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2】 某同学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在物体受 外力不变时,改变物体的质量,得到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 次数 1 2 3 4 5 物体质 量 m/kg 0.20 0.40 0.60 0.80 1.00 物体的加 速度 a/m· s- 2 0.78 0.38 0.25 0.20 0.16 物体质量的 1 -1 倒数m/kg 5.00 2.50 1.67 1.25 1.00
3.列表法 实验中将数据列成表格,可以简明地显示出有关物 理量之间的关系,便于检查测量结果和运算是否合理, 有助于发现和分析问题,列表法还常是图象法的基 础.列表时应注意表格要直观地反映有关物理量之间的 关系,便于分析;表格要清楚地反映测量的次数,测得 的物理量的名称及单位;表中所列数据要准确地反映测 量值的有效数字.
实验讲座
物理实验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一、数据处理法解读 在实验过程中,通常要得出一些实验数据,要确定 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就要对实验中得出的数据进行处 理,从而得出物理规律.数据处理的方法有多种,一般 情况下,可有以下一些处理数据的方法.
1.平均值法 取算术平均值是为减小偶然误差而常用的一种数 据处理方法.通常在同样的测量条件下,对于某一物理 量进行多次测量的结果不会完全一样,用多次测量的算 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实验误差最小. 2.公式法 根据测定的两组或多组数据代入公式求解的方 法.公式法的应用要领是充分利用数据取平均值或利用 差值较大的两组数据.
答案
(1)、(2)见解析
(3)0.15 N
返回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来计算加速度, Δs 即 a= T2 (其中 T 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Δs 为相 邻两个时间 T 内的位移差).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测量数据, s 4- s 1 我们一般采用如下的“逐差法”:先求 a1= 3T2 ,a2= s5-s2 s6-s3 3T2 ,a3= 3T2 ,再求前面三个加速度值的平均值,以 (s4+s5+s6)-(s3+s2+s1) 减小偶然误差,得 a= ,代入数 9T2 据计算,得 a=0.64 m/s2.
图1
解析
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录下一系列相等时间间隔
的位置,题中给出的数据是小车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 可算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 Δsn(=sn+1-sn)分别 为 Δs1=0.63 cm、 Δs2=0.65 cm、 Δs3=0.62 cm、 Δs4=0.66 cm、Δs5=0.65 cm,不难看出,它们在误差范围内数值 相等,说明小车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 s3+s4 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因此 vA= 2T =0.86 m/s.
解析
(1)描点画线,Baidu Nhomakorabea图示:
(2)在物体受到的外力不变时, 物体的质量越大, 加速度 越小; 在物体受到的外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的 倒数成正比. 1 (3)在 a-m图象中,直线斜率的大小即合力的大小,所 Δa 0.38-0.16 以 F= 1 = N=0.15 N. 2.50-1.00 Δ(m)
【例 1】 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由打 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图 1 所 示的各点是每隔 4 个点而标出的计数点,两相邻计数点的 时间间隔为 T=0.10 s,其中 s1=7.05 cm、s2=7.68 cm、 s3=8.33 cm、s4=8.95 cm、s5=9.61 cm、s6=10.26 cm. 求打 A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和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结 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y=a+bx,y=a+b/x,y=axn,y=aebx. (4)改为直线方程, 为方便地求出曲线关系方程的 未定系数,在精度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在确定的 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变换成为直线方程,并根据实 验数据在坐标系中作出对应的直线图形.
二、数据处理法的应用 1.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为了计算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一般利用公式 Δs= aT2,和逐差法公 (s6+ s5+ s4)- (s1+ s2+ s3) 式 a= 求解,其中既有平均值法又 9T2 有公式法. 2.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为了证明在外 力一定时, a 与 m 成反比,若作 a- m 图象,则为双曲线的 1 一支,不易分析结论,若改为 a- 图象,则“化曲为直”, m 变成一条倾斜直线,比较直观,容易得出结论.
(2)坐标轴标度的选择应合适,使测量数据能在坐标 轴上得到准确的反映.为避免图纸上出现大片空白,坐 标原点可以是零,也可以不是零.坐标轴的分度的估读 数,应与测量值的估读数(即有效数字的末位)相对应. (3)确立数学模型,对于只研究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 实验,其数学模型可借助于图解法来确定,首先根据实 验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图线,看其图线是否是 直线、反比关系曲线、幂函数曲线、指数曲线等,确定 出以上几种情况的数学模型分别为: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逐差法”的实质 是:尽可能选择靠近两个端点的两个清晰点(使 s 尽可 能大 ),并使其包含的点为奇数,将所选范围内的那些 点分成两半,每一半的时间为 t,然后量出这两段的距 s2- s1 离 s1、 s2,再用 a= 2 来计算加速度. t
答案
0.86 m/s
0.64 m/s2
(1)根据表中数据, 在图 2 坐标中描出相应的实验数据 1 点,并作出 a-m 图象和 a- 图象. m
图2
(2)由 a-m 图象,你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 1 由 a- 图象,你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 m (3)物体受到的合力大约为________.
4.图解法 根据实验数据通过列表、描图、求斜率和坐标轴 上的截距,表示所求未知量.选取适当的自变量,通 过作图可以找到或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找 出其中的规律,确定对应量的函数关系.作图法是最 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之一. 描绘图象的要求是: (1)根据测量的要求选定坐标轴,一般以横轴为自 变量,纵轴为因变量.坐标轴要标明所代表的物理量 的名称及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