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心里的宝玉》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林清玄散文阅读题
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篇一:林清玄散文阅读题阅读林清玄《布袋莲》一文,完成13-16题。
(共10分)(1)七年前我租住在木栅一间仓库改成的小木屋,木屋虽矮虽破,却因风景无比优美而觉得饶有情趣。
(2)每日清晨我开窗向远望去,首先看到的是种植在窗边的累累木瓜树,再往前是一棵高大的榕树,榕树下有一片田园栽植了蔬菜和花圃,菜园与花圃围绕起来的是一个大约有半亩地的小湖,湖中不论春夏秋冬,总有房东喂养的鸭鹅在其中游嬉。
(3)我每日在好风好景的窗口写作,疲倦了只要抬头望一望窗外,总觉得胸中顿时一片清朗。
(4)我最喜欢的是小湖一角长满了青翠的布袋莲。
布袋莲据说是一种生殖力强的低贱水生植物,有水的地方随便一丢,它就长出来了。
而且长得繁茂强健。
布袋莲的造型真是美,它的根部是一个圆形的球茎,绿的颜色中有许多层次,它的叶子也奇特,圆弧形的卷起,好象小孩仰着头望天空吹着小喇叭。
(5)有时候,我会捞上几朵布袋莲放在我的书桌上,它没有土地,失去了水,往往还能绿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它的枯萎也不象一般植物,它是由绿转黄,然后慢慢干去,格外惹人怜爱。
6)后来,我住处附近搬来一位邻居,他养了几只羊,他的羊不知为什么喜欢吃榕树的叶子,每天他都要折下一大把榕树叶去养羊。
到最后,他干脆把养绑在榕树下,爬在树上摘叶子,才短短的几个星期,榕树叶全部被摘光了,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在野风中摇摆褪色的秃枝。
(7)我憎恨那个放羊的中年汉子。
(8)榕树叶吃完了,他说他的羊也爱吃布袋莲。
(9)他特别做了一枝长竹竿来捞取小湖中的布袋莲,一捞就是一大把,一大片的布袋莲没有多久就全被一群羊儿吃得一叶不剩。
我虽几次制止他而发生争执,但是由于榕树和布袋莲都是野生,没有人种它们,它们长久以来就生长在那里,汉子一句话便把我问得哑口无言:是你种的吗?(10)汉子的养羊技术并不好,他的羊不久就患病了;不久,他啊也搬离了那里,可是我却过了一个光秃秃的秋天,每次开窗就是一次心酸。
【精品文档】《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秋天的心》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秋天的心》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秋天的心林清玄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
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中考语文专题练习: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理解(二)

生命里偶然的欢喜——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理解(二)翡翠莲雾林清玄①外祖母家最后的一棵莲雾树,因为院子前面拓宽道路,被工程队砍除了,听说要砍的时候,树上还结满了莲雾。
看到哥哥的来信,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
②从我有记忆开始,外祖母家前就是一个大的果园,种满荔枝、柿子、龙眼、枣子、莲雾等水果,因此暑假的时候,我们最爱住在外祖母家,每天都在果园中追逐嬉戏,爬到树上去摘水果。
外祖母逝世很多年了,每次想起她来,自己就仿佛置身在那个果园中,又回到外祖母的怀抱。
③记忆中的果园所盛产的水果,和现在的水果比较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都是“土种”,大部分是长得细小而有酸味的。
柿子比不上现在的肥软多汁,荔枝修长带些酸味,龙眼是小而肉薄,枣子长得还没有现在一半大,一点也比不上现在市场上经过改良的品种。
④只有十几株莲雾树是我印象最深的。
树上结出的莲雾全是翠绿颜色,果实瘦瘦的,形状有一点像翡翠雕成的铃铛。
但那种绿色是淡的,就着阳光,给人透明的感觉。
这种土生土长的莲雾汁水虽少,嚼起来坚实香脆,别有风味。
⑤那十几株绿色莲雾树长得格外粗壮高大,柿子、荔枝树都比不上它,它大到小孩子可以躺在枝桠的杈上睡午觉。
一串串累累的果实藏在树叶中,有时因颜色相同而难以发现。
⑥不知道绿色的莲雾何时在市场上消失,现在的莲雾都是淡红色的品种,肥胖多汁,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吃它,总觉得好像是水做成的,少了莲雾应该有的气味,尤其是雨季生长的红莲雾几乎是淡而无味的。
每次看到红莲雾,我都想起一串串的绿色铃铛,还有在莲雾树上午睡的一段记忆。
⑦由于舅舅们并不是赖着那个果园维生,多年来,一直让它任意生长,收成的时候总会送一些给我们家,有时表兄弟上台北,也会带一袋来给我。
因此尽管时空流转,我和果园好像还维持着一种情感的牵系,那种感情是难以表白的,它无可置疑地见证我们一些成长的痕迹。
⑧又一年,因为乡道的开辟,莲雾树几乎被砍光了,只留下最靠屋子的一株。
林清玄作品阅读训练习题

林清玄作品阅读训练习题木鱼馄饨林清玄深夜到临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了。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
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1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但雄长的声音。
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1种极好的证。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
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1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
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
