其理论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二、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内涵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性,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总体性:卢卡奇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个历史阶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他强调了历史发展的总体性,认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整体历史发展的一部分,不能孤立地看待。

2. 社会总体性:卢卡奇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他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3. 思维总体性:卢卡奇认为,思维应该以总体性的方式来把握事物。

他强调了思维的综合性,认为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三、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特点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卢卡奇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2. 反对机械论的思维方式:卢卡奇批评了机械论的思维方式,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忽视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导致了对事物的不完全理解。

3. 重视历史和社会背景:卢卡奇认为,历史和社会背景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他非常重视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研究。

四、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应用价值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哲学领域,总体性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使人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论卢卡奇的“总体性”观念与“物化”批判理论

论卢卡奇的“总体性”观念与“物化”批判理论

论卢卡奇的“总体性”观念与“物化”批判理论“总体性”观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支配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研究的话语走向,也深刻地影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形成。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卢卡奇面对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的二十世纪西方社会,在坚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同时,通过深入阅读、阐发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论,极具洞察力地提出了一整套既适应当下语境又明显地带有理论传承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经卢卡奇阐发的“总体性”观念,既有着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内涵,又吸收了黑格尔的“同一性”。

同时,卢卡奇还以敏锐的视野汲取了马克斯?韦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垄断和集中化、政治上的官僚化和社会的僵化性疾病的批评所提出的“总体性”,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主客体辩证发展的观念的影响。

在对卢卡奇的“总体性”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这一观念的阐发与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解剖和批判在逻辑上有着内在的。

一、“总体性”观念的提出在马克思之后,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问题,而构成这一问题的前提则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即坚持何种认识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由于社会历史的具体情景发生了变化,所以对马克思主义报以冷嘲热讽,这样的态度显然有些轻率了。

放弃社会历史的现实需要,只专注于理论内部的研究,这不仅不能在实质上取得任何进展,还会从根本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

理论价值的抽象和现实条件的具体构成了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接受的内在矛盾。

针对这一情况,卢卡奇认为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其核心在于从中汲取正确的研究方法。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本质即在于一种辩证的方法。

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一种“革命的辩证法”,其意义在于它能使我们对理论和实践做出新的判断。

马克思强调了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掌握群众”发挥其现实功用,以“物质力量”的形式显示自身的实践价值。

浅析卢卡奇早期的“历史”与“总体性”

浅析卢卡奇早期的“历史”与“总体性”

浅析卢卡奇早期的“历史”与“总体性”卢卡奇(Lukács György,1885-1971)是20世纪中期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被广泛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早期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和《现代唯物主义的重建》(1923年)被认为是他思想的里程碑,其中他对“历史”和“总体性”的分析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对其早期思想进行简要的分析。

卢卡奇对“历史”的分析可以看作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指出了作为历史发展的对象的“社会的全体人类”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

他认为,历史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而人类的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他强调人类的实践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对实践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历史的实际形态。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历史不仅仅是各个个别事件的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他强调了历史的总体性,即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都是与其他历史事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历史总体的分析,才能揭示其内部的矛盾和矛盾的运动规律。

卢卡奇对“总体性”的理解可以看作是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卢卡奇认为,整体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对于揭示历史的实际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强调了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将其纳入到一个更大的历史总体中进行分析。

卢卡奇还强调了历史的矛盾性,并将其与辩证法联系起来。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只有通过对矛盾的揭示和分析,才能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历史的发展规律。

他提出了历史的辩证法,即历史是由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的运动所推动的。

卢卡奇的早期思想中,还强调了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改造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科学认识,才能指导人类的实践,实现历史的发展。

他强调历史的实践性,即历史不仅仅是被认识的客观存在,更是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2009年 第1期(总第168期)世纪桥Shi J i Q iao No .1,2009(General No .168)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向夏莹(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总体性问题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十分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

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前驱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描述了物化、异化现象之后,接着就去寻找克服异化的方法,这就是“对总体性的渴望”。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思想;渊源;意义收稿日期:2008210231作者简介:向夏莹(1983-),女,湖北黄冈人,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在卢卡奇那里,总体性是他阐述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

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马克思的辨证方法,旨在把社会作为总体来认识。

并提出:“总体范畴,是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

”因此,总体性思想不仅成为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中心思想,而且总体性范畴在卢卡奇的全部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作简要说明。

一、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思想渊源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主要源于黑格尔。