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1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1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的时候仅仅是1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专项基础练习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专项基础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qí xí),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zăn cuán)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鲁迅《朝花夕拾》材料二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后,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脖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鲁迅《故乡》材料三这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
……但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阅读系列—林清玄选文(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阅读系列12—林清玄选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落别处林清玄⑴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
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
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⑵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
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
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⑶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
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
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⑷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⑸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
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⑹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⑺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
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⑻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塑料套。
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⑼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⑽“不用装套子了。
”我说。
⑾“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⑿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⒀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
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
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林清玄散文阅读题含答案

冢中琵琶林清玄最近读到魏晋时代艺术家阮咸的传记,阮咸是魏晋南北朝最重要的七位诗人作家之一,这七人在当时号称为“竹林七贤”,但是他没有其他六贤有名,因为他的文学创作一点也没有保留下来,我们几乎无法从文字上去追探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
阮咸死的时候,以一件琵琶乐器殉葬,这使他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少数可以追思的伟大音乐家之一。
伴随阮咸长眠于地下的琵琶,经过从西晋到唐朝的五百年埋藏,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人在古墓里挖掘到一件铜制的正圆形乐器,经过弘文馆学士元行冲的考证,才证明它是阮咸的遗物。
这一件冢中琵琶因为五百年的沉埋,已经不堪使用,元行冲叫技巧高明的乐匠依其样式仿制了一具木制乐器,称为“月琴”,音调雄亮清雅,留传至今,不但成为宫廷中的乐器,也成为后来民间最常使用的乐器。
到了唐德宗时代,著名学者杜估鉴于“月琴”原是阮咸所创制,为了怀念他的遗风逸响,将月琴定名为“阮咸”,自此以后,凡是中国琵琶乐器全得了“阮咸”的别名,阮咸于是得以与中国音乐史同垂不朽。
阮咸与琵琶的故事是宜于联想的,经过时空一再的洗炼,我们虽无幸重聆阮咸的丝竹之音,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颗伟大的艺术心灵的不朽。
艺术心灵的伟大纵使在地下数百年,纵使他手中的乐器弦败质朽,却仍然能在时空中放光,精灿夺目。
阮咸死时以琵琶殉葬,做为惟一的知已,这种艺术之情使他恒常令人怀念。
千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国音乐最高境界的名曲《广陵散》便是阮咸的创作,随着阮咸的逝世,《广陵散》成为中国音乐上的绝响,我们如今眼望广大的土地,倾听历史的足音,在夏夜星空的月下,仿佛看见阮咸在竹林下弹月琴自娱,或者与嵇康的古琴(嵇康是古琴的高手,古琴状似古筝)相应和,在琴声响过,筝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他们纵酒狂歌,大谈圣人的明教与老庄的自然,然后长叹一声“礼岂为我辈设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阮咸的音乐天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很年轻的时候就被称为音乐的“神解”,任何音乐到他的耳中马上分辨出高低清浊,丝毫不爽;因此他不但弹奏月琴时能使人如饮醇酒,沉醉不已,他还是个音乐的批评家,对音乐的鉴赏力当世无有其匹。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林清玄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林清玄散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吃饭皇帝大林清玄听说有一家披萨店,顾客一坐下来点菜,只要超过五分钟没送来,就完全免费招待。