在黑格尔哲学逻辑中,总体实际上就是一种绝对,即作为世界真实存在的主体本质———绝对观念。

相对于绝对观念总体,现实世界中一切具体存在的运动都不过是这一绝对主体的有限的存在而已。

在黑格尔眼中总体不是一般的部分之和,而主要是一种走向绝对的能动创造力量。

它驱动观念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部分)走向总体,扬弃观念的对象化和异化以回归主体。

“绝对观念”是普遍统一、完整的整体,它既表现为纷繁事物的本质,又是自身本质的表现。

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于纯粹观念、自然精神、社会历史三个发展环节之中,由此就构成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有机的部分。

不仅如此,而且作为整体的绝对观念,缺乏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都构不成与机的整体。

“总体性”视角下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三重意蕴

“总体性”视角下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三重意蕴

“总体性”视角下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三重意蕴1. 引言1.1 介绍卢卡奇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一种哲学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个体的存在和行为是受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的。

卢卡奇认为,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他强调了整体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总体性视角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通过总体性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总体性的视角出发,探讨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三重意蕴,以及总体性视角在卢卡奇的理论中的应用和未来展望。

1.2 总体性视角的重要性总体性视角是指从整体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事物,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探讨卢卡奇物化理论时,总体性视角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总体性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卢卡奇物化理论所要传达的核心观点和意义。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社会现象,通过将人和事物视为可替代和可支配的“物”,从而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异化和失去人性。

总体性视角让我们能够一览全貌,全面理解这一理论的深层内涵,不仅有助于理论的深入解读,也为我们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分析框架。

总体性视角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卢卡奇物化理论中的隐含意义和逻辑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容易被琐碎的细节所迷惑,难以把握理论的整体结构和逻辑脉络。

而总体性视角则能够帮助我们把握理论的主线和内在联系,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卢卡奇的思想和观点,避免陷入片面和表面的理解误区。

总体性视角在探讨卢卡奇物化理论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意义,也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其中的深层内涵和逻辑关系。

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将始终坚持总体性视角,以探究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三重意蕴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1.3 本文要探讨的内容本文要探讨的内容包括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三重意蕴以及总体性视角在此理论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试析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试析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MING RI FENG SHANG133人 文 科 学文|殷红梅试析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卢卡奇不但是匈牙利著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被称为西方圣经。

其中,总体性思想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有几大主要特点,分别是整体性、现实性、具体性以及历史性。

了解这些特点对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的“总体性”思想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一是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是卢卡奇总体性的主要特点;三是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宗旨在于通过对卢卡奇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的深入分析,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其思想,吸取其精华,用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总体性;特点;价值一、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容卢卡奇之所以写《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书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一是和自己思想的转变有关。

一方面,卢卡奇写这一本书的时候,他自身的思想正在发生变化,开始用心研究马克思思想并与之靠拢。

因此,诞生在这样背景下的总体性思想明显带有马克思主义思想。

另一方面,当时的第二国际拥有对马克思思想的解释权,很多人通过读第二国际的著作来了解马克思思想,但是当时的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投机倒把等思想把马克思庸俗化,教条化,取消总体在各个环节的优越性,马克思科学的思想被抛弃,取之而代的是第二国际庸俗化、教条化的思想。

以至于最后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严重破坏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

因此,卢卡奇希望通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阐述自己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希望打破第二国际最马克思思想解读的垄断地位,希望当时的人们能够重新真正的去理解马克思思想,特别是通过马克思对总体性思想的强调,来揭示第二国际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让世人看到其理解的片面性、错误性进而开始寻求正确的理解,从而达到正确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目的。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

卢卡奇“物化”与“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的关系1. 引言1.1 卢卡奇对物化与总体性的理解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对于物化与总体性的理解在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一种将人和人的关系看成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事物的现象,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和物化。

而总体性则是指人类社会的整体形态和结构,包含了社会各个方面的统一和整体性。

卢卡奇认为,物化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人们陷入了对客观事物的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中,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性和自由意志。

卢卡奇的总体性概念强调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强调了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他认为,只有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才能够理解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总体性的观念使人们能够超越片面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立场,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卢卡奇强调了解略总体性对于克服物化现象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思想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包含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方面,其基本思想是对立统一的原理和质量互变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思想被用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辩证法思想的核心思想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辩证法思想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之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不仅是一种认识方法,更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行为指导,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现实。

通过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

2. 正文2.1 卢卡奇对物化与总体性的关系探讨卢卡奇在其哲学思想中对物化与总体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卡奇早期总体性概念研究罗淼(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甄龙(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作者简介:罗淼(1985-),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在读,从事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甄龙(1986-),男,新疆奎屯人,南开大学哲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摘要:总体性是卢卡奇思想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

早期卢卡奇强调总体性概念的方法论意义。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总体,在这样的总体性中,所有矛盾都可以得到解决,这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而且是现实的。

然而事实上,卢卡奇早期的总体性概念成为了某种抽象的概念,并未摆脱黑格尔思辨的哲学性质。

关键词:总体性;历史;卢卡奇总体性是卢卡奇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物化现象的揭示,对历史、实践、阶级意识等观点的论述,以及对物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愿景,都离不开对总体性概念的思考。

对于卢卡奇而言,总体性概念凝聚着他对辩证法的深入探讨,是他一生都始终坚持的重要思想。

要研究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首先要澄清的就是总体性概念是伴随其思想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按照卢卡奇思想发展的顺序大致看来:早期卢卡奇强调总体性概念的方法论意义,这主要是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代表。

而卢卡奇早期关于总体性的思想在其中期对于黑格尔的研究中有所深化,这一阶段主要代表作是《青年黑格尔研究》,但卢卡奇在此主要强调的是总体性在理解社会的辩证法中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一种人们的思想和认识方法,同时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规律。

而到了晚期,卢卡奇则主要强调总体性是社会构成的一种状态,是他所理解的社会的本体。

这一阶段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

澄清了这一点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卢卡奇关于总体性思想的早期讨论中,也就是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探讨为界限。

一、总体性概念的提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所谓方法也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同时,他还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Die konkrete Totalität,Das Ganze)的范畴。

”①这样看来,对卢卡奇而言,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也就即总体性。

那么,这里就需要说明的是卢卡奇为何要提出总体性这个概念并赋予其重要的意义?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分工破坏了人们之间的有机联系,社会生活被商品生产和交换分割成各种孤立行为,人的劳动变成了控制他自身的某种东西。

由此,各种物化现象成为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

卢卡奇认为孤立性必须被超越,物化必须被克服,但是物化现象只有在总体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才能实际被克服。

在这种背景下,一战后国际社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着各种分歧和混乱,由此出现了庸俗唯物论、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等思想倾向。

庸俗唯物论抛弃了马克思曾经批判地吸取其中合理因素,特别是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辩证法。

其中一部分理论家将经济视为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观点下,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规律都具有既定的、人在这些经济规律面前,只能被动的适应和服从。

而另外一种则是社会进化论的观点,他们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应用于社会领域,用以取代马克思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片面强调类似自然科学规律的所谓的历史必然性:“第二国际主要理论家考茨基和伯恩斯坦虽然在理论上有着分歧,但在许多根本点上却是高度一致的。

他们都受到达尔文的影响,都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成一种社会进化论。

于是,顺理成章地,所要强调的便只能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进化的客观必然性,至于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便只能再别的地方寻找。

”②在这些观点看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必然只能成为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主体无法把握客体的生产、变化和发展。

在面对客体的时候,主体只能对客体采取直观、反思的态度。

卢卡奇认为,导致这些思想的原因根本是在于物化意识。

所谓物化意识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是同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物化结构相适应的。

前文已提及,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物化现象,这种情境下,人和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与人异化的物的关系,这在意识中便形成了普遍存在的物化意识。

而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意识集中表现在哲学上就表现为康德的“自在之物”和“二律背反”,即承认有一种客观的‘既定的’、非理性内容的自在之物,它们又是理性形式所不能把握的:“先验辩证法严格区分现象和本体,从而拒绝了‘我们的’理性认识第二组客体的任何要求,它们被看作为是和可认识的现象相对立的自在之物。

”③在卢卡奇看来,康德强调要使认识对象符合主体,而这个认识论上的主体本质上就是由时间、空间等感性直观形式与知性范畴所构成的纯粹理性,这个纯粹理性却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作为客体内容和本质的自在之物。

为了进一步说明物化意识与庸俗唯物论等思想的关系,卢卡奇将康德的认识论方法概括为形式理性主义的方法,即主体认识事物的概念结构是形式主义的,且试图通过概念结构去建构普遍的知识体系,用永恒的范畴去把握外部世界。

这种认识论方法产生的后果既是:“在这种形式理性主义认识方法的支配下,我们所要认识的世界被分割成许多独立的部分,与此相适应也出现了许多各自独立的部分性体系。

在自然科学方面,各种部门科学大量出现,不断分化。

”④在这种认识论方法下,甚至社会的经济结构与关系(物化的),也被当作类似于自然界那样的直接存在的事实来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这正是用一种所谓“科学的”实证主义的方式去把握社会历史的方法。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就是要从方法论对这种批判资产阶级的“实证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支配下的科学主义。