孩子感到好奇,一直吵着去吃。
我们去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是,餐厅大客满,等了半小时才有空位。
果然,餐单印着五分钟尚未上菜免费招待,点完菜,孩子开始计时,不到四分钟就送来了,效率真是快得惊人。
但是,我立刻想到,为了赶这五分钟,我们坐了四十分钟的计程车,排队等候座位花去半小时,吃完饭还要花至少三十分钟回家。
在餐单上五分钟的快速保证,每一分钟里都有二十分钟的代价。
这是现代人为了结局快速到来,而轻忽过程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我们赶着在五分钟上菜的心情,促使速食面、速食咖啡、速食餐厅大行其道。
不仅在五分钟里做完菜,还希望不管做什么都不要超过五分钟,于是有了微波炉,尽管微波食品使做菜过程毫无乐趣,微波食品的滋味普通,我们也只好使用,为了节省另外的五分钟。
不只是吃饭的五分钟,做其他事时,我们也要维持在每一秒钟操控局面或被操控的状态,于是有了传真机、寻呼机、手机、电脑。
为使目标立即呈现,我们做了许多遥控器,谁家的客厅桌子上,现在不是摆了一堆遥控器呢?我们拼命把时间省下来,理论上时间增加了,实际上,我们在过程上所花费的时间还是惊人的。
为了结局所产生的时间压缩,不仅未能使我们有更多空间来悠然生活,反而使我们更忙碌、烦恼、烦躁与不安,在暗地里付出更大的代价犹不自知。
这些代价最大的是,由于拼命想主控外境,反而终日被外境所转,失去敏于深思反省的气质。
大部分人一整天在压缩的时间下生活,回到家立刻累倒了,哪有时间思维,做心灵更深刻的开发呢?其次,生活逐渐分成两边,一边是像吃饭这种“无用”的事物,人们甚至不肯花超过五分钟来等待,这已经不叫“吃饭”而叫“填鸭”了。
另一边则是充满快节奏的名利权位的诱引,整天奋力搏战,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放松、舒坦、从容是什么滋味了。
从一个更大的观点来看,生活中实在没有绝对必要的追求,那些在俗眼中绝不可缺的东西,在慧眼里看来都是浮沤泡沫一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清玄《心里的宝玉》阅读训练题及答
案林清玄散文阅读题
心里的宝玉/林清玄
一位想要学习玉石鉴定的青年,不远千里去找一个老玉石家学习
玉的鉴定。
他见到老师傅,说明了自己学玉的志向,希望有一天能像老师傅
一样,成为玉石的专家。
老师傅随手拿一块玉给他,叫他捏紧,然后开始给他讲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开始讲,却一句也没有提到玉。
第二天他去上课,老师傅仍然随手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又
继续讲中国历史,一句也不提玉的事。
就这样,每天老师都叫他捏紧一块玉,光是中国历史就讲了几个
星期。
接着,老师向年轻人讲风土人情、哲学思想,甚至生命情操。
老师几乎什么都讲授了,关于玉的知识却一句也不提。
而且,每天都叫那个青年捏一块玉听课。
经过了几个月,青年开
始着急了,因为他想学的是玉,却学了一大堆无用的东西。
有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想向老师表明,请老师开始讲玉的学问,不要再教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他走进老师的房间,老师仍然像往常一样,交给他一块玉,叫他
捏紧,正要开始谈天的时候,青年大叫起来:“老师,你给我的这一块,不是玉!”
老师开心的笑起来:“你现在可以开始学玉了。
”
这是一个收藏玉的朋友讲给我听的故事,我很喜欢。
一个人不可
能什么东西都不懂,而独独懂玉的,因为玉的学问与历史、文化、
美学、思想、人格都有深刻的关系。
而这个世界的学问也不是有用、无用分得那么明白的。
其实体味人生不也像学着去懂一块玉吗?一个对人生没有深层体
验的人,是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的。
没有深陷于生命的痛苦的人,无法了解解脱的重要。
没有深陷于欲望的捆绑的人,不能体会自在的可贵。
没有体会过悲哀的困局的人,不会知道慈悲的必要。
没有在长夜漫漫中啼哭过的人,也难以在黎明有最灿然的微笑。
人生就好像手中的一块玉,如果没有握过许多泛泛的石头,就不能
了解手中的玉是多么珍贵了。
所以,要学玉的人,应该先认识人生。
(选自《最新散文》2011.3)
1.文章用大量的篇幅讲故事的用意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给读者没有在长夜漫漫中啼哭过的人,也难以在黎明
有最灿然的微笑。
讲明一个怎样的道理?(用原文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到“没有在长夜漫漫中啼哭过的人,也难以在黎明有最灿
然的微笑。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体会?(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讲故事,意在说明要掌握好一门学问,首先要
广泛地了解与该学问有关的知识,而且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即要想
掌握好一门学问必须经历一个潜移默化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这样写
为下文作者点明文章主旨作铺垫。
2.一个对人生没有深层体验的人,是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的。
3.人生犹如玉一般美丽、宝贵,但人生又是很平凡的,只有经历了
许许多多平凡的人生之路,并且在平凡的人生过程中面对各种艰难、危险、冷漠、贫苦甚至是生命的代价,这样才体会到人生的珍贵,
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并去珍惜它。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回答时能够扣住文本,清晰地阐释自已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个没有经历过的挫折,失败、委屈的人,就难以体会的人
生的价值,难以明白成功的真正意义,难以领会战胜它的快乐。
例如,我在学习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