因为按照这种方法,主体在客体面前,只能表现为一种被动的存在,只能对客体做消极直观的反应、只能顺应它的存在和规律。

历史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机械对立,理论与实践互相脱离,这就等于取消了无产阶级的自觉的革命行动,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被置于一种消极无为的境地,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就完全丧失了。

因此,一种能够突破物化意识所决定的形式理性认识方法的局限,克服二元对立结构的方法就成为必要的,这种方法就是强调总体性的辩证法。

实际上,总体性范畴曾渗透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之中,只是被带有决定论基因的“科学主义”取代了:“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有决定性的区别。

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论的本质。

”⑤像列宁一样,卢卡奇痛斥了决定论观点,即经济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可避免的必然性的观点,他认为没有一种经济的或政治的状况自身就是革命的,人必须首先使经济状况或政治状况成为革命的。

由此卢卡奇试图用总体性概念为无产阶级革命注入能动论的成分,因为在他看来,总体意识是阶级的重要形成因素,而阶级意识又赋予了无产阶级作为总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早期总体性概念的含义究竟卢卡奇的总体性是指什么呢?卢卡奇曾这样概括总体性的内涵:“唯物主义辩证法②王南湜.辩证法:从理论逻辑到实践智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403③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任立、燕弘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86④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69的总体性概念首先是指相互作用的矛盾的具体的统一;第二,是指不论向上还是向下的整个总体的系统相对性(即是说,整个总体是由从属它的各个总体构成的,而这个总体本身同时又是由一个更高级的复合体的各个总体所决定的);第三,是指整个总体的历史相对性,即整个总体的总体性特征是变化的、分解的,并限于一定的历史时期。

”⑥按照《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内容分析,总体性首先是一种认识论方法,即辩证的总体观,强调总体对个体的优先性,整体对局部的优先性,部分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与总体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得到认识和理解。

卢卡奇认为如果抛开总体性,就可能把社会现象和历史事实作为主观的东西加以考察,这样根本不能真正说明社会生活的变化。

事实上总体性概念揭示出资本主义只是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并不存在超历史的本质和永恒的资本主义规律。

因此,只有用总体性方法考察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人类社会的各种事件和现象,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道路。

这样看来,卢卡奇的总体性实际上是一种全面地把握社会现实的方法。

第二,总体是历史的总体。

首先,卢卡奇认为总体是具体的总体,具体的总体是包含矛盾和多种规定性的总体,只有具体的总体才是现实的。

他强调“具体的总体是真正的现实范畴”⑦,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然而具体的总体之所以是具体的,就在于它的历史性。

换句话说,具体的总体是历史的产物,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它是历史的总体。

历史的总体不是一种既定的完成的形式,它是生成和发展的,是一个过程。

事实上,总体性原则是内在地包含着历史性原则的,为了能把世界当作一个总体来把握,我们就必须把它看作是一个过程,一个在历史中生成变化的过程。

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都是历史性的联系或在历史中形成的联系。

卢卡奇正是用这种总体性原则观点来认识和研究历史的。

他认为在对总体的规定中,历史是最基本的方面。

可以说,总体范畴和历史范畴是互为规定,密不可分的。

同样,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总体也具有历史性,也就是说,社会生活的总体性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社会生活总体都只是历史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对社会生活的考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都不能割断历史,都必须在具有总体性的历史视野中进行。

由此,在这样的观点开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历史的总体,资本主义社会也是这个历史的总体的一个历史阶段,因而不可能是永恒的。

第三,总体性是历史中主客体的辩证统一。

卢卡奇认为总体性是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方法论变革,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离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总体性思想也就失去了意义。

资产阶级哲学要么把客体当作与主体无关的僵死的客体,要么把主体归结为纯粹的个人或精神,这两种方式不能真正克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结构,因而都不可能真正解决主客关系问题。

世界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是因为它最终来源于一个同一的主体——客体的相互作用。

就此,卢卡奇指出,马克思将黑格尔哲学中的历史倾向推到了逻辑的顶点,把主客体的关系问题置于社会历史的基础之上,由此发现了真正的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即无产阶级:“在卢卡奇看来,德国哲学的局限就在于黑格尔有关历史的神话学理论,这个不能在哲学基础上来解决的问题因为马克思的一个发现而得到解决,即:马克思发现无产阶级‘就是社会和历史进化过程的同一个主体——